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PLC检测南海蕨藻中的蕨藻红素

吴思超;江海燕;许少玉;庄伟强;李药兰;伍秋明;岑颖洲

关键词:蕨藻红素, 高效液相色谱, 检测
摘要:建立南海大型经济海藻总状蕨藻的主要有效成分蕨藻红素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定量分析检测方法.取干燥蕨藻加体积分数95%乙醇80℃加热回流3次,回流时间为3 h,固液比为1:20.减压浓缩得蕨藻乙醇提取物浸膏,精密称取浸膏,甲醇10 ml定容.采用Discovery C18(4.6 mm×150 mm,5μm)反相柱,DAD检测器.检测波长315 nm,进样20 μL,流动相为甲醇和水(质量分数1‰三氟乙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蕨藻红素在1.006~10.06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O%,RSD=0.92%.测得所采集的干燥总状蕨藻中蕨藻红素的质量分数为19.93 mg/g.该方法灵敏、可靠、准确性高,可用于同属海藻的蕨藻红素的定量分析检测.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网格与MAS的IGDSS的研究

    结合网格和MAS(Multi-Agent System)的特性,设计了基于网格和MAS的IGDSS(Intelligent Group Deci-slon Support System)框架结构,并将其应用到会商式台风综合预报IGDSS过程中.分析了基于MAS的IGDSS中Agent的内部结构及Agent间的通信机制.同时,设计了基于网格的气象资源管理模型,并对该模型下的资源注册与服务进行了分析.

    作者:刘少林;郭朝珍;陈自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大鹏澳养殖海域微表层与次表层水质及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比较

    2007年5~12月对大鹏澳鱼类养殖区(St.1)、贝类养殖区(St.2)、自然海区(对照区)(St.3)微表层和次表层的水质及浮游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3个调查区域微表层浮游动物种类数分别为33、25和27种,次表层浮游动物种数分别为70、56和67种.微表层浮游动物丰度在夏季达到高,分别为580.0 ind./L(St.1)、224.0 ind./L(St.2)、750.0 ind./L(St.3),微表层浮游动物丰度均值高于次表层,对照区高(314.5 ind./L),鱼类养殖区(262.0 ind./L)次之,贝类养殖区(168.5 ind./L)低.水化分析结果显示大鹏澳海区微表层对氮、磷、硅营养盐均有富集作用,TN、TP、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富集因子平均值分别为2.02±O.13、2.16±0.18、3.36±1.04和2.12±0.10.大鹏澳不同功能海区不同水层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有很大差异,海水养殖对水质、浮游动物数量和组成有很大影响.

    作者:邓邦平;杨宇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基于通用企业服务控制中心的制造网格框架

    制造网格的研究多集中在网格体系结构和网格中间件开发上,对企业资源端的服务呈递内容研究不够,忽视了资源的企业计划管理约束,使网格服务实际建立在企业孤立分散的资源上,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企业资源协同.从资源层出发,纳入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机制构建通用企业服务控制中心,构建制造网格框架,实现企业资源协同,促进网格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作者:谭伟;姚锡凡;刘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EDTA修饰碳糊电极测定铜离子

    制备了乙二胺四乙酸(EDTA)化学修饰碳糊电极,采用电位分析方法,在pH=3.3的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中对Cu2+进行测定.Cu2+浓度对数在1.0×10-6~1.O ×10-3 mol·L-1内与电位值呈良好线形关系,检出限4.3×10-7 mol·L-1.通过与原子吸收测定结果对照和电极选择性系数、电极响应时间等参数对本方法进行评价,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量,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作者:郑若谷;陈亚胜;陈吉伟;陈仲;白燕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三阶代数微分方程的代数解

    利用代数体函数的值分布理论和方法,研究了三阶代数微分方程的代数体函数解的存在性,得到三阶代数微分方程只存在代数解的充分条件.

    作者:何忠伟;高凌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支持信息过滤的一种新的群体感知模型

    通过分析群体感知所依赖的CSCW的体系结构,以及建立在这些结构上群体感知系统,指出了传统的群体感知体系所存在的局限和问题,给出了一种新的群体感知模型.这种新的群体感知模型,提供信息过滤机制,有效解决群体感知中的秘密泄露和用户干扰问题;纳入并发和排序机制,对复制式结构下多用户并发操作进行有效的串行化处理,既避免冲突,又尽可能提高CSCW系统的吞吐率;建立历史记录机制,把各用户在合作过程中对共享对象的所作所为加以跟踪记载,在必要时能以适当方式进行重放,以实现半同步感知.

