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在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段小锋;金伟;陈俊君

关键词:多节段, 腰椎, 神经阻滞, 定位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在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从2010年11月~2014年2月收治的术前不能准确定位的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71例,行改良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后明确责任间隙及责任神经根之后行相应处理.随访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7天,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OA)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依据改良的MacNab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19.1个月.术后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按照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本组71患者中,优53例、良13例、差3例,无效2例.优良率为92.9%.结论 改良方法操作对术前不能准确定位的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具有诊断率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特点,是影像学检查的有益补充,对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快速康复外科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 探讨FTS应用于结直肠癌(CRC)根治术中的效果.方法 对92例结直肠癌患者分别给予快速康复方案((n=46)作为实验组和传统方案(n=46)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结果 术后FTS组抑郁、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术后FTS组白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01).术后FTS组白蛋白、总蛋白水平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01).FTS组术后评价手术疗效及医疗成本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FTS组恶心、呕吐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0.0205),其余并发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FTS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皆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评分两组间差异更显著(P<0.01).结论 给予CRC患者以FTS治疗,可以减少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综合疗效,减少并发症,终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

    作者:郑高平;侯远发;宋耀明;唐玉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甲状腺良性疾病手术中使用超声刀和电刀的对比研究

    目的 分析超声刀与电刀在开放甲状腺良性疾病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本院进行甲状腺良性疾病手术的220例患者,其中150例采用超声刀进行甲状腺手术,70例采用传统的电刀进行甲状腺手术,对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手术费用、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第1、2天引流管引流量及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无死亡病例,无神经损伤病例,电刀组有1例术后出血,予以再次手术止血后好转.超声刀及电刀组在手术费用、病人性别、并发症、年龄无差异.超声刀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及术后第1、2天引流管引流量明显低于电刀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甲状腺良性疾病手术中,超声刀明显优于电刀,手术中可优先使用超声刀.

    作者:沈烨;高向东;黄彬;闻兆章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联合直肠粘膜折叠治疗对Ⅰ度直肠脱垂

    目的 观察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吻合器术(PPH)联合直肠粘膜折叠术治疗Ⅰ度直肠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间于我科确诊患有Ⅰ度直肠脱垂并首次行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其中25例患者采用传统手术设为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联合直肠粘膜折叠术设为观察组.结果 采用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联合直肠粘膜折叠术治疗的Ⅰ度直肠脱垂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72小时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远期复发均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治疗(P<0.05).结论 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联合直肠粘膜折叠术对Ⅰ度直肠脱垂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以及痛苦小等优势,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叶俊华;黄明华;赵海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延续性护理对非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肺炎发表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措施对非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肺炎发病率及患儿家长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把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患先天性心脏病且未行手术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儿出院后进行常规性出院指导,观察组患儿出院后行延续性护理管理,观察两组患儿出院后6个月内肺炎发病情况,并分别于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采用生存质量调查表(SF-36)对两组患儿家长生存质量进行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儿出院后6个月内肺炎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儿家长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其出院前评分及对照组评分(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干预能够明显降低非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肺炎发病率的同时,亦能显著提高患儿家长的整体生存质量.

    作者:何泳思;赵焕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文献复习及病例报道

    肺癌是我国死亡率高的癌症,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多数.近年来研究表明,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多种实体瘤包括非小细胞肺癌中表现出了显著的疗效.阿帕替尼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临床研究证实目前其主要适应症为晚期胃癌.近年来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应用阿帕替尼的临床实践日益增多,但相关报道极少.现将本院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应用阿帕替尼的临床病例报告如下并做相关文献复习.

