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藻降糖片对链脲霉素性糖尿病大鼠的糖代谢及肾脏病变的影响

黄萍;吴清和;倪依东;曾文辉;荣向路

关键词:藻降糖片/药理学, 糖尿病/中药疗法, 肾/病理学,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摘要:[目的]观察藻降糖片对链脲霉素(STZ)性糖尿病大鼠的糖代谢及肾脏病变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大鼠均腹腔注射STZ复制糖尿病模型,检测空腹血糖确认模型成功后,藻降糖片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藻降糖片0.25、0.5、1.0 g·kg-1·d-1;优降糖组给予优降糖0.01 g·k-1·d-1;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60d.末次给药后检测各组大鼠糖耐量、胰岛素释放、肝糖元及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藻降糖片中、高剂量组均可改善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与模型组比较P<0.05或P<0.01,与优降糖组比较P>0.05),但在改善糖耐量方面作用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P>0.05);在增加肝糖元合成和促进血清胰岛素释放方面作用与优降糖相仿(与模型组比较均P<0.05或P<0.01);肾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藻降糖片组和优降糖组均有抑制肾小球增大和基底膜样物质沉积的作用.[结论]藻降糖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的糖代谢,并减轻糖尿病所致的肾脏损害.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Th1/Th2型细胞因子平衡调控对正常妊娠影响的研究进展

    正常妊娠依赖母体内由众多细胞因子参与的复杂精密的免疫调控,一旦这些调控失常就会导致流产.近年来研究发现正常妊娠和自然流产母体内Th1/Th2型细胞因子都存在失衡现象,正常妊娠是以Th2型细胞因子占优势,Th1/Th2型细胞因子平衡向靠近Th1型细胞因子的方向移动则会损害妊娠,导致流产.影响其平衡调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与细胞因子自身、各种激素水平以及特殊抗原的表达均有关;亦有研究提示中药安胎作用机理与调节这一平衡有关.

    作者:刘芳;罗颂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叶下珠复方和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比较叶下珠复方、拉米夫定、叶下珠复方合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3组,分别为叶下珠复方组(剂量2.6g/次,3次/d)、拉米夫定组(剂量100mg/次,1次/d)和叶下珠复方合用拉米夫定组,均连续口服52周.治疗前、后定期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及乙型肝炎标志物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含量.[结果]叶下珠复方组肝功能复常率、HBeAg转阴率均高于拉米夫定组,而HBV-DNA转阴率低于拉米夫定组(P<0.05),YMDD变异少于拉米夫定组(P<0.05);两药合用组的HBeAg转阴率与叶下珠复方组相仿(P>0.05)而高于拉米夫定组(P<0.01),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叶下珠复方组和拉米夫定组(均P<0.01),肝功能复常率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或P <0.01),YMDD变异也少于拉米夫定组(P<0.05).[结论]叶下珠复方与拉米夫定联合用药可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减少YMDD变异,推迟和避免拉米夫定耐药株产生,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病毒在体内的持续复制.

    作者:黄正昌;朱辨弦;郑其进;杨书兰;谈博;何金洋;朱宇同;郭兴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藻降糖片对链脲霉素性糖尿病大鼠的糖代谢及肾脏病变的影响

    [目的]观察藻降糖片对链脲霉素(STZ)性糖尿病大鼠的糖代谢及肾脏病变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大鼠均腹腔注射STZ复制糖尿病模型,检测空腹血糖确认模型成功后,藻降糖片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藻降糖片0.25、0.5、1.0 g·kg-1·d-1;优降糖组给予优降糖0.01 g·k-1·d-1;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60d.末次给药后检测各组大鼠糖耐量、胰岛素释放、肝糖元及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藻降糖片中、高剂量组均可改善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与模型组比较P<0.05或P<0.01,与优降糖组比较P>0.05),但在改善糖耐量方面作用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P>0.05);在增加肝糖元合成和促进血清胰岛素释放方面作用与优降糖相仿(与模型组比较均P<0.05或P<0.01);肾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藻降糖片组和优降糖组均有抑制肾小球增大和基底膜样物质沉积的作用.[结论]藻降糖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的糖代谢,并减轻糖尿病所致的肾脏损害.

