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茜;马骊;金丹;崔建德;罗微;王小宁
目的 探讨鹿茸多肽(PAP)促进软骨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 以12.5、25.0、50.0、100.0 μg/mL不同浓度的PAP刺激软骨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软骨细胞生长情况,噻唑兰法(MTT)检测软骨细胞的生长增殖能力;以6、12、24、48 μg/mL不同浓度酪氨酸受体激酶阻断剂Genistein作用于受PAP刺激的软骨细胞,用MTT和流式细胞仪观察Genistein对PAP作用的影响;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核增殖抗原cyclinA在PAP和PAP+Genistein作用下的表达变化,RT-PCR法检测c-fos mRNA表达.结果 PAP作用下c-fos mRNA与cyclinA表达增加,S期的细胞比例增高,从6.4%增加到35.2%;Genistein作用后PAP的促增殖作用受到明显的抑制,S期的细胞降到4%,c-fos mRNA与cyclinA表达亦减少;单纯用Genistein不影响软骨细胞生长.结论 PAP可能通过酪氨酸受体蛋白激酶介导,作用下游的信号,引发立早基因c-fos表达,促进cyclinA的表达,引起更多的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期,从而促进软骨细胞增殖.
作者:林建华;邓凌霄;吴朝阳;陈雷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锁骨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功能,使得锁骨骨折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开放性锁骨骨折,处理更加棘手.文献报道对于开放性锁骨骨折采用重建钢板、克氏针等固定治疗,但由于手术破坏局部血运,术后骨折不愈合和手术感染率较高.而外固定器有对骨折段干扰轻微、手术创伤小等优势.我院从2002年7月~2006年6月使用外固定器治疗7例开放性锁骨骨折患者,并随访观察术后疗效,旨在总结外固定器治疗开放性锁骨骨折的优劣.
作者:李兵;邱贵兴;肖军;张树喜;方礼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索单纯使用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通过短缩-延长肢体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2001年7月~2006年7月收治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39例,其中37例为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2例为胫骨开放性骨折(Gustilo ⅢB型1例,Gustilo ⅢC型1例).在患肢上安放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清创术后小腿胫前内侧软组织平均缺损12 cm(6~24 cm),胫骨骨缺损平均9 cm(4~22 cm).对胫骨骨缺损《5 cm的患者使用一期清创-腓骨截骨-胫骨缺损端加压.对22例胫骨缺损》5 cm的患者采用清创-腓骨截骨-短缩肢体《5 cm.对炎症局限、胫骨截骨部皮肤正常而且远离伤口的患者同期行胫骨截骨术,否则于1.0~1.5个月后二期行胫骨截骨术延长恢复肢体的长度.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4个月(10~44个月).骨缺损均得以重建,患肢肢体长度与健侧之差小于5 mm,骨折愈合,无感染复发,创面均闭合.1例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术后2个月恢复.4例胫骨缺损患者诉膝部疼痛.3例胫骨缺损患者出现马蹄内翻足.2例胫骨缺损出现下胫腓分离.1例再骨折.结论 使用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进行短缩-延长肢体是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但应谨慎使用.对于软组织缺损少的小腿一期短缩的安全限度为3 cm,终短缩6 cm.对于软组织缺损较大的急性胫骨开放骨折小腿一期可以短缩9 cm.
作者:黄雷;赵刚;王慎东;苏彦农;方礼明;谢明;王满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运用组织工程技术合成自体骨移植的替代物的可行性.方法 从兔骨髓中分离基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后,载入明胶海绵或珊瑚骨制成复合物.取24只6~9个月龄雌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四组,每组6只.第1组桡骨干中段15 mm的骨缺损内植入明胶海绵,第2组植入明胶海绵+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第3组植入珊瑚骨,第4期植入珊瑚骨+BMSCs,对各组动物进行影像学、μCT和组织学比较.结果 仅植入明胶海绵的骨缺损全部形成典型的骨折不愈合表现;植入明胶海绵+BMSCs后,骨缺损内的新骨形成明显增多,但仅有1只动物完全愈合;植入珊瑚骨后,骨缺损内有部分新骨形成,但术后16周无一例完全愈合;植入珊瑚骨+BMSCs后,骨缺损内的载体支架被逐渐吸收的同时有大量的新骨形成,其中4只动物完全愈合.结论 由体外分离和培养的BMSCs与珊瑚骨合成的组织工程骨具有可吸收性强、成骨能力好等特点,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自体骨移植材料替代物.
作者:许伟华;杨述华;Geiger Florian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骨外固定技术治疗骨折始于Malgaigne,他于1840年设计了一种用于治疗小腿骨折的外固定器,其后又于1843年设计了一种治疗髌骨骨折的爪型外固定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被广泛应用于固定火器伤骨折,并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机械结构有缺陷、固定骨折缺乏稳定性以及针道感染等问题,致使其在战后未能成为骨折治疗的重要手段,并一度受到非议.
