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起点归途——观《无问西东》有感

陈洋

关键词:
摘要:《无问西东》是感人肺腑的,是震慑灵魂的,也是洗涤浮躁的.借着大荧幕告诉所有人:“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而这句在屏幕中被不同的人讲出的话,让我不由自主想到了您,想到了我们.想到了对于您的帮助和鼓励,我还欠您一次感恩.于是原谅我想用这粗鄙的文字向您道出我的真心.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相关文献
  • 那一抹笑容那一把花生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坐在明亮的教室已近两个月了.回想一年规培医生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有懵懂、有茫然、有挫折、有辛苦、也有喜悦,难忘的还是那一抹笑容,那一把花生.

    作者:王嘉楠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中华儒家仁爱思想——我国健康伦理的基石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 “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健康伦理建设是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不可或缺的内容.

    作者:陈继松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无处死亡

    我是一个ICU医生,ICU医生的职责是把人救活,但是无可避免地会看到很多很多的死亡.很多高龄患者的基础是慢性疾病终末状态,也就是本来就摇摇欲坠.一旦雪上加霜,脏器功能衰竭就不可逆了,他们不能再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他们的生活将离不开那些管子和机器,他们将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死亡不是这么容易就来的.濒死的状态会变得很长,很痛苦,并且无可选择.

    作者:殳儆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佛门弟子的心事

    学生时候有一个暑假我曾经夜宿九华山.初临名山不忍就眠,乃步出馆驿闲走.是夜也,漫天横斜的星斗在夜空中拱起一轮皓月,一起把如水的清光洒满山野.九华山上凉风习习,禽鸟息音,一条山涧哗哗的水声反衬得深山月夜里一片四顾悄然.静谧空旷的山色使我的心下生出些清澈,于是乘兴沿着依稀的山道信步走上山去.不期翻过一个山坡,山路忽转,来到一处寺院.虽已很晚,山门里却是灯火通明,传出法器磬镪.

    作者:乔人立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美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历史与现状

    美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从1889年第一个住院医师规培基地的诞生到如今100多年的历程.在经历了多年的萌芽期、统一领导的过渡期后,全美住院医师规培的统一管理始于1 981年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的建立.ACGME统管全美的26个住院医师培训专业,目前管理认证800个培训机构中的150个专业和亚专业的约10 000个培训基地.美国住院医师规培体系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和评估系统,专业理论年度考试和住院医规培后资质认证考试,6大核心能力和里程碑的建立,新的规培基地认证系统和统一监管,以达到培养全美同质化的、能独立行医的临床医师为规培主要目的.美国的住院医师规培体系是目前世界上完备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系统.

    作者:姜众;陈雄鹰;钱湘;蔡晖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医者匠心——护理人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一词是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直到今日仍被传诵,它初是指制造业的工匠们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后来被升华为一种普遍的职业精神.经过总结和提炼,“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词:精益、敬业、专注和创新.精益,是注重产品的质量,追求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敬业,是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奉献,是牢记使命和勇于担当;专注,是对工作的耐心、严谨和持之以恒;创新,则是不断追求进步和超越.

    作者:王婧;商临萍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我们该如何与生命告别

    在一个爱书如命的朋友推荐下,我开始阅读《好的告别》,此书是由阿图·葛文德所作.葛文德从事外科医生工作多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任职外科教授,也是美国民主党政府的医改顾问.他以一位美国资深医务工作者的视角,用真实故事展示了大量对病、老、死问题的心理学、社会学实证研究成果,提出了临终医疗、护理和养老的发展之道——姑息治疗和善终服务.即在积极治疗无效和死亡之间的一个新的医学与护理阶段,不以治疗为主,而以帮助人减少痛苦,在亲人的陪伴下,在善终服务医护人员的调理下,安宁地死去.

    作者:魏美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在美国医生处方是怎么回事?

    美国长期形成的医生独立,处方权联邦和州的共同管理,药店药房社区化,以及新近实施的《医生支付阳光法案》,对于国内正在积极推行的医药分开和处方院外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016年美国3万3千亿美元的医疗服务开支中,处方药花费约占10%,为3千2百80亿美元.这个数字在2017年进一步增至3千6百亿美元.从医学角度看,这个天文数字代表着大量的药物,代表着千千万万患者的希望和健康.从经济角度看,这则是一块占美国GDP近2%的大肥肉.而这块大肥肉正是通过一张张处方(2016年44.5亿张)分割出去的.

    作者:邓乔健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斯乃博和《床边医学》

    伊萨多·斯乃博(Isidore Snapper)教授,集医教研于一身的内科泰斗,尽管未能完成他的回忆录,但那本总结了他一生的速记笔记终于彰显了其瞩目的价值.斯乃博出生于阿姆斯特丹,他的祖父伊萨多和父亲大卫都是钻石切割工人.尽管父母几乎承担不了斯乃博的书本费,但他对学习的热情使其得以进入阿姆斯特丹著名的巴洛伊斯中学学习.五年级学习结束,斯乃博通过毕业考试,开始学习医学.

