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任华;严玉澄;车妙琳;王俊琳;吴青伟;徐晓萍;戴慧莉;张伟明;倪兆慧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受体拮抗剂(ARB)对2型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小球内12-脂氧合酶(12-LO)活性及P钙黏蛋白(P-cadherin)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10-7mol/L AngⅡ处理足细胞24 h.采用皮下包埋的微型渗透泵给雄性SD大鼠分别持续恒速注入12-LO代谢产物12羟二十烷四烯酸[12(S)-HETE,1 mg· kg-1·d-1]和AngⅡ(400 ng· kg-1·min-1)1周和2周.使用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链脲菌素(STZ)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2组:DN组和ARB(5 mg· kg1·d-1洛沙坦)组.以规律正常饮食大鼠作为对照组.6周后处死大鼠,收集尿、血液,提取肾脏,用系列过筛方法分离肾小球.采用ELISA、RT-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相关指标.结果 AngⅡ的直接刺激可以诱导足细胞及肾小球内12(S)-HETE含量增高(P<0.01).12(S)-HETE刺激使大鼠肾小球内AngⅡ含量增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DN组血糖(P<0.01)、肾质量/体质量(P<0.01)和24 h尿白蛋白明显增高(P<0.01),但洛沙坦治疗后尿白蛋白(P<0.05)、肾质量/体质量(P<0.05)明显低于DN组.与对照组比较,DN组肾小球内12(S)-HETE含量明显增高(P<0.01),P-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但洛沙坦治疗后肾小球内12(S)-HETE含量明显低于DN组(P<0.05),P-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高于DN组(P<0.05).结论 AngⅡ通过激活12-LO诱导肾小球内P-cadherin的表达下调.ARB通过抑制12-LO活性而上调DN肾小球内P-cadherin表达,从而延缓DN的进展.
作者:王婉宁;李佳;马福哲;孙韬;孙珉丹;许钟镐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肾间质纤维化是多种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途径,而肾小管与间质细胞的凋亡会加重肾间质纤维化[1].在凋亡因素刺激下,Drp-1表达增加,线粒体持续分裂,相关凋亡因子表达水平改变及转位,从而诱导细胞凋亡121.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多种器官都有保护作用.本研究观察Drp-1在肾间质纤维化的表达及探讨EPO在其中的可能保护机制.
作者:刘艳红;韩子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前国内外对终末期肾病(ESRD)伴晚期肝硬化(HC)患者选择何种透析方式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比较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对此类患者的疗效,探讨较理想的透析方法.一、对象与方法收集2004年5月至2012年8月在本院肾内科行HD或PD治疗的ESRD伴晚期H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开始透析至死亡或至2012年8月31日),排除糖尿病、严重心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共30例入选.PD用Baxter 双涤纶套腹透管和乳酸盐双联腹透液行CAPD,剂量6000 ~ 8000 ml/d.HD用费森尤斯透析器,常规碳酸氢盐透析,每周2~3次,每次4~5h.患者透析前、透析6个月和1年后的相关资料、生存质量评分、并发症等.计量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的t或x2检验.应用SPSS 17.0软件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肖静;黄忠;卢珊;陈凤梅;张晓雪;梁献慧;乔颖进;刘章锁;赵占正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在高糖作用下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PP)对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PMC)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ERK1/2)、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蛋白表达的影响,并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为阻断剂,探讨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在腹膜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胰蛋白酶消化法原代和传代培养RPMC,经鉴定后第2代用于实验.随机分为对照组、不同浓度葡萄糖组(1.5%、2.5%、4.25%葡萄糖作用24 h)、高糖作用不同时间组(2.5%葡萄糖分别作用于RPMC 0、12、24、48 h)和MG132组(0.5、1、2μmol/L MG132预孵30 min后加2.5%葡萄糖作用24 h).Western印迹法检测ERK1/2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CTGF蛋白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糖可刺激RPMC磷酸化(p)ERK1/2蛋白表达上调,24 h时达高峰(P<0.01),48 h时下调,但仍高于正常组(P<0.01).高糖诱导RPMC CTGF蛋白表达增高,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P<0.05).与高糖组相比,MG132能明显降低高糖所致的腹膜间皮细胞p-ERK1/2、CTGF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MG132可降低由葡萄糖诱导的腹膜间皮细胞p-ERK1/2、CTGF蛋白的表达;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参与了由高糖诱导的腹膜纤维化,阻断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有利于防治腹膜纤维化.
