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长耀;窦佳鸣;王丽婷;苏敏
目的:观察8周游泳运动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8周龄SPF级Wistar大鼠45只,随机抽取32只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7周的基础上腹腔注射小剂量STZ缓冲液,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正常大鼠和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组)、单纯运动组(CE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糖尿病运动组(DME组).运动组采用改进的Ploug训练方案,60min/d,每周训练6d,共训练8周.运动8周末尾静脉取血测定空腹血糖(FBG),眶后取血测定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形态学变化,ELISA法测定心肌组织COL Ⅰ和COLⅢ含量.结果:①8周运动干预后,DM组和DME组FBG非常显著高于C组和CE组,FINS水平显著低于C组和CE组,HOMA-IR指数DM组非常显著高于C组和CE组、DME组显著高于C组和CE组;DME组与DM组相比,FBG和HOMA-IR指数显著降低,FINS水平显著升高;DM组和DME组心脏相对重量(HW/BW)显著高于C组;DME组与DM组、CE组与C组HW/BW值无显著性差异.②DM组大鼠心肌病理改变可见心肌纤维断裂、坏死、严重增生,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水肿明显,变性严重,间质充血;DME组心肌结构改变有所减轻,C组和CE组呈现正常的心肌细胞形态.③心肌组织COL Ⅰ含量DM组显著高于DME组、C组和CE组;DME组、C组和CE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心肌组织COLⅢ含量各组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8周游泳运动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间质纤维化程度,对大鼠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上官若男;焦艺科;尚画雨;苏全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长期运动对高血压进展、血压调节以及心血管中枢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运动训练影响高血压进程的中枢机制.方法:5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正常大鼠(WKY)随机分成安静组(Sed)和运动训练组(ExT),即SHR+Sed、SHR+ExT、WKY+Sed、WKY+ExT,每组10只.运动训练大鼠进行20周中低强度的跑台运动(20m/min,60min/d,5d/w).尾套法测定大鼠收缩压(SBP)和心率(HR)变化.静注苯肾上腺素检测压力反射敏感性(BRS),实时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心血管中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ATl) mRNA和蛋白表达.侧脑室分别注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拮抗剂Losartan,检测注射前后压力反射敏感性变化.结果:与SHR+Sed组相比,20周运动训练明显延缓SHR+ExT组高血压进展,显著降低SBP(P< 0.01)和HR(P<0.05),改善血压调节能力、恢复受损的BRS(P< 0.01).侧脑室注射AngⅡ降低SHR+Sed组和SHR+ExT组BRS(P<0.05),取消运动训练改善SHR大鼠BRS的效果.相反,侧脑室给予Losartan增强SHR+Sed组和SHR+ExT组BRS(P< 0.05).20周运动抑制SHR大鼠心血管中枢[孤束核(NTS)、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室旁核(PVN)]ACE、AT1 mRNA和蛋白表达(P< 0.05或P<0.01).与WKY+Sed组相比,20周运动降低WKY+ExT组大鼠SBP、HR(均P<0.05),心血管中枢(RVLM、NTS、PVN)ACE、ATl mRNA和蛋白表达呈轻度改变,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意义.结论:长期运动训练增强血压调节功能、降低血压、延缓高血压进程.运动训练下调心血管中枢ACE、AT1表达,降低ACE-AngⅡ-AT1轴功能可能是运动训练降低高血压、改善血压调节的中枢机制.
作者:赵晓霖;彭雯雯;刘国英;洪玲;李明余;潘燕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7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5)和对照组(n=35).两组常规药物治疗相同,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配合综合性康复训练.治疗前、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分别观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DS)、临床疗效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和8周后,血浆Hcy水平和CNDS评分均降低,临床疗效和MBI评分均提高,与各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或0.01);试验组患者治疗4周和8周后,血浆Hcy水平、CNDS评分、临床疗效及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或0.01).结论:综合性康复训练结合常规药物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临床疗效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章荣;李威;任凯;刘佳;周蜜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偏瘫型脑性瘫痪(脑瘫)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其上肢障碍较重,多表现为屈肌张力高,肩、肘、腕关节活动受限,前臂旋前,拇指内收,患侧上肢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儿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1].临床治疗中偏瘫患儿由于年龄较小,对自身的障碍认识不足,依从性较差,上肢功能的恢复较慢,康复效果不尽人意.
