学术投稿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孙哲;王新红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 操作方法, 封管技术, 护理
摘要:静脉留置针其操作简单、安全方便,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静脉,又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适合于老年人患者、儿童及手术后需要补液的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手术护理的难点分析

    新生儿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外界适应力差.尤其需手术治疗的新生儿,多伴有呼吸循环障碍、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如治疗护理不当易出现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术中护理得当是度过手术难关的重要环节.

    作者:田伟美;陈永真 刊期: 2008年第32期

  • 浅谈急诊护理的风险防范

    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工作,而急诊护理风险性更高.在急救医学和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将风险降至低限度实属必要.

    作者:张利霞;原娟;冯芳芳 刊期: 2008年第32期

  • 负压管接头的护理

    吸痰是临床护士的一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在吸痰操作中,负压管接头如何放置才能既操作简便又能减少污染机会,是值得临床护理工作者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原有的吸痰装置进行改进,此方法简便实用,经过临床应用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现介绍如下:

    作者:于伟娜;姜燕 刊期: 2008年第32期

  • 浅谈我院中药制剂的发展

    随着我国中医中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中药的疗效被世界各国认可,为弘扬我国民族医药,使中国的传统医药走向世界,除了具备出色的医生外,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就医院中药制剂的发展谈几点想法:

    作者:王雅东;杨常敏 刊期: 2008年第32期

  • 食管癌围手术期患者排痰的护理

    食管癌是人类常见的肿瘤,占全部肿瘤首位.我国食管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首位.食管癌发病男多于女,男女之比2.2~3.6∶ 1,女子发病年龄为41~60岁.

    作者:王红云 刊期: 2008年第32期

  • 心律平致血红蛋白尿2例

    心律平属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均有作用,其主要药物不良反应是负性传导和负性肌力,静脉注射心律平引发血红蛋白尿的病例极罕见,笔者从1999年工作至今共发现2例,现将所见病例介绍如下:

    作者:曲艳丽 刊期: 2008年第32期

  • 儿童过敏性紫癜18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8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发病特征、临床表现、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过敏性紫癜患儿从2000~2007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季节以第一、四季度为高峰,诱因:感染341例,占90.59%,食物过敏18例,占4.78%.结论 与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相吻合.感染占第一位,表现多的是肾外症状,胃肠受累常见,并发紫癜性肾炎者预后不佳.

    作者:李小红;刘培兰;焦鹏涛 刊期: 2008年第32期

  • 云南白药用于产后乳汁瘀积的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云南白药用于产后乳汁瘀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产后乳汁瘀积的产妇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用云南白药加75%酒精调匀后外敷20min,一天两次;对照组38例,用常规方法 热敷20min,一天两次,两天后观察疗效.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82.5%,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显效率50%,总有效率73.7%,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云南白药用于产后乳汁瘀积是一种效果显著、安全、简便、可接受性强的一种治疗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简寄萍;谭桉 刊期: 2008年第32期

  • 哮喘夜间发作的观察及护理干预

    支气管哮喘是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以气道高反应为特征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的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自动或经治疗而缓解.患者常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哮喘,因此夜间的观察和护理尤为重要.

    作者:肖晓燕;何翠华 刊期: 2008年第32期

  • 子宫肌层缺陷致产后子宫收缩乏力16例临床分析

    子宫肌层原发或继发缺陷易致子宫收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或子宫破裂,引起严重并发症[1].如失血性休克、DIC、新生儿窒息、死亡等,严重威胁母儿生命,因此,避免继发性子宫肌层损伤极为重要.现就此类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武可心 刊期: 2008年第32期

  • 鼻咽癌高温固化瘤苗免疫动物在高压氧暴露下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在高压氧环境下鼻咽癌高温固化瘤苗免疫小鼠的抗肿瘤效应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常压瘤苗组和高压氧瘤苗组,采用鼻咽癌高温固化瘤苗对小鼠进行免疫实验,通过癌细胞攻击实验和胸腺细胞自发性3H-TdR掺入量测定,观察其在小鼠体内诱发的抗瘤和胸腺免疫效应.结果 A组的抑瘤率为0,B组和C组的抑瘤率分别为80.00%和93.33%,死亡率分别为86.67%、20.00%和6.67%,生命延长率分别为00.00%、75%和87%,6周生存天数(19.84±1.5)、(38.91±4.3)d和(52.31±4.1)d,肿瘤发生率分别为100.00%、40.00%和26.67%,其两组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B组和C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免疫B组和C组的腺细胞平均数显著上升,而胸腺细胞3H-TdR掺入量明显下降.结论 免疫小鼠可获得对随后接种同源细胞攻击,有免疫保护作用,并产生免疫记忆;高压氧曝露的免疫小鼠的抗肿瘤效应和免疫力明显强于另外两组,高温固化瘤苗与高压氧结合能显著地提高激活宿主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生长和延长生命,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安全的、有效和、无毒副作用的综合治疗新模式.

