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与乙肝两对半常见模式的对比分析

曹向红;吴晓明;王胜虎;李海蜀

关键词: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 HBsAg, HBeAg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与乙肝两对半常见模式的关系,以探讨Pre-S1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8例HBV标志物为阳性(乙肝两对半常见模式)的乙肝病毒感染者,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的Pre-S1,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158例HBV标志物为阳性(乙肝两对半常见模式)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中,139例HBsAg阳性Pre-S1阳性为73例,阳性率为52.5%,19例HBsAg阴性Pre-S1均为阴性;再将139例HBsAg阳性标本按照HBeAg阴阳性分为两组,HBeAg阳性组Pre-S1检出率为72.1%(44/61),HBeAg阴性组Pre-S1检出率为37.2%(29/78),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61例HBeAg阳性标本中,Pre-S1阳性44例,73例Pre-S1阳性标本中,HBeAg阳性44例.[结论]Pre-S1与HBsAg、HBeAg具有相关性,是乙肝病毒感染、复制、传染的敏感标志,可弥补乙肝两对半的不足,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
中国医学检验杂志相关文献
  • 肺炎链球菌耐药机制的新进展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以下简称Sp)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目前在国内的分离率有上升趋势.耐青霉素,耐红霉素以及多耐Sp的增多已引起临床和微生物领域的严重关注.本文就其耐药机制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曹占良;师钟瑞;靳颖;王金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变应原眼结膜激发试验查同侧鼻分泌物嗜酸细胞在呼吸变态反应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变应原眼结膜激发试验查同侧鼻分泌物嗜酸细胞在呼吸变态反应中的意义.[方法]变应原眼结膜激发试验查同侧鼻分泌物嗜酸细胞.[结果]在30例眼结膜激发试验阳性者中,眼分泌物涂片查嗜酸细胞均阴性,但同侧鼻分泌物嗜酸细胞阳性率为70%(21/30),对其中7例鼻分泌物嗜酸细胞阳性和2例阴性者做鼻粘膜激发试验查鼻分泌物嗜酸细胞作对照,结果完全相等.[结论]变应原眼结膜激发试验查同侧鼻分泌物嗜酸细胞是一种诊断呼吸变态反应病因的简易方法.

    作者:李春兰;冯珺;冯明礼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坏死性胰腺炎所致大鼠肺损伤中乌司他丁对肺组织HO-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大鼠坏死性胰腺炎(ANP)所致的肺损伤中乌司他丁(Ulinastatin UTI)对肺组织HO-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Sham对照组、ANP组、乌司他丁预处理(UTI prevent)组和乌司他丁治疗(UTI treat)组.造模后12 h取肺、胰腺组织常规HE染色,观察肺、胰腺组织损伤;取血后测定血清中淀粉酶含量;肺灌洗获得肺泡巨噬细胞(AM),培养后检测TNF-α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肺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肺组织e-Jun磷酸化的情况.[结果]ANP组较Sham组TNF-α的水平显著升高,肺组织的HO-1表达和c-Jun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UTI prevent组TNF-α的水平明显降低,肺组织的HO-1表达和c-Jun磷酸化水平高于ANP组(P<0.05).[结论]UTI减轻了大鼠ANP所致的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肺组织HO-1基因表达升高有关.

    作者:刘建辉;马玉腾;冯志山;郑师陵;吕翠环;孙志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天津市区正常妊娠妇女多种微量元素参考值的建立

    [目的]找出天津市区正常妊娠妇女在妊娠期体内铜、锌、钙、镁和铁5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建立正常妊娠妇女的5种微量元素参考值,并为群体保健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以便制订出指导干预措施,为确保提高母婴健康水平发挥应有作用.[方法]采用微量法原子吸收分析技术,对天津市区1304名正常妊娠孕妇及100名非孕妇女进行铜、锌、钙、镁、铁5种微量元素的检测.[结果]正常妊娠妇女血铜含量在孕早、中、晚期均高于非孕妇女(P<0.001);血锌和铁含量在各孕周均低于非孕妇女(P<0.001),血镁在孕中期时下降(P<0.05),至孕晚期铁和镁略有升高;血钙含量在各孕周均低于非孕妇女(P<0.001),在整个孕期变化不大.通过监测,得出天津市区正常妊娠妇女5种微量元素的参考值.[结论]正常妊娠妇女与非孕妇女的微量元素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并在各个孕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通过监测得到的天津市区5种微量元素的参考值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标准.

