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丹芪通络胶囊在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中的临床作用

白小平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丹芪通络胶囊
摘要:目的 探讨丹芪通络胶囊在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以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芪通络胶囊,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及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II、白介素1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LVEDV、LVESV明显小于对照组,LVEF、S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II、白介素I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丹芪通络胶囊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减轻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值得推广.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H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血清Hcy、β2MG及hs-CRP检测的意义

    目的 研究血清Hcy、β2MG及hs-CRP检测对H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意义.方法 观察90例H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进行血清Hcy、β2MG及hs-CRP检测的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包括急性心肌梗死、非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各30例,观其血清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对比单支、双支、三支冠状动脉病程度与血清Hcy、β2MG及hs-CRP水平的关系,分析讨论.结果 经检测,单支病变、双支、三支病变的血清Hcy、β2MG及hs-CRP水平不同,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加,相应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cy、β2MG及hs-CRP检测在评估H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病变重程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汤兴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语言沟通、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语言沟通、心理护理在精神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10例研究对象均选择自2016年1月-12月我科室收治的精神病患者,遵循随机原则设置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5).两组患者根据其具体的疾病类型、病情程度均给予相应的临床治疗,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在以上基础上观察组额外实施语言沟通和心理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精神状态评分为(42.5±6.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7.1±3.5)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服药治疗依从性为8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整体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语言沟通和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状态,提高其服药治疗依从性,从而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

    作者:杨宝凤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究复方丹参滴丸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式以及应用效果.方法 本文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2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于2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12例以及观察组12例.在对1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时,应用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方案,在对12例观察组患者实施治疗时,在应用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 经过本次治疗,观察组患者在症状积分、血清总胆固醇水平、TG以及心电图改善情况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治疗时,可以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不仅安全性较高,而且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江源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及血压控制报告分析

    目的 对比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及术后血压控制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91例采取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进行分组;微创组占51.65%(47/91),采取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开放组占48.35%(44/91),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情况及术后1个月、6个月的血压控制情况.结果 微创组手术时间短于开放组,手术失血量少于开放组,血肿清除率大于开放组,术后再出血率小于开放组,差异显著(P<0.05);微创组术后1个月、6个月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开放组,差异不显著(P>0.05);微创组术后1个月、6个月的血压达标率均大于开放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确切,较开颅血肿清除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性小、血肿清除效果良好等优势,显著改善预后,可能与稳定控制患者的血压有关,对于减少术后再出血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邵增光;韩跃彬;韩开模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优质护理在外科术后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究在外科术后护理过程中采取优质护理措施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接收并给予手术治疗方式的外科患者94例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取以往常应用的护理模式,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添应用优质护理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六小时、十二小时、四十八小时及七十二小时的疼痛感知程度,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结果 给予对应护理模式后,研究组患者术后六小时、十二小时、四十八小时及七十二小时的疼痛感知程度相较于对照组,均表现为显著减缓迹象(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相较于对照组,提升迹象显著(P<0.05).结论 对应用手术治疗方式展开临床治疗的外科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措施实施护理处理,实现对患者术后的疼痛感知状况的有效改善,提高患者对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及接受度.

    作者:郑丽;王青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羟考酮预防瑞芬太尼静脉麻醉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探讨羟考酮预防瑞芬太尼静脉麻醉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80例进行研究讨论,把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都为40例,均在手术中给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完成前10分钟给予患者芬太尼预防术前痛觉过敏,观察组在手术完成前10分钟给予患者羟考酮预防术前痛觉过敏,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恢复情况、疼痛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少于对照组,术后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比对照组的要低,两组比较,P<0.05.结论 对于高血压手术患者,采取羟考酮预防瑞芬太尼静脉麻醉术后痛觉过敏,效果显著,可以帮助患者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且术后患者恢复较快,值得在今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

    作者:王金华;孔少敏;梁亚贵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尿失禁的改善作用

    目的 对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尿失禁对其改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 将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开展盆底康复后到我院进行盆底筛查的976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经筛查后82例患者患有尿失禁的症状,根据硬币法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常规组患者给予盆底肌训练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给予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进行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7%比常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3.2%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有效的改善了患者尿失禁的症状,同时利于患者接受,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和使用.

    作者:梁素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有效护理对策.方法 入选的102例研究对象均为2016年7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老年心肌缺血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分为有痛组和无痛组,分别包含54例和48例患者.两组患者均给予24h心电图动态监测,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用药情况,进行详细地记录和总结,对两组患者所具备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无痛组患者的休息时间发病率、睡眠时间发生率、S-T段下移发病比例及大于75岁发病率,均明显高于有痛组患者;且无痛组患者发病时的心率明显大于有痛组患者;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具有休息时发病率高、睡眠时间发病率高、S-T段下移发病率高、大于75岁发病率较高、发病时心率较大等临床特征,对于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干预、运动指导,强化基础护理等临床护理干预,对于促进患者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叶灵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肺段隔离症采用放射CT诊断的有效性评价

    目的 对肺段隔离症采用放射CT诊断的有效性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肺段隔离症患者34例,分别利用放射CT与X片两种检查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查,分析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 X线检查与放射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18%、100.00%,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检查,但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中31例为肺叶内型,占患者总数的91.18%,3例为肺叶外型,占患者总数的8.82%;病灶为实型的有8例,占患者总数的23.53%,病灶为囊性的有14例,占患者总数的41.18%;病灶为囊实性的有12例,占患者总数的35.29%.有15例患者存在主动脉供血异常症状,占患者总数的44.12%,有7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肺气肿症状,占患者总数的20.59%.结论 与X线检查相比,采用放射CT对肺段隔离症进行诊断的准确率更高,可明确显示患者病变的形态及特点,具有相当的有效性.