作者:邓文艳;马健飞;樊怡;孙立霞;杨丽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患者男,55岁,因颜面及双下肢水肿6d于2011年11月17日收住入我科.实验室检查尿蛋白4+,血白蛋白13 g/L,Scr 92μmol/L,血总胆固醇8.92 mmol/L,三酰甘油2.5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6.47 mmol/L,ESR 87 mm/h,24 h尿蛋白量18.7 g,尿α1微球蛋白147.0 mg/L,尿微量白蛋白12.2 g/L,尿IGU 9.85 g/L,尿TRF 17.3 g/L,肾脏B超示右肾111 mm×50 mm,左肾114 mm×58 mm.11月21日B超引导下行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示轻度系膜增殖性肾炎.予足量激素(甲泼尼龙片48 mg/d)并护胃、补钙、抗凝、调脂等治疗,6周后症状未缓解.加用环孢素75 mg bid,并将激素逐渐减量治疗2个月余,水肿症状无改善,且出现左侧腋窝肿痛.查体左侧腋窝可及数个肿大淋巴结,大约3 cm×3 cm,质软,界清,压痛明显.
作者:高翔;梅长林;徐成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内质网应激在高糖诱导单核细胞活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高糖刺激培养的单核细胞株(THP-1).RT-PCR和Westen印迹法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蛋白激酶(p-JNK)等内质网应激反应指标变化以及分子伴侣甜菜碱干预后的改善效果.MTT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单核细胞的趋化能力.免疫荧光法检测单核细胞亚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GRP78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p-JNK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单核细胞增殖活性和趋化能力增强,向M1亚型分化增多(P<0.05).分子伴侣甜菜碱可抑制高糖引起的单核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增殖活性和趋化能力,促使单核细胞向M2亚型分化.结论 高糖通过刺激内质网应激而诱导单核细胞活化,甜菜碱可逆转高糖对单核细胞的激活作用.
作者:黄丽;冯兵;庞琦;陈吉刚;郭艳红;杜翔;袁发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我们通过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横断面研究,分析其不同尿酸水平与慢性肾脏病(CKD)的相关性.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选取2010年1月至9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院和附属邵逸夫医院参加体检的人群中诊断为MS的患者共6828例,其中男性5018例,女性1810例,按照尿酸水平男性> 416.5 μmol/L,女性>357μmol/L的标准,分为高尿酸血症组(HUA) 1491例,以及正常尿酸组(NUA) 5337例.
作者:任文;方力争;杜亚平;任菁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高糖刺激内皮细胞表型改变后是否诱导其分化为多能干细胞,再进一步分化成软骨细胞,从而介导血管钙化的形成.方法 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AEC)被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NG,5.5 mmol/L葡萄糖)、高糖组(HG,30 mmol/L葡萄糖)和甘露醇对照组(5.5 mmol/L葡萄糖+24.5 mmol/L甘露醇),培养48 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D31和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1(FSP1)在人主动脉内皮细胞的表达.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CD31及FSP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再使用软骨细胞培养基对高糖刺激的人主动脉内皮细胞进行1周诱导分化,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CD10和CD44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44和STRO-1的表达;阿辛蓝染色和Western印迹法鉴定软骨细胞和其标志物SOX9的表达.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 高糖干预后,CD31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1),FSP1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增加(P<0.0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见CD31和FSP1表达重叠,一些细胞呈纺锤样改变并CD31染色阴性.经软骨细胞培养基诱导分化1周后,多能干细胞标志物CD44、CD10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共聚焦显微镜提示,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STRO-1表达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高糖组细胞SOX9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细胞阿辛蓝和茜素红染色阳性;电镜显示高糖使细胞粗面内质网和微丝明显增多.结论 高糖可诱导HAEC发生内皮-间充质转分化,并获得多能干细胞表型,在合适的诱导环境下分化为软骨细胞,参与糖尿病肾病心血管钙化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汤日宁;伍敏;刘宏;高民;张晓良;刘必成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相关性,明确HbAlc是否为颈动脉硬化的预测因子.方法 选择非糖尿病腹膜透析的成年患者42例[平均年龄(48.2± 12.3)岁,男性21例],超声检测CIMT,按CIMT厚度分为两组:CIMT正常组(CIMT< 0.9 mm)和CIMT增厚组(CIMT≥0.9 mm).使用Spearman秩相关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CIMT的影响因素.结果 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CIMT与年龄、餐后2h血糖、LDL-C、TG、TC、HbAlc呈正相关(r=0.355、0.373、0.416、0.345、0.351、0.456,均P<0.05),而HbAlc对CIMT的影响大(β=0.459).结论 在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中,HbAlc水平与CIMT正相关,HbAlc可能是颈动脉硬化的预测因子.
