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妊娠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9例临床分析

侯文杰;王子莲;陈海天;詹雁峰;李铭岚;胡明晶

关键词:妊娠, 再生障碍性贫血, 药物治疗, 输血, 早产, 妊娠并发症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母儿结局.方法:收集9例妊娠相关性再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情况及母儿结局.结果与结论:9例均为妊娠后发病,初诊时主要表现为面色及皮肤苍白、皮肤淤斑、牙龈出血.初诊及产后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减少,骨髓活组织检查提示骨髓增生低下.经予药物治疗及输血等积极支持疗法,并在密切监护下继续妊娠.1例孕23+4周者经单纯输血治疗无效行引产,其余8例妊娠期顺利,顺产2例,剖宫产6例.产妇均存活.出现产时并发症5例,其中重度子癎前期2例(1例同时合并羊水过少,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宫内窘迫),胎膜早破2例,真菌性肠炎1例.8例共分娩新生儿9例,其中双胎1例,均为早产儿,无新生儿死亡病例.新生儿身长39~48(中位数47)cm,体重1.5~2.9(中位数2.5)kg.妊娠相关性再障患者经积极药物及输血治疗,母儿妊娠结局良好.
新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肝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附62例分析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糖尿病(post-liver transplant diabetes mellitus,PTDM)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32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TDM将患者分为PTDM组(62例)和非PTDM组(17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对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家族史、体重指数、术前糖耐量,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抑制剂类型、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使用情况等进行PTDM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PTDM组中有16例使用单药他克莫司免疫抑制方案的患者,转换麦考酚吗乙酯或西罗莫司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分析转换免疫抑制方案对PTDM的影响.结果:术前糖耐量异常、使用激素、使用单药他克莫司的免疫抑制方案为PTDM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单药他克莫司免疫抑制方案的16例PTDM患者,转换麦考酚吗乙酯或西罗莫司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后,6例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的患者中2例已停用降糖药物;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10例患者中,3例已停用胰岛素改用口服降糖药,6例胰岛素用量显著降低.结论:术前糖耐量异常、使用激素和采用单药他克莫司免疫抑制方案是PTDM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减少他克莫司、转换以麦考酚吗乙酯或西罗莫司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可能降低PTDM的发生率.

    作者:安玉玲;易慧敏;李敏如;蔡常洁;陆敏强;陈规划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妊娠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母儿结局.方法:收集9例妊娠相关性再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情况及母儿结局.结果与结论:9例均为妊娠后发病,初诊时主要表现为面色及皮肤苍白、皮肤淤斑、牙龈出血.初诊及产后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减少,骨髓活组织检查提示骨髓增生低下.经予药物治疗及输血等积极支持疗法,并在密切监护下继续妊娠.1例孕23+4周者经单纯输血治疗无效行引产,其余8例妊娠期顺利,顺产2例,剖宫产6例.产妇均存活.出现产时并发症5例,其中重度子癎前期2例(1例同时合并羊水过少,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宫内窘迫),胎膜早破2例,真菌性肠炎1例.8例共分娩新生儿9例,其中双胎1例,均为早产儿,无新生儿死亡病例.新生儿身长39~48(中位数47)cm,体重1.5~2.9(中位数2.5)kg.妊娠相关性再障患者经积极药物及输血治疗,母儿妊娠结局良好.

    作者:侯文杰;王子莲;陈海天;詹雁峰;李铭岚;胡明晶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膝前痛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1 引言膝前痛是指膝前方或前下部疼痛,是临床常见的膝关节症状,引起该症状的疾病较多且相互之间容易混淆,需仔细鉴别,对症治疗.本文着重介绍容易引起膝前痛的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与治疗,以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

    作者:向孝兵;彭思敏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高血压危象的评估与处理

    高血压危象(hypertensive crisis,HC)是血压急骤升高引起的严重临床表现,常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HC分为高血压急症(hypertensive emergencies,HE)和高血压亚急症(hypertensive urgencies,HU)两大类.及时而有针对性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选择性实验室和辅助检查,有助于对血压急骤升高的病人进行诊断与评估.有效控制高血压和积极处理靶器官损害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措施.

    作者:李玉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血浆极长链脂肪酸在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中的诊断价值及洛伐他汀对其影响

