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丧偶善调理,回归正常态

钱国宏

关键词:
摘要:俗话说:“少是夫妻老来伴”.对于老年夫妻来讲,哪个不希望能相濡以沫走到老?然而现实生活往往不遂人愿,一方先于一方而去的现象比比皆是.风雨同舟几十年的老年伴侣,一方突然去世,注定会给另一方心理上带来创伤,使之产生忧郁、痛苦、焦虑和压抑情绪,医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居丧综合征”.
心理与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妈妈的臆想

    大概六七年前,有阵子我妈总说我爸在外面找些不三不四的女人,那些女人还派人跟踪监视她.我爸当然否认.为此,两口子经常吵架,我爸吵不过我妈,一气之下搬出去住了.开始,我还真以为我爸找了小三儿,找我爸谈,找我爸的同事和朋友调查,还偷偷跟踪我爸.结果呢,费了很多周折,却没有发现我爸找情人的迹象.

    作者:晓海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脚踏实地干出成绩

    小亮毕业后,进入一家民营企业做市场推广工作.他所学的专业是市场营销,满脑子新观念、新理论.当初,这家民企的老总也是看好他学院派的出身,希望给企业注入新活力.试用期间,对国际上新的做法、新的理念,小亮讲得头头是道,同事们也觉得小亮知道得很多.但几次接触后就发现,小亮的本事,似乎就在嘴上.

    作者:章四娥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四开”应对“老年闭气症”

    前几天,社区内的刘大爷因病再次住进了医院.刘大爷的老伴和儿女们边侍奉边发愁:愁的不是刘大爷得的病,而是刘大爷的病因—刘大爷自打退休后,经常和街坊邻居、家中亲人生“闲气”,隔三岔五便因为生活中、家庭里的一些鸡毛蒜皮小事而气得吹胡子瞪眼,寝食难安.时间一长,人便被“无名火”气倒了.

    作者:钱国宏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沉默的野樱桃

    旅行者在西北的大沙漠里发现了一株野樱桃.它的枝头上挂满了玲珑剔透的果实,色泽鲜艳,美味可口.于是,喜爱之极的旅行者将野樱桃树移栽到了千里之外的南方家中.他期待着第二年春天在家中就可以享受到甜美的野樱桃.

    作者:郑玉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夏日听蝉老来闲

    发现夏天不知不觉间莅临,并不是因为炎热的天气.于我而言,那林荫中的数声蝉鸣,由远而近,渐渐汇成一支充满激情的乐章,在耳畔长鸣交响.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才感受到夏天是真的来了.

    作者:陆明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网络里的“江湖”

    一直觉得,“宏”这字适用于男孩名字.网上文友宏,却是个脾气大大咧咧、地地道道的女生,正义感颇强,在朋友圈里素有“小侠女”之称.前几日QQ聊天,她说正在帮一个网上刚认识的朋友.几日后询问结果,她支支吾吾欲言又止.我笑道:“不是被人忽悠了,就是被‘过河拆桥’了!”

    作者:沈长洪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半生缘

    说不清,这是怎样的缘,让我遇见你.在这萧萧秋日,原本一泓湖水一样的心地,又沸腾起喧闹的情感,尽管外表依然端肃沉静.昏昏的天空,雾气四下蒸腾,空旷的马路,我与你并行.记不住说了什么,更多的是沉默,沉默是好的语言.没有什么情意的表白,那美丽的明眸,胜过万语千言.

    作者:王自亮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浑身难受”可能是一种病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平时跟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在大家看来,她又孝顺又贤惠,与公婆相处得一直很和谐.可就在近,她却屡次向我诉苦,说她婆婆越来越难以相处了,自己都快不行了,还说让我推荐一位心理咨询师跟她聊聊.

    作者:张函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离不开父母的高才生

    18岁的苏雨前不久考上了当地一所重点大学.若是换成同龄人,恐怕心里早就乐开了花,因为18岁之后的年轻人都期盼着可以远离父母的管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打拼.但苏雨却是个特例,恰恰相反,她更喜欢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做一个处处有人照顾的小公主.

    作者:王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与症状有关的那些词

    共病共病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疾病(障碍)同时存在的一种现象,各个疾病或障碍均符合各自的诊断标准,有时也称为同病、合病等.在一些情况下,“共病”与“并发症”有时难以区别.比如慢性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共病诊断,但也可能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在精神病学、心理学及心理咨询领域,共病的现象同样常见,比如焦虑症和抑郁症共病,有报道,53.7%的焦虑障碍患者共病抑郁,而抑郁症共病焦虑障碍也达到58%.这种高共病率甚至让人产生焦虑症和抑郁症“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之感.