    作者:黄萍;吴清和;倪依东;曾文辉;荣向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通腑泻热合剂保留灌肠合并电针对腹膜炎术后疗效的影响

    [目的]观察通腑泻热合剂保留灌肠合并电针对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疗效的影响.[方法]按入院顺序选择32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手术病例作为试验组,术后6 h开始运用通腑泻热合剂保留灌肠合并电针治疗,选择同期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手术病例28例作为对照组,术后不用中药和电针治疗,两组西医治疗方法相同.观察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并发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多脏器功能衰竭(MOF)等情况.[结果]试验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为(20.32±4.34)h、肛门排气时间为(29.43±9.66)h及排便时间为(40.69±13.69)h,与对照组的(30.66±6.06)h、(40.66±17.33)h、(66.48±17.58)h相比,均有明显缩短(均P<0.05);此外,试验组术后肺部感染、症状性肠粘连、MODS、MOF及死亡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通腑泻热合剂保留灌肠合并电针治疗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疗效较好.

    作者:谢建兴;徐发彬;方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骨疏灵胶囊中异补骨脂素的含量测定

    [目的]通过测定骨疏灵胶囊中异补骨脂素的含量以控制制剂内在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水(V甲醇:V水=48:52)为流动相,流速1.1 mL/min,色谱柱为C18柱,检测波长为245 nm.[结果]异补骨脂素在0.034 2~0.273 6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2.11%(RSD=1.89%,n=5),方法重现性好(RSD=2.05%).[结论]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骨疏灵胶囊中的异补骨脂素含量,可避免制剂中其他化学成分的干扰,专属性好,且操作简便.

    作者:王涛;曾元儿;徐敏;谢金华;麦惠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五指毛桃不同采收部位挥发油及醇提物成分的分析

    [目的]确定五指毛桃不同采收部位的质量.[方法]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别对五指毛桃不同采收部位中挥发油的含量和成分以及醇提物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五指毛桃根皮中挥发油的含量高于根木质部;五指毛桃根皮与根木质部所含的化学成分相似,挥发油成分以十六酸、油酸+亚油酸、亚油酸酰胺、软脂酸酰胺、硬脂酸酰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主;其乙醇提取物中以补骨脂素、十六酸、十六酸乙酯、佛手内酯、油酸、亚油酸为主.根皮中补骨脂素的含量高于木质部.[结论]五指毛桃不同采收部位所含化学成分相似,其中根皮部的挥发油成分和补骨脂素含量均高于木质部.

    作者:刘春玲;魏刚;何建雄;许小峰;徐鸿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从文献计量学角度探讨血瘀证研究动向

    [目的]探讨血瘀证研究的热点与趋势.[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中相关主题词分析法对血瘀证的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分析,并对相关主题词分析法进行了一定的改进.[结果]血瘀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疾病的治疗,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头痛、中风、痛经、女性不育症、崩漏等;(2)方药的治疗应用,包括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中医经典活血化瘀方剂及丹参、当归、川芎等药物;(3)现代机理研究,主要体现在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及动物实验等方面.[结论]血瘀证趋势研究表明:近5年新的研究趋势不明显,新的热点尚未形成;结合血瘀证研究年频数,预测血瘀证的研究可能正面临新的突破,将产生更新的分支领域.

    作者:张书河;陈群;徐志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黄芪注射液对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药效学研究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大鼠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SD大鼠48只,除12只作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大鼠均在慢性肾炎模型的基础上加造气虚血瘀证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芪高剂量组(8g/kg)和黄芪低剂量组(4g/kg),每组12只;给药4周后,检测模型大鼠的一般状态、肾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及肾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组间疗效比较.[结果]黄芪高、低剂量组对模型大鼠的一般状态、生化指标及肾组织的病理损害均有改善作用,并呈现出剂量效应关系.[结论]黄芪注射液能提高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大鼠的细胞免疫功能,改善血凝状态,减轻肾组织病理损害,有防治慢性肾炎的作用.

    作者:杨倩春;杨霓芝;陈伯钧;雷娓娓;王桦;马红岩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后纵隔--椎管内巨大哑铃状神经母细胞瘤1例报道

    报导了后纵隔-椎管内巨大哑铃状神经母细胞瘤女性儿童患者1例.该例患者经行椎管内肿瘤摘除术及开胸切除纵隔肿瘤后,患者胸痛、发热及气促症状基本消失,顺利出院.

