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目的 探讨卵巢性索间质肿瘤(OSCST)的超声表现,对照病理诊断结果分析其声像图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OSCST的超声表现,并与病理资料对照分析.结果 23例OSCST中实性肿块12例,囊实性肿块11例.12例实性肿块均为卵巢卵泡膜细胞纤维瘤,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内部回声欠均匀的实性低回声,其中4例后方回声衰减.11例囊实性肿块中7例为卵巢颗粒细胞瘤、2例为支持一间质细胞瘤、2例为卵巢卵泡膜细胞瘤(OT),表现为囊实性低回声肿块,边界清,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囊性回声区.本组OSCST术前超声诊断18例与病理诊断相符(18/23),误诊5例(5/23),其中3例误诊为浆膜下肌瘤、2例误诊为卵巢癌.结论 OSCST的二维超声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超声结合临床对其具有诊断价值.
作者:周平;李志海;武庆利;杨志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MRI的表现与ER、PR、HER一2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53例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术前均行乳腺常规MRI、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乳腺癌的MR特点与各项病理组织学特点及ER、PR、HER-2表达的相关性.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53例乳腺癌患者中,有毛刺组的ER、PR的阳性表达率低于无毛刺组的ER、PR的阳性率,肿块周围强化较中央明显组的ER、PR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强化无差别组的阳性率,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的ER、PR的阳性表达率低于腋窝淋巴结无转移组的阳性率;HER-2的阳性表达率与ER、PR相反;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ER、PR、HER-2的表达与乳腺癌毛刺征、肿块周围强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ER、PR、HER-2可以协同判断淋巴结转移、评估预后;乳腺癌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其与乳腺癌各生物学指标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为I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作者:林黛英;周妍;郑少燕;王少洪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Lemmel's综合征(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MSCT检查确诊的32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直径分析.结果 32例患者共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32个,其中29个憩室壁菲薄,3个憩室壁增厚,憩室1.0~4.9 cm.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表现为十二指肠环内侧囊袋状突出于十二指肠小弯侧壁,其内多为气体密度影,其中可见气-液平面9例,表现为囊性低密度结节3例,不均匀实性结节3例,增强扫描显示憩室壁强化与十二指肠壁具有一致性,其内无强化.32例病例胆管系统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多平面重组和三维重组可清楚显示憩室与十二指肠及十二指肠乳头的毗邻关系.结论 MSCT对Lemmle's综合征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云香;沈冰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结核性腹膜炎CT的影像特征及其病理基础,评价CT在结核性腹膜炎诊断的应用价值,提高对结核性腹膜炎诊断符合率.方法 60例经病理证实结核性腹膜炎病例均使用Toshiba16层螺旋CT扫描,回顾性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 结核性腹膜炎的病理解剖特点可以分为渗出型(29例)、粘连型(21例)、干酪型(7例)、混合型(3例),以前两型为多见.渗出型主要表现是腹腔积液,粘连型则腹膜增厚粘连,干酷型为分房状肿块并增强扫描时肿块环形强化,混合型则为上述两种或三种类型的综合表现,所有类型均可伴有以下一至多种征象: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肠壁增厚、网膜及肠系膜增厚、肠梗阻、脂肪间隙密度增高等.结论 病理分型与CT增强表现是对应的,CT检查对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以及明确病灶范围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方伟军;刘庆余;张颖;张晖;宋敏;任会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下肢高分化及黏液型脂肪肉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的关系,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12例下肢脂肪肉瘤的影像学表现,与术后病理类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8例高分化型脂肪肉瘤边界清楚,T1WI及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内部分隔厚度>2 mm;CT为均匀低密度,分隔轻中度强化.病理见较多分化好的脂肪细胞.4例黏液型边界大部分清楚,T1WI等低信号,3例夹杂少许高信号脂肪影,T2WI以高信号为主,内见多房分隔:CT上呈等、低混杂密度,不均匀团片样、云絮状强化,实性成分及粗大间隔强化明显.病理上疏散黏液中见短梭形细胞或单泡状脂母细胞.结论 高分化型脂肪肉瘤影像学表现典型,多数黏液型脂肪肉瘤伴有少量脂肪,MRI及CT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肿瘤的分化程度.
作者:赵康艳;李新春;陈镜聪;何建勋;孙翀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肺静脉畸形引流属于临床罕见病例,大多数是先天发育异常所致.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的应用,其检出率日益增加.我院近日发现1例肺静脉畸形引流患者,现结合国内外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马鹏程;孙勇;刘灿丽;赵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Budd-Chiair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7例Budd-Chiair综合征病例的介入治疗及临床资料,12例行球囊扩张成形术,33例行球囊扩张成形术加支架置入术,2例穿刺未成功行手术治疗.结果 介入治疗成功率95.7%(45/47),患者症状缓解,未出现肺拴塞、出血等严重并发症.45例术后平均随访38个月,5例支架内继发血栓形成,其中1例支架内再次置入支架,4例经溶栓后症状缓解.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布加氏综合征安全有效,应予推广.