    目的:探讨血浆极长链脂肪酸(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VLCFA)在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drenoleukodystrophy,ALD)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并观察洛伐他汀对VLCFA的影响.方法:将9例ALD患者设为ALD组,30名同期体检正常者设为对照组及8例拟予洛伐他汀治疗的高脂血症患者设为服药组.采用气相色谱(gas chmmatographic,GC)技术测定3组的血浆VLCFA水平,包括二十四碳烷酸(C24:0)、二十六碳烷酸(C26:0)、二十二碳烷酸(C22:0)水平,并计算C26:0/C22:0和C24:0/C22:0的比值,服药组予洛伐他汀(20 mg/d)治疗3个月后复检上述指标.结果:ALD组的血浆C26:0、C24:0、C22:0水平和C26:0/C22:0、C24:0/C22:0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1).与治疗前比较,服药组治疗后血浆C26:0和C26:0/C22:0明显降低,而C24:0、C22:0却显著增高(P<0.05~0.01).结论:检测血浆VLCFA水平有助于ALD的临床诊断.经洛伐他汀治疗后非ALD患者体内总VLCFA水平未有降低,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马振菁;黄炼红;雷惠新;邓思珊;刘洪旭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RP水平的影响——附45例报告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ACS患者血清超敏CRP水平的影响.方法:9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45例)和常规治疗组(45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治疗.辛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杭州产)20 mg,每日1次.2组均连续服药8周.测定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RP和血清LDL-C水平.结果:辛伐他汀组治疗8周后血清超敏CRP和血清LDL-C水平分别为(1.4±0.7)mg/L和(2.2±0.5)mmol/L,常规治疗组相应为(5.8±1.6)mg/L、(3.3±0.7)mmol/L,辛伐他汀组治疗后的血清超敏CRP和血清LDL-C水平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均为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辛伐他汀组超敏CRP水平降低与LDL-C降低无关(r=0.04,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降低ACS患者血清超敏CRP水平,这种作用可能独立于调脂作用之外.

    作者:李育鹏;吕键;郑小天;吴素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成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高,治疗效果多不理想,成体干细胞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对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有特殊的优势.随着干细胞的发现和对其研究的日益深入,应用成体干细胞治疗卒中前景广阔.该文查阅了近年来的国内外文献,主要综述成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金星;杨子超;张惊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恶性肿瘤皮肤转移23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恶性肿瘤皮肤转移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3例恶性肿瘤皮肤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化分析.结果:23例中,4例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其余19例为肿瘤切除术后手术切口附近出现皮肤转移.临床表现为结节性损害19例、炎症性损害3例和硬皮病样损害1例.恶性肿瘤病理类型以肺癌和乳腺癌多见,17例患者行手术、局部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治疗.发现皮肤转移至患者死亡时间3~26个月,中位生存期8个月,接受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未接受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结论:恶性肿瘤皮肤转移患者预后差,对发现皮肤结节的肿瘤患者应高度怀疑为皮肤转移,宜及时活检明确诊断,尽早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延长患者生命.

    作者:丁长锐;徐羽龙;张昕;李恒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氯沙坦与福辛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附38例报告

    目的:评价氯沙坦与福辛普利联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76例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38例)和单药治疗组(38例).在应用洋地黄、利尿药等基础上,联合治疗组口服福辛普利5~10 mg/d,1周后加服氯沙坦50 mg/d,2周后依据患者血压和耐受情况调整福辛普利的剂量,大剂量控制在20 mg/d;单药治疗组口服福辛普利5~10 mg/d,2周后依据患者血压和耐受情况调整福辛普利的剂量,大剂量控制在20 mg/d,2组均治疗6周.2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心功能NYHA分级评估、UCG检查,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单药治疗组(P<0.05).2组治疗6周后的UCG心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为P<0.05),且联合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优于单药治疗组(均为P<0.05).2组治疗前后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结论:氯沙坦与福辛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赖国华;姚秀英;王志英;袁巍巍;吴素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分析——附66例报告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方法:70例T2DM患者(单纯糖尿病组)、66例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糖尿病高血压组)及69名健康体检者(正常组)为研究对象,测量各组的身高、体重、血压,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和血尿酸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各组血尿酸水平,并分析血尿酸水平与其他指标的关系.结果:单纯糖尿病组血尿酸水平为(350±59)μmol/L,糖尿病高血压组为(418±78)μmol/L(P<0.01),正常组为(276±42)μmol/L,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血尿酸水平与收缩压(r=0.236,P<0.01),舒张压(r=0.278,P<0.01),空腹血糖(r=0.297,P<0.01),空腹胰岛素(r=0.138,P<0.01),HOMA-IR(r=0.305,P<0.01),甘油三酯(r=0.226,P<0.01)均呈正相关;血尿酸与HDL-C(r=-0.129,P<0.05)呈负相关.结论:T2DM患者血尿酸明显升高,T2DM合并高血压者血尿酸水平更高,高尿酸血症可能是T2DM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T2DM合并高血压者应常规检测血尿酸水平,发现异常者予以积极干预治疗.

    作者:苏进;王芹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热休克蛋白70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研究进展

    热休克蛋白70是一种在应激情况下产生的对机体起保护作用的非常保守的蛋白.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热休克蛋白70的产生可降低致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抗炎因子水平,对关节炎起抑制作用.该文对其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明岭;沈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GMP-140的研究——附62例报告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platelet alpha 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水平及其单个核细胞中GMP-140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2例EH患者(EH组)和3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血清GMP-140含量,用逆转录-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GMP-140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EH组外周血血清GMP-140为(190±70)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2±50)μg/L(P<0.01);EH组单个核细胞GMP-140 mRNA表达水平为0.58±0.17,与对照组0.26±0.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H患者存在GMP-140水平升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GMP-140 mRNA表达上调可能是EH患者外周血GMP-140含量增高的机制之一.