作者:梁佩芬;周家蕃;郑韶欣;徐安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为预防糖皮质激素敏感的肾病综合征(NS)患者复发,我们在治疗后期加用免疫抑制剂,与从开始加免疫抑制剂比较,取得了相同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费用少.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我院近8年诊治的NS患者37例为对象,年龄17 ~ 44岁,尿蛋白平均值为4.25 g/d,血白蛋白平均值为21.05 g/L,排除了继发性NS.按原发性NS常规治疗,20例泼尼松减到10~ 15 mg/d时,平均第11个月复发;17例激素治疗平均16个月,于完全停药后1~12个月复发.
作者:张亚莉;高祎;李燕;姜莎莎;严骏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IgA肾病(IgAN)是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中黏膜免疫异常是IgAN重要的发病机制.肠黏膜免疫系统有人体大的淋巴组织,由集合淋巴滤泡即Peyer小结、分散淋巴滤泡组成,前者为免疫诱导部位,后者是免疫效应部位.有研究表明,Peyer小结是体内B细胞向分泌IgA浆细胞转分化的主要场所;也是对肠道抗原和细菌、病毒感染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1].B细胞发育是一有序、受到严密调控的过程,通过不同表面标志,即可了解分泌IgA的浆母细胞前体发育变化.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需要T细胞的辅助,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的T细胞称为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细胞).本研究对Tfh细胞介导分泌IgA的浆母细胞转分化在IgAN中的作用及Peyer小结是否存在向IgA浆母细胞分化的微环境进行探讨.
作者:邹敏书;尹晓玲;周建华;胡长霞;杨凤杰;王嘉;陈瑜;张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对腹透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管理,是保证腹透治疗质量、延长其生存期的前提.从根本上讲,对慢性肾脏病包括透析人群的诊治,从属于慢性疾病管理范畴.与急性疾病的照顾模式不同,慢性疾病管理强调采用全面系统的方法进行诊治,需要加强团队合作和患者自我管理;强调利用循证医学证据预防疾病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不断进行总体健康水平和医疗支出的全面评价.因此,长期随访的目的就是要对腹透患者实施系统、全程、人性化的慢性疾病管理.
