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蕾;张晓彤
知道《中国医学人文》是几年前的事了,当时作为会议资料摆在我桌上,大概翻一下,觉得不错,之后就没有再读过,也没有再见过这本杂志.今年医师节的一次研讨会上,《中国医学人文》又出现在我的桌子上.会议期间翻开第一页,发言时就用上了首篇文章的一句话:医生读的是知识、行的是专业、做的是人生.
作者:贾丹丹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作为医生尤其外科医生,大家都喜欢呈现成功案例.而普罗大众们对医学和医生其实是有所期许的,大家都希望听到手术成功生命被救的好消息,为每一次成功治疗鼓掌.渐渐的,医学被神化,医生也陷入一种沾沾自喜的迷失中,这是需要我们自我警醒的.
作者:赁可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我在复旦大学给本科生开设了一门课程——《近代中国医学人文历史巡礼》.授课现场,我给学生们展示了很多近代历史的实物史料.其中,有一些上世纪上半叶的毕业年刊.在那个“无问西东”的年代,制作毕业年刊是毕业生们极为重视的大事.一本本精心制作的年刊,记录下一代代毕业生的芳华.
作者:杨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作者:袁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2016年2月5号,农历乙未年腊月二十八下午4点半,病房一位罹患肾病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尚稳定的患者突发病情变化.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呈急性痛苦面容、面色苍白、血压降至90/60、全身冷汗、肠鸣音亢进的情况.充分考虑分布于上消化道的小动脉破裂出血,时间就是生命,一边指挥医护人员抽血、配血、输液、抗休克;一边与患者家属交待病情,拟行动脉造影检查以期发现破裂的小动脉,进而应用棉胶海绵堵塞破裂的出血口.
作者:王金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美国长期形成的医生独立,处方权联邦和州的共同管理,药店药房社区化,以及新近实施的《医生支付阳光法案》,对于国内正在积极推行的医药分开和处方院外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016年美国3万3千亿美元的医疗服务开支中,处方药花费约占10%,为3千2百80亿美元.这个数字在2017年进一步增至3千6百亿美元.从医学角度看,这个天文数字代表着大量的药物,代表着千千万万患者的希望和健康.从经济角度看,这则是一块占美国GDP近2%的大肥肉.而这块大肥肉正是通过一张张处方(2016年44.5亿张)分割出去的.
作者:邓乔健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作者:刘艳成;金明磊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脊髓损伤前,我属于那种医院绝缘体.受伤后真是和医院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纠葛.与医生、护士、治疗师甚至是住院、诊疗制度进行了N次亲密接触,与检查、理疗、评估、办理出入院手续打了N次交道.总体来说,我还是比较幸运的,遇到的医生、护士、治疗师都很敬业,很尊重、关心病人.特别是医生跟我沟通伤情时,既客观又照顾到我的接受程度,在让我了解到伤情严重程度、未来面临的问题的同时,也给我介绍许多社会融入度很好的病友经历,让我至少保持一个不绝望的心态.
作者:叶蕾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在一个爱书如命的朋友推荐下,我开始阅读《好的告别》,此书是由阿图·葛文德所作.葛文德从事外科医生工作多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任职外科教授,也是美国民主党政府的医改顾问.他以一位美国资深医务工作者的视角,用真实故事展示了大量对病、老、死问题的心理学、社会学实证研究成果,提出了临终医疗、护理和养老的发展之道——姑息治疗和善终服务.即在积极治疗无效和死亡之间的一个新的医学与护理阶段,不以治疗为主,而以帮助人减少痛苦,在亲人的陪伴下,在善终服务医护人员的调理下,安宁地死去.
作者:魏美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为了解非医学生对医务人员信任感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某市三所大学390名非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非医学生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并不高,部分非医学生对于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存在质疑,非医学生对医务人员的理解与信任有待加强.
作者:姜娜;吴金奇;戴丽;刘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郎景和院士曾说,医学和人文是分割不开的,不管医学发展得如何高精尖,都无法取代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作为一名全科在培学员,在过去1年的轮转期间逐渐领悟到作为一名医生应该有的情怀.
作者:应美珂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曾有人拿一日来比喻人的一生,人在童年时从朦胧中醒来,需要一些时间来克服清晨的软弱,然后就要投入工作;在正午时分,他的精力为充沛,但隐隐感到疲惫;到了黄昏时节,就要总结一日的工作,准备沉入永恒的休息.
作者:张贝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我是一名护士,一名纵然不再十分年轻,却依然习惯被叫做小护士的护士.想想日子真的不禁过,至此,自己已经在这个岗位上摸爬滚打了7年.7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人对一个职业有着深深的感悟以及刻骨铭心的记忆.
作者:李新华;尹育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厚厚的大书,那么,与医院相遇,就是不可省略、不可不读的重要章节.在生死面前,任何情感都展露无余,任何品性都裸露呈现.在医院阅读人生,阅读生死,比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看得真实、直白、深刻.在此阅读生死,再愚蠢的人,对人生也会有所领悟.
作者:孙昌林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今年暑假,我到美国探望定居在芝加哥城的二叔.叔侄相见,分外亲切,当晚我和二叔聊到很晚.翌日一早,二叔说他咽喉有点痛,要去看医生.我说:“那我陪您去吧!”二叔没有开车,我们是步行前往,我想医院离二叔家应该不远吧.走了一段路,二叔把我带到一家超市门前.我不解地问二叔:“我们不是要去看医生吗?来超市做什么?”二叔笑着说:“诊所就开在超市里呀!”看我一脸惊诧的样子,二叔解释说:“美国的正规医院,病人患了小病小痛要和医生提前预约,然后要等上一两个月,才能看得上病.针对这种状况,美国一些大型的超市便开设立即可看的‘医疗小屋’,供那些有小病小痛又没耐心等候的病人选择就诊.”
作者:佟才录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坐在明亮的教室已近两个月了.回想一年规培医生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有懵懂、有茫然、有挫折、有辛苦、也有喜悦,难忘的还是那一抹笑容,那一把花生.
作者:王嘉楠 刊期: 2018年第03期
2018年1月30日,一个普通的隆冬之日,在数九寒风的呜咽声中,一位德高望众的协和老人安详地与世长辞.前来送别和吊唁的人们,无不深切缅怀这位对待患者不分贵贱、对待工作不挑优劣、对待事业开拓进取的世纪老人.他,就是北京协和医院名誉院长、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方圻教授.
作者:王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作者:文锐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我是一个ICU医生,ICU医生的职责是把人救活,但是无可避免地会看到很多很多的死亡.很多高龄患者的基础是慢性疾病终末状态,也就是本来就摇摇欲坠.一旦雪上加霜,脏器功能衰竭就不可逆了,他们不能再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他们的生活将离不开那些管子和机器,他们将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死亡不是这么容易就来的.濒死的状态会变得很长,很痛苦,并且无可选择.
作者:殳儆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伊萨多·斯乃博(Isidore Snapper)教授,集医教研于一身的内科泰斗,尽管未能完成他的回忆录,但那本总结了他一生的速记笔记终于彰显了其瞩目的价值.斯乃博出生于阿姆斯特丹,他的祖父伊萨多和父亲大卫都是钻石切割工人.尽管父母几乎承担不了斯乃博的书本费,但他对学习的热情使其得以进入阿姆斯特丹著名的巴洛伊斯中学学习.五年级学习结束,斯乃博通过毕业考试,开始学习医学.
作者:Jan van Gijn;Joost P.Gijselhart;李乃适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