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利弊与对策初探

刘云

关键词: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医疗工作, 药品管理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对于生活品质和健康医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医院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将能够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实效性,降低配药失误进而引发医疗事故的风险,加快医疗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保障药学相关工作质量,进而推动我国医学领域的进步.本文围绕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利弊进行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策略.
健康前沿杂志相关文献
  • 奥曲肽联合普奈洛尔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分析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奥曲肽联合普奈洛尔治疗的临床表现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将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7月的60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而实验组采取奥曲肽联合普奈洛尔治疗,观察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实验组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门静脉、脾静脉血流量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的数据具有很大差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曲肽联合普奈洛尔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可以明显降低门静脉、脾静脉压力,有利于患者身体健康.

    作者:施玲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性瘫痪21例报告

    作者于2012年12月~2016年2月采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性瘫痪引起的肢体痉挛21例,通过3个月、6个月及近4年随访,效果显著,肌张力降低明显,达2~3级,且经济、操作简便,痉挛解除彻底、不影响运动,对感觉影响小,有明显改善步态和矫正动力畸形的作用.

    作者:王庆武;武贵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压疮护理研究新方法探讨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随着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的推广,压疮已成为衡量医院护理质量的一项主要指标.压疮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且影响疾病的康复.近年来,国内外对压疮及其治疗提出了新概念、新方法,现将压疮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陶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女性围更年期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骨质疏松症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探讨了女性围更年期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性措施等.我们应从促进骨质疏松的预防出发,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早期确诊围绝经期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患者,可早期预防绝经后可能发生的骨质疏松症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健康威胁.因此,如何加强对围更年期女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也是今后研究重点.

    作者:李洋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骨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护理防范对策

    在护理工作中,一切影响患者康复的因素,都成为护理工作的风险因素.风险管理是护理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护理质量的根本保证.

    作者:徐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探讨新时期医院病案管理的方法与改进措施

    目的:探讨新时期医院病案管理的方法与改进措施,以期为提高医院病案管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期间我院实施病案管理改进措施后的1000份病案作为观察组;选取2015年1月—12月期间未实施病案管理改进措施的1000份病案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病案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病案实施改进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将病案管理纳入到医院档案管理中实施管理、严格按照病案书写规范进行病案书写、实施全程病案管理.结果:观察组病案回收率、病案归档率、病案完好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案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案的患者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案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病案管理改进措施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医院的病案管理质量,从而降低患者投诉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

    作者:张林波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宫颈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护理程序的作用探讨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护理程序的临床作用及效果.方法:本院选取妇科自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所收治的宫颈癌患者共90例作为探讨对象,将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方式,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护理程序,对比2组的遵医行为以及并发症产生状况.结果:观察组的遵医行为比对照组高,且并发症产生率比对照组低,予以统计学检验,P<0.05且差异明显,统计学存在意义.结论:将护理程序应用在宫颈癌围手术期患者中,能够将患者的遵医行为提升,并发症产生率降低,效果显著.

    作者:王紫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CT增强检查患者的心理护理

    随着放射科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增强扫描在临床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CT增强扫描,是指经静脉注入含碘造影剂后再行扫描的技术,当体内注入造影剂后,不同的组织结构及病变性质,由于含碘造影剂的分布和数量都有不同,这样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的图像对比度增加,两者之间的界线也较清晰,帮助发现平扫未显示的病变、明确病变的范围和边界.另外 CT 增强扫描还有利于鉴别病变的良恶性,提高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我院在CT增强检查时应用碘佛醇、安射力等作为造影剂,会给患者带来一些不适反应,如:全身发热、口感略苦、头晕、心慌等.还有少数人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口舌发麻、胸闷气急、血压骤降、意识丧失等.CT检查前病人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上面列举了种种过敏反应和潜在风险,因此病人普遍存在紧张、恐惧、疑虑等心理.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作指导,并通过其语言、行为、表情、态度和姿势等去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帮助其建立起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佳心理状态,即心理护理[2].CT 增强检查时做好患者心理护理,能有效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理解并积极配合,顺利完成CT增强扫描.

    作者:夏青;余文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延续护理干预对脑梗塞出院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探讨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干预对脑梗塞出院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从我院脑梗塞出院患者83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塞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能有效地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龙锦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的防治与护理,为今后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提供依据,并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方法:总结我医院住院的24例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方法,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中药熏洗和中药外敷四方面.结果:通过对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观察及良好的护理,取得较满意的护理效果.结论:全面的足部观察、完善的足部护理、充分的心理辅导,配合临床医生的治疗,能大大减少糖尿病足的截肢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琴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心脏及颈部大血管损伤12例抢救经验

    目的 总结心脏及颈部大血管损伤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救治经验,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心脏及颈部大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死亡1例.11例抢救成功,随访3个月—4年,无死亡病例,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 迅速明确伤情,及时诊断,急诊探查是提高心脏及颈部大血管损伤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张正旭;侯延君;姜长滨;宋传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意义分析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神经外科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5.55%明显高于对照组84.44%,且并无神经损伤、低血压、脊髓损伤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神经外科临床护理中采用循证护理,能有效提升临床护理的效果,降低不良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具有应用意义和价值.