作者:李起鸿;吴雪晖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大鼠自体小静脉移植的动物模型,观察自体小静脉移植修复小动脉缺损后的血管通畅情况及小静脉移植后管壁结构的组织学变化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资料.方法 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只,试验组采用外径0.7~0.9 mm的自体小静脉移植,修复其相近外径股动脉的缺损;对照组行小动脉直接吻合术.术后不同时间段行血管取材,光、电镜观察.结果 两组大鼠术后血管具有相近的近期及远期通畅率(P《0.01).小静脉移植术后24 h出现内皮细胞的脱落、坏死,部分平滑肌细胞坏死;术后1周,移植静脉可见新内膜,较正常静脉内膜厚,血管平滑肌层增厚;术后2周,移植静脉新内膜进一步增厚,其中的平滑肌细胞核也明显增多;2~4周,新内膜持续增厚,平滑肌细胞核数开始减少.术后6~8周,新内膜不再继续增厚.移植静脉管壁增厚至一定程度后保持稳定,具有类似动脉的结构特征.结论 用外径0.7~0.9 mm的小静脉移植修复外径与其相近的小动脉缺损,其结果与同样外径的小动脉在无张力下直接吻合后的即刻通畅率及远期通畅率相近.
作者:马智强;黄继锋;徐永年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肱骨干骨折多见,其中肱骨中下1/3骨折常并发桡神经损伤,既往此类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为了避免二次手术取出钢板时损伤桡神经,我们从2001年1月~2004年12月间对14例肱骨中下1/3骨折患者采用将桡神经由外侧移到内侧加钢板固定的新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盛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感染作为骨科手术常见和复杂的并发症,早已成为骨科医生所面临的极富挑战性的难题之一.资料显示:闭合性骨折的感染率(约1.5%)远较开放性骨折低3%~40%[1],约60%以上的开放性骨折在损伤时受到了细菌的污染[2].目前常用的处理开放性骨折的方法包括彻底清创、去除包括挫灭和失去活力的不健康组织、大量液体对伤口的冲洗、固定骨折以及软组织覆盖关闭创面等处理措施,以避免骨与软组织的感染.
作者:费军;王爱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交叉置钉法双单边静力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胫骨近端干骺端高能量损伤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胫骨近端干骺端高能量损伤的有效方法.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3月,采用交叉置钉法双单边静力外固定架治疗胫骨近端干骺端高能量损伤26例27侧,其中开放性骨折16侧.结果 26例患者获得随访6.0~29.5个月,平均12.3个月,骨平均愈合时间为5.0个月(3~9个月),下肢各关节功能良好.共置钉160枚,钉道表浅感染41孔,占25.6%,深部感染11孔,占6.9%.采用Merchant等胫腓骨骨折术后评分标准[2]综合评分:优17侧,良7侧,可2侧,差1侧,优良率为88.9% 结论交叉置钉法双单边静力外固定架固定牢靠,对骨愈合干扰小,较小影响关节活动,可以降低手术后并发症,是胫骨近端干骺端高能量损伤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可以作为一种终极治疗.
作者:吴希瑞;臧建成;孙涛;刘月驹;刘大伟;张英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跟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约75%累及距下关节.跟骨在人体负重和运动功能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跟骨骨折处理不当,常遗留足部疼痛和畸形,严重影响肢体功能.为提高疗效,需要在骨折早期进行合理的治疗,尽可能避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等后遗症发生.
作者:俞光荣;燕晓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创伤性肢体短缩畸形的骨外固定技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2006年6月采用骨外固定技术治疗62例(68侧)患者资料.肢体短缩4~16 cm,平均5.7 cm.其中,单纯短缩9侧(短缩4~8 cm,平均5.3 cm),短缩伴骨不连21侧(短缩4~7 cm,平均5.6cm),短缩伴骨缺损38侧(短缩4~16 cm,平均7.2 cm;骨缺损2~11 cm,平均3.8 cm),18侧合并感染.分别采用干骺端截骨延长、骨端端加压结合肢体延长和骨节段性转位延长术.结果 68侧经1.5~5.0年(平均3.5年)随访,所有骨不连3~7个月内愈合(平均5.0个月),肢体长度恢复,延长区平均骨愈合指数37 d/cm,感染病例无复发,外固定器针道感染率7.3%.结论 骨外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肢体短缩畸形方法简便,既可修复骨缺损又能恢复肢体长度,并可同时治疗骨感染,疗效满意.
作者:王序全;李起鸿;吴雪晖;马树枝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骨折治疗中实施有效的骨折固定,以维持骨连续性,保证骨折愈合生物学反应,促进骨折愈合,避免骨迟延愈合、骨不愈合及再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合理的固定刚度相当重要,外固定器为骨折提供的固定刚度有别于其他固定方法,可以针对骨折的病理特点、治疗要求,在不同阶段,根据骨再生进程的生物学特征,实施坚强固定、加压固定、轴向弹性固定、综合弹性固定等与骨再生所需理想生物力学环境相符的适应性刚度,使骨折愈合的生物学过程按照骨胚胎原始发育方式完成骨再生与功能重建,直至实现正常骨力学强度.
