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锁乳突肌皮瓣在喉咽癌手术中的应用

孙亚男;李源;金德均;谢民强;肖玉丽;李鹏

关键词:外科皮瓣, 移植, 喉咽癌
摘要: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皮瓣修复喉咽癌切除术后缺损的效果. 方法应用胸锁乳突肌皮瓣一期修复喉咽癌术后缺损12例,其中梨状窝区癌6例,喉咽侧后壁癌6例. 结果 11例胸锁乳突肌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位表皮坏死,术后35d愈合. 结论胸锁乳突肌皮瓣血运丰富,可提供面积较大皮瓣,成活率较高并且制作简便,可有效的修复喉咽癌切除术后的缺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的显微应用解剖

    目的为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病变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手术显微镜下在12例(24侧)国人尸头上模仿了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的手术操作,观察并测量相关数据. 结果冠矢点位于眉间上(126.10±9.50)mm,中央沟前(43.02±7.00)mm,额静脉在冠状缝前后的2 cm范围内19支(占79.2%),该静脉向前2~3 cm内桥静脉稀疏;在冠矢点与室间孔的连线(PoCS-FM)上冠矢点至胼胝体上缘的距离为(40.81±6.99)mm,冠矢点至扣带沟的距离(29.04±6.61)mm;在PoCS-FM上胼胝体的厚度为(7.15±1.96)mm;透明隔平均厚度为(1.73±0.71)mm,透明隔间腔3例,较易分开透明隔两叶的7例,不能分开2例;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的显露范围为(16.87±4.19)mm,和穹窿的位置有关. 结论穹窿间入路操作相对简单快捷,可以直视下操作,无需过度牵拉,即可看到双侧重要结构,适用于较大肿瘤的切除.

    作者:周剑云;王洪;史彦芳;崔增学;刘俊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报道应用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手背及手指皮肤缺损的治疗效果. 方法应用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手背及手指皮肤缺损,手术关键沿尺神经手背支走行切取,切取皮瓣面积大3.5 cm×7.0 cm. 结果临床应用17例,术后1例皮瓣远端小部分坏死,其余16例皮瓣全部成活. 结论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是修复手背及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

    作者:谢广中;陆晓强;王光耀;李敬矿;苗存良;黄潮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应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筋膜蒂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筋膜蒂皮瓣修复肢体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在应用股前外侧皮瓣时发现旋股外侧动脉的肌皮支变异情况下,改用吻合血管的筋膜蒂皮瓣移植修复治疗肢体软组织缺损7例. 结果 7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修复术后外形功能欠满意需作再次修整,其余4例效果均满意. 结论在应用股前外侧皮瓣时,若发现血管肌皮支等第四种类型的情况下,可改用吻合血管的筋膜蒂皮瓣完成肢体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是可行的.

    作者:张全荣;张志海;陆征峰;陈政;施海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腓骨皮瓣移植修复四肢骨髓炎骨皮肤缺损

    目的报道游离腓骨皮瓣修复骨髓炎所致的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皮瓣修复18例骨髓炎所致的四肢骨干伴软组织同时缺损,骨缺损在8~20 cm,软组织缺损范围在5 cm×6 cm~8 cm×22 cm. 结果移植组织全部成活;随访6~48个月,骨愈合率100%.皮瓣弹性、色泽良好.修复肢体功能良好. 结论该手术使组合移植减少一对血管吻合口,是修复骨髓炎所致骨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作者:胡剑秋;陈世龙;张旭东;丁沈军;项德华;来进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内踝上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

