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华
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五年我院收治38例残胃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残胃癌缺乏典型症状;BillrothⅡ式术后发生率高;仅2例为早期胃癌,其余均属中、晚期;可发生在残胃的任何部位;根治切除率为60.5%(23/38),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5.2%、30.4%.结论 对胃部分切除术后患者定期随诊并胃镜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残胃癌,手术仍然是有效的治疗手段,根治性手术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丁华波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婴儿氧舱治疗重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近期疗效及护理对策.方法 随机将139例足月、重度HIE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结果 治疗1周内治疗组、对照组分别有69例(92.0%)、29例(45.3%)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两周治疗组、对照组分别有70例(93.3%)、33例(51.6%)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36分,分别有45例(60.0%)、13例(23.2%)头颅CT示低密度范围明显缩小或消失,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重度新生儿HIE,近期疗效显著,且无副作用.
作者:于淑梅;杨艳霞;高鲁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因子(VEGF)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运用双抗体夹心ELISA的方法检测了3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VEGF、IL-6、IL-17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者(60.82±13.42)相比,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52.36±25.61)高表达VEGF(P<0.01).结论 VEGF表达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
作者:孙伟娜 刊期: 2008年第17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法治疗、牵引治疗等,不涉及特殊复杂医疗器械,操作简便,治疗过程费用少,治疗无痛苦疗效好,无副作用,治愈率高,为广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接受.本法适用于旁侧型突出,突出的髓核一般不超过6mm,突出时间(发病时间)不超过10个月,髓核无破裂、无粘连、无钙化者犹佳.病例均为CT诊断.
作者:张梓鹤;王荔媛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现在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体制中,各种经济管理活动中奖金分配都占有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们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中合理的奖金分配是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2006年3月~2007年12月,我院手术室根据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将手术量化计分,并结合职称、工龄、工作质量进行奖金分配,收到良好效果.实施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高海波;高海玉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慢性脊髓压迫症的误诊原因.方法 以52例慢性脊髓压迫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详细记载其主要首发症状、病情演变过程、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以及曾经误诊为何种疾病、终确诊为何种疾病.以x2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①发病多以根痛、运动障碍、感觉障碍为首发症状,其中首发根痛者常见.②在根痛期就诊者明显少于在脊髓压迫期就诊者.③在根痛期确诊者,明显少于在脊髓压迫期确诊者.④原发病中以肿瘤及转移瘤所占比例高.结论 ①根痛的早期识别是早期诊断的关键.②向患者普及本病相关知识是提高早期就诊率,解决惠源性误诊问题的方法之一.③提高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是解决医源性误诊问题的措施之一.
作者:夏经光;王林 刊期: 2008年第17期
回顾性分析平谷镇医院2002年开始采用改良式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该术式在子宫下段纵切剖宫产术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此手术顺应解剖生理特点,简化手术步骤,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志秀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椎管彻底减压、后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的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对20例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及术后随访时JOA评分(15分法)、术后患者主观满意度分级及影像学结果评价手术效果,并分析其并发症.结果 20例平均手术时间(162±2.4)min,平均出血量(640±5.6)ml.平均随访8个月,手术前后JOA评分有差异显著(P≤0.05),JOA评分临床改善率为79.05%;患者主观满意度优良率为86.25%;骨折融合率为95%.并发症包括4例硬膜撕裂;一过性单侧神经根麻痹、假关节形成各1例.结论 椎管彻底减压、后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复法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作者:李永军;陈方焘 刊期: 2008年第17期
恶性心律失常是指临床发生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起病急,发展迅速,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已成为内科,特别是心血管内科的急诊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院自2003年~2006年共收恶性心律失常16例,现就恶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有关问题做一探讨.
作者:孙有保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 观察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强心剂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美托洛尔6.25mg口服,每日2次,视病情逐渐增量至25~50mg,每日2次,以15d为1个疗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55%,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王玉峰;袁建喜 刊期: 2008年第17期
人流是避孕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措施.传统人流术会给病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痛苦.无痛人流术是我院终止早孕常用的方法,深受患者欢迎,近年来我院门诊用异丙酚在静脉全麻下行无痛人流术,具有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小的优点,但终归在静脉全身麻醉状态下进行手术,其护理工作尤为重要.在合理用药的同时应在心理护理、急救防治上做好准备.
