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隽
目的:系统评价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痉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Medlin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EMBASE、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 disc)、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 Database for Chinese Technical Periodical)、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文献检索起止时限均为从建库到2016年10月.对不同文献分别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推荐方法,及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 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估,提取有效数据,对符合质量要求的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终纳入的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终纳入7篇文献206例患者,定量分析5项研究,其余作描述性研究.meta分析2个结局指标改良Ashworth 指数(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Fugl-Meyer Motor Scale,FMA),治疗的前后结果对照显示,rTMS对脑卒中患者指屈肌痉挛MAS评分的影响,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MD=0.77,95%CI(0.15,1.38)],对患者腕屈肌痉挛MAS评分的影响,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MD=0.83,95%CI(0.33,1.33)],对患者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评价的FMA运动评分,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MD=-0.53,95%CI(-0.79,0.26)].结论:现有研究显示,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肌痉挛和提高肢体运动功能.鉴于纳入文献质量不高,仍需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高质量临床双盲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黄格朗;唐夏林;黄燕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训练对养老院老年人跌倒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选择南京江宁沐春园护理院的老年人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VR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防跌倒运动训练,VR组接受VR训练.两组均每周训练3次,每次50min,共训练12周.分别采用平衡功能测试系统、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30s座椅站立试验(30sCST)、Tinetti步态评分及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MFES)评价静态平衡功能、动态平衡功能、下肢肌力、步态功能及跌倒效能.随访老年人训练结束后1年内的跌倒次数.结果:训练后两组养老院老年人的静态平衡功能参数指标、TUGT评定、30sCST评定、Tinetti步态评分和MFE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且VR组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1年随访期内,两组老年人的跌倒次数均较组内训练前有显著下降(P<0.05),且VR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训练能有效改善养老院老年人的平衡功能、下肢肌力、步态功能及跌倒效能等跌倒相关危险因素,降低跌倒次数且效果优于常规防跌倒训练.
作者:孙志成;王彤;王青;张娜;余怀婷;黄甜甜;王芸;李善霞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早期长程跑步运动对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发作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的干预作用.方法:18只8日龄(P8)SD大鼠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空白对照组(CONT)、惊厥组(EXP1)及惊厥加运动训练组(EXP2),每组各6只.适应性喂养1天后,EXP1组和EXP2组于P9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发作,连续诱导7d,CONT组同样操作但不吸入三氟乙醚.三组大鼠于P58-P64进行水迷宫测试以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间于P16-P57 EXP2组大鼠进行跑台运动训练.结果:①水迷宫定向航行实验显示:三组大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存在组间显著性差异[F=429.90,P<0.05],训练天数显著性差异[F=282.30,P<0.05]以及组间因素与训练天数的交互作用的显著性差异[F=12.71,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EXP2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EXP1组大鼠均明显缩短(P<0.05),EXP2组大鼠与CONT组大鼠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趋于正常.②空间探索实验:EXP2组大鼠较EXP1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多(P<0.05),EXP2组大鼠与CONT组大鼠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趋于正常.结论:运动训练能够明显减少反复惊厥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增加穿越平台次数,这有可能是由于运动训练改善了惊厥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所导致的.
作者:谢圣明;师晓燕;倪宏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痉挛是肌张力增高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因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性肌肉张力增高为特征的运动障碍,且伴随腱反射的亢进,属于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组成部分[1].据统计,痉挛是导致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2],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3-4].针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及手术治疗等方法[5].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都需要在治疗前后进行有效的评定,本文主要就近年来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评定方法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瑞青;任亚锋;吴明莉;史景;王慧灵;湾明月;冯晓东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正面临着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等多种新教学法的冲击和挑战;同时,网络多媒体技术在康复医学理论教学中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康复治疗专业是国内较晚起步的,且具有很强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科[1].临床实习是角色转换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实习生运用知识、提高康复治疗实践能力的关键步骤[2].