作者:夏和桃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高能量损伤所致胫骨关节周围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9月~2006年4月采用Orthofix组合式外固定架系统治疗高能量损伤所致的胫骨关节周围骨折15例,包括胫骨平台骨折12例,其中Schatzker Ⅵ型9例,Schatzker Ⅴ型3例,其中开放性骨折7例;胫骨远端Pilon骨折3例,均为Rüedi Ⅱ型闭合损伤.结果 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37个月,平均20.6个月.其中13例患者骨折一期愈合,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5.5个月.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骨折不愈合行二期植骨术,其中1例更换为钢板螺钉内固定,1例仍维持外固定.4例患者术后并发针道感染.膝关节功能采用Insall评分,平均83分;踝关节功能采用Olerud and Molander系统,平均91分.结论 对于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的高能量胫骨关节周围骨折,组合式外固定架可对骨折进行有效的固定,对软组织干扰小,允许早期的负重和功能锻炼.
作者:赵刚;黄雷;王满宜;张伯松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铰链外固定支架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早期经验.方法 2005年1~6月收治12例创伤后肘关节发生僵硬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8~56岁,平均40岁.应用铰链外固定支架对患者僵硬肘关节进行松解.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16~26个月,平均20.8个月,患者肘关节平均大屈曲活动度从术前的62.1°改善为术后107.1°,平均大伸展活动度从术前的32.5°改善为术后21.7°,总平均活动范围从术前的29.6°改善为术后85.4°,Mayo评分从术前44.6分改善为术后80.4分.结论 采用铰链外固定支架松解技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疗效显著,可有效增加僵硬肘关节的大屈伸活动度及活动范围.
作者:唐明杰;周欣;张长青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脊柱损伤,但胸腰椎多节段骨折的分型和手术治疗又有其自身特点.临床工作中多发性骨折易漏诊或延迟诊断,当脊柱多节段骨折并四肢多发性骨折时,往往病情更复杂、预后更严重,处理不当会影响疗效,甚至导致死亡.为此总结了我院2004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胸腰椎多节段骨折并四肢多发性骨折而需要手术治疗患者33例进行分析,根据骨折的病因、骨折分型而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杨俊;杨双石;刘竟龙;丘立标;曹海泉;于雷 刊期: 2007年第12期
12月7日,《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湖北工作站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正式成立.本刊总编辑裴国献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副院长孔维佳教授共同为工作站揭牌.
作者:唐欣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创伤性寰枢椎骨折脱位易造成寰枢椎失稳,并可导致高位颈髓慢性压迫,逐渐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多数患者需采取手术治疗以恢复寰枢椎稳定性.C1-2经关节螺钉技术(Magerl技术)由于其显著的生物力学优势及更好的术后骨性融合率而成为治疗的首选.我科自2003年5月~2005年11月,采用Magerl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脱位失稳患者13例,均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李振宇;周文钰;顾洪生;闫洪印;田长庆;余铮;陈杨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钢板形态预塑解剖型钢板在贴合骨体方面不需或略需预弯,并有助于干骺部及骨干部复位.低位型钢板不易撞碰软组织.钢板可用于控制中度骨折的骨折片.
作者:钱不凡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活化纳米骨浆在损伤部位的局部成骨基因表达和骨缺损重建修复效果.方法 新西兰白兔54只,其中48只实验动物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6只32侧),制成双侧桡骨中段15 mm骨缺损模型.A组:注入hBMP-2+纳米骨浆;B组:注入空白质粒+纳米骨浆;C组:注入纳米骨浆.另6只动物制作左桡骨中段骨缺损,不植入材料,作为空白对照.术后4、8和12周取材行影像学检查、组织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术后12周A、B和C组骨缺损均修复,A组骨缺损处有明显BMP-2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在ALP水平、成骨速度、新生骨量及新生骨力学强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B、C两组(P《0.05).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无愈合.结论 纳米骨浆复合BMP-2质粒后,具有一定骨诱导作用,植入体内后成骨速度、质量及力学强度较单纯的纳米骨浆明显增强,能够有效修复骨缺损.
作者:田晓滨;孙立;杨述华;胡如印;张宇坤;傅德皓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治疗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6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76例Gustilo Ⅲ型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其中ⅢA型41例,ⅢB型22例,ⅢC型13例.其中57例伤口行彻底清创后采用直接缝合、游离植皮或局部皮瓣、肌皮瓣转位,一期闭合创面;19例经抗感染、局部换药后二期闭合创面,骨折均采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进行固定.结果 随访8~56个月,平均26个月.其中创面感染15例,经抗感染、换药、皮瓣转位后治愈;针道感染9例,经换药后治愈;未并发骨髓炎.骨折愈合时间3~15个月,平均6.3个月,其中4例延迟愈合;4例骨不连和2例骨缺损患者经再次手术加压固定或结合肢体延长术后骨愈合.结论 半环槽式外固定器采用多向穿针三维立体固定,治疗Gustilo Ⅲ型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稳固、微创、有利于控制感染及促进骨折愈合的优点,但仍需防治针道感染、骨不连、骨缺损等并发症.
作者:吴雪晖;王序全;谢肇;马树枝;许建中;李起鸿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