    作者:廖德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干预性护理在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干预性护理在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41例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给予干预性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咯血停止时间及住院时间等预后指标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干预性护理更有助于快速缩短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满意度,对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叶丽双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心血管超声对心血管疾病诊断的价值分析

    目的 分析心血管超声对心血管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 2017年1月~2017年2月,医院超声诊断室开展心脏超声检查1876例,医师建议开展常规心电图、心脏超声进行诊断.结果 超声诊断异常率38.11%,超声诊断冠心病与冠脉CT诊断一致率84.2%(64/76),与血管造影检查一致率达到100.0%(10/10).超声诊断冠心病坏死组织、纤维斑块、钙化组织率高于普通对象,超声诊断冠心病纤维脂肪组织比重低于普通对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瓣膜退行性改变对象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单纯关闭不全、瓣膜功能障碍合计发生率,左房扩大、左室扩大、E/A<1发生率高于普通对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瓣膜退行性改变LAD、LAV、ESA、LVIDd高于普通对象,瓣膜退行性改变LVEF、EDV、E/A低于普通对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血管超声是筛查心血管疾病诊断心脏结构、功能改变疾病的理想方法,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作者:何由天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肛周坏死性筋膜炎临床体会

    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肛周坏死性筋膜炎临床体会.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8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14例,对照组患者1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西医治疗,实验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57.17%,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为(16.45±4.23)天,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为(21.98±5.45)天.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 为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并且提高患者预后效果,有利于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韩建丽;罗鹏;王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苯磺酸氨氯地平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对比

    目的 比较苯磺酸氨氯地平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 将2017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60例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和观察组(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每组患者30人.对比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不同方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6.67%)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3.33%)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70.00%)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30.00%)相比有显著差异,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 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用药安全性较高,临床价值较高.

    作者:陈秀凤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益气清肺汤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分析益气清肺汤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接受并进行治疗的44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采用单药吉西他滨治疗,观察组2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化疗前2天加用益气清肺汤治疗.结果 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对照组治疗68.1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36%;对照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物理症状、整体健康状况不如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认知功能、社会功能两组基本无差异.结论 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益气清肺汤联合化疗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留帮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的作用.方法 选择本院急诊科2016年8月~2017年8月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4例,按照患者急诊就诊的日期单双号分组,单号组为对照组,双号组为观察组,每组42例,观察组急诊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采血时间、急救总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后,能够缩短急诊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促使患者尽早康复出院.

    作者:蔡一晶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优质护理在妊高症产妇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分析妊高症产妇产后出血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 研究选取我院接收的90例妊高症产妇,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均分,设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观察比较产妇产后24h内的子痫发病率、产后出血率以及产妇产后出血护理中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42.22%)相比较,观察组产后24h内的子痫发病率(15.56%)显著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与对照组(44.44%)相比较,观察组24h内的产后出血率(13.33%)显著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另外,与对照组(40.00%)相比较,观察组在产后出血护理中的护理满意度(77.78%)显著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 在妊高症产妇产后出血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可减少子痫发病率和出血量,提高满意度.

    作者:陈光秀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分析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

    目的 分析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收集本院近两年内尿常规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究影响因素,确定有效的应对策略.结果 对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可知,其影响因素包括:采集准备、采集保存、检验结果误差的影响因素等.结论 在本次研究中对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做好检查工作,确定切实可行的检验措施.

    作者:卢飞娅;李登锐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认知护理对肾性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认知护理对肾性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64例肾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认知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遵医嘱服药人数28例,不遵医嘱服药人数4例,遵医嘱率为87.50%(28/32),对照组患者的遵医嘱服药人数21例,不遵医嘱服药人数11例,遵医嘱率为65.63%(21/32),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认知护理有助于提升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血压控制效果,可预防肾功能进一步损害,适于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林海燕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内皮素-1在肺动脉高压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若无及时干预,病情严重者终会进展为心功能不全,然而,新型肺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增加了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寻求了解这种疾病发病机制及探索肺血管疾病精准治疗的进程中,由内皮细胞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的表达已被证实与PAH密切相关,其中内皮素-1(ET-1)对于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尤为显著.本文就ET-1在肺动脉高压中的机理及其新型肺血管扩张剂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王琪;程兆忠;王镜銮;韩伟忠;李国;王丽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均来自于我院急诊科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治疗时间在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共入选106患者,按国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个研究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患者.两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重症心力衰竭内科治疗,观察组额外给予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进行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45%(49/5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47%(40/53),P<0.05组间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两组患者相比,治疗前的LVEF、LVEDVI、LVSAVI和E/A值等超声心电图指标均在同一水平,P>0.05组间比较差异不存在显著性;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以上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P<0.05组间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复发率为7.55%(4/5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19%(16/53);死亡率为1.8%(1/5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9%(15/53);P<0.05组间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 对于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联合给予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氯噻嗪可获得更加显著的疗效,不仅能提升临床疗效,同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并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

    作者:叶锦山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