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心力衰竭伴稀释性低钠血症112例的治疗

李阳;舒春花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治疗, 预后, 稀释性低钠血症
摘要:对112例慢性心力衰竭伴稀释性低钠血症患者,除给予限水、扩张血管、强心治疗外,部分轻度低钠患者予食物补充氯化钠5 g/d,其余患者给予3%氯化钠静脉滴注及呋塞米静脉注射治疗.结果示经治疗后10日显效83例,有效1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1%.提示在适当补充钠盐的同时(包括应用3%的氯化钠静脉滴注或口服补钠)辅以呋塞米利尿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新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气管导管固定器在经口气管插管病人中的应用

    在抢救呼吸衰竭病人或全身麻醉手术中经常采用经口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后一般用胶布将气管导管固定在口腔内.但这种固定方式不太牢固,病人很容易自行将导管拔出,而且受病人汗液或口腔分泌物的浸润,胶布容易松动,气管导管易向口腔内滑落或向外脱出.我科2002年1月~2003年11月,经口气管插管98例患者,均采用胶布固定10例出现导管意外脱出,17例出现导管向口腔内滑落过深导致单侧肺通气,这些情况对病人是十分危险的.自2003年12月~2005年6月,我科应用大连产气管导管固定器于62例需经口气管插管的患者,效果满意.

    作者:张玉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思考病例(123)一等奖获奖名单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微小核糖核酸与肿瘤发生

    微小核糖核酸 (microribonucleic acids,miRNAs)是指含有19~25个核苷酸的小核糖核酸分子,近年研究发现其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该文综述近年miRNAs与肿瘤关系的研究,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郭晓强;刘海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沙格雷酯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观察——附58例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沙格雷酯(安步乐克)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58例,给予沙格雷酯100 mg ,3次/日,口服8周,监测治疗前后患肢的症状与体征、双下肢动脉峰值血流速度、肝及肾功能、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变化.结果:患者主观症状改善率均在91%以上;临床总有效率93%;双下肢峰值血流速度治疗后有显著增加[治疗前(39±5)cm/s,治疗后(49±7)cm/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血糖、肝及肾功能等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沙格雷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症的药物.

    作者:王晓军;刘文星;徐丽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单卵三胎妊娠并联体双胎1例报告

    1 引言自然条件下三胎妊娠的发生率为1/7 921,联体双胎的发生率为1/5万~1/10万,而单卵三胎并其中两个为联体双胎则极为罕见[1].我院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雪霞;黄素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肺吸虫病伴发肺结核52例分析

    目的:探讨肺吸虫病伴发肺结核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肺吸虫病伴发肺结核的认识.方法:对52例肺吸虫病伴发肺结核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转归等情况进行数理分析.结果及结论:52例肺吸虫病伴发肺结核患者,平均38岁,男多于女(2∶ 1);40例(77%)为疫区居住的农民;50例(96%)有食半生石蟹、醉蟹、腌蟹或烤石蟹史,其余有饮溪流生水史.痰虫卵检查48例找到肺吸虫虫卵,占92%(48/52),其余4例痰肺吸虫虫卵检查阴性者在粪便检查时找到肺吸虫虫卵.痰抗酸杆菌涂片检查100%阳性.误诊率21%(11/52).病原学检查特异度高,结合病史及病原学检查可尽早明确诊断.

    作者:包森和;卢积良;苏金亮;周云飞;陈高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肺结核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呼吸系统疾病(8)

    1 引言肺结核是我国的乙类呼吸道传染病.自1882年Koch发现其病原体--结核分支杆菌(结核杆菌)以来,其临床治愈率达到85%以上.其发病机制主要以免疫反应为主导,伴随炎症反应.其病理变化以炎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3种基本变化为主,并具有一定诊断特征的结核结节(结核性肉芽肿)及干酪性坏死.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咯血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和午后潮热、食欲不振、疲乏及盗汗等结核性中毒症状.

    作者:谭守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关于医学名词英文缩略语的启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基因重组凝血因子Ⅶa治疗心内直视手术后弥漫性渗血10例

    10例心内直视手术后发生弥漫性渗血的患者应用基因重组凝血因子Ⅶa 20~60 μg/kg静脉注射,结果9例心包纵隔引流量明显减少,1例心包纵隔引流量减少不明显.显示基因重组凝血因子Ⅶa能有效控制心内直视手术后弥漫性渗血.

    作者:杨圣艮;唐白云;张希;王治平;吴钟凯;熊迈;童萃文;孙培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免疫治疗进展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是一组起源于骨髓造血干或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造血细胞发育异常导致髓内无效造血,患者骨髓增生而外周血细胞减少.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免疫机制异常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免疫治疗MDS取得一定的疗效.该文综述了近年来MDS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吴凌云;李晓;浦权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脾血管肉瘤合并自发性脾破裂1例报告

    1 病例报告患者女,54岁.因左上腹疼痛16 h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2次于2004-12-04入院.患者于12月3日晚餐后约2 h突然感到左上腹疼痛,为持续性隐痛,腹痛随体位改变而加剧,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2次,无畏寒、发热,无腹胀、腹泻.当晚未予任何处理,次晨10时腹痛仍未缓解来我院求诊.患者无暴饮暴食史,绝经6年.体格检查:体温36℃ ,脉搏9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75 mmHg(10 mmHg=1.33 kPa).急性痛苦面容,面色略显苍白,营养中等,神清合作,坐位及行走时腹痛均不明显,躺卧时左上腹疼痛较剧烈.皮肤、巩膜无黄染,无出血点及淤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肺部听诊无异常.心界不大,心率96次/分,心律整齐,无杂音.