作者:高英;吴旭光 刊期: 2008年第17期
小儿先心痛,完全静脉异位引流合并法洛四联症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非常罕见,我院07年对这例三种复杂畸形先心病合在一起的患儿实施手术,手术成功,效果满意.我们针对术前讨论及物品准备,术中配合与观察都做了大量充分准备,术中无意外发生,使手术得以顺利实施.
作者:高彩云;尹玉兰;马淑香;周曼英 刊期: 2008年第17期
十堰市TB/HIV双重感染防治项目于2007年1月1日在十堰市竹山和房县顺利实施了.其目的是在项目资金的支持下,降低HIV感染者中结核病的发病和死亡,减少结核病人中HIV的感染机会,在结核病与艾滋病防治之间建立一种科学的、可行的合作模式,落实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项目通过一年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一年的项目丁作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王容侠;江芸 刊期: 2008年第17期
宫外孕是危及育龄妇女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国内外报告发生率有上升趋势[1].我院自2000年6月~2008年4月共收治宫外孕患者381冽,其中.368例患者在腹腔镜下行宫外孕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凤琴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 了解本医院2006年度部分临床标本的细菌感染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情况.方法 按照临床致病菌的培养与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方法,对我院2006年门诊及住院病人的血液、分泌物、胆汁、中段尿共计1536份常见标本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培养、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共分离出致病菌503株,其中血液标本1025份,分泌物143份,中段尿193份,胆汁标本175份,检出率分别为10.6%、87.4%、76.0%、70.5%.药敏试验显示阿米卡星对革兰阴性菌为敏感,其敏感率为89.9%,其次为头孢他啶,敏感率为85.3%,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菌的敏感率高达98.4%,其次为环丙沙星,敏感率达86.6%.结论 了解常见致病菌的分布与检出及药敏情况,结合临床,达到合理、安全指导临床选用抗生素,确保治疗的目的.
作者:何学贤;杨妤;廖勇 刊期: 2008年第17期
1 技术方案的验证传统的预防褥疮翻身方法是平卧与左右侧身交替,在许多病人身上都不适用,如骨牵引病人、股骨头置换术后病人、骨盆骨折病人、肋骨骨折、胸腔引流管的病人、左右侧重度创伤的病人、脊柱损伤病人(除医务人员帮助外禁止自行左右侧身)等等.
作者:谢琳瑛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 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也需要根据心理特点给予科学的心理护理.方法 针对患病婴儿、幼儿、学龄期儿童、惠儿家长不同情况特点,分别时待,精心护理,使护患间形成一种相融、互信的氛围.结果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患儿进行不同的护理,使患儿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能感到安全,能更好地配合治疗,以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结论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护理专业的范畴和内容在不断扩大,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强调人文科学,重视心理护理,已成为当今医院现代化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
作者:刘莉 刊期: 2008年第17期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医学科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手术室已经成为应用多种高新技术的场所,各类仪器设备处于佳状态是手术顺利进行的保证,针对过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单一培训模式,根据不同培训对象、培训的目的,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建立一个新的护理管理培训模式,即培训-考核-管理-使用一体化的良性循环模式,进一步促使手术室护士熟练掌握手术急救设备的使用及其保养维护的能力.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韩剑英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甲状腺疾病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在患者群体中又以青年女性多见,大多数的甲状腺疾病既往必须依靠开放手术,但传统开放手术在颈部留下一条终生的疤痕,使青年女性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随着腔镜技术的兴起,这一技术便迅速被引入甲状腺手术领域,并进行了有益探索,现笔者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林建军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母婴早接触、早吸吮对母乳喂养的效果.方法 对506例产妇进行调查,观察组208例按常规处理后在30min内将其呈蛙状侧头俯卧于母亲胸腹部,并使婴儿的嘴对准母亲乳头进行皮肤接触,对照组298例为非早接触、早吸吮,分别观察母乳喂养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在较短时间内能有节奏地吸吮乳头、出生后72h内的吸吮时间长、产后乳房充盈时间快、产后泌乳时间提前及泌乳量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早接触、早吸吮,对促进乳房提前泌乳,保证母乳喂养是极其重要的,对母婴均有利.
作者:方达秀 刊期: 2008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