作者:李睿;彭静文;肖灵君;伍少玲;庄志强;燕铁斌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节奏性运动是人类日常生活基本的一种运动方式,例如音乐、舞蹈、步行、进食等.近年来对节律性运动的研究发现,这种连续运动在行为学上有一个独特现象,即生物体以内在的节律同步于外在节奏的现象,称为节律性夹带(rhythmic entrainment,RE),或称节律性共鸣、拖带等[1].以节律性夹带为基础的康复训练利用个体运动同步到节律性视听线索的能力,进而提高患者运动、言语、认知的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节律性夹带的理念和技术在临床康复实践中已经有所应用,本文就这一新的理念做一综述,为其相关领域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高修明;周洁;章丽莉;项洁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等特点,据全球疾病负担报告2010显示,脑卒中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致死原因[1],同时也是单病种致残率高的疾病[2].以往脑卒中康复主要集中在肢体运动、言语、认知障碍等方面,而肺功能康复一直未得到重视和推广,原因可能是这些患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肺部症状或疾病[3],但实际上肺功能障碍在脑卒中患者中十分常见.2000年Khedr等[4]发现约40%的脑卒中患者出现膈肌位移降低,且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降低到预测值的50%.2015年Messaggi等[5]对152例亚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发现89.0%的患者出现吸气肌受损,82.6%的患者出现呼气肌受损.
作者:王璐;陆晓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呼吸康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呼吸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患者共101例,随机分为接受呼吸康复组(康复组)或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入院后呼吸康复组进行呼吸康复前评估,制定康复方案、进行康复锻炼、出院前再次评估,通过与对照组对比来评价呼吸康复对患者运动能力和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康复组呼吸康复前后的6min步行试验得到改善,从242.0±15.03m提高到291.0±14.61m(P=0.001),而对照组6min步行试验从263.9±20.75m改善到273.7±20.03m (P=0.620).呼吸康复实施后的生存质量评分即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标准自测问卷的呼吸困难、疲劳、情绪障碍和疾病控制得分明显高于康复前(P< 0.001),而对照组的评分无显著提高.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入院后实行呼吸康复可以改善健康状况,结果可为临床医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甚至重症患者及时实施康复计划提供了依据.
作者:何梅;于素娥;洪光朝;杨忠民;吕寒静;邱忠民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坐位与卧位下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差异.方法:将36例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坐位组和卧位组,每组各1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及综合康复训练,坐位组接受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时采用坐位,卧位组采用卧位,并于治疗前后分别用X线检查、上肢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X线检查、上肢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坐位组优于卧位组(P<0.05).结论:在常规内科治疗及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时坐位效果优于卧位.
作者:冯晓东;湾明月;史景;刘承梅;李瑞青;谷玉静;马乐 刊期: 2018年第06期
残疾儿童是指生理功能、解剖结构、心理及精神状态异常或丧失,部分或全部丧失日常生活自理,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的14岁以下的儿童.据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0-14岁残疾儿童约有387万,占全球残疾儿童总数的4.66%[1],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此外,《2001年中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数据也显示:我国有0-6岁残疾儿童约141.7万,每年新增约19.9万[2].残疾儿童作为特殊群体,需要特别的关爱和特殊的照顾,他们的康复情况、心理及社会适应状况对于儿童自身,家庭以及社会的影响意义重大,准确评价残疾儿童的健康状况及康复效果,为残疾儿童营造有利于身心发育的环境以及提供科学的康复建议,是减少由于“先天不足”带来的不利影响的重要途径,受益者不仅是患儿及其家庭,同时也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因此,如何全面地、有效地评价残疾儿童的生存质量便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杨林;王贵荣;曹茜;贺鹭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本课题将24式简化太极拳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肺康复,观察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症状及肺功能指标的变化,评价24式简化太极拳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试验于2015年8-12月,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门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46例,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将受试者分为太极拳组和对照组,太极拳组23例,对照组23例.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太极拳组给予基础治疗和24式简化太极拳;其中基础治疗包括常规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太极拳治疗疗程8周,每次30min,每周3次.观察指标:分别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进行评估.主要疗效指标: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价生存质量;次要疗效指标:6分钟步行距离(6MWT)评价运动耐力,肺功能测量评价肺功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价临床症状和日常运动情况,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价焦虑抑郁状态.结果:太极拳组组内比较,SGRQ总分、症状部分、活动能力部分、疾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部分,CAT评分,HAD抑郁量表,6MWT在治疗8周后改善明显(P<0.05),肺功能指标(FVC、FEV1、FVC%、FEV1%)、HAD抑郁评分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太极拳组和对照组在治疗8周后两组间对比,SGRQ症状评分及CAT评分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SGRQ总分、SGRQ活动能力部分评分、SGRQ疾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部分评分、6MWT评分、HAD焦虑量表评分的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24式简化太极拳可以改善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改善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抑郁状态.24式简化太极拳肺康复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来说是一项有效的运动康复手段.