    作者:林冬群;林宇;胡佳心;高承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消癣泡洗方治疗广东地区足癣108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清热除湿杀虫中药外洗对足癣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08例确诊为足癣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108例)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采用消癣泡洗方(由大黄、茵陈、黄柏、苦参、百部、花椒、黄精、藿香等中药组成)泡洗治疗;对照组用达克宁软膏外涂治疗.1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两个疗程.[结果]1个疗程后,治疗组痊愈65例(痊愈率为60.2%),对照组痊愈45例(痊愈率为45%),两组痊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个疗程后,治疗组痊愈86例(痊愈率为79.6%),对照组痊愈50例(痊愈率为50%),两组痊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2001年7月至2002年9月期间治愈的患者随访1年,结果治疗组2例复发,对照组9例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消癣泡洗方治疗足癣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小艳;池风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麻黄及蜜麻黄超临界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比较

    [目的]分析比较麻黄及蜜麻黄超临界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SFE-CO2法)从麻黄及蜜麻黄中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离、鉴定,比较两者化学组成的不同.[结果]生麻黄中的硫酸二乙酯等20种成分在蜜麻黄中没有检出,而在蜜麻黄中检测到羟甲基糠醛等12种不同成分.挥发油得率:麻黄2.1%,蜜麻黄1.0%.[结论]麻黄与蜜麻黄超临界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有明显差异.

    作者:徐必达;陈康;林文津;张华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的Meta分析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全面收集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的临床试验资料,在严格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利用RevMan4.1软件对多个研究结果的总体效应进行随机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并进行分层分析、异质性评价和敏感性分析;用漏斗图分析发表性偏倚.[结果]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痊显率)效应值OR=3.65,95%可信区间为[1.70,7.83];降低远期病死率效应值OR=0.21,95%可信区间为[0.08,0.52];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中风后遗症期治疗效应值OR=4.01,脑梗塞治疗效应值OR=4.45;漏斗图图形不对称;本研究所纳入的文献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的报道.[结论]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有一定疗效,对脑梗塞、尤其是脑梗塞急性期有较确切的疗效,并可降低中风患者的远期病死率.通过异质性评价与敏感性分析发现异质性的原因可能是试验设计类型不同和纳入标准不同.漏斗图提示存在发表性偏倚.现有的研究结论尚有一定局限性,欲得出公认的结论,还有待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

    作者:李慧;梁伟雄;郭新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以肝星状细胞为靶标的中医药抗肝纤维化实验研究概况

    综述了近几年中医药以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为靶标防治肝纤维化机制研究的概况.中医药干预HSC的途径主要通过阻断HSC活化,抑制HSC增殖,干扰HSC自分泌及旁分泌活性因子功能,调节胶原代谢,抑制HSC收缩及调控其细胞内信号传导.目前中医药制剂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仍较弱.随着HSC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阐明,有望能开发出作用更强、疗效确切的抗肝纤维化中药制剂.

    作者:黄贵华;林寿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视网膜色素变性不同证型红细胞免疫功能及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的改变

    [目的]研究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自身免疫发病机理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52例不同中医证型的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及22例健康人进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两项指标即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结合率(RCR)、免疫复合物花环结合率(RICR),及免疫复合物(CIC)、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表达率的测定.[结果]RP患者RCR、RICR均降低,CIC值增高,HLA-DR表达增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RP患者的RCR与CI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而脾肾阳虚组与肝肾阴虚组比较,RCR、RICR下降更低、CIC值和HLA-DR表达更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RP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原发性低下,CIC和HLA-DR抗原表达增高,提示了自身免疫性疾病RP因虚致瘀的发病过程.

    作者:易细香;李传课;余杨桂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不同证候的雄激素性脱发患者受损头皮的病理特征及雄激素受体表达的规律

    [目的]探讨雄性激素受体(AR)在雄激素性脱发(AA)患者受损头皮的表达特点和分布规律及其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将80例中医证型属脾胃湿热或肝肾不足两型的A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和对比其秃发区与正常非秃发区AR水平,并与32例正常人头皮组织的AR水平进行异体对照研究.[结果]表皮颗粒细胞层、棘层、基底层、真皮纤维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组织、立毛肌、汗腺、皮脂腺、毛根鞘、毛乳头AR表达均为阳性.而表皮角质层、皮下脂肪、内毛根鞘、毛干细胞和毛母质细胞染色均为阴性.AA患者秃发区头皮总AR阳性细胞百分率以及表皮、汗腺、皮脂腺、毛根鞘、毛乳头五个皮肤结构中的AR阳性细胞百分率均高于非秃发区及正常人(P<0.01).且各皮肤结构AR值高低与秃发区毛发稀稠程度存在相关性.脾胃湿热组患者秃发区汗腺、皮脂腺中以及总体AR阳性细胞百分率高于肝肾不足组(P<0.05),而表皮、毛根鞘、毛乳头上的AR表达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 与AA发病有关,局部AR含量的异常是AA的病因之一;不同中医证候的秃发患者秃发区的病理特征以及AR的数量也不同,脾胃湿热型患者头皮秃发区的AR表达总的要比肝肾不足的患者高.