作者:顾小元;曹建国;贠国俊;张雅莉;邓嘉琪;张丹婷;张冬雪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近年来,重症康复(intensive care rehabilitation,ICR)逐渐受到关注,成为医疗康复(medical rehabilitation)的一个新的增长点[1-2].本刊2018年第1期发表的《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上)》标志着国内重症康复的一个新起点[3],也进一步推动了“临床-康复一体化”模式的融合[4].
作者:燕铁斌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描述上海地区工伤患者的复工特点,并探究其在半年内、半年后到1年内复工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本院完成首次住院康复的工伤患者,提取出院时患者的基础信息,描述其复工的基本特征,并探究出院后半年内、半年后到1年内复工的预测因素.结果:共457例工伤患者被纳入本研究,217人(47.48%)出院后的半年内复工,18人(3.94%)在出院的半年后复工,1年内235人(51.42%)复工.约出院后200天前,累计复工比例呈较为明显增长,之后增长速度显著变慢.1年内复工人员平均出院后86.10天复工,68.08%回到原单位原岗位,24.68%回到原单位但更换岗位,5.96%回到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中,另1.28%自谋职业.年龄、白领、复工意愿、劳动能力鉴定等级是出院后的半年内复工预测因素.仅劳动能力鉴定等级是出院的半年后复工的预测因素.年龄、复工意愿、劳动能力鉴定等级、学历是出院后1年内复工的预测因素.结论:累计复工比例趋势为先快速增长而后逐渐缓慢增长;出院时工伤患者年龄、蓝领或白领、回归工作的意愿、学历、劳动能力鉴定等是复工的预测因子,而患者出院后半年内、半年后到1年内复工的预测因子存在不同.
作者:舒甜;白钟飞;余丹;陆佳佳;陆佳妮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系统评价Otago家庭运动在预防老年人跌倒损伤方面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ProQuest)、C1NAHL、ScienceDirect、EBSCO、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中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至2016年7月.采用Cochrane协作网中RCT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数据合成,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回归分析和潜在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总共9个RCT,1336例受试者被纳入meta分析,数据表明,经过3-12个月的Otago家庭运动训练,干预组受试者的跌倒效能量表评分提高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SMD=0.27,95%CI (0.04,0.49),P=0.02],且平衡能力改善更多[SMD=0.29,95%CI (0.13,0.45),P=0.0004],但尚未发现其在降低老年人一次性跌倒数量和提高步速水平、日常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等方面的显著优势(P> 0.05).结论:Otago家庭运动训练计划能够显著提高老年人日常活动中的跌倒效能,减轻老年人生活中的跌倒恐惧心理,推荐其用于老年人日常跌倒损伤的预防.
作者:张兆龙;覃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三维运动分析(three-dimensional motion analysis,3DMA)系统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定量分析人体的三维运动及其变化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3DMA系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先进的生物力学研究和评估体系之一,近年来一直是康复、运动、神经等各个医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1].现就其在康复医学评估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孙志成;王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徒手膨肺联合胸廓震动挤压在重症病房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6例重症康复病房收治的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排痰技术,干预组采用徒手膨肺联合胸廓震动挤压排痰技术.观察时间为28天,对比两组患者单次排痰量及每周日均排痰总量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结果:徒手膨肺联合胸廓震动挤压排痰量较震动排痰仪单次排痰量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第1周统计的两组患者日均排痰总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第2周、第3周、第4周,干预组日均排痰总量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科时CP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在第1、2周及第3、4周低CPIS评分干预组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徒手膨肺联合胸廓震动挤压应用于重症病房气管切开患者能提高痰液清除效果及降低肺部感染发生.