    作者:刘兴德;魏云鸿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检测冠心病并发室性心动过速患者T波峰末间期的意义——附46例报告

    目的:探讨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并发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 interval,Tp-Te间期)的意义.方法:分析46例发生室速(室速组)和23例无室速(非室速组)的冠心病患者的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测量2组的Tp-Te间期并进行比较.结果:室速组的Tp-Te间期为(114±26)ms,非室速组为(96±15)ms,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p-Te间期改变是冠心病并发室速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比数比为0.95,P<0.01).结论:对冠心病患者检测其Tp-Te间期的改变,可识别冠心病患者是否易诱发室速.

    作者:卢喜烈;汪剑锋;李智;朱金秀;徐勇;陈韵岱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合并症及治疗分析——附238例分析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的病因、合并症及治疗.方法:对238例IHS患儿进行病因学调查,及总结其合并症、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与结论:IHS病因复杂,明确病因215例(90.3%),其中属感染因素(血清病原体检查阳性)192例,非感染因素(血清病原体检查阴性)23例;病因未明23例(9.7%).感染性因素以病毒感染居多,占85.4%,包括巨细胞病毒感染(96例)、EB病毒感染(42例);非感染因素以遗传代谢性疾病居多,占57%.IHS合并症多种多样,以上呼吸道感染多见(41%),其次是支气管肺炎(17.5%)和肠炎(14.8%).巨细胞病毒和EBV是IHS的主要病原体.所有患儿均接受包括对症治疗,针对病因及合并症的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治愈201例(84.5%),病情无明显好转或加重者32例(13.4%),死亡5例(2.1%).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是IHS的主要病原体,IHS中由遗传代谢性疾病引起的病例数较多,病因未明者亦较多.IHS合并症多种多样.IHS经综合治疗后大多预后良好.

    作者:李晓峰;蔡耘;窦娟;张萍萍;王清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克林霉素致过敏性休克1例

    患者男,20岁,学生.因头痛、鼻塞、咽喉肿痛6 d于2009-02-19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无克林霉素使用史.体格检查:体温36.8℃,脉搏72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10/70 mmHg(10 mmHg=1.33 kPa).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心、肺、腹部检查(-).

    作者:姚宁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在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中控制血压情况分析——附33例报告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用于眶上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控制血压疗效.方法:33例前循环动脉瘤均行经眶上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静脉快速诱导后气管内插管,于静脉泵入丙泊酚,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和维库溴铵,或辅以异氟醚进行控制性降压,并予脑保护等措施以预防术中脑动脉瘤破裂及术后脑血管痉挛,分别记录平均动脉压、心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情况.结果:全组患者的麻醉过程平稳,进行控制性降压有效,无呛咳,均能顺利完成动脉瘤夹闭,且停止降压后无反跳性高血压.麻醉及降压效果满意,无一例患者术后出现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用于眶上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可有效控制血压,能满足手术的需要.

    作者:远征;朱坚忠;黄文思;林赛娟;黄运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卡托普利致男性乳房肿大2例

    1995年1月-2004年12月,本院在应用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的过程中,发现其致男性乳房肿大2例,特报告如下.

    作者:万群;张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腰椎骨关节炎源性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1 引言腰痛是骨科常见的临床症状,致病因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疼痛可来源于椎间盘、韧带、肌肉、骶髂关节以及腰椎小关节等部位.腰椎骨关节炎也称为小关节炎、小关节综合征、小关节病等,是腰痛较常见的原因之一,但在临床工作中多数医师更关注椎间盘退行性疾病,腰椎骨关节炎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于2007-10-12颁布的<骨关节炎诊治指南>在诊断、治疗、预防中均未提及腰椎骨关节炎,临床也少见报道,本文对腰椎骨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作一总结,旨在为该病的规范化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戎利民;冯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致过敏性紫癜1例

    患者女,30岁.因下腹部及双下肢散在淤点、淤斑13 d于2008-10-27入院.患者53 d前被犬咬伤左下肢,分别于咬伤当日、咬伤后第3、7、14、28日在右上臂三角肌肌内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 (辽宁产,批号S20043089)0.5 mL.第5次接种后第12 d出现双下肢淤点、淤斑,呈对称性散在分布,无瘙痒感、关节痛.出现淤点、淤斑前无特殊食物进食史和用药史.

    作者:楚修林;王红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两种用药方案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继发早泄的疗效比较——附113例报告

    目的:比较两种用药方案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继发早泄的疗效.方法: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继发早泄患者113例,随机分为A组(63例)和B组(50例),A组63例予口服坦洛新,每次0.2 mg,每日1次;B组在口服坦洛新(用法同A组)的基础上加用氟西汀20 mg/d,2组均治疗8周.治疗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的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评分)中各项得分和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为P<0.05),其中疼痛与不适评分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的患者及其配偶的性生活满意度提高,患者的阴道射精潜伏期延长,且B组优于A组.结论:坦洛新联用氟西汀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继发性早泄的疗效优于单用坦洛新.

    作者:张文;邹自灏;李育斌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新医学杂志

新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