    作者:方文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探讨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的临床特征

    目的 分析由肺炎支原体引发的小儿哮喘的主要特性.方法 随机抽取在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的由肺炎支原体引发的小儿哮喘者共有80例,将其设置为研究组,然后在该阶段选取其他类型的小儿哮喘者共有80例,将其设置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症状表现特性.结果研究组病人的发热、严重喘息与伴有肺炎的比例比对照组的明显增加(P<0.05),研究组病人的胸片斑片影与气肿的比例比对照组的明显增加(P<0.05),研究组病人的c-反应蛋白与嗜酸粒细胞的含量、肝功能与心肌酶异常的比例比对照组的明显增加(P<0.05),研究组病人的肺纹理加强的比例比对照组的明显降低(P<0.05).结论 由肺炎支原体引发的小儿哮喘同其他类型的哮喘症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临床中可根据这些特性进行诊断.

    作者:李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门诊护士如何融洽医患关系

    对于一个医院来说,门诊属于窗口单位,负责门诊就医患者的诊疗工作,同时也是患者就医的开始,作为门诊护士则需要首先接触患者,因此门诊工作水平是一个医院面貌和水平的集中体现,而且门诊护士的工作质量和水平也是一个医院护理水平的集中反映,所以需要不断提升门诊护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以融洽医患关系,这对减少医患纠纷,提升患者满意度有重要价值.

    作者:蒋雁;马晓丽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西比灵联合NGF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析对脑出血患者行以西比灵联合NGF(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86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以入院时间为依据将所选患者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3例,常规组患者行以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治疗方法基础上行以西比灵与NGF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比常规组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神经缺损评分明显比常规组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比常规组高(P<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行以西比灵联合NGF治疗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作者:程浩;徐昌林;陈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社区糖尿病管理病例药物治疗管理与疾病控制及相关病症的关系

    目的:研究社区糖尿病管理病例药物治疗的情况,分析对疾病控制及相关病症的关系.方法:运用横断面调查法对社区管理的387例糖尿病病人进行药物治疗及管理.结果:接受药物降糖治疗的患者,血糖、血压、血脂指标都达标的仅63例(16.3%),315例(81.4%)病人自述患糖尿病相关病症.结论:社区糖尿病病人药物治疗效果明显,口服降糖药方案及药物对疾病控制及相关病症发生有一定关系.

    作者:李宝玉;郭湛;何燕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耳鼻喉急性感染及术后疼痛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在出现耳鼻喉急性感染及接受相关手术治疗后出现疼痛感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扶他林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一年中耳鼻喉科收治的74例急性感染及术后疼痛的患者为主要分析对象,将其根据所用治疗药物的差异均分成传统组与新型组,传统组患者接受芬太尼治疗,新型组则接受扶他林治疗,对两组实验对象的相关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新型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组,两组患者的相关治疗数据比较后差异十分明显(P<0.05).结论:在临床耳鼻喉科收治的急性感染患者及接受相关手术后出现明显痛感患者的治疗中,扶他林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作者:朱霞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试论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的方法

    目的: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外配合非药物调理,对高血压临床治疗的效果进行了探讨.方法:此次高血压医学临床实验所研究的对象为我院2011年03月份至2012年03月份期间,在本院诊治的高血压患者共计98例,按照其原始的病例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基础数据依据.将其分为两个治疗医学小组,分别为,综合治疗组:共49例,采用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同时配合非药物调理;对照组:共49例,主要采用西医药物进行治疗.结果:综合治疗组:49例患者,显效35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5.51%;对照组:49例患者,显效30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达83.67%.结论: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配合非药物调理的综合性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升高血压治疗的临床效果.

    作者:单秀琴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59例在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临床护理路径,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进行分析,实践证明,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和护理,患者整体满意率比较高,能大程度缓解临床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和燕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护理干预对缩短胃癌根治术后肠麻痹时间的效果观察

    通过观察护理干预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肠麻痹时间的影响,探讨有效缩短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肠麻痹时间的方法,方法:选择80例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回顾性的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资料,把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患者胃癌根治术后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40例患者胃癌根治术后采取护理干预,护理干预内容包括:根据疼痛评估遵医嘱止痛治疗,早期渐进式下床活动,指定个体化的活动计划,术后早期遵医嘱给予肠内营养,嚼口香糖,按摩足三里穴位等,评估其术后肠麻痹时间,考察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肠麻痹的缩短时间,结果:经过护理结果数据统计,观察组术后肠麻痹的时间平均为3.9天,对照组术后肠麻痹的时间平均5.5天,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麻痹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对缩短胃癌根治术后肠麻痹时间效果显著,同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减少患者住院花费,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床位周转率,节约医疗资源和成本,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健康前沿杂志

健康前沿杂志

主管: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