作者:周君桂;邓水娟;吴红瑛;范建中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正常老化和老年痴呆(dementia)之间的中间状态.MCI患者虽然日常生活能力没有受到明显影响,但存在轻度认知功能的减退.根据不同病因或大脑损伤部位的不同,可以累及记忆、认知控制、语言、空间等认知能力的一项或以上.MCI可以分为遗忘型和非遗忘型,两者的核心区别为前者的记忆受损明显.根据累及认知能力领域的多少可以进一步分为单一认知域损害和多认知域损害.MCI患者在生活照料和经济支出方面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极大负担.更为严重的是,MCI个体发展成阿尔兹海默症或其他类型痴呆的风险很高,年转化率大约10%-15%[1-2].尽管当前有多种药物用于改善MCI患者的认知功能,但效果并不乐观[3-4].因此,非药物疗法,特别是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
作者:张英;杨颖华;武士勇;张费;徐丰;朱祖德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在我国呈现增高趋势.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的病例[1].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将高科技运用在康复训练中,目的在于提高训练趣味性,提高患者训练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训练效率.近些年,将生物反馈等技术接入到训练中的报道常可见到.但利用重力感应介导训练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训练的应用,在国内外均较少见.本文采用重力感应技术介导到日常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日常训练当中,旨在为康复治疗师多探寻一种有效的上肢功能训练技术,以应对复杂的上肢功能障碍问题.
作者:张盛全;何任红;范建中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是一种儿童时期发生率较高的发育障碍性疾病,以运动障碍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学习能力为主要特征,常伴发心理行为的异常,如学习障碍、语言和言语障碍、注意力障碍等.DCD儿童运动学习能力较差,如不及时干预治疗,其障碍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还会继发心理、情绪障碍等问题[1-2].本病例共患DCD及功能性构音障碍[3],但与既往文献记载的功能性构音障碍比较[4-5],除了表现口腔运动功能协调障碍及构音异常外,还伴有声调韵律的异常,语言的可懂度差.本文旨在运用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功能机制,探讨学习能力低下的儿童的构音障碍的语音治疗方法.
作者:陶聪;麦坚凝;徐开寿;杨思渊;郑韵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第三部分 影响神经重症康复的临床常见问题及处理原则1 意识障碍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是指患者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刺激的觉醒感知能力不同程度降低或丧失.意识障碍根据觉醒障碍程度分为:嗜睡(somnolence)、昏睡(stupor)、昏迷(coma),根据意识内容障碍分为:谵妄状态(delirium)、植物状态/无反应觉醒综合征(vegetative state/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VS/UWS)、微小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等.
作者:倪莹莹;王首红;宋为群;李百强;陈建良;冯珍;郭兰;何志捷;黄怀;姜丽;寇秋野;刘宏亮;刘惠宇;陆晓;邱炳辉;石广志;万春晓;王于领;卫小梅;吴军发;许媛;杨翃;曾嵘;周君桂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腭裂患儿手术治疗后虽腭部解剖结构恢复正常,但其腭咽闭合功能及错误的代偿性发音习惯仍使其表现为以共鸣异常、鼻漏气、构音异常及发声障碍为主要特点的语音障碍,称为腭裂术后语音障碍[1].我国腭裂患者数量巨大,对腭裂术后语音障碍患儿的康复治疗有着迫切的需求,然而,现有的腭裂术后语音治疗方法尚不统一,临床疗效报道各异.因此,探讨出更加行之有效治疗方法将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对腭裂术后语音障碍患儿应用口腔内局部穴位点刺及针刺经脉循行上远端调理脏腑的腧穴将有可能改善舌部-软腭-咽后壁的运动协调能力,再结合常规语音训练将能更有效改善腭裂术后语音障碍患儿的语音清晰度.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在语音声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腭裂术后语音障碍患儿与正常儿童的声学特征,进一步评估针刺对腭裂术后语音障碍患儿的康复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易爱文;常燕群;李贤英;徐宁;黄双苗;梁姗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平衡是身体处在任何一种姿势(或运动)及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不至摔倒的能力[1].小脑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平衡.小脑卒中后易出现平衡功能障碍,使患者步行困难,容易跌倒[2].目前,临床上常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等评估小脑卒中后的平衡功能,未能达到精确化,从而影响了治疗对策的制订及疗效的评估.