    作者:王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重症SARS患者死亡前外周血细胞检测的动态分析

    [目的]研究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死亡前期外周血细胞的动态变化.[方法]真空采血管静脉取患者全血2 ml混匀,用SF-3000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外周血细胞检测,2 h内检测完毕.[结果]6例重症SARS死亡患者在死亡前1日、2日中性粒细胞数均升高;淋巴细胞数则全部下降明显,个别病例数值变化非常显著.[结论]重症SARS死亡患者在死亡前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明显变化,对临床医师研究SARS患者的急性进展期病情会有很大帮助.

    作者:张立;李绍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临床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与HLA-B27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HLA-B27+和B27-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在对照组中细胞凋亡(Apo)百分比无性别差异(t=1.95,P=0.0527),S期比率(SPF)和增殖指数(PI)分别存在统计学差异(t=5.39,P=0.0000;t=4.02,P=0.0001),男性SPF高于女性,男性PI低于女性;在B27+组中Apo百分比和SPF分别存在统计学差异(t=6.68,P=0.0000;t=4.08,P=0.0001),男性高于女性,PI无性别差异(t=0.51,P=0.6125);在B27-组中Apo百分比和SPF分别存在统计学差异(t'=4.10,P<005;t'=13.22,P<0.05),男性均低于女性,PI无性别差异(t=0,P=1).在男性组中Apo百分比、SPF和PI均存在有统计学差异(F=4258,F=434,F=220,P均<0.05),表现为Apo:B27+者>B27-者>对照(q检验,P均<0.05);SPF:B27+者>B27-者和对照(q检验,P均<0.05);PI:B27-者>B27+者>对照(q检验,P均<0.05).在女性组中Apo百分比、SPF和PI均存在有统计学差异(F=18,F=137,F=66,P均<0.05),表现为Apo:B27+者>B27-者>对照(q检验,P均<0.05);SPF:B27-者>B27+者>对照(q检验,P均<0.05);PI:B27-者>B27+者>对照(q检验,P均<0.05).[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HLA-B27的表达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其细胞增殖周期具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作者:杨忠礼;陈程;孟晓辉;周伟一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应用国产ELISA试剂盒对乙肝标志物检测中HBeAb影响因素的分析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我国地处高发区,乙肝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指标的检测,特别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乙肝标志物中HBeAg转阴,并产生HBeAb是判断病情趋向和药物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正确地检出HBeAb对临床医生判断病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闫伯英;庞妍;胡志东;赵燕玲;滕玉华;张智勇;张艳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与乙肝两对半常见模式的对比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与乙肝两对半常见模式的关系,以探讨Pre-S1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8例HBV标志物为阳性(乙肝两对半常见模式)的乙肝病毒感染者,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的Pre-S1,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158例HBV标志物为阳性(乙肝两对半常见模式)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中,139例HBsAg阳性Pre-S1阳性为73例,阳性率为52.5%,19例HBsAg阴性Pre-S1均为阴性;再将139例HBsAg阳性标本按照HBeAg阴阳性分为两组,HBeAg阳性组Pre-S1检出率为72.1%(44/61),HBeAg阴性组Pre-S1检出率为37.2%(29/78),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61例HBeAg阳性标本中,Pre-S1阳性44例,73例Pre-S1阳性标本中,HBeAg阳性44例.[结论]Pre-S1与HBsAg、HBeAg具有相关性,是乙肝病毒感染、复制、传染的敏感标志,可弥补乙肝两对半的不足,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

    作者:曹向红;吴晓明;王胜虎;李海蜀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TB-CHECK-1检测结核抗体300例分析

    [目的]建立快速、简便、准确的结核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方法]用法国进口的TB-CH ECK-1试剂检测我院300例结核与非结核患者血清和全血中的结核抗体,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该法检测结果分析表明肺结核与肺外结核患者结核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非结核患者.[结论]该检测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率较高,可作为结核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方法之一.

