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尿微量蛋白检测对移植肾早期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

冯小芳;王立明;闵敏;左富姐;周梅生

关键词:肾移植, 尿微量蛋白, 尿微量白蛋白, 尿α1-微球蛋白, 尿转铁蛋白, 尿免疫球蛋白G, 尿蛋白定性, 血清肌酐
摘要:目的 探讨尿微量蛋白检测对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例肾移植患者(肾移植组)按移植术后时间长短分层随机抽样,分为5组:术后1~3个月组,术后4~11个月组,术后1~5年组,术后6~10年组,术后10年以上组,每组40例.另随机抽取拟行肾移植术而进行术前检查的尿毒症患者20例为尿毒症对照组.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分别对6组患者的清洁新鲜中段尿进行尿微量蛋白测定与尿蛋白定性检测,同时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肌酐(Scr).结果 与术后1~3个月组比较,术后4~11个月组的尿α1-微球蛋白即开始升高(P<0.05),术后1~5年组、6~10年组尿微量白蛋白、尿转铁蛋白明显升高(均为P<0.05).术后10年以上组尿微量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转铁蛋白、尿免疫球蛋白(Ig)G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术后10年以上组尿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时间组(均为P<0.05).肾移植术后不同时间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尿微量蛋白的变化较尿蛋白定性及Scr的改变更为敏感,宜作为早期移植肾功能受损的常规监测指标.
器官移植杂志相关文献
  • 小型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 研究构建成熟稳定小型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方法.方法 选用体重一致的广西巴马小型猪20只,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各10只.在获取供肝的过程中即进行减体积操作,切除左半肝并保留肝中静脉主干.受体采用经典原位非静脉-静脉转流法行小体积肝移植.记录受体肝移植的手术时间,供肝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受体无肝期时间.观察移植术后2周存活情况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手术时间5~7 h,平均6 h;供肝热缺血时间2~3 min;冷缺血时间(116±16)min;无肝期时间(35±4)min.术中小型猪均无死亡.10只受体猪中,2只死于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1只于术后10 h死于肝断面出血,另1只于术后2 d死于切口疝.其余8只受体猪皆存活超过2周,2周存活率达80%,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在供体手术中切除左半肝并保留肝中静脉主干,受体采用经典原位非静脉-静脉转流法行小型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构建是可行且稳定的.

    作者:鲍国清;王以巧;汪小辉;钱道海;沈柏用;詹茜;潘春鹏;翁原驰;金佳斌;祝哲诚;邓侠兴;彭承宏;李宏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动态监测HLA Ⅰ类分子与降钙素原用于鉴别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与感染的价值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患者肾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human leukocyte antigen Ⅰ,HLA Ⅰ)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用于鉴别急性排斥反应(AR)及感染的价值.方法 根据术后临床表现、肾功能检查、影像学及移植肾穿刺活检结果 将99例(102例次)肾移植受者分为3组,AR组18例次,感染组14例次,移植后正常组70例次,并选取齐鲁医院20名健康献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HLA Ⅰ类分子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分析法定量检测研究对象血清PCT水平.结果 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AR或严重细菌感染时,淋巴细胞表面HLA Ⅰ类分子水平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感染组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AR组(P<0.01).结论 与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HLA Ⅰ类分子水平相比,监测血清PCT水平变化在鉴别诊断肾移植术后AR与严重细菌感染方面更加敏感.

    作者:王雷;田军;崔先泉;孙怀斌;鲜万华;李恩刚;耿丽娜;张鲁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肾移植术后癫(癎)的研究进展

    由于肾移植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术后各个时期均可发生癫(癎).肾移植成人患者术后的癫(癎)发生率为11.4%,儿童及青少年的发生率接近20%[1-6].有研究对终末期肾衰竭的猫进行肾移植,其癫(癎)发生率高达28.9%[7].移植术后发生癫(癎),特别是术后近期发作的癫(癎)持续状态,可严重影响移植患者的预后,因此,应引起移植科医师的重视.

    作者:高宏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肾移植术后患者免疫状态的评估方法

    1954年世界首例同卵双生兄弟间肾移植成功,经过移植界学者与医师50多年的努力,已有近50万例尿毒症患者接受了肾移植治疗,存活期长已达38年.目前,国内的肾移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均居世界前列,在国际上仅次于美国居第2位.