    作者:丁林;江志敏;李怀;李青剑;姚和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右美托咪定对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目的 研究给予单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60例行腹腔镜下疝修补术、ASA为Ⅰ-Ⅱ级、年龄为1~3岁的小儿.分为3组:在麻醉诱导后,D1组(n=20)静脉注射0.3 μg/kg右美托咪定;D2组(n=20)静脉注射0.5 μg/kg的右美托咪定;C组(n=20)注射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时间均为10 min.麻醉诱导使用2000~4000 μg/kg异丙酚及150~200 μg/kg顺式阿曲库铵,1~1.5 MAC七氟醚和0.2 μg· kg-1· min-1瑞芬太尼用于麻醉维持.麻醉诱导后所有小儿均静注2000 μg/kg曲马多用于防治术后镇痛.结果 D2组术后躁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D1组与对照组无差别.右美托咪定组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其术后追加药物以加强镇静镇痛的需求也较低.三组的术后拔管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均未发生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 给予单剂量0.5 μg/kg的右美托咪定可以有效减少行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Diwas Manandhar;叶西就;Roshni shah;许冬妮;卢桠楠;陈瑞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局部枸椽酸抗凝在血液净化中应用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目的 探讨局部枸椽酸抗凝在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CVVH)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52例行静脉血液滤过的患者,按应用抗凝剂的不同分成A组和B组,A组即局部枸椽酸抗凝组26例,B组即全身低分子肝素抗凝组26例.监测两组患者CVVH治疗前及治疗72小时后肾功能及出凝血情况、滤器及管道情况、护士工作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72小时后肌酐(238.6±81.2 vs.245.0±75.4 umol/L,t=-0.295,P=0.769)、尿素氮(13.8±4.8 vs.13.5±5.2 umol/L,t=0.257,P=0.798)、APACHEII评分(17.7±3.4 vs.16.0±4.1,t=1.608 P=0.114)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出凝血功能(TT:18.8±4.1 vs.19.6±4.3秒,t=-0.654、P=0.516,APFT:45.4±11.6 vs.40.5±11.7秒,t=1.498、P=0.140,PLT: 108.9±49.7 vs.113.2±48.4×109/L,t=-0.312、P=0.756)、气道/各穿刺点出血人次(1 vs.3人次,X2=1.083,P=0.29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于滤器及管道寿命,B组明显长于A组(48.78±12.83 vs.17.67±6.49小时,t=-11.029,P=0),护士工作时间,前者亦明显少于后者(401.7±54.7 vs.459.4±74.1分钟,t=3.195,P<0.05).结论 局部枸椽酸抗凝在血液净化中对肾脏功能影响、凝血功能变化与低分子肝素无差异,说明其安全、有效,但管道及滤器使用时间明显延长,明显减少管道及滤器更换次数,大大提高经济性同时大大减轻护士工作量.

    作者:姚小红;马婕;蔡丽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超声引导下封闭式三通管负压微创治疗乳腺脓肿(附137例报告)

    目的 探讨封闭式三通管微创治疗乳腺脓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6月在超声引导下三通管负压微创治疗137例乳腺脓肿.结果 137例乳腺脓肿均成功进行封闭式三通管负压治疗,引流液在三天内转清亮,引流管在一周内拔除,均获治愈.结论 超声引导下封闭式三通管微创治疗乳腺脓肿创伤小,痛苦少,疗程短,美容效果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临床治疗方法.

    作者:王宏;陈伟荣;林滔;李柳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阿片类药物对乳腺癌血管生成及休眠的影响

    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外科手术治疗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导致围术期镇痛药物的使用不可缺少.在围术期镇痛以及包括癌性疼痛在内的多种疼痛的治疗中,阿片类药物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故部分乳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使用阿片类药物.然而阿片类药物可能影响乳腺癌血管生成以及肿瘤细胞休眠、复发、转移,进而有可能影响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因此,阿片类药物对于乳腺癌复发转移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

    作者:程实;曹铭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趋化因子配体18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配体18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入组病例的疾病诊断均以我院病理诊断为准并且均为女性患者,其中共有94例乳腺癌患者的组织标本,47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的组织标本,对照组组织标本为良性乳腺病病灶周边的正常乳腺组织,共27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方法,对标本检测CCL18、ER、PR、Her-2以及Ki-67等的表达.并对乳腺癌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在对照组、良性乳腺病组均未发现CCL18表达,在乳腺癌患者组中,CCL18的阳性表达率为67.02%(63/94);乳腺癌组CCL18的阳性表达率较对照组及良性乳腺疾病组显著升高(P<0.05).在表达CCL18的63例乳腺癌患者中,CCL18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临床分期,乳腺癌的分子类型以及ER、PR、Her-2的表达均有密切联系(P<0.05).CCL18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总生存期(0S)均较CCL18阴性的乳腺癌患者的差(P<0.05).结论 CCL18与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乳腺癌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并且与乳腺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进行研究.