    作者:王霖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误输RH阳性血致血型鉴定错误结果

    本文给一名再次手术患者查血型时,发现为少见的O型RH阴性血型[1],即报告临床,建议尽早备血,但患者于半年前查血型为O型RH阳性,两次结果不一致,现报导如下:

    作者:欧阳淑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1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主要产生于大肠埃希菌及克雷伯菌属.ESBLs能水解绝大多数的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和单酰胺类抗生素,且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和磺胺类交叉耐药,已成为细菌耐药的突出问题[1].为了解我院ESBLs产生情况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本文统计了2004年1月~11月全院临床各类标本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的发生率,并对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监测分析,为临床正确选择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李静;田彬;徐海茹;岳娜;胡志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PCR-酶谱分型检测宫颈癌活检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和疱疹病毒基因型

    [目的]探讨病毒病原学因素(人乳头瘤病毒和疱疹病毒基因型)与宫颈癌发病的相互关系.[方法]采集390例宫颈癌,136例尖锐湿疣,176例宫颈糜烂病人宫颈活检组织,对照组94例正常妇女宫颈分泌物,应用PCR-核酸内切酶分型检测活检组织和阴道分泌物中人乳头瘤病毒(HPV)和疱疹病毒(HSV1,HSV2,CMV,EBV)基因型.[结果]在390例宫颈癌活检组织中检出高危型HPV(16、18、35型)阳性152例(38.9%),HSV2型135例(34.6%);176例宫颈糜烂病人检出高危型HPV(16、18、35型)阳性56例(31.8%),HSV2型33例(18.7%);136例尖锐湿疣病人检出低危型HPV(6、11型)阳性80例(58.8%);对照组94例正常妇女宫颈分泌物检出HPV和HSV阳性率均为3.2%.核酸内切酶分型检测结果:宫颈癌病人HPV 16,18,35型和HSV2型阳性率分别为23.3%,14.6%,1.0%,34.6%,尖锐湿疣病人HPV 6,11型阳性率分别为36.0%和22.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高危型HPV(16,18,35型)和疱疹病毒HSV2型与宫颈癌发病密切相关.

    作者:朱庆义;胡朝晖;李连青;王肖平;郑曙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肥胖儿童脂肪餐后血脂水平动态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肥胖少年儿童脂肪餐后血脂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根据Rohler指数选择肥胖儿童31例和对照组30例进行脂肪餐耐量试验,测定空腹及餐后2、4、6、8 h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B(apoAI、apoB)和磷脂(PL).[结果]肥胖组空腹和餐后T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餐后TG平均达峰时间(3.87 h)显著长于对照组(3.07 h)(P<0.01).对照组46.7%在餐后2 h达峰,53.3%在4 h达峰;而肥胖组12.9%在2 h达峰,83.9%在4 h达峰,3.2%在8 h达峰.肥胖组平均TG峰值水平、TG曲线下面积(TG-AUC)和TG峰反应(TGPR)分别为3.08 mmol/L、10.90 mmol/L、1.75 m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肥胖组有45.2%在餐后8 h仍偏高.肥胖组和对照组脂肪餐后PL表现出与TG相类似的反应曲线,同时肥胖组餐后TC、HDL-C、LDL-C、apoB也呈现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肥胖少年儿童TG廓清速率减慢,脂肪清除能力降低,可能是儿童代谢综合征的重要原因.

    作者:龙国文;黄雪梅;翦辉;肖云武;龙辉;邓映霞;成放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重视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提高实验诊断的质量和效率

    有关学者在90年代中期已指出:在自动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TQA在大多实验室尚未提到日程,QC主要停留在分析相,而对分析前和分析后的质量管理没有引起应有重视,并受物质条件限制使高性能、高速度自动化仪器实际上达不到它应有的效率.特别是分析前阶段的大量手工操作是实验室周转时间的限速环节,有人统计人工样品处理所用时间占周转时间70%以上[1],是实验误差差错的主要潜在源(约占误差总数的50%~90%)[2],其后果是降低了效率,降低了质量,造成了浪费,提高了成本.分析前自动化提供了多项防止误差产生的措施.我们可从下表所列分析中看到分析前自动化的意义.

    作者:梁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乙肝病毒前S1蛋白在急性HBV感染中的表现

    [目的]检测前S1蛋白在急性乙肝病毒性肝炎感染早期的血清抗体转换.[方法]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合成肽及其单克隆抗体作试剂,建立前S1抗原和抗体ELISA检测方法.[结果]在急性乙型肝炎30例中,前S1抗原和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86.7%和93.3%;在一过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的20例中,仅有25.0%和40.0%,提示与病变活动性密切相关.[结论]前S1抗体有可以成为急性HBV的早期诊断指标,但持续时间短,前S1抗原可反映HBV复制和抗HBV疗效的一个敏感指标.