    作者:陈修漾;陈达灿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腹部外科疾病围手术期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综述了中医中药在腹部外科围手术期的治疗:手术前后的辨证施治、外科急腹症中替代手术的治疗作用及危重病人营养支持过程中的免疫调理.认为中医药围手术期治疗腹部外科疾病具有肯定的疗效,对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及术后患者尽早康复具有积极意义,拓展了中医药的外科治疗领域.

    作者:谭志健;傅岳武;冯燕虹;孙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六淫致病对儿童哮喘的影响及冷热哮证微观指标的观察

    [目的]观察六淫致病对儿童哮喘的影响及冷热哮证的微量指标变化.[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六淫的作用,测定冷热哮证患儿血清抗体IgE、嗜酸性细胞计数(EOS)、补体C3、C反应蛋白(CRP)4项微观指标的水平变化.[结果]风、寒、湿及风寒和寒湿夹杂是哮喘的危险因素;冷哮患者的血清抗体IgE、EOS水平高于热哮患者,热哮患者的血清补体C3、CRP水平高于冷哮患者(均P<0.05).[结论]六淫致病对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影响,冷热哮证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其不同的现代病理生理学基础.

    作者:周永霞;洪介民;陈可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胃炎消颗粒抗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

    [目的]观察胃炎消颗粒抗实验性胃溃疡、急性胃粘膜损伤及抗炎镇痛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应激性和消炎痛急性胃溃疡模型、乙酸法慢性胃溃疡模型以及急性化学性胃粘膜损伤模型,观察胃炎消颗粒的抗溃疡及抗胃粘膜损伤作用,并采用热板法、扭体法及小鼠耳廓肿胀法、大鼠蛋清足肿胀法、大鼠棉球肉芽肿法,对其抗炎镇痛作用进行观察.[结果]胃炎消高、低剂量(24.6、12.3 g·kg-1)均能降低大鼠应激性溃疡和消炎痛溃疡模型的溃疡指数(P<0.05或P<0.01);减少乙酸法胃溃疡大鼠的溃疡面积(P<0.01);对盐酸-乙醇、0.2 mol·L-1氢氧化钠急性胃粘膜损伤模型也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给药组胃粘膜损伤指数较对照组减少(P<0.01).对大鼠蛋清性足肿胀模型有抑制作用,能降低炎症足肿胀度;对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有抑制作用,降低肉芽肿的质量.胃炎消颗粒两个剂量(24.6、49.2 g·kg-1)均能提高热板法试验小鼠的疼痛阈值和降低醋酸扭体试验小鼠的扭体次数(P<0.01),对二甲苯耳廓肿胀炎症模型有抑制作用,降低致炎耳廓的肿胀度(P<0.01).[结论]胃炎消颗粒具有抗多种胃溃疡和胃粘膜损伤的作用,并有抗炎镇痛作用.

    作者:杜群;王汝俊;邵庭荫;巫燕莉;刘晓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益气活血胶囊抗心肌梗塞后早期左室重构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胶囊抗心肌梗塞后早期左室重构的效应.[方法]将9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随机分为益气活血胶囊组和安慰剂组,每组各45例,在给予溶栓治疗和/或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益气活血胶囊或安慰剂治疗.治疗后1周、8周分别检测两组间的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局部室壁运动记分和左室射血分数(LVFF).[结果]安慰剂组AMI后8周的IVS、LVPW及LVDd较AMI后1周时明显增加,而益气活血胶囊组则未见明显增加,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安慰剂组局部室壁运动记分增加,而益气活血胶囊组无明显改变,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安慰剂组LVEF下降,益气活血胶囊组则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药复方制剂益气活血胶囊可抑制AMI后舒张末内径的扩大,减轻室间隔及非梗塞区的代偿性肥厚,改善心室局部运动障碍和整体左室功能,具有一定的抗心室重构作用.

    作者:黄小平;洪蓉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温阳化瘀法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温阳化瘀法对系统性硬皮病(SS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皮质醇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温阳化瘀法,以阳和汤加味治疗系统性硬皮病16例,观察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症状、体征,并检测血浆循环内皮细胞、皮质醇水平的变化.[结果]经两个疗程(6个月)的治疗后,16例SSc患者中临床痊愈1例,显效4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1.25%.实验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水平降低,皮质醇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温阳化瘀法是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的有效方法,有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和调节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作用有关.

    作者:胡东流;靳情;王洪斌;范瑞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州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