    作者:陈庆章;洪卫丹;蔡韶华;林建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微囊藻毒素和脂多糖对鲢鱼和草鱼肝脏去毒相关基因活体诱导表达的影响

    采用50μg·(kg体质量)-1的微囊藻毒素·LR(MC-LR)、2 mg·(kg体质量)-1的脂多糖(LPS)和50μg·(kg体质量)-1 MC-LR+2 mg·(kg体质量)-1 LPS分别活体腹腔注射鲢鱼、草鱼,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MC-LR和LPS对鲢鱼、草鱼肝脏alpha-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A)、rho-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解偶联蛋白2(UCP2)等去毒相关基因活体诱导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鲢鱼、草鱼GSTA和GSTR的不同诱导变化除与两种淡水鱼类对毒素的耐受性相关外,还与毒索剂量、诱导时间等因素相关.LPS对GSTA和GSTR基因组成型、诱导型的不同作用,可能与调制因子LPS对不同生态习性淡水鱼类肝脏GST基因表达水平的调制作用不同有关.UCP2与GPX也分别在抑制过量ROS发生方面与肝脏抗氧化胁迫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琳;梁旭方;刘秀霞;程炜轩;郁颖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一种近似等频离散化方法

    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研究中,许多算法以离散值为处理对象,常常需要对连续属性进行离散化.由于正态分布的广泛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正态分布的近似等频离散化方法.该方法实现简单,关于数据集大小具有线性时间复杂度,适用于大规模数据集.在许多数据集上与文献中多个离散化方法进行了对比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无指导的离散化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作者:蒋盛益;李霞;郑琪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基于聚类和Ripper的稀有类分类方法

    稀有类分类在许多领域有重要应用,针对稀有类在数据中所占比例少,容易被忽略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聚类和Ripper的稀有类分类方法,该方法在一趟聚类的结果中,通过将在整个数据集中所占的比例低于15%的聚类标识为少数类,再应用Ripper分类算法分别对少数类和多数类分别进行分类建模,并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调整得出整个数据集的终规则集.在UCI数据集上的测试结果表明,基于一趟聚类和Ripper的稀有类分类方法对稀有类可产生高质量的分类效果.可以将该方法应用于现实生活的领域中进行稀有数据的分类.

    作者:余雯;蒋盛益;黄兴全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络合萃取对煤制气洗涤废水中酚的回收

    用磷酸三丁酯(TBP)和煤油组成溶剂萃取体系有机相,对煤制气洗涤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含酚废水进行了萃取和反萃处理研究.探讨了影响苯酚萃取的因素如废水pH和TBP体积分数,考察了反萃剂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对反萃效果的影响;同时,对萃取和反萃过程中有机相的重复使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废水的pH=3~6时,一级萃取率可达90%以上,CODCr去除率达到80%以上;二级萃取率达到40%左右,苯酚总的萃取率达到95%以上;当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为4%~10%时,反萃率可达80%以上;TBP-煤油有机相可在萃取和反萃的过程中多次重复使用.

    作者:王心乐;李明玉;宋琳;方建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指纹认证在考试管理中的应用

    针对考试替考、做假证件代考等作弊问题,提出将自动指纹识别技术应用到考试管理上,利用考生和管理人员的指纹特征值来判别其真实身份,设计出基于指纹认证的考试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并解决在研究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关键问题,后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

    作者:杨文伟;严继良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HPLC检测南海蕨藻中的蕨藻红素

    建立南海大型经济海藻总状蕨藻的主要有效成分蕨藻红素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定量分析检测方法.取干燥蕨藻加体积分数95%乙醇80℃加热回流3次,回流时间为3 h,固液比为1:20.减压浓缩得蕨藻乙醇提取物浸膏,精密称取浸膏,甲醇10 ml定容.采用Discovery C18(4.6 mm×150 mm,5μm)反相柱,DAD检测器.检测波长315 nm,进样20 μL,流动相为甲醇和水(质量分数1‰三氟乙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蕨藻红素在1.006~10.06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O%,RSD=0.92%.测得所采集的干燥总状蕨藻中蕨藻红素的质量分数为19.93 mg/g.该方法灵敏、可靠、准确性高,可用于同属海藻的蕨藻红素的定量分析检测.

    作者:吴思超;江海燕;许少玉;庄伟强;李药兰;伍秋明;岑颖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事件驱动的协同浏览系统

    针对当前支持分布式同步模式的CSCW系统存在的不足,如数据传输量大、不适合B/S结构等,提出了一个事件驱动的协同浏览系统ECBS(Event-driven Collaborative Browsing System).ECBS基于完全的B/S结构,数据传输量小,且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利于外部Web系统的集成.后,给出了基于ECBS的一个应用实例.