作者:刘江泽;黄原义;刘四斌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CT资料,16例中12例为年轻女性,男性4例.均行GE Discovery Ultra 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然后利用后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结果 位于胰头6例,胰体2例,胰尾3例,胰体尾均累及4例,胰头、胰尾多发1例.CT平扫均为混合性肿块,增强后动脉期实性部分不同程度强化,以后逐渐强化明显,部分与增强后正常胰腺一致,可见包膜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2例见斑点状钙化,1例伴肝内外胆管扩张,4例囊内自发性出血.结论 结合临床特点MSCT增强扫描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吴立业;吴坚;罗文明;高鹏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的X线表现及其与病理分级、患病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4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观察其X线表现中钙化形态及软组织异常(分类包括肿块、不对称致密、结构扭曲)与病理分级、患病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1)乳腺导管原位癌的X线摄影表现为钙化者占80.4%.低、中级别中不定型模糊钙化和粗糙不均质钙化占45.8%,高级别中细小多形性钙化和线样分支状钙化占71.1%(P<0.05).线段样分布占53.6%,簇状分布占33.3%,区域分布占13.1%.本研究中有63.8%的导管原位癌患者每平方厘米钙化数目超过20枚.(2)肿块、局灶性不对称致密、结构扭曲(伴或不伴钙化)在乳腺导管原位癌的x线摄影中分别占39.1%、21.7%、3.2%.其中,病理为高级别者占64.4%,中、低级别分别占18.6%、17.0%.(3)50岁以前钙化出现的几率是50以岁后的1.3倍(P<0.05),单纯钙化容易出现在40-50岁(12.0%);50岁以后出现软组织异常的比例是50岁以前人群的1.4倍(P<0.05).结论 乳腺导管原位癌常见的x线摄影表现为单纯钙化、钙化伴肿块、局灶性不对称致密和结构扭曲,与病理分级和年龄有一定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李淑琴;赵静;张伶;崔春艳;何洁华;伍尧泮;唐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肝外胆管癌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8年~2011年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肝外胆管癌23例,所有患者行16层螺旋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扫描.并经MPR、CPR处理.回顾分析胆管癌各期CT表现及胆管癌显示率.结果 肝外胆管癌上段9例,中段8例,下段6例;动脉期16例轻度强化,4例中度强化;静脉期3例轻度强化,13例中度以上强化,4例明显强化;2例动脉期、静脉期均呈明显强化;22例延迟期中度以上强化,1例各期无明显强化;CT直接征象为胆管不规则局限性增厚、环状不均匀增厚或表现为结节、肿块状,间接征象为肝内外胆管扩张;MPR、CPR能直接显示病变范围、狭窄程度及周围浸润情况.结论 合理运用MPR、CPR技术,能准确显示肝外胆管癌直接征象、位置及浸润范围,结合各期CT表现,对确立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吴美仙;董天发;李晚君;沈家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320排CT不同三维重组方法诊断原发性周围型小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41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结节直径均不超过3 cm,比较薄层横断图像与不同三维重组图像(包括MPR、VR、MIP)对小肺癌基本征象的显示率.结果 与横断图像比较,三维重组图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空泡征或含气支气管征、细支气管阻塞或截断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的显示率(68%、44%、90%、63%)有明显提高(P<0.05),对分叶征和边缘毛糙征的显示率(97%、93%)无明显提高(P>0.05).结论 320排CT同三维重组方法能充分显示原发性周围型小肺癌的形态学特征,为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作者:丁汉军;杨蕊梦;吴梅;古杰洪;徐宏刚;张博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CT和超声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原发性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超声和CT的影像表现,对比两种方法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的价值.结果 CT平扫表现为肿瘤内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肿块多呈中度或显著周边强化;超声表现肿瘤多呈不均匀低回声,彩色多普勒显示肿物内部和边缘部见彩色血流,点条状或环形分布.CT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准确度为10/14例,超声为9/14例:两者联合诊断则为12/14例.结论 CT结合超声检查可以提高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准确度.
作者:娄毅;应碧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肾旁后间隙和胃裸区受累的cT征象在评估临床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109例经手术及病理和/或临床证实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和多层螺旋CT资料.按照Atlanta临床分级标准进行临床严重程度分级.CT分析包括:胰腺本身及胰腺周围情况,肾旁后间隙是否受累,胃裸区是否受累.计算肾旁后间隙和/或胃裸区受累判断临床严重程度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Youden指数等指标.结果 109例急性胰腺炎中,按临床严重程度分级,重型和轻型胰腺炎分别为48例和61例.以肾旁后间隙受累判断严重程度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Youden指数分别为60%、93%、88%、75%和0.53:以胃裸区受累判断重型急性胰腺炎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Youden指数分别为.54%、92%、84%、72%和0.46:联合二者(其中之一受累即为阳性)判断临床严重程度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Youden指数分别为94%、85%、83%、95%和0.79.胃裸区受累和肾旁后间隙受累二重判断方法的吻合度系数kappa=0.027.结论 联合胃裸区和肾旁后间隙受累能提高判断急性胰腺炎临床严重程度的敏感性和诊断效能,为临床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黎昕;蓝博文;李丽红;钟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认识消化道脂肪瘤的小探头内镜超声特征,提高对该病的内镜超声诊断率.方法 收集30例具有完整病例资料并经病理证实的消化道脂肪瘤病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胃肠镜检查及小探头内镜超声检查,并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回顾性分析其内镜超声图像.结果 30例病理均证实为脂肪瘤,术前诊断脂肪瘤28例,纤维瘤1例,异位胰腺1例,内镜超声图像显示病变均来源于黏膜下层,脂肪瘤均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整齐、清晰.呈均匀一致的高回声,其中10例外侧缘显示不清;纤维瘤边界为梭形,呈稍高回声;异位胰腺形态欠规则,内部回声稍杂乱的中高回声.结论 小探头内镜超声方便、无创伤,能较准确的诊断无症状胃肠小脂肪瘤,有助于鉴别诊断.避免过度治疗.
