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荣
目的:探讨Gesell发育量表对婴幼儿脑