    车祸等损伤致足踝周围组织损伤临床上常见,此处皮下组织少,损伤后易致骨关节及肌腱外露,并发骨关节感染及坏死.用皮瓣修复创面可以加快骨关节及肌腱裸露创面的修复,减少感染、组织坏死等并发症[1].内踝上逆行岛状筋膜皮瓣在小腿内侧,切取便利,成活率高.我们于1998年2月-2003年6月用该皮瓣修复足踝周围皮肤缺损18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林松庆;徐皓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核因子κB抑制剂对缺血再灌注皮瓣TNF-α和ICAM-1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I/R)期间,皮瓣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及核因子κB(NF-κB)活性抑制剂的影响.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I/R组(B组)及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处理组(C组).制备右下腹岛状皮瓣I/R模型.C组于再灌注前及早期,各静脉注射PDTC 300 mg/kg.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皮瓣再灌注2、6 h TNF ̄α、ICAM-1 mRNA表达.测定再灌注12 h皮瓣髓过氧化物酶活性(MPO)并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 B组再灌注2、6 h TNF-α、ICAM-1表达较A组明显增加(P<0.01).C组再灌注2、6 h TNF-α、ICAM-1表达明显低于B组(P<0.01,P<0.05);再灌注12 h,组织MPO活性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水肿情况明显减轻.结论再灌注早期炎症介质表达增加在皮瓣I/R损伤中起重要作用.NF-κB抑制剂可下调TNF-α和ICAM-1转录表达,明显减轻皮瓣I/R损伤.

    作者:吴小蔚;陕声国;余墨生;程邦昌;王松山;李爱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带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的游离肌腱移植修复手部肌腱缺损

    目的探索一次修复手部肌腱缺损的治疗方法. 方法设计以带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及筋膜为蒂的示指固有伸指肌腱转位移植修复手部肌腱缺损. 结果修复各种原因致手部肌腱缺损12例,全部获得成功,手指功能满意. 结论以带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及筋膜为蒂的示指固有伸指肌腱转位移植修复肌腱缺损,由于移植的肌腱带有血液供应和腱周组织,可有效的减轻粘连,缩短疗程,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占辉;孙艳玲;郭荣光;陈旸;李海波;乔金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小型皮瓣在断指伴有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报道小型皮瓣在断指伴有皮肤血管缺损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应用游离静脉皮瓣、废弃指游离皮瓣和邻指岛状皮瓣移植来进行伴有软组织缺损的断指再植32例41指.其中游离静脉皮瓣18例25指,废弃指游离皮瓣4例6指,邻指动脉岛状皮瓣10例10指. 结果再植41指,术后成活39指,坏死2指,成活率95.1%.术后随访3个月~2年,按断指再植的功能评价标准,优良率87.8%. 结论应用以上三种皮瓣移植的方法对伴有软组织缺损的断指进行再植,对患指长度,组织结构和外观及其功能恢复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黄东;张惠茹;吴伟炽;江奕恒;毛莉颖;林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TGF-β1缓释载体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

    目的制备负载TGF-β1壳聚糖缓释微球的三维多孔壳聚糖支架,检测TGF-β1缓释载体对软骨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乳化交联法制备TGF-β1壳聚糖缓释微球并将其与壳聚糖支架复合,检测其体外降解并通过ELISA法检测微球的载药、释药性能.将软骨细胞置于复合载体中立体培养,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扫描电镜观察复合载体对细胞的增殖、功能的影响. 结果缓释微球的TGF-β1包封率达90.1%,并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性能,软骨细胞在复合载体中增殖良好,并能够保持其表型及Ⅱ型胶原分泌功能. 结论负载TGF-β1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壳聚糖支架作为软骨细胞的载体在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及软骨损伤的修复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曾春;蔡道章;全大萍;廖凯荣;卢华定;李晓峰;史德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踝前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及足趾部皮肤缺损