    作者:Jan van Gijn;Joost P.Gijselhart;李乃适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医护赞歌

    作者:袁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上可医国,下可医病——“济世救人”自古就是知识分子的高理想.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所著《千金要方·候诊》中有云: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医圣张仲景和北宋范仲淹也曾提到:救世救民,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从中可以看出,“良相”与“良医”是相通的,一个安民济世,一个悬壶济世.医生做得好,其功不亚于“良相”.治病救人与救国救民的背后,都是使命与责任担当.

    作者:张雁灵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多爱患者一点再多一点

    郎景和院士曾说,医学和人文是分割不开的,不管医学发展得如何高精尖,都无法取代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作为一名全科在培学员,在过去1年的轮转期间逐渐领悟到作为一名医生应该有的情怀.

    作者:应美珂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有话要说

    知道《中国医学人文》是几年前的事了,当时作为会议资料摆在我桌上,大概翻一下,觉得不错,之后就没有再读过,也没有再见过这本杂志.今年医师节的一次研讨会上,《中国医学人文》又出现在我的桌子上.会议期间翻开第一页,发言时就用上了首篇文章的一句话:医生读的是知识、行的是专业、做的是人生.

    作者:贾丹丹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医疗中的人文关怀

    脊髓损伤前,我属于那种医院绝缘体.受伤后真是和医院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纠葛.与医生、护士、治疗师甚至是住院、诊疗制度进行了N次亲密接触,与检查、理疗、评估、办理出入院手续打了N次交道.总体来说,我还是比较幸运的,遇到的医生、护士、治疗师都很敬业,很尊重、关心病人.特别是医生跟我沟通伤情时,既客观又照顾到我的接受程度,在让我了解到伤情严重程度、未来面临的问题的同时,也给我介绍许多社会融入度很好的病友经历,让我至少保持一个不绝望的心态.

    作者:叶蕾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像聊天一样沟通像交友一样看病

    医学沟通、医学人文、叙事医学……这些题目都是我这十多年在不同场合讲授的课题.然而,让我感觉失望的是,尽管我们大力推行人文医学的理念,大力普及医学沟通的方法,其结果仍然收效甚微.到目前为止,沟通不畅依然是医疗行为中大的障碍之一,也是医患矛盾首要的原因.

    作者:张会娟;王仲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体验美国“医疗小屋”

    今年暑假,我到美国探望定居在芝加哥城的二叔.叔侄相见,分外亲切,当晚我和二叔聊到很晚.翌日一早,二叔说他咽喉有点痛,要去看医生.我说:“那我陪您去吧!”二叔没有开车,我们是步行前往,我想医院离二叔家应该不远吧.走了一段路,二叔把我带到一家超市门前.我不解地问二叔:“我们不是要去看医生吗?来超市做什么?”二叔笑着说:“诊所就开在超市里呀!”看我一脸惊诧的样子,二叔解释说:“美国的正规医院,病人患了小病小痛要和医生提前预约,然后要等上一两个月,才能看得上病.针对这种状况,美国一些大型的超市便开设立即可看的‘医疗小屋’,供那些有小病小痛又没耐心等候的病人选择就诊.”

    作者:佟才录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我是一名护士

    我是一名护士,一名纵然不再十分年轻,却依然习惯被叫做小护士的护士.想想日子真的不禁过,至此,自己已经在这个岗位上摸爬滚打了7年.7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人对一个职业有着深深的感悟以及刻骨铭心的记忆.

    作者:李新华;尹育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一次特殊“旅行”感受人间真情

    提到“旅行”,人们自然会想到名山大川,江河湖海,浏览自然景色,享受人间美味……然而,我的这次“旅行”是世人避之不及的地方——医院之旅.纵横比较,我的旅行地选择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历时月余我穿行在该院各科室之间,线上线下见过多名专家、学者.体验了该院院风院貌、医德、医术,所见无不令人称赞.尤其是该院独有的麻醉风险评估门诊,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中作者单位一>=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优雅、 精致、顽强:无问西东时代的绚烂芳华

    我在复旦大学给本科生开设了一门课程——《近代中国医学人文历史巡礼》.授课现场,我给学生们展示了很多近代历史的实物史料.其中,有一些上世纪上半叶的毕业年刊.在那个“无问西东”的年代,制作毕业年刊是毕业生们极为重视的大事.一本本精心制作的年刊,记录下一代代毕业生的芳华.

    作者:杨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坚守平凡——缅怀人民的好医师:方圻教授

    2018年1月30日,一个普通的隆冬之日,在数九寒风的呜咽声中,一位德高望众的协和老人安详地与世长辞.前来送别和吊唁的人们,无不深切缅怀这位对待患者不分贵贱、对待工作不挑优劣、对待事业开拓进取的世纪老人.他,就是北京协和医院名誉院长、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方圻教授.

    作者:王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