作者:周明东;仝巧云;袁晋华;张金敏;宋秀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闭合性胰腺损伤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在胰腺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证实的15例闭合性胰腺损伤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结果 15例胰腺损伤中,手术探查证实胰腺挫伤6例,裂伤9例;cT检查明确提示胰腺损伤12例,漏诊3例.结论 螺旋CT扫描是诊断闭合性胰腺损伤的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曾晓春;张洪标;韩海;刘清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肝脏肿瘤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在我国乃至亚非地区,肝癌已经成为一种特色疾病,成为三大癌症之一[1].随着临床上对肝脏原发或继发肿瘤治疗方法及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发现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肿瘤,还要对肿瘤的定位及侵犯程度有较好的评估,对各种治疗肿瘤病变方法疗效的评价也是临床上迫切关心的问题.
作者:赵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恶性卵巢子宫内膜样肿瘤的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卵巢子宫内膜样肿瘤的CT或MRI表现.结果 10例恶性卵巢子宫内膜样肿瘤13个肿块,7例为单侧(左侧4例,右侧3例),3例为双侧(左右各一).10例中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7例;恶性Mtiller混合瘤2例(1例为双侧,1例合并子宫内膜腺癌);卵巢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平扫示肿瘤多为类圆形、分叶状实性为主肿块,囊变多见,增强扫描后肿瘤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部分病例边缘明显强化,呈多囊状环形强化6例.结论 恶性卵巢子宫内膜样肿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和/或MR可明确定性,对病理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作者:刘锋;赵静;陈志明;刘树学;郭永飞;沈冰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纵隔内气管旁含气囊肿(PACM)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103例PACM的CT轴位图像及部分重建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PACM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及内部结构等并进行分型.结果 103例PACM,平扫87例,增强16例,均位于胸廓入口水平气管旁,以气管旁右侧6-9点区多见约98%(101/103),左侧气管旁及双侧气管旁少见、仅1%(1/103).单侧单房占82.5%(85/103),单侧多房占16.5%(17/103),双侧型仅1例.CT表现为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囊状含气密度影,囊壁菲薄,大小不一,边缘清晰,增强后囊壁可见中等均匀强化.PACM与气管及食管关系密切,21.4%与气管相通(22/103),14.6%相应气管局部略扩大变形(15/103),仅1例出现食管移位(1/103).结论 PACM典型表现为胸廓入口水平气管旁含气囊腔,应注意勿误诊为其它病变.
作者:陈小启;丁建平;王冬梅;邓雪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和评价超声引导下瘤体内注射重组溶瘤病毒(H101)联合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2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肝内瘤体内注射重组溶瘤病毒(H101)联合FOLFOX 4方案进行治疗.分别以RECIST标准和NCI CTC标准观察和评价其疗效和毒性.结果:共22例患者,有20例可以评价客观疗效,其中获得PR 5例,SD7例,PD 8例;患者的肿瘤进展时间(TTP)为1.2-6.1个月,中位TTP 3.1个月.22例中,11例临床症状和KPS评分有明显改善,AFP阳性的17例患者中,有11例下降,5例明显下降(AFP下降超过原始基线的1/2).22例患者均可评价毒性,主要不良反应为轻、中度的发热(45.6%),白细胞减少(44.5%)和腹泻(33.7%).结论:本试验证实,瘤体内注射重组溶瘤病毒(H101)联合FOLFOX 4方案治疗国人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确切;较单纯全身化疗有更高的有效率;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较轻,患者易于耐受,值得进一步研究试用.
作者:陈广源;陈汉威;覃丽虹;冯惠岗;庄伟钊;李耀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H)临床中常见,按照部位可分为脑内、脑室内、蛛网膜下腔、硬膜下及硬膜外出血,其病因包括原发性、外伤、脑血管病、血管畸形、肿瘤、炎症及药物等.MRI对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脑出血的诊断价值已被公认.优于CT,它不仅可以确诊出血,推测出血期别,而且没有骨性伪影,对于小脑的出血也能够很好的显示.但对于颅内出血的急性期诊断,CT一直被认为是首选的检查手段.随着MRI设备软硬件技术水平的提高,对颅内出血更敏感的序列不断研发并用于临床,使得MRI对颅内出血的诊断能力不断提高,甚至认为在超急性、急性期的诊断中MRI亦优于CT[1-3].
作者:徐小玲;陈立鹏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