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院,一个曾经的郡王府,一个近百年的医学殿堂,一个老百姓口中响当当的品牌。很幸运在这里读书,从这里毕业,很幸运在这里工作,成为协和人中的普通一员。时光荏苒,来协和工作已有五年,与协和同行,与协和相伴。协和教会我珍惜,珍惜信任,珍惜生命。
作者:唐晓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总有心胸横千里得来精神出业绩举刀问德有情谊是良医做人治病总相宜
作者:赵德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一每个人一生中有许多的梦想,为实现梦想会产生一种特别的情感。当这种情感一直留在心里,伴随你的生活时就成为一种情愫,甚至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能够穿上白大褂,做一名驱走病魔、飞翔在尘世角落的白衣天使。想象中,戴着洁白如雪的医师帽,忙碌于病榻之间、与病人朝夕相处、与康复终身为伴是很神圣的工作,医务工作者是奉献、付出的代名词,那样亲切随和、质朴高尚的形象是我心中初的梦想……
作者:匡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一两个人都锁着眉分不出谁病着他抱着她两个人都睡着了二枪声,炮声嗓子里的战斗很激烈身体随着被撕裂这一切苦啊
作者:蒋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时间像一条河,冲刷着生活中的一切,只留下让你心动的事情,似精美的石子在记忆的河床上闪着耀眼的光。2003年的秋天,突如其来的病魔袭击了我:工作了一天的我晚饭后躺在床上休息,起来时,感觉身体的一侧像棉花,软绵绵的,一点力气也没有。家人及时把我送进了医院。在迷迷糊糊中,我听到家人和医生争吵,家人说是中风应该赶紧抢救,医生说应该先降颅压,中性治疗,不知道是脑出血还是脑梗塞。经过检查,是脑出血。经过急救后我被送进了病房。我万念俱灰,难道自己一辈子就只能和床为伴吗?家人以泪洗面,同病房的人直摇头:“太年轻了!唉,这样了!”同事们纷纷来看望我安慰我,可我的心情丝毫提不起来。我好像掉进了万丈深渊,自己是那么的无助,那么的绝望,好像生命的尽头已然来临。这时医生来到了床前。医生姓李,他问了我很多问题,可我心灰意冷不想回答,他只好问家人,家人一一做了回答。他说:“怎么这么一点小病痛就把你打倒了?有这么脆弱吗?”“什么?小病?”“不是小病是什么?你还这么年轻,以后的路还长着呢,只要经过治疗,自理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年轻恢复得快,效果很好。”“那我就这么残疾了?”“可能行动上受一些影响,可没关系,经过努力不会影响工作和生活的,退一步讲就是有点残疾也没什么可怕的,你看有许多残疾人不也活得好好的?”李医生的话给了我一丝安慰,我不作声了。他继续说:“既然已成事实,不可挽回,人在不能改变现实的情况下只能改变自己来应对现实,这才是生活的强者,你说是不是?”我心里像刮过了一阵春风荡起了涟漪。
作者:张庆忠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在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万东镇新房子社区,有一位年愈古稀的退休医生,他叫向光林。向老退休前在该区丛林镇卫生院从事医务工作。在乡镇医院当医生,一个字“杂”,内、外、妇和儿科都要能胜任。有时,人手紧张,医生也得干护士的活。经常护士忙不过来的时候,向老也开完处方后,亲自为病人输液或注射。
作者:尧放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当医生,尤其是经常与血液肿瘤打交道的血液科医生,我们总是绕不开死亡这个话题。即使这些年我们治疗白血病、淋巴瘤这些血液肿瘤有了更多的药物和办法,面对死亡束手无策的悲哀涌上心头的时候,我的脑子里总会跳出一本十几年前读过的书--《生命的留言--〈死亡日记〉全选本》。
作者:陈勤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唐君毅先生是著名的儒学大师,50年代创办了新亚书院,后来合并到香港中文大学,他任哲学系主任。他是宜宾人,我看了骆为荣先生写作的《儒学大师唐君毅》,唐先生患了肺癌,我对这位哲学家的生死观进行了仔细阅读,分享给大家。
作者:贾钰铭;李婷;王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座桥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院的要求越来越高,觉得医院不仅是提供治疗的地方,也是提供服务的地方。人性化的沟通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帮助我们建立相互尊重、信任、配合、友好的医患关系。