作者:潘怡;王振兴;闵婕;肖威;黄亚玲;毛兵;彭波;王飞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1].这是一种高致残性疾病,根据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评价,部分患儿终生不能步行,部分患儿能获得步行能力但却容易因继发性骨骼肌肉问题导致步态异常.助行器属于康复辅助器具,是一种能帮助人们支撑体重、保持平衡和行走的工具.
作者:张蓓华;宋伟栋;冯莉;夏青;金惠敏;陈竟择;姜鹏兰;牛文鑫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下肢闭链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肌肉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60例初次发病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Bobath为主的神经发育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偏瘫下肢闭链肌力训练,训练模式为普通等速离心/离心模式,连续治疗8周,每周治疗3次.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峰力矩(peak torque,PT)、相对峰力矩(peak torque/body weight,PT/BW)、屈膝肌峰力矩与伸膝肌峰力矩比值(Hamstring/quadriceps,H/Q)、总功率(total work,TW)、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AP)对患肢肌肉功能情况进行分析;利用30秒坐起测试(30s chair-stand test,30CST)、计时站立起步测试(time-up-and-go,TUG)评价患者步态、步行能力.结果:连续训练8周后,2组患者膝关节伸屈肌肌肉功能评定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提高更明显(P<0.05).TUG结果提示两种治疗方式都可以改进患者步行能力(P<0.05),但治疗组效果更明显(P<0.05).30CST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式在治疗后都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采用闭链等速肌力训练方式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肌肉功能和步行能力,是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新选择.
作者:张学慧;邵静雯;孙丹;顾浩;张弛;毕霞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是否与缺血半暗带GSK-3β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相关.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及FES治疗组,每组均分为治疗0天(治疗前)、3天、7天、14天四个亚组.建立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pMCAO)并进行皮下电极埋置.术后3天开始行FES治疗,每天1次,每次30min.在各时间点对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mNSS)评定神经功能,随后取材,用Western Blot检测半暗带GSK-3β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第7、14天FES治疗组大鼠m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FES治疗组治疗第7天和第14天的大鼠神经功能较第0天和第3天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第7天,GSK3β磷酸化水平FES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而FES治疗组治疗第7天的GSK-3β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第3天和第14天(P<0.05).结论:FES能通过增高GSK-3β磷酸化水平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
作者:蔡传萍;金冬梅;录欣欣;刘慧华;庄志强;郑修元;吕晓;吴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肺癌发病率逐年增长,目前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率较高的肿瘤之一,并且其恶性程度和死亡率也较高川.虽然近年来外科手术、放化疗及生物靶向治疗等取得很大进步,但肺癌整体5年生存率仍仅14%,且各治疗手段都有其各自的副作用,主要包括疼痛、呼吸困难、活动耐量降低等[2-3].
作者:倪隽 刊期: 2018年第06期
随着现代社会疾病谱变化、人口老龄化、慢性病致残患者的增加,加快我国康复医学发展[1-3]、加大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力度势在必行[4].在此过程中,合格的康复治疗师培养是落实全面康复、全民康复的重要环节[5-7].以岗位能力为导向进行康复治疗人才培养是提高康复临床医疗质量的必经途径,也是推动我国健康事业发展和完善康复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人民健康保障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康复治疗师队伍[8],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就康复治疗师岗位能力考核与培训制定了本共识.