    作者:李华芝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黄芪注射液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与地塞米松联用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53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globulin,IVIG)与地塞米松联用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的疗效.方法:选择GBS患者10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对照组54例.治疗组采用IVIG,0.4 g/(kg·d),连用5日;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 mg/d,7日后减量至7.5 mg/d,然后逐渐减量,15~20日内停药.对照组单纯应用地塞米松治疗,剂量同治疗组.结果:①治疗组神经功能在短期内迅速恢复,且开始恢复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P<0.01);②治疗组的治愈率为77%,对照组为5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1);③治疗组住院时间[(17±8)日]明显短于对照组[(31±10)日](P<0.01).结论:IVIG与地塞米松联用治疗GBS的近期疗效优于单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可明显缩短病程及住院时间.

    作者:崔才三;李现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49例报告

    目的:报告人感染猪链球菌病49例,探讨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诊治经验.方法:对49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病人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治疗等进行数理分析.结果与结论:49例均有宰杀、切割、清洗病死猪(肉)等病原直接接触史.起病急骤,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伴头痛、头晕、全身不适、乏力、气促、腹痛、腹泻、昏迷等全身中毒症状,12例在感染性休克的基础上并发DIC、ARDS.49例中普通型25例,脑膜炎型15例,休克型5例,混合型4例.分离病原菌鉴定为猪链球菌2型.用青霉素、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等治疗2~3周,7例死亡(休克型4例、混合型3例),42例复查血培养和脑脊液无菌生长,治愈出院.猪链球菌对青霉素,第1~3代头孢菌素、红霉素等药物均敏感,病程2~3周,大多预后良好.该组病例未见人传人的病例.

    作者:刘海燕;袁顺清;葛琪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阿奇霉素致迟发性过敏1例

    患者女,48岁.因咳嗽、咳痰20日,加重2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0日前始咳嗽,咳白色泡沫痰,在院外诊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并给予头孢菌素静脉滴注治疗,治疗6 日后,自觉疗效不佳,2日前症状加重,来我院就诊.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体温37.1℃,脉搏59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5/80 mmHg(10 mmHg=1.33 kPa).双上肺可闻及哮鸣音,未闻及湿啰音.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律整齐.血常规:白细胞11.2×109/L,中性粒细胞0.75,淋巴细胞0.25.X线胸片示双上肺纹理增粗,诊断为支气管肺炎.

    作者:张子青;王福春;解放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关于β受体阻断药治疗心力衰竭之我见

    1 引言心力衰竭是器质性心脏病发展到危重期的一种严重临床综合征.尽管学者们不断探索改进治疗心力衰竭的新方法,然而心力衰竭仍然是存在着高死亡威胁的疾病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日益增高,而且这些患者绝大多数在基层医院及社区医疗单位治疗.因此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持有更深入正确的认识是亟需解决的临床问题,而β受体阻断药在心力衰竭治疗应用中的歧议较多.

    作者:陈富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转归与抗病毒治疗

    1 引言自1989年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基因被发现,并确认HCV是输血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以来,对于HCV及其感染的认识不断深化,针对HCV的抗病毒治疗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仅从临床的角度就HCV感染的自然发展转归和抗病毒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谭德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儿童结核病诊断过程值得关注的问题

    进修医生 教授,请您谈谈儿童结核病的流行状况好吗?教授 近10年来全球结核病病例数有所增加,WHO统计报告当今全球有17亿人感染结核杆菌,现有结核病病人约2 000万例,我国耐药结核问题严重,耐多药结核病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

    作者:邱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氯吡格雷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40例,分为氯吡格雷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应用现代心力衰竭治疗模式治疗,氯吡格雷组应用现代心力衰竭治疗模式加用口服氯吡格雷(75 mg/d)治疗.采用UCG评价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并比较两组心功能分级的改变.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LVEF由0.42±0.08增加至0.49±0.09,氯吡格雷组则由0.42±0.07增加至0.58±0.09,两组治疗后的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氯吡格雷组的心功能分级(Ⅰ级13例,Ⅱ级7例)比对照组(Ⅰ级6例,Ⅱ级14例)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氯吡格雷可以改善ICM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任宏生;朱兴雷;张兴华;许法运;张绪洪;王勇;唐元升;苑海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的关系——附58例检测报告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水平与疾病活动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58例RA患者,根据疾病活动评分分为低度活动组14例、中度活动组33例和高度活动组11例,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MIF的表达,以15名正常人作对照,并检测RA患者血清中的RF,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及C-反应蛋白,观察其与MIF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IF在RA低、中、高度活动组的表达均有所增高(P<0.05~0.01),MIF与RA疾病活动评分及RF、C-反应蛋白均呈正相关关系(r =0.72~0.86,P=0~0.014;r=0.91,P<0.01;r=0.83,P<0.01),与抗CCP抗体则无相关关系(r=0.56,P>0.05).结论:在RA疾病活动时MIF水平增高,并能反映疾病活动的程度,可以作为临床观察RA疾病活动的指标之一.

    作者:李娟;赵毅;曹艳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新医学杂志

新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