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探析

姚建聪

关键词:老年患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冠心病, 综合干预
摘要:目的 探讨对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进行临床治疗的相关措施以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曾于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对患者利用综合干预措施来进行治疗,在完成治疗之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具体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在完成治疗之后,这50例患者中有48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并且与治疗前进行比较,患者各项生化指标与治疗前进行比较,均比治疗前较优秀,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存在,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0%.结论 对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利用综合干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治愈率较高,能够促进患者尽早痊愈以及康复,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项理化指标,在临床上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可进行进一步推广.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病患者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体会

    目的 探讨研究对冠心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以及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6月到2013年6月收诊的8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A组提供优质护理,B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病例的护理结果.结果 A组和B组在观察指标上总体存在显著差别(P<0.05),因此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焦虑得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A组患者的治疗配合程度以及满意度者均达到90%以上,明显高于B组.结论 在冠心病患者中开展优质服务,表明高质量的服务相对于传统常规的服务对患者的各项身体心理状况都有很大改善.因此,优质服务的开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作者:封贵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慢性心衰急性加重诱因分析及护理

    目的 分析慢性心衰急性加重的诱发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患者,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慢性心衰急性加重的诱因.结果 80例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患者以呼吸道感染为诱因共33例(构成比41.25%),以用药不当为诱因17例(构成比21.25%),以心律失常为诱因10例(构成比12.50%),原发性心脏病恶化为诱因7例(构成比8.75%),情绪激动和劳累为诱因4例(构成比5.00%),血容量增加为诱因3例(构成比3.75%),营养缺乏为诱因2例(构成比2.50%),贫血为诱因2例(构成比2.50%),其他诱因2例(构成比2.50%).呼吸道感染是常见慢性心衰急性加重诱因(P<0.05),其次常见的诱因为用药不当、心律失常(P<0.05).结论 慢性心衰急性加重诱因有呼吸道感染、用药不当、心律失常、原发心脏病恶化、劳累、情绪激动、血容量增加、营养缺乏、贫血等.

    作者:张发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08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经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观察组55例冠心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73%,明显高于对照组(83.02%),经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段季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多重心血管病危险综合防治建议

    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主要是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及其死亡率每年呈上升趋势,发病的年龄逐渐提前.心血管病有较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其也成为了我国公共卫生重要的问题之一.为此,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成为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种类,心血管病个体发病危险的评估以及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防治进行阐述分析,为我国心血管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作者:李绍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高敏C反应蛋白、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红蛋白(Myo)、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66月于我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及同时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70例.研究组为急性心梗患者,发病均在6h内;对照组为签署知情同意书的体检健康人群.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两组研究对象hs-CRP、MYO、cTnT、CK-MB四项指标的阳性率及研究组发病3h、6h、12h、24h内的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两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红蛋白(Myo)、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值,研究组检测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hs-CRP高峰出现在发病后12-24h之间,Myo高峰出现在发病后6-12h内,cTnT高峰出现在发病后6-12h,CK-MB高峰出现在发病后12-24h内.结论 AMI患者血清内Myo、hs-CRP、CK-MB和cTnT值均在AMI发病2h后不同程度的升高,四项联合检测对AMI的诊断中有较大参考价值,可作为AMI发生早期有效实验室指标.

    作者:和学忠;和石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舒适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衰护理中的观察与体会

    目的 探讨对老年慢性心衰者给予舒适护理干预的作用以及相关护理体会.方法 随机将58例老年慢性心衰者分组:CHF组(29例)与对照CHF组(29例),给予对照CHF组基础心衰护理,给予CHF组基础+舒适护理.结果 CHF组的干预满意度比对照CHF组高,P<0.05.CHF组的心衰护理成效比对照CHF组高,P<0.05.比较CHF组与对照CHF组的气喘缓解、水肿消退以及心律恢复、住院时间,CHF组均比对照CHF组短,P<0.05.结论 舒适护理干预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杨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 分析研究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采用临床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 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收治的患有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120例,采用随机抽取模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参松养心胶囊给予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之上加入胺碘酮给予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病人满意度给予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室性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联合参松养心胶囊共同治疗,可以获得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使病人满意度提高,使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朱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左旋卡尼汀对心功能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和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左旋卡尼汀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左旋卡尼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结果 经不同药物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0%,明显优于对照组78.0%,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收缩末容量(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检查结果比较,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收缩末容量(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旋卡尼汀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心功能分级,并且安全性、耐受性良好,是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理想药物.