    作者:张艳华;李清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那白衣飘飘的年代

    她没有白衬衣,在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父亲身体不好,几乎挣不到工分.母亲养了几只老母鸡,每天把鸡蛋攒起来,然后拿到镇上去换油和盐.如此拮据的日子,让她努力把想要白衬衣的愿望压在心底.“六一”快要到了,老师让同学们参加大合唱,要到镇里去唱歌.她借口嗓子痛,没有去报名.那段时间,为了方便练歌,学校常常提前放学.她总是寂寞地背起书包,独自来到村头的小溪,躺在草地上发呆.“你的声音很好听,为什么不去唱歌?”一个少年的声音,忽然在耳边响起,是坐在她后排的那个男生.

    作者:张军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教育格言水墨画

    作者:吕志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八岁『理财家』

    又到暑假.我和妻子忙活起来.女儿八岁了,我们精心规划了一个日程表:某日去培训班补习功课,某日去音乐班学习小提琴,某日去书法班学习书法,某日去美术班学习画画,某日去围棋班学习围棋……

    作者:陈延禄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性福”需要沟通

    心需要沟通,性也需要沟通;家庭财务要透明,夫妻性爱也要透明.一般来说,你会想方设法与你的爱侣沟通你们的志向爱好,以达到心的默契,那么,你是否经常对性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呢?

    作者:岑湘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孙学礼:症状背后的“心理成分”

    医学临床的各个学科都会面临病人的各种躯体症状,按照常规的思维模式,症状背后存在相应的病理基础,因此,它们就变成提示各种躯体病理改变的线索,也成为诊断及治疗的基本依据.症状与系统并非一一对应医学将躯体症状按系统进行了分类,比如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等,这样便于医生循着症状的线索进行分诊,对相应系统进行检查并规划治疗方案.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有“忍”伴随,幸福安康

    退休那年,与老伴至江苏如皋探亲,特地去拜访了一位102岁的远房亲戚.我很想从他身上学到点儿为人处世、修身养性与延年益寿之道,于是,虚心请教,谁知老人什么也没说,只是从书房内请出文房四宝,挥毫泼墨,书写了一个斗大的“忍”字,然后虔诚地赠与我,临别前再三叮嘱,回家慢慢省悟.

    作者:钱海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大学生个体咨询的体会

    大学里的成长类心理咨询案例多数有个共性,来访者会说“我之前从没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这次感觉真的过不去了”等类似的话,感觉他们正经历着有生以来大的挫折事件,如一直向阳的向日葵遇上连绵数日的暴风雨,看不到成长的力量和方向.虽然他们谈论的事情可能各不相同,但这些事总结起来可以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压力源,顾名思义,是给他们造成压力,影响到心理和生理状态、甚至社会功能的刺激事件.那么,这些压力源真的如学生们想象得那么糟糕、难以逾越吗?我想通过下面的咨询案例分享一些关于压力应对策略的经验和看法.

    作者:李湾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服药前,先看看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又称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其命名是相对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而言的,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及其他精神疾患的精神病性症状.

    作者:李安宁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给期待一点空间

    每天晚上,我都会抽空看看班级家长群的聊天记录,这是我了解家长意见和需求的一个途径.今天晚餐后打开QQ,就看到这个群里几百条对话记录,热闹极了.原来,颖妈这几天和颖在僵持中.今天她实在忍不住了,就在群里诉苦,结果引发共鸣,大家一边给颖妈出主意,一边诉说自己和孩子之间的类似故事.

    作者:王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小巷深深

    夏天,刚刚来到这座江南名城,也许是不知道前方的路到底在哪儿,平白地觉得丢了什么似的,总有几分落寞.忙碌之余,常常一个人步入小巷深处.当时住在老城区,周围都是那种幽静深长的小巷.青而发光的石板路,青砖砌就的厚实老墙高高的,爬满了翠绿的爬山虎,从两面把巷子逼得细细的.走在这样的巷子里,空气总是微湿的,荡漾着不知谁家院子里的淡淡花香,那样走一阵,忽然就希望有一阵微雨才好.

    作者:朱文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心理与健康杂志

心理与健康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