    作者:吕明琪;陈岭;陈根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网格协同设计环境下基于资源负载均衡策略的任务调度优化模型及其算法

    为了解决协同环境中的冲突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现代协同设计系统的网格仿真模型,并结合免疫克隆算法和遗传算法的优点,提出了一种网格任务调度优化模型和遗传克隆负载均衡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调度算法有效地实现了资源的负载均衡,克服了遗传算法容易陷入局部优的缺点,可以成功地应用于网格任务调度中.

    作者:陈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具有边界条件的双曲守恒律松弛逼近解的L1收敛率

    讨论刚性松弛方程组初边值问题的松弛逼近解L1-收敛到其平衡态解的收敛率.在边界值为一个非超音速状态,初始值在此非超音速状态的小扰动的条件下,当平衡态解为具有有限条间断的分片光滑函数时,使用匹配行波解的方法导出松弛方程组的初边值问题的松弛解L1-收敛到其平衡态解的误差界为0(ε|lnε}+ε).

    作者:李晓萌;崔慧萍;刘红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一种基于权重的动态分簇算法

    基于分簇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权重的动态分簇算法(WDCA).该算法综合考虑了节点与其邻居节点的相对速度,节点到其邻居节点的平均距离,节点的能量以及节点的邻居数等因素来选择簇头;同时取消了一般加权分簇算法中簇成员到簇头只有一跳的限制,而是根据簇内成员数动态调整.模拟结果表明,与经典的加权分簇算法(WCA)相比,该算法的簇头稳定性、网络的负载均衡都有很大提高.

    作者:张卫刚;何庆;陈浩亮;许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昆虫细胞Sf9在四种生物反应器中的培养

    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已广泛的应用于表达各种重组蛋白,研究昆虫细胞Sf9分别在4种生物反应器:转瓶、摇瓶、Bellocell反应器、发酵罐中进行悬浮培养.转瓶、摇瓶、Bellocell和发酵罐的细胞接种密度都是5×102/mL.对细胞数量、葡萄糖浓度以及主要代谢产物乳酸、氨的浓度进行检测.昆虫细胞经转瓶和摇瓶培养,细胞密度达到高分别为:5.5×106、7.3×106/mL,是起始密度的11倍和14.6倍.昆虫细胞经Bellocell和发酵罐培养,细胞密度达到高分别为:8.01×106、1.52×107/mL,是起始密度的16.02倍和30.4倍.昆虫细胞经四种生物反应器中的悬浮培养之后,都达到了很高的密度,尤其是经发酵罐培养达到如此高密度,为高效大规模表达药物蛋白,奠定重要的基础.

    作者:谢秋玲;郑云程;廖美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基于本体的教务数据集成的探析

    高校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异构数据源之间存在着各种语义冲突.本文结合本体和中间件方法,通过构建教务管理领域本体,将用户对数据集成的需求利用本体词汇进行表达,在中间层完成全局本体到局部数据源之间的模式映射,以处理教务数据集成的语义需求,对于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作者:陈启买;刘海;李源初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跨层的AODV局部连通性研究

    为了提高AODV路由协议的性能,本文针对AODV协议中局部连通性机制,结合跨层设计和动态参数配置思想,提出了ACLAODV路由协议.仿真结果表明:与原协议相比,ACLAODV协议减少了协议开销,提高了协议效率,改善了平均时延和数据传递率等性能参数.

    作者:潘逵;何庆;张乾;许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水体/沉积物中蒽-铜复合污染微生物修复的初步研究

    对水体/沉积物中蒽的生物降解及铜的生物吸附作用进行了研究.烟曲霉A10对蒽、铜有良好的降解、吸附能力.水体中,蒽的质量浓度为10 mg/L时,铜的质量浓度的增加导致其吸附率降低,但均处于80%以上;当铜的质量浓度处于0.60~6.09 mg/L时,蒽降解率从62.01%升至82.45%,之后随铜的质量浓度的升高而下降.沉积物中,铜的质量浓度的变化对蒽降解的影响与水体中的情况类似,但蒽降解率总体高于水中的情况;蒽质量浓度的增加对铜吸附率无明显影响,均维持在95%以上,而蒽降解率在其初始质量浓度为5 mg/L时大,达88.09%,之后趋于下降.一定质量浓度的铜在一定程度上对蒽降解有促进作用,但铜质量浓度过高会使降解率下降.铜吸附率和蒽降解率均随蒽质量浓度的提高而下降,其中蒽降解率降幅较大,铜吸附率只有微弱变化.

    作者:强婧;尹华;黎敏玲;叶锦韶;彭辉;秦华明;何宝燕;张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杂志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暨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