    作者:高进;唐炜;叶熹罡;陈伦;潘凌霄;张晓申;郑文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垂直悬吊皮牵引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垂直悬吊皮牵引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3月8月至2014年6月,采用垂直悬吊皮牵引治疗1~4岁儿童股骨干骨折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1~4岁,平均年龄2.7岁,评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愈合时间6~9周,平均愈合时间约7.3周.半年后测量发现肢体短缩0.3~1.7 cm,平均短缩1.2cm,短缩率为75%.所用病例在以后的随访中都恢复至正常.无骨不连、骨不愈合发生,无皮肤受损现象,未出现保守治疗的相关并发症.结论 采用垂直悬吊皮牵引,能有效的治疗4岁以下儿童股骨干骨折.

    作者:王正飞;盛晓文;薛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艾贝宁对全麻拔管期血流动力学及躁动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艾贝宁用于全身麻醉苏醒拔管期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90例择期行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的全麻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30例,低剂量组应用0.3 μg/kg艾贝宁,高剂量组应用1μg/kg艾贝宁,对照组应用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三组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Narcotrend值、苏醒时间、躁动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高剂量组应用艾贝宁10 min后直至拔管后MAP均较低、苏醒时间较长、躁动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血流动力学平稳,苏醒及拔管时间短,躁动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艾贝宁用于全身麻醉苏醒拔管期可减少血流动力学波动,减少躁动,缩短拔管时间.

    作者:杨涛;刘婷;陈美贤;彭书峻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超前镇痛联合多模式镇痛在创伤骨科应用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表达影响

    目的 探讨超前镇痛联合多模式镇痛在创伤骨科应用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我院收治的骨与关节损伤需要手术患者,分A、B、C共3组,每组病例30例.A组(常规模式镇痛组)、B组(超前镇痛联合多模式镇痛组)、C组(多模式镇痛组).观察术前、术后血浆中炎性因子指标,术后镇痛效果、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B组患者术后1h、24h、、48 h、72 h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和C组(P<0.05);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和C组(P<0.05).A组和C组患者术后1h、24 h、48 h CPR水平明显高于术前;B组患者术后1h、24hCPR水平明显高于术前;B组患者术后24 h、术后48 h CPR水平明显低于A组和C组(所有P<0.05).三组术后1h、24h、48 h的Cor水平明显高于术前;B组和C组患者术后1h、24h、48 h Cor水平明显低于A组;B组患者术后24 h、术后48 h Cor水平明显低于A组和C组(所有P<0.05).三组术后24 h、48 h的IL-6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其中,B组和C组术后24 h、48 h明显低于A组,B组低于C组.B组患者术后1h、2 4h、48 h IL-10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及A组和C组治疗后(P<0.05).结论 超前镇痛联合多模式镇痛在创伤骨科应用临床疗效好,抗炎效果显著.

    作者:杨昌宇;胡芳铭;李汉军;肖德茂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临床药师对乙肝后肝硬化腹水合并肌脓肿患者的药学监护

    临床药师参与1例乙肝后肝硬化腹水合并肌脓肿患者的药学监护,提出抗乙肝病毒采用强效和低耐药的恩替卡韦单药长期治疗;患者凝血功能不好,抗感染治疗上将利奈唑胺更换为万古霉素,并监测万古霉素的血药谷浓度,调整给药剂量和频次等用药建议,提高疗效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梁丹;邱凯锋;余慕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间苯三酚对提高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效果的研究

    目的 探讨间苯三酚对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影响效果.方法 将我院接诊的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分为4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肠套叠空气灌肠+间苯三酚+安定处理(P+V+AE),对照组1采取安定+肠套叠空气灌肠处理(V+AE),对照组2采取山莨菪碱+安定+肠套叠空气灌肠处理(A+V+AE),对照组3单纯实施肠套叠空气灌肠(AE),对比分析4组复位成功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医疗费用.结果 处理组在复位成功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医疗费用上均显著优于其余三组(P<0.05);P+V+AE与V+AE组效果均明显优于AE组(P<0.05),但V+AE与A+V+AE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间苯三酚应用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中可提高复位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同时减少医疗费用.