    作者:魏亚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临床资料完整的362例肝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术后早期(术后1个月内)有否发生ARF分为ARF组(71 例)和非ARF组(291例).对两组的36项围手术期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术前肝性脑病、术前血清肌酐(Scr)水平、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凝血酶原活动度、术前总胆红素水平、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总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术中尿量、术中低血压及术后合并感染等因素,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对上述12项指标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术前Scr水平增高[比数比(odds ratio,OR)=0.92]、术前凝血酶原活动度低(OR=1.015)、MELD 评分高(OR=1.588)、术中出血量多(OR=1.012)、术后合并感染(OR=12.260)与肝移植术后发生ARF 密切相关(均为P<0.05).结论 术前Scr水平增高、凝血酶原活动度低、MELD 评分高,术中失血量多和术后合并感染是肝移植术后早期ARF 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原春辉;修典荣;李智飞;蒋斌;李磊;郭欣;贾易木;宋世兵;张同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肾移植术后肺炎48例诊治分析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后肺炎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肾移植术后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肾移植术后肺炎患者的发病时间为术后7 d~2年3个月,其中术后1~4个月发病占75%(36/48).重症肺炎12例(25%),4例(8%)在发病后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炎患者早期临床症状不突出,发热是早或主要表现,有时是唯一的表现,部分病例有干咳、咯黄白色黏液痰,混合细菌或真菌感染时痰量增多.肺部体征多不明显.移植3个月内以巨细胞病毒(CMV)肺炎为主,并常混合其他微生物感染,3个月后以细菌感染为主.影像学检查结果 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发生感染的患者,只给予麦考酚吗乙酯(MMF)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减量.2008年6月以后,诊断肺部感染的患者,确诊后完全停用MMF和CNI减量.3例患者使用免疫球蛋白500 mg/(kg·d).酌情使用甲泼尼龙20 mg或40 mg,每日2次.在无确切临床病原学资料时,给予广谱抗生素、抗病毒联合治疗.病原学明确后,给予针对性抗感染治疗.43例(90%)治疗有效,3例转外院,1例并发脑出血放弃治疗,1例死于急性呼吸衰竭.结论 肾移植受者肺炎起病大多隐匿,病程进展快.病原体以CMV和细菌为主,多表现为多重感染及重症肺炎.肾移植术后第1~4个月是肺炎发生和死亡的危险时期.及时调整机体免疫抑制状态,明确肺部感染的病原体,采用针对性抗感染治疗,有助于提高肾移植术后肺炎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

    作者:杨其顺;杨广庭;姜伟;刘彦斌;禹猛;高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肾移植术后急性重型肝炎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急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的死亡原因、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0年2例肾移植术后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2008年至2010年肾移植术后急性重型肝炎发生率0.2%(2/500).2例患者中1例术前有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史,另1例无乙肝病史但术前未行乙型肝炎病毒(HBV)脱氧核糖核酸(DNA)检查.2例术前均未接受抗HBV治疗.分别于术后4、9个月发病,查HBV标记物阳性和HBV DNA水平明显升高,确诊为急性重型肝炎.2例予停用免疫抑制药物,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甘草酸二铵(甘利欣)护肝治疗,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其中1例加用血液灌流治疗.2例病情进展迅速,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肾移植术后急性重型肝炎的发生率较低,但病情严重、进展迅速、疗效不佳、预后较差.该病以预防为主,确诊乙肝的患者术前、术后应口服敏感抗病毒药物,及时调整免疫抑制剂,定期复查肝功能、HBV标记物、HBV DNA定量,HBV标记物阴性者术前应接种乙肝疫苗,待抗体达到一定滴度后再行移植手术.

    作者:刘天来;刘永光;赵明;郭颖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积极推动干细胞在肝移植的转化应用

    我国是肝病大国,据统计,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数达1.2亿,慢性肝炎患者高达3 000多万,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导致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的主要原因,每年因肝硬化、肝癌、肝功能衰竭等死亡的人数高达30~50万,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1].