作者:燕铁斌;陈文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因肩峰下关节解剖结构或动力学原因,在肩的上举、外展运动中,因肩峰下组织发生撞击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体征的临床症候群.既往针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多采用口服非甾体药物、肩峰下注射皮质激素、物理因子治疗、运动方式的改变及局部适当制动等方法,但存在副作用大、日常生活受限、治疗次数频繁等问题.肌内效贴(kinesio taping,KT)为具有弹性回缩的贴布,贴于体表,可持续起效,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感觉输入、强化及放松肌肉、矫正关节运动、镇痛及消肿等作用[1-3].
作者:马丁莹;缪芸;余波;杨荣;魏珂;何结实;李跃红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对肺癌术后患者膈肌运动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肺癌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腹式呼吸训练,呼吸训练强度均为20min/次,3次/周,共4周.两组患者均于训练前、训练4周后、术后3个月时完成M型超声下观察平静呼吸、深吸气2种呼吸状态时的双侧膈肌运动幅度和肺功能检测.肺功能观察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FEV1)及其各自占预测值的百分比.结果:训练4周后,两组患者膈肌运动幅度和肺功能均较基线值改善,但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FVC、FEV1%、FVC%、平静呼吸和深吸气时的术侧膈肌运动幅度改善程度更显著(P<0.05);在术后3个月,试验组的FVC、FEV1%、深吸气时的双侧膈肌运动幅度均较对照组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可以改善肺癌术后患者的膈肌运动和肺功能.
作者:刘霜纯;刘亚康;熊丽芳;王龙平;张鸣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肥胖及肥胖抵抗大鼠摄食量的影响及机制.方法:4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普饲对照组(C组)和高脂饲料组,饲养10周后,筛选出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组(OB组)大鼠和肥胖抵抗组(OR组)大鼠.再分别将OB组和OR组随机分为运动组(OB-Sw组,OR-Sw组)大鼠和非运动组(OB-Sed组,OR-Sed组)大鼠,运动组大鼠进行8周60%的个体力竭强度的有氧游泳运动,45min/d,5次/周,每周监测大鼠体重和摄食量.8周干预结束后,取血清和胃组织,血清检测TG、TC、LDL-c、HDL-c,胃组织检测促生长素(Ghrelin)表达情况.结果:10周后,高脂饲料组大鼠体重与普饲对照组相比,显著性增高(P< 0.05);OB-Sed组大鼠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与C组的相比,显著性增高(P<0.05);通过8周的有氧运动,OB-Sed组大鼠的相对摄食量多于OB-Sw组,OR-Sed组大鼠的相对摄食量多于OR-Sw组;OB-Sed组、OR-Sed组大鼠胃组织Ghrelin表达程度高于OB-Sw组、OR-Sw组和C组.结论:运动可通过降低大鼠胃组织Ghrelin的表达来降低摄食量.
作者:石晓丽;杨月琴;金丽 刊期: 2018年第06期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急性带状疱疹(acute herpes zoster,HZ)愈合后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即出疹开始4个月),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潜伏在感觉神经节经再激活后引起的皮肤感染所导致疼痛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临床特征为顽固的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剧痛,患者常有失眠、抑郁及焦虑等精神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u].目前临床上PHN的治疗措施较多,但有些治疗方法存在操作难度大和治疗风险大等缺点[2-3],并且操作难度大的治疗方法又难以大范围的应用于各级医疗机构,这不利于PHN治疗的推广和应用.肌内效贴作为一种较新的治疗技术,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运动生物力学领域[4],但尚未有文献报道肌内效贴应用于PHN.为了寻求头面部PHN的临床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和容易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我科采用肌内效贴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头面部PHN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章荣;李威;李丹;周蜜娟;胥慧敏;袁国林 刊期: 201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