作者:寿璐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古人好以药名入诗文书信,表情达意的同时又增加了些许情趣。数一数,下面这封书信里嵌入了多少味中药?吴妓詹爱云寄所欢周心恒书云:“槟榔一去,已过半夏,更不当归耶?盼望天南星,大腹皮忍冬藤矣。谁史君子,效寄生草,缠绕他枝,使故园芍药花无主耶?妾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心恒答曰:“红娘子一别,桂枝香已凋谢矣。几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苑,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况今木贼窃发,巴戟森森,岂不远志乎?姑待从容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曰苍耳子狠心哉!不至白头翁而亡,则不佞回乡时自有金银花相赠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相对临床医生,检验医师是庞大医师体系中平凡的一支。较少和患者接触,而是用一组组的检验数据,给医生诊断治疗提供不可或缺的依据。“病人危急,请加急出报告!”绿色通道的患者标本、抢救中的患者标本都是我们第一时间优先发报告的对象。“医生,检验结果能不能快点出啊,不然我挂的专家号来不及看了。”“医生,我买了下午的火车票,化验结果能不能早点出啊?”为了更好地为患者和临床服务、更快地发出检验报告,我们调整了轮班时间、增加仪器和人员,使检验结果尽快发到患者和医生手上。我们的工作是在24小时进行中,每日定标、每日质控、仪器维护、故障排除都是为保证检验结果的顺利发出。从早到晚,我们的身影活跃在实验室的各个岗位上。
作者:董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如果不是那一次母亲病危入院,我是不能这样情真意切地感受到“白衣天使”的神圣与可爱,真正体悟到“伟大的白衣天使,像一朵圣洁的天山雪莲,早已把苦、累、脏、惧的神经封冻,去换取无数生命的姹紫嫣红……”
作者:刘国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医患之间,治疗往往从谈话开始。要想和患者简短而愉快地交流,不仅要耐心听他讲的每一句话,而且还要揣摩他的话外音,没说出口的话才可能是他的本意。近日,一个外地同行介绍了一个冠心病患者来住院,来之前告诉我,在当地住院一周,冠脉CT检查发现左主干存在严重狭窄,右冠和前降支呈弥漫性病变,希望来进一步治疗。
作者:宗禾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人文精神,内涵深厚,源远流长,数千年的中华思想蕴含其中。人文精神是一种关系,一种价值,一份信任,一份依托,它提倡尊重,倡导保护人的权利,重视人的价值,也是人文、人道的价值体现。如何理解这么深邃的概念?怎样体现人文精神?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妨穿越历史,从那些风云人物中品味发生的故事,这其中的道理与智慧能够为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作者:李维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护患沟通是护患之间构筑的一座桥梁,对改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儿科,它就如一个哑科。孩子太小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只会用哭、闹来表示,加上儿科疾病诊断复杂,病情变化快,更需要护士与患儿和家属充分沟通--仔细观察病情,耐心询问家属了解患儿的情况。儿科护士要会“说话”、善于沟通,才能够在工作中做到事半功倍。沟通是儿科护士的基本功,是改善护患关系的“润滑剂”。
作者:张连治;王舜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一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让中国的医生无限感慨!医生抱怨:是病人拿去了我的时间,是领导和机关拿去了我的时间,是医院规模扩张拿去了我的时间,是职级晋升制度拿去了我的时间……病人抱怨:医生给他的时间太少了,准备的病情汇报,连标题都没说完,医生就不耐烦地把他打发了……
作者:张雁灵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有人说,医生,开的是药,给的是情;也有人说,医生,看的是病,救的是心。现代医学价值理念强调“术比根深”,但我想,医生的德行应高于一切,不论是救助患者还是救赎心灵,都应当未医彼病,先医己心。
作者:钟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昔日诗僧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巴赫金说,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医患关系一次次被推上舆论之峰。医生的培养和待遇,医改的理想和现实,医患的互存与互伤……激起一轮又一轮的波澜。人们在争论、在谩骂、在惋惜、在痛恨、在质疑,这既是对医疗,也是对社会,或许,更是对人性。
作者:余秋蓉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