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运宏;张亚川;程建军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牛囊尾蚴又称牛囊虫,寄生于牛的肌肉中,其成虫称为牛带绦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中.牛吃人被虫卵污染的饲料、饮水而感染,人吃入含感染性囊尾蚴的牛肉而感染牛带绦虫病,该虫体对人体有机械作用、毒素作用及吸取营养三方面的致病作用,危害极大且寿命较长.笔者在二○○○年十月带学生实习时见此案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常建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曼那角病是由曼那角病毒(Menangle virus)引起的猪和人发病的人畜共患病毒病.人以流感样症状为主,猪以繁殖障碍为主.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
作者:杨文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国黑龙江省黑河市和俄罗斯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是中俄边境相对应的一对大的口岸城市.黑河口岸年进境人数达五十余万人次,进口携带的物品有具有俄罗斯民族风味和其它国家特色的动植物及其产品、食品、烟、酒、化妆品、工艺品等十余大类、一百多个品种.一年旅客携带进境食品约九百余吨,以其品种多、批量小、批次多、销售面遍及全国.
作者:徐艳辉;张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猪的很多传染病都波及到皮肤出血,非病因也会引起皮肤出血,不同原因引起的出血变化不同,正确确诊猪皮肤出血,可做为诊断猪病的重要依据.笔者在从事宰后检疫检验工作过程中,把所见到的宰后猪皮肤出血变化作以简单总结,供同行在检验工作中参考,现将总结介绍如下:
作者:刘景利;纪孝国;陈宝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本文介绍了引起肉与肉制品腐败的主要微生物,并对肉制品腐败的主要特征及微生物在肉品中的生长作了介绍.
作者:张春江;王海燕;罗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民以食为天,说明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对人类存在的重要意义.虽然,我们现在不再为充饥而奔波,有了可供选择的丰富食物;但是我们吃的食物仍然有许多让我们疑惑和担心的问题.近期各媒体对餐饮和食物问题的曝光率占全社会衣食住行存在的问题之首,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
作者:王洪宝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宏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旋毛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从旋毛虫的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从开展旋毛虫检验至今也已经有一百三十多年,但该病至今不但尚未得到完全有效的控制,而且发生范围反而扩大了,成为一种全球性疾病,严重的危害着人身健康,给畜牧业及食品工业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农业部在1999年2月12日发布第96号公告,公布旋毛虫病为二类动物疾病.因此,控制和消灭旋毛虫病是医学及兽医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者:张玲;郑国清;李云雁;王慧丽;杨红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今年2月,身为畜牧大国的中国向世界宣布:中国没有疯牛病.疯牛病引起了世界性的恐慌,中国为何没有疯牛病呢?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食品包装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一门独立的工业体系,诸如包装材料的选择、包装容器的结构造型、包装方法与防护措施的采用、包装质量检测、包装装潢的画面设计、保证机械的应用及包装管理等.
作者:杜月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肉类加工业发展迅速,我市现有酱卤肉类个体加工厂38家.一方面丰富了市场,给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卫生问题.为了消费者购买到方便卫生的熟肉食品,2000年我站按规定对酱卤肉类进行了季度性抽检,时间分别是2月、5月、8月和11月.其结果如下:
作者:朱彦宝;陶英;杨庆鹏;张泓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及原内贸部<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实施后,为净化肉类市场,防止税费流失发挥了巨大作用.经过近年来的基层执法实践,发现<条例>及<办法>需要国家有关部门进行行政解释,以使已正在实施屠宰法规和准备实施法规的地方更能准确地进行行政执法,避免行政诉讼及复议案件发生,增强法规的严肃性.
作者:陈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棘球蚴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寄生虫性疾病,铁岭县某养猪场于2000年12月中旬发现该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赵成;田艳玲;王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心血管病患者:粽子的品种繁多,其中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属油腻食品.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粽子吃多了,可增加血液粘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作者:兵卫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现状概括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肉类食品的生产总量也逐年增加,到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已基本改变了肉类食品长期短缺,凭票供应的局面,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肉类食品已跃居世界首位,据国家统计局1995年公报,我国人均拥有量达41.6kg,吃肉也不再是人们的奢求,从八十年代以来加工机械及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中国的肉制品加工业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我国当前的生肉及其制品,品种不断丰富,鲜白条肉、分割肉、冷却肉、精肉速冻小包装以及各种中西式肉类制品等极大的丰富了市场和人们的生活.
作者:张志洁;高岩;徐滨丽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