    作者:陈规划;张琪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五酯片用于肾移植患者对他克莫司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及长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五酯片用于肾移植受者他克莫司(FK506)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及其长期疗效.方法 选取38例处于稳定期的肾移植患者,包括主动要求FK506减量、药物快代谢型以及治疗其他疾病需加用五酯片治疗者.加用五酯片治疗后根据血药浓度调整FK506用量.对11例患者在五酯片使用前、后,多时间点采血测定FK506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对38例患者定期随访,记录其存活情况、移植物功能及并发症等.结果 与加用五酯片前相比,11例自身对照患者的FK506谷浓度(C0)、峰浓度(Cmax)和药物剂量-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12 h)分别提高了192%、133%和124%,达峰时间(tmax)显著推迟(P<0.05).加用五酯片后,38例患者随访21~50个月,FK506用量为(2.8±1.0)mg/d,C0为(5.8±2.2)ng/ml.38例患者中,1例死于巨细胞病毒肺炎;1例自行减药致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终恢复血液透析;1例病理证实慢性排斥反应;1例病理证实肾炎复发;2例因新发糖尿病改用环孢素;其余移植肾功能正常.结论 加用五酯片可显著影响肾移植患者FK506口服生物利用度,长期使用未见明显与之相关的不良反应.

    作者:刘龙山;王长希;傅茜;陈思阳;李嘉丽;李军;费继光;邓素雄;黄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尿微量蛋白检测对移植肾早期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尿微量蛋白检测对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例肾移植患者(肾移植组)按移植术后时间长短分层随机抽样,分为5组:术后1~3个月组,术后4~11个月组,术后1~5年组,术后6~10年组,术后10年以上组,每组40例.另随机抽取拟行肾移植术而进行术前检查的尿毒症患者20例为尿毒症对照组.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分别对6组患者的清洁新鲜中段尿进行尿微量蛋白测定与尿蛋白定性检测,同时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肌酐(Scr).结果 与术后1~3个月组比较,术后4~11个月组的尿α1-微球蛋白即开始升高(P<0.05),术后1~5年组、6~10年组尿微量白蛋白、尿转铁蛋白明显升高(均为P<0.05).术后10年以上组尿微量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转铁蛋白、尿免疫球蛋白(Ig)G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术后10年以上组尿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时间组(均为P<0.05).肾移植术后不同时间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尿微量蛋白的变化较尿蛋白定性及Scr的改变更为敏感,宜作为早期移植肾功能受损的常规监测指标.

    作者:冯小芳;王立明;闵敏;左富姐;周梅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肝移植术后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单中心经验总结(附1400例分析)

    目的 总结对肝移植术后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的经验,探讨个体化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4月至2010年8月单中心1 400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的制定按时间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1)第1阶段(2002年4月至2004年12月)311例患者采用传统免疫抑制治疗方案;(2)第2阶段(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618例患者采用部分传统免疫抑制剂减量的方案;(3)第3阶段(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471例患者采用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再按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及肿瘤是否超出米兰标准分为常规组、超米兰标准组和重症组.收集3个阶段肝移植患者的生存情况,绘制生存曲线.观察第3阶段3组患者的排斥反应发生情况,了解免疫抑制剂其他不良反应及药物替换情况.结果 第1、第2、第3阶段患者生存率呈逐渐升高趋势.第3阶段采用个体化治疗,3组的免疫抑制剂用量不同,但3组间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第3阶段共将12例患者的他克莫司(FK506)转换为环孢素(CsA),32例患者因肾功能损害将FK506转换为小剂量FK506+麦考酚吗乙酯(MMF)或西罗莫司,病情得以缓解.因肿瘤因素或肾功能异常应用单独应用西罗莫司 27例,3例因为高脂血症或口腔溃疡不能耐受西罗莫司.结论 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治疗是可行的,可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又不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吴凤东;臧运金;沈中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肝移植救治严重多囊肝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肝(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liver disease,APLD)重症病例的疗效.方法 1例严重的APLD患者(只有右叶边缘2个肝段仍有肝组织),经皮穿刺乙醇硬化治疗效果不佳,予肝部分切除并开窗术,但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首次术后8个月患者接受了原位肝移植.结果 肝移植术后随访26个月,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对于肝部分切除并开窗术治疗无效的严重APLD患者,原位肝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海斌;司马辉;付雍;杨宁;杨广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免疫赦免机制的研究

    作者:熊柯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器官移植杂志

器官移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