作者:杨珺;彭涛;魏海棠;徐兆勇;黄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早期被动活动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机械通气患者ICU获得性虚弱(ICU-AW)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共纳入144例机械通气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到对照组、活动组、NEMS组及联合组,监测机械通气后患者第1、3、5、7d肌力水平,并记录机械通气、入住ICU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结果:相比对照组,其余三组患者肌力均有所改善,联合组肌力增加水平更显著且时间更早,第3天MRC(MedicalResearch Council score,MRC-score)评分联合组即高于对照组(P<0.05);而NMES组至第5天仅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患者ICU-AW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但第7天时联合组患病率明显低于其余三组(患病率分别为55.26%、45.71%、33.33%、22.86%),第5、7天时的对照组与NMES组、联合组以及活动组与联合组的患病率有差异(P<0.05).四组机械通气及入住ICU时间比较,联合组比对照组、活动组和NMES组比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5);NMES组与联合组仅在机械通气时间中有差异(P<0.05);各组总住院时间均无差异(P>0.05).结论:NMES与早期被动活动均可维持或改善患者肌力,使患者ICU-AW的患病率降低、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减少,NMES的疗效优于手动被动干预,而联合组效果更加显著
作者:陈红;任小莉;程青虹;李建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超早期推拿对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大鼠肌细胞膜修复相关蛋白dysferlin表达的影响,探寻dysferlin在骨骼肌钝挫伤肌细胞膜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自然恢复组(n=25)、推拿组(n=25).根据推拿治疗的天数计时,自然恢复组和推拿组分别在ld、2d、3d、5d、7d五个时间点处死,每亚组每个时间点5只,在腓肠肌标记的区域内取肌肉组织,HE观察组织的形态变化,运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dysferlin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E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骨骼肌钝挫伤后,1d和2d肌纤维出现肿胀;3d出现炎性细胞浸润且自然恢复组比推拿组更加严重;5d炎性细胞浸润更加明显;7d推拿组炎性细胞较5d明显减少,结缔组织形成较少,7d自然恢复组有大量的结缔组织填充在肌纤维之间.WB结果显示:dysferlin在模型组中比在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明显增多;各个相应时间点推拿组较自然恢复组表达量明显增多(P<0.05),且随着时间的推移dysferlin在推拿组各亚组、自然恢复组各亚组中的表达量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在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大鼠腓肠肌修复过程中,超早期推拿可增加膜修复蛋白dysferlin的表达,促进破裂的肌细胞膜及时修复,可能有利于损伤肌细胞的修复,从而帮助受损的骨骼肌修复.
作者:郭全虎;唐成林;黄思琴;曹净;高睿琦;罗翱;赵丹丹;张安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比较步态诱发式功能性电刺激(FES)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康复功能训练,试验组采用步态诱发式FES,刺激患侧腓总神经和胫前肌,2次/天,每次20min,每周7天,共4周.对照组采用NMES.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评定偏瘫侧主动踝背伸的角度、FMA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步行速度.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偏瘫侧主动踝背伸的角度、FMA值以及10m大步行速度较治疗前都有显著改善(P<0.05).主动踝背伸角度试验组增加了58.3%,对照组增加了29.6%;FMA值试验组增加了38%,对照组增加了19%;10米大步行速度试验组增加了34%,对照组增加了11%;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差值,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NMES能够改善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常规康复训练结合FES后效果更明显,因此步态诱发式FES可以作为一种常规的训练方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作者:杨婷;李雪萍;林强;杨倩;许亮;高政;俞长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为残疾人提供的康复辅助器具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之一[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60号)明确提出要打造新型服务模式,增强服务能力,扩大市场有效供给.探讨康复辅助器具服务模式是为了不断改进和提升康复辅助器具服务,从而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一般认为,康复辅助器具服务是指全社会直接帮助残疾人选择、获取和利用康复辅助器具的服务.对此表述的不同理解,导致产生了不同的服务模式.康复辅助器具服务模式反映了政府所提供的康复辅助器具服务的范围、内容、方式等特征,反映了服务能力与水平.正确认识现有康复辅助器具服务模式、积极探索新型康复辅助器具服务模式,是不断提升我国康复辅助器具服务能力、水平、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康复辅助器具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服务模式的推行、发展和优化终需要通过人才队伍来实现.人才队伍的建设必须适应服务模式的变化,进而推动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
作者:方新;李高峰;熊宝林;赖卿;魏晨婧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下尿路功能紊乱的患者临床症状常表现为排尿困难、排尿梗阻或尿不尽.随着疾病进展,还会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和尿失禁等症状,进而引发反复泌尿系感染、膀胱结石、上尿路功能改变等一系列并发症,终发展为肾功能损害.间歇性导尿术(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IC)是国际尿控协会推荐的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管理的金标准[1].早期采用IC可有效减少患者的残余尿量,形成反射性膀胱,减少因留置导尿引起的感染等多种并发症[2].
作者:刘萍;丁慧;范春芹;杜晓冰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