    作者:燕亭轩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DPYD基因芯片的制备及条件的优化

    [目的]制备DPYD基因分型芯片,以该芯片为手段预测肿瘤病人对5-Fu的毒副作用.[方法]设计并合成探针、引物,制备基因芯片,提取人外周血中DNA,经PCR仪扩增后,与芯片上的探针杂交,并用扫描仪分析结果,部分结果经直接测序证明.[结果]成功制备了基因分型芯片,优化了制备条件,另外,构建了标准模板,并建立了分型标准.[结论]该基因芯片的灵敏性及准确性均可.

    作者:王晓云;文思远;陈苏红;胡小电;王升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产科早期DIC患者止凝血功能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目的]研究止凝血功能分子标志物在正常孕妇和产科早期DIC患者中的变化,了解分子标志物在诊断产科早期DIC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将107例正常孕妇按孕期分为早孕组(≤12周)、中孕组(13~28周)和晚孕组(≥29周),检测了31例早孕、14例中孕、62例晚孕、34例产科早期DIC和31例正常对照的常规止凝血功能指标(PT、APTT、Fbg、PLT)和分子标志物F1+2、FM和D-dimer.[结果]PT、APTF在各实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DIC组PLT(155±60)×109/L低于正常对照组(241±63)×109/L和妊娠各期组(分别为(233±64)×109/L、(203±50)×109/L、(216±55)×109/L)(P<0.05),Fbg、F1+2、FM、D-dimer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浓度逐渐升高(P<0.05),早期DIC组Fbg(4.0±1.0)g/L与中孕组(3.8±0.8)g/L、晚孕组(4.1±0.5)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DIC组F1+2(4.43±1.43)nmol/L、FM(43.7±16.8)mg/L、D-dimer 630(479)μg/L浓度显著升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妊娠各期组(P<0.05).除PLT和Fbg之间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外,指标f1+2、FM、D-dimer、PLT、Fbg间均存在直线相关关系或等级相关关系(P<0.05).[结论]PT、APTT不能及时反映孕妇体内的高凝状态,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产科早期DIC的敏感指标.Fbg是反映机体高凝状态的一个指标,但不是早期诊断产科DIC的敏感指标.F1+2、FM、D-dimer可作为早期诊断产科DIC的敏感指标.

    作者:黄彬;陈茶;高玲;钟武平;姜傥;刘敏;林爱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生化分析仪的参数设置与质量控制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化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生化分析仪,配置的测定项目更为丰富,操作方法日趋简便.然而在项目检测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仪器应用,特别是参数设置的问题,进而影响到测试的质量.我们在日常的仪器应用过程中,对生化分析仪的应用参数设置进行了长期的摸索,以确保测试项目的质量.

    作者:张平;李爱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肿瘤放化疗中白色念珠菌肺感染73例分析

    [目的]探讨肿瘤病人在放化疗中白色念珠菌的感染情况.[方法]对73例感染白色念珠菌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白色念珠菌引起肺感染大部分为肺癌或有肺转移瘤的患者;平均年龄64.5岁;86.3%(64/73)的病人在住院两周后被感染;严重的基础疾病、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放化疗、白细胞降低等为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对肿瘤病人放化疗中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控制,重视其免疫功能的调节和抗生素、激素的慎用,加强对肿瘤放化疗病人住院环境的保护.

    作者:张丽娜;杨丽华;杨齐鸣;张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HBV感染者血清DNA含量与免疫学标志及血清ALT的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HBVDNA含量与乙肝免疫学标志物HBVM及血清ALT变化的关系.[方法]HBVM采用ELISA方法;HBV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ALT检测采用速率法.[结果]HBeAg(+)患者HBVDNA阳性率及拷贝数与HBeAg(-)/HBeAb(+)患者或HBeAg(-)/HBeAb(-)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后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HBVDNA阳性组ALT异常率与HBVDNA阴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BeAg是乙肝病毒复制的重要标志;HBeAb并非病毒复制终止的标志;HBV感染者的肝损害与HBVDNA含量有一定关系.

    作者:张秀岭;王建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国医学检验杂志

中国医学检验杂志

主管:

主办:中国医学检验杂志编辑出版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