    前足及足趾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常伴有骨、肌腱外露,虽面积大,但修复较为困难,随着显微外科的深入发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修复,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1,2],自2002年以来,我们设计了以足背动脉踝前皮支为血管蒂,以足底深支为旋转点的踝前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及足趾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12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王召安;沈永峰;冯世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定点牵引医用胶粘结吻合微小血管的实验与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新的细小血管吻合安全、快捷的方法. 方法 SD大白鼠40只,一侧股动脉后壁和前壁正中各缝合1针作为定点牵引,蘸胶端-端粘结吻合为实验组,另一侧行常规针线法端-端吻合为对照组,取2只动物两侧股动脉做吻合口耐压实验,其余动物分别于术后1、2、3、4周取血管标本,采用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吻合口愈合情况,并在临床应用于断指再植52例79指. 结果两侧血管全部吻合通畅,粘合组用时(12±2) min比针线组(18±3 )min缩短1/3,粘合组吻合口耐压(300 mm Hg)优于针线组,吻合口组织学观察两组无明显差异,电镜观察粘合组内膜修复更为平整、光滑;临床应用于断指再植成活率94.9%. 结论定点缝线牵引蘸胶端-端粘结吻合显微细小血管快速、安全、效果可靠,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宋开芳;陈艺新;张云强;李青松;秦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高频脉冲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目的探讨采用高频脉冲模式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3年5月至2004年6月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疗效. 方法选择2003年5月至2004年6月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319例(363只眼),分为连续组、低频脉冲组和高频脉冲组,根据临床资料进行分析.3组术中设定的负压均为120mmHg,大能量为60%,低频脉冲组脉冲频率为每秒脉冲次数为6,高频脉冲组脉冲频率为15.比较3组术中实际使用的超声能量和时间并观察术后1d视力及角膜情况. 结果连续组、低频脉冲组和高频脉冲组的超声乳化时间分别为(216±35)s、(189±29)s和(128±40)s,累积超声能量分别为16.2%±6.1%、15.1%±3.7%和10.4%±3.8%,连续组与低频脉冲组比较,累积消耗能量和超声乳化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2,1.695,P>0.05),而低频脉冲组与高频脉冲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43,2.381 P<0.05).术后第1天佳矫正视力高频脉冲组与连续组及低频脉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83,P<0.02,χ2=6.137 ,P<0.05). 结论高频脉冲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能显著减少实际使用的超声能量及时间,从而减轻术后角膜水肿,加快术后视力的恢复.

    作者:陈俊洪;黄伯健;李蔚篮;张建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中指尺掌侧动脉转位在拇指旋转撕脱离断再植中的应用

    目的介绍一种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的再植方法. 方法断指静脉分别采用静脉直接吻合、邻指静脉转位和示指背侧静脉蒂岛状皮瓣转位修复;断指动脉均用中指尺掌侧动脉转位吻接拇指尺掌侧动脉进行修复. 结果 13例13指成活11指,坏死2指.再植拇指外观及功能好. 结论中指尺掌侧动脉解剖恒定、口径较粗、切取后对指功能和血运影响小;其转位修复断指动脉只一个吻合口、旋转角度小及有足够的可利用长度,是一种有效的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再植方法.

    作者:王斌;张志刚;李康华;刘德群;张宏其;高顺红;马铁鹏;李春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颅颌面部巨大缺损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下斜方肌肌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在对斜方肌肌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及跨越中线区皮瓣血供研究的基础上,应用超长下斜方肌肌皮瓣21例、超宽超长下斜方肌肌皮瓣6例,修复因各种外伤原因或肿瘤切除后致颅颌面大面积组织缺损22例,重度颌颈瘢痕粘连5例. 结果临床应用27例,皮瓣大面积42 cm×11 cm,宽达15 cm,除3例超长下斜方肌肌皮瓣远端2~4 cm表皮糜烂经换药愈合外,余皮瓣均完全成活,术后经3~12个月随访,效果满意. 结论下斜方肌肌皮瓣血运可靠,手术切取简便安全,皮瓣蒂较长,旋转弧度大,转移后远端可以到达颅顶甚至前额,超宽皮瓣覆盖范围更大,是一期修复颅顶和颈前大面积组织缺损较好的方法.

    作者:朱飞;宁金龙;李小静;张林;高学宏;杨会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第一跖背动脉远端蒂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

    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皮肤薄,色泽好,有可供缝接的皮神经,可制作成感觉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时有其独特的优点.但由于该皮瓣的血管蒂较短,旋转幅度有限.为此,我们设计了第一跖背动脉远端蒂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增加了皮瓣的旋转幅度,临床应用3例,修复足趾背侧及足趾残端创面,效果满意.

    作者:刘亚平;肖海军;侯春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治疗和面听神经功能保护的探讨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治疗和面听神经功能保护的疗效. 方法分析1999年10月至2002年10月收治经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手术切除30例听神经瘤的资料,全部病例采用保留面听神经功能的显微外科技术. 结果听神经瘤手术全切除29例(96.7%),次全切除1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5例(83.3%),手术后12周面神经功能保留21例(70%);耳蜗神经解剖保留25例83.3%),手术后2周有效听力保留2例(占术前存在有效听力患者的28.6%),有效听力丧失但可测听力保留15例. 结论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的听神经显微手术,能够取得较好的肿瘤全切除率和面听神经功能保留率.