    作者:杨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 观察对比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8例,根据随机性原则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结果 治疗1年后,研究组血浆TG、TC、LDL-C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HDL-C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后者的作用更强、疗效更显著、安全可靠,适于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张根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护理心得

    目的 分析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后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78例,皆为我院2011年2月~2013年6月接待的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39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上加用优质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脱机时间与无创呼吸机依从性.结果 研究组患者脱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无创呼吸机依从性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患者,同时加用优质护理策略,可以明显减少脱机时间,提高患者对无创呼吸机的依从性,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王洋格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老年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 分析肺心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并对其临床特点以及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2001年4月~2011年5月肺心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150例,将其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时期单纯肺心病老年患者1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实施个性化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临床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结果 接受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心功能改善良好,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2%.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等是影响老年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高危因素.结论 影响老年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因素比较多,患者应合理搭配饮食,禁烟酒,正确诊断,及时治疗,这样能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

    作者:谭发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医食疗对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中医食疗对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9月到2013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126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降血压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结合中医食疗的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血压控制率为78.6%,治疗组血压控制率为94.3%,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患者在躯体感觉、生理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精神心理状态、适应社会的能力、职业承受能力以及健康的自我认定的生存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食疗对于治疗高血压以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颜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 探讨和分析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处理效果.方法 选取于2011年12月-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144例为研究对象,对上述选取对象均插管麻醉处理,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观察和对比麻醉前后患者MAP(平均动脉压)、HR(心率)、SpO2(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选取患者实施麻醉后,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恶性或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在诱导前及拔管前后发现患者MAP、HR有着明显的下降趋势,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完成插管后上述指标迅速回升,回到正常水平或略高于正常水平.结论 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行LC治疗前,充分了解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功能,积极改善和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提升其手术耐受能力,对预防麻醉过程中循环出现剧烈波动,保证心肌供氧平衡,降低LC风险,保证手术安全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罗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的临床诊治措施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72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为观察研究对象,依据诊治措施的异同分为观察组(综合诊治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处置组)各36例,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分析综合诊治护理的特点及意义,指导临床对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的诊治实践.结果 4周后依据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综合诊治护理组的患者在临床治愈效果、并发症等方面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病情危急、凶险、多变,及时的观察诊断病情采取综合诊治护理措施可以大程度的救治患者,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咏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应用治疗小儿心力衰竭体会

    目的 研究分析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应用治疗小儿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7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心力衰竭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儿.对照组给予镇静、吸氧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应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82%)(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输出量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为(48.21±4.51)%,左心室输出量为(4.98±0.57)L/min,均要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42.16±5.21)%,左心室输出量(4.33±0.69)L/min,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常规治疗小儿心力衰竭的同时给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临床探析

    目的 分析研究锁骨远端骨折以及肩锁关节脱位采用锁骨钩钢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收治的患有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病人22例.结果 对22例病人进行跟踪随访5个月-2年,其中优17例,良5例,优秀率为100%.结论 对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可以获得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对关节表面不会造成损失,同时对病情恢复以及预后起到促进作用,使病人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颜福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老年肾病综合症加强人文关怀护理效果探讨

    目的 探讨对于老年肾病综合症患者加强人文关怀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老年肾病综合症患者5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于患者加强人文关怀护理,对于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的护理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肾病综合症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人文关怀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其他护理方法相比具有显著优越性,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刘湘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方法 对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病例进行抽样,对1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依从性调查研究.整理数据并统计结果后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 影响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是患者对于高血压的认知程度不足,其次是患者的文化程度较低,接着是患者往往不按规律服用药物,后是短期内疗效不甚明显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的积极性不高.结论 全面掌握影响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对于提升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有效率有着积极的影响.

    作者:郭坤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探究

    目的 探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3年6月~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儿30例,采用超声心动图对这些患者冠状动脉受伤的情况进行检查,并采用Cubens的方式测定惠儿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情况,采用二尖瓣多普勒血流图测定这些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同时与30例正常儿童的心功能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30例冠状动脉受到损伤的患儿中,有21例患儿的冠状动脉扩张情况在治疗4个月的时间内得到了控制并逐渐好转,有8例患儿的冠状动脉扩张情况在治疗6个月时间内逐渐得到好转,只有1例患儿在6个月的随访调查中发现其病情并未出现好转.结论 川崎病患儿在发病时冠状动脉很容易受到影响,尤其出现在急性期,而对心功能的改变影响则不明显,临床诊断中应用超声心动图诊断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陆春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米力农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 观察米力农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3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米力农.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心功能NYHA分级、B型利钠肽(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24小时动态心电图指标:平均心室率、室性心律失常、长RR间期.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B型利钠肽(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EF)均有显著改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BNP下降水平、LVEF升高幅度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治疗前后改善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平均心率、室性心律失常、长RR间期事件无明显增加,组间及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短期使用米力农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作者:吴朝勇;薛龙;易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