    作者:谢志华;陈永洪;庾玉林;彭永辉;聂向阳;李炳根;莫宇轩;龚独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超声光散射成像技术在乳腺病灶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光散射成像技术在乳腺病灶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我院乳腺科行手术治疗的女性患者263例,共408个乳腺病灶,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超声光散射成像检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对比分析这两种检查方法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及准确率.结果 超声光散射成像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及准确率分别为97.4%、82.4%、2.6%、17.6%、83.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及准确率分别为94.7%、62.7%、5.3%、37.3%、65.7%.超声光散射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的特异性、误诊率和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光散射成像可提高乳腺癌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率,降低误诊率,在鉴别乳腺病灶良恶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罗懿忠;杨剑敏;张安秦;韩旎;李清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D二聚体预测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

    目的 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借助ROC曲线,探讨D-二聚体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髋部骨折患者202例(2010~2015年,年龄>60岁),其中有15名患者出现DVT.分别记录治疗过程中,术前、术后、术后1~5天及术后6~10天的血浆D-二聚体值(检验变量),根据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胸部增强CT确诊DVT(状态变量);用SPSS 19.0软件,绘制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由ROC曲线得出,术后1~5天抽取的D二聚体的曲线下面积大(0.85),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相对于术前、术后、术后6~10天的血浆D二聚体值,术后1~5天的D-二聚体值对预测DVT更有价值.位于ROC曲线左上角为佳诊断点,血浆D二聚体大于1583 μg/L,预测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为80%,特异性为98%.结论 根据ROC曲线,髋关节置换术后1~5天,所测D-二聚体值大于1583 μg/L的老年患者,被认为有较高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应定期超声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

    作者:李穗鸥;李建生;吴忻;黎文武;朱俏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腕部腱鞘囊肿抽吸注药与手术切除对比分析

    目的 比较抽吸注药治疗与手术切除对腕部腱鞘囊肿的疗效.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4年8月间我院门诊诊治的131例腕部腱鞘囊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人的自愿选择分为抽吸注药组(79例)及手术组(52例).抽吸注药组行囊肿穿刺抽吸及强的松龙或得宝松混悬液注入,手术治疗组行手术切除.记录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囊肿部位及大小),囊肿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抽吸注药组34例复发(43.0%),手术组6例复发(1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方面,抽吸注药组3例出现并发症(3.8%),手术组9例出现并发症(17.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手术治疗疗效明显且复发率低,但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抽吸注药治疗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但复发率较高;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作者:何嘉辉;彭水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术前不留置胃管对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不留置胃管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科进行结直肠癌手术的临床资料,选择可比较的实施快速康复外科和常规外科处理的患者各23例,分为快速康复外科组(FTS组,术前没有常规留置鼻胃管)和对照组(术前常规留置鼻胃管),比较两组的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首次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等)和术后住院天数等.结果 FTS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的早,术后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出现腹胀、腹泻症状高于对照组,出现咽喉疼痛的症状明显低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现术后发生并发症和恶心呕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不留置胃管显示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个性化给患者选择术前是否留置胃管有利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恢复.

    作者:吴换好;黄秀凤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改良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在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改良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在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从2010年11月~2014年2月收治的术前不能准确定位的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71例,行改良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后明确责任间隙及责任神经根之后行相应处理.随访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7天,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OA)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依据改良的MacNab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19.1个月.术后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按照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本组71患者中,优53例、良13例、差3例,无效2例.优良率为92.9%.结论 改良方法操作对术前不能准确定位的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具有诊断率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特点,是影像学检查的有益补充,对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段小锋;金伟;陈俊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