    作者:金华伟;王晓丹;余振华;吴新建;刘金龙;林佳平;黄正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复合骨移植在下肢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复合骨移植在下肢骨肿瘤保肢术中重建骨缺损的手术原理及效果. 方法应用携带监测皮岛吻合血管的自体腓骨与深低温冷冻大段同种异体骨复合移植,重建下肢骨肿瘤切除后的长段骨缺损12例.其中,骨肉瘤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骨纤维结构不良2例,骨巨细胞瘤3例. 结果 12例经术后8~38个月随访,1例死于肺转移,2例带瘤存活,9例无瘤存活.术后功能优良率达75%.10例术后3个月内X线示骨端骨性愈合,2例内固定失败重新外固定后骨性愈合,所有均在9个月内能完全负重行走. 结论携带监测皮岛吻合血管的自体腓骨与深低温冷冻大段同种异体骨复合移植,适用于下肢骨肿瘤保肢术中的长段骨缺损的修复,具有自体活骨移植和异体骨移植的双重优点.

    作者:王建炜;张光明;徐中和;杨运发;钟波夫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和显微手术技巧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与毗邻神经、血管的关系,并对全切肿瘤的显微外科技巧进行讨论.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大型听神经瘤63例,对听神经瘤的供血来源、与颅神经及重要血管结构的解剖关系、肿瘤全切除的手术技巧进行分析. 结果 63例听神经瘤均有小脑前下动脉分支参与供血;术中发现面神经绝大多数位于肿瘤的前方(占84.1%),其中面神经位于听神经瘤前上方13例,正前方31例,前下方9例.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51例(81%),肿瘤全切53例(84.1%). 结论掌握听神经的显微解剖特征和手术技巧对全切除听神经瘤和颅神经功能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立华;刘运生;陈凌;刘志雄;杨治权;李学军;徐立新;秦天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侧脑室脑膜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侧脑室脑膜瘤的放射学特点、手术技巧和治疗结果,以降低残死率,改善手术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1例侧脑室脑膜瘤的诊断要点、手术入路及预后. 结果所有病例行MRI或/和CT检查,确诊率高,并行显微手术全切除,无手术死亡,预后好. 结论应用显微手术切除侧脑室脑膜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神经导航系统对手术入路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祝斐;骆纯;雷万生;朱炯明;吴明;金卫星;林俊明;黄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自体与同种异体复合骨移植中腓骨肌袖自然转归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带血管自体腓骨与同种异体骨复合移植术后,腓骨肌袖的自然转归及其规律. 方法采用健康成年杂种犬36只,于双侧后肢胫骨结节下切除3.0 cm长胫骨骨干、骨膜,制作骨缺损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植入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与带血管自体腓骨,对照组植入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均用7孔93 mm长AO加压钢板内固定及石膏外固定.术后1、2、3、4个月分别行X线摄片、ECT检查、大体标本及组织学观察. 结果 X检查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异体骨吸收、新骨形成明显.第4个月实验组宿主骨-异体骨接合部愈合率83.3%,对照组未见愈合.ECT检查:实验组较对照组骨代谢活跃,但变化规律相似,均为术后1、2个月活跃,于第2个月达高峰,第3、4个月呈下降趋势.组织学观察:实验组较对照组异体骨髓腔内壁及哈弗管内的骨吸收、成骨活动显著增强.至第4个月,异体骨髓腔内壁与腓骨之间充满环形骨痂,并呈成熟至不成熟明显的阶梯状排列,靠近异体骨髓腔内壁骨痂较成熟,由大量成熟骨细胞组成.近腓骨侧骨痂较不成熟,主要由软骨细胞、骨细胞组成.异体骨髓腔内带血管蒂腓骨周围肌袖的肌纤维基本消失. 结论带血管自体腓骨与同种异体骨复合移植术后,腓骨周围肌袖的自然转归是骨化.

    作者:温世锋;张光明;苏为平;黄雪萍;杨运发;钟波夫;徐中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