    作者:陈轶;李宁 刊期: 2008年第32期

  • 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及预后的影响

    目前已证实静脉药物溶栓治疗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但仍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为观察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心肌再灌注和预后的影响.

    作者:杨青云;陈玉成 刊期: 2008年第32期

  • 处方合理用药分析

    目的 探讨药品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 采用随机方法 筛选出2007年共50d处方,按药物类别分别统计,分析疾病走势,并着重于抗菌药物的统计,分析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疾病走势为心脑血管病首当其冲,其次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等.抗菌药物中使用频率高的是头孢菌素类,其次是喹诺酮类.结论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作者:郎丽凤;祁琳 刊期: 2008年第32期

  • 抗ds-DNA抗体、抗ENA多肽抗体联合检测在SLE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为探讨抗ds-DNA抗体、抗ENA多肽抗体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抗ds-DNA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抗ENA多肽抗体试剂盒(免疫印迹法IBT)分别检测抗ds-DNA抗体及抗ENA多肽抗体谱.结果 156例SLE患者中共检出抗ds-DNA抗体阳性98例(62.8%),抗ENA多肽抗体阳性112例(71.8%),SLE患者组抗ds-DNA抗体及抗ENA多肽抗体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抗ds-DNA抗体及抗ENA多肽抗体在SLE诊断中具有互补作用,并能提高对SLE诊断符合率,在观察治疗及预后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泉;范友谊;赵建斌 刊期: 2008年第32期

  • 老年及老年病相关知识

    1 老年医学的定义及其内容老年医学的外文名称为gehiathies.按其希腊文的原意为gehas老年加iatheia治疗.

    作者:黄金梅 刊期: 2008年第32期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42例分析

    目的 探索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有效抢救方法 ,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措施.结果 42例患者中2例因反跳呼吸衰竭死亡,其余40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速度快、病情重、死亡率高等特点,因而,本病的紧急救治对预后非常重要.

    作者:吴海雄 刊期: 2008年第32期

  • 30例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分析

    临床上,我们将以眩晕、头痛或偏头痛以及耳鸣、视物不清、夜间失眠多梦、后枕疼痛及皮肤感觉麻厚等为主要症状和寰枢椎开口位X线平片显示有寰枢轴线分离、寰齿间距左右宽窄不等,或颈椎侧位片示齿状突与寰椎前弓间距大于3ml,诊断为寰枢关节半脱位.

    作者:刘成功 刊期: 2008年第32期

  • 肝癌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定量评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广泛应用于各种人群心理状况的定量评价,用于肝癌患者心理评估的研究尚少见.为此,2000年12月~2007年2月,我们应用SCL-90对我院45例肝癌患者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测试并定量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董春艳 刊期: 2008年第32期

  • 肱骨髁上骨折急诊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

    目的 报告了106例肱骨髁上骨折急诊手术患儿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采用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完善各项常规检查,术后密切观察患肢情况,加强术后疼痛的护理,饮食调护和功能锻炼,做好出院指导.结果 经围术期护理与术后功能锻炼的指导,本组87例治愈,15例好转,3例并轻度肘内翻,1例因术后突发心悸后转至上级医院治疗.本组病例治疗一周后可出院,一个半月功能恢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 本组病例通过此方法 治疗和护理,缩短了住院时间、病程短、护理简便、痛苦少,病人乐意接受.

    作者:刘乐娥 刊期: 2008年第32期

  • 二期梅毒误诊为皮炎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地方人员,双下肢及躯干出疹伴瘙痒半个月,加重伴出疹部位脱屑半个月.患者于2007年4月出现双下肢及躯干对称性微小红色斑疹,痒.

    作者:方继红 刊期: 2008年第32期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主管:卫生部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