作者:董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Goto-Kakizaki(GK)大鼠2型非肥胖糖尿病肾病(DKD)模型骨骼肌蛋白消耗情况,探讨低蛋白联合α酮酸对其的作用.方法 雄性GK大鼠45只,24周龄开始给予饮食干预,随机分为正常蛋白组(22%酪蛋白,NPD组)、低蛋白组(6%酪蛋白,LPD组)和低蛋白联合α酮酸组(5%酪蛋白+l%α酮酸,Keto组);另设性别、周龄相同的Wistar大鼠15只为对照组(CTL组),予以正常蛋白饮食(22%酪蛋白).观察大鼠生存状况,每周用电子秤称重,同时检测各组第24、32、40、48周龄大鼠尿总蛋白及尿白蛋白,血清中葡萄糖、Scr、BUN、白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等变化.组织病理学观察48周龄大鼠比目鱼肌形态,并计算肌纤维横截面积.用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比目鱼肌肌萎缩关键基因atrogin-1、MuRF-1和骨骼肌增殖分化关键基因MyoD、myogenin表达水平.结果 与CTL组相比,NPD、LPD及Keto组体质量显著下降[(317.90±13.81)、(330.38±11.96)、(390.44±12.25)g比(429.43±16.85)g,均P<0.05];尿白蛋白排泄增多[(14.36±5.52)、(8.12±4.61)、(5.58±3.50) mg/24 h比(0.61±0.16) mg/24 h,均P<0.05];Scr和BUN水平也显著增高[Scr:(81.50±7.88)、(66.32±8.36)、(63.44±8.21) μmol/L比(24.43±6.15) μmol/L; BUN:(7.53±1.05)、(5.63±1.40)、(5.54±0.97) mmol/L比(2.98±0.62) mmol/L;均P<0.05].与CTL组相比,NPD、LPD及Keto组比目鱼肌变细,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少(均P< 0.05);肌肉组织atrogin-1和MuRF-1表达水平约为CTL组的2倍(均P<0.05),而MyoD和myogenin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均P<0.05).与NPD、LPD组相比,Keto组GK大鼠40周龄时体质量显著增加[(381.62±15.82)g比(331.50±17.58)、(326.60±13.43)g,均P<0.05];Scr、BUN及尿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比目鱼肌湿重和横截面积轻度增加;atrogin-1、MuRF-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myogenin、MyoD蛋白表达水平高于CTL组(均P<0.05).LPD组和NPD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KD可引起骨骼肌蛋白质消耗;肌萎缩关键基因表达升高;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分化功能障碍.低蛋白联合α酮酸饮食则可改善DKD肌肉蛋白消耗状态,减轻骨骼肌萎缩程度.
作者:王嘉琳;谷立杰;袁伟杰;黄娟;董婷;唐知还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急性肾损伤(AKI)是以肾功能迅速下降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病情进展至后期则演变为急性肾衰竭,多由于手术、外伤、放射介入以及肿瘤化疗等所诱发.据不完全统计,AKI在中国综合性医院总发病率为5%~18%,在重症监护病房则高达67%,病死率30%~ 80%[1].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和凋亡是AKI的主要病理改变.虽然早期预防及支持治疗有显著的疗效,但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居高不下.细胞治疗是目前治疗AKI具有良好前景的策略,旨在促进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修复.其中间充质干细胞(MSC)因其具有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及易获取、易扩增、低免疫源性等特点,足有希望、能方便用于AKI临床治疗的干细胞.然而,MSC移植的低迁移率和低生存率等因素限制其功能的进一步发挥.为克服上述缺点,采用多种方法对MSC进行体外修饰或处理以期提高移植疗效,其中包括基因修饰、体外药物预适应、体外低氧预处理等.本文就近年来MSC体外修饰方法及在AKI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蔡洁茹;俞小芳;丁小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IPC)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后内源性内皮祖细胞(EPC)归巢动力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切除右肾1周后被随机分为3组:(1)对照组:仅游离左肾动脉;(2)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夹闭左肾动脉40 min后恢复灌注;(3)缺血预适应组(IPC组):夹闭肾蒂前给予15 min缺血、10 min再灌注预处理,余同IR组.术后3、12、24、72 h留取大鼠静脉血、肾、脾、肺脏.血生化检测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估各组大鼠术后肾损伤程度;流式细胞术观察IPC对EPC归巢动力学影响.结果 IPC组血肌酐、尿素氮及肾小管损伤评分均低于同时间点IR组.与对照组或IR组相比,IPC组大鼠外周血EPC数量在术后12、24 h升高(P<0.05);与同时间点IR组比较,IPC组肾组织EPC数量在12、24 h增高[(11.36±0.66)%比(6.37±0.69)%,(6.31±0.70)%比(4.40±0.60)%,均P<0.05];IPC组术后12h肺脏EPC数量高于IR组[(2.95±0.66)%比(1.78±0.59)%,P<0.05]及对照组[(2.95±0.66)%比(1.66±0.61)%,P< 0.05].IPC组术后72 h脾脏EPC数量高于同时间点IR组和对照组[(0.55±0.06)%比(0.34±0.07)%、(0.31±0.06)%,均P< 0.05].结论 IPC可动员内源性EPC随血流归巢至损伤肾脏.EPC尚可在肺脏、脾脏中聚集.
作者:刘昊;吴然;贾瑞鹏;仲冰;于澎;赵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中心静脉狭窄(CVS)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严重的血管并发症,直接关系血管通路的功能和使用寿命.目前对CVS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重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血管内支架.本透析中心采用支架植入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tenting,PTS)治疗8例并发CVS的血透患者,并对其进行了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的随访观察.
作者:熊晓玲;叶有新;李华;冯剑;胡卫民;蒋欣欣;陆明晰;张树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免疫球蛋白轻链型淀粉样变性病(AL)是浆细胞病的一种,患者组织中沉积的淀粉样变蛋白来源于骨髓中单克隆增生的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轻链或轻链的片段[1],肾脏是致病性轻链常损伤的脏器.AL型肾脏淀粉样变性病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随着疾病的进展出现肾功能不全并逐渐恶化[1].淀粉样物质可以沉积在肾组织的不同部位,包括肾小球、肾血管和肾间质,沉积的程度也有轻有重.我们对淀粉样物质在肾组织不同部位沉积的程度进行半定量评分,探讨AL患者肾组织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作者:姚英;王素霞;章友康;曲贞;刘刚;邹万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糖尿病肾病(DKD)是引起终末期肾病的常见原因,高糖血症可以导致足细胞的损伤,出现足细胞的转分化(EMT).Smad7是TGF-β-Smad信号途径中的重要负反馈调节因子,在DKD的发病过程中,Smad7表达失衡可能是致病环节之一.本研究探讨高糖对足细胞synaptopodin、结蛋白(desmin)、Smad7表达的影响,以及骨形成蛋白7(BMP-7)对足细胞转分化的保护作用.
作者:徐晶;刘丽秋;徐跃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尿肾脏损伤分子1(KIM-1)、白细胞介素18(IL-18)和胱抑素C(Cys C)对老年钆造影剂肾病(Gd-CIN)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因核磁共振检查使用钆造影剂的老年患者60例,收集患者造影前和造影后第24、48 h的血清和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尿液中KIM-1、IL-18和Cys C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肌酐和尿肌酐.结果 60例静脉注射钆造影剂患者中8例发生Gd-CIN,发生率为13.3%.与造影前基础值比较,造影后24 h Gd-CIN组患者尿KIM-1、IL-18和Cys C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造影后24 h Gd-CIN组尿KIM-1、IL-18和Cys C水平及造影后48 h尿IL-18水平均显著高于非Gd-CIN组(均P<0.05);造影后48 h Gd-CIN组尿KIM-1、Cys C水平与非Gd-C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造影后24 h尿KIM-1、IL-18水平是造影后Gd-CIN发生的独立预测指标(OR=1.612、1.009,均P<0.05);尿KIM-1、IL-18和Cys C水平较Scr升高提前.结论 尿KIM-1、IL-18和Cys C水平检测对核磁共振检查老年患者早期诊断Gd-CIN有重要预警价值.
作者:余振球;段绍斌;周顺科;潘鹏;刘改灵;孙林;彭佑铭;刘伏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人类的NPHS1是先天性肾病综合征芬兰型(congenital nephrotic syndrome,Finnish type,CNF)致病基因代码.1998年,Kestil(a)等[1]利用定位克隆技术,发现NPHS1是CNF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19q12-q13.1,编码nephrin.nephrin属于细胞黏附分子免疫球蛋白家族中的一员,位于肾小球滤过屏障裂隙膜(slit diaphragm,SD)上,是构成肾小球滤过屏障重要分子之一,在维持肾小球滤过功能起重要作用.NPHS1突变引起CNF,该病主要发生在芬兰,但世界各地也有散发报道.该基因突变有缺失突变、插入突变、无义突变、错义突变、剪切突变和启动子突变等有多种类型,目前发现的突变位点数以百计.该基因突变不仅可导致CNF,也是1岁内NS主要致病基因之一[2].有报道NPHS1突变也可导致儿童和成人NS[3-5].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动物体内也有NPHS1,并且与人类NPHS1有同源性[6];NPHS1不仅在肾脏肾小球组织表达,在其他组织也有表达,并有相关功能[7-9].人类的NPHS1仅有肾脏表达报道,在相关肾脏病疾时,表达有异常,某些等位基因与IgAN和膜性肾炎等有关联[10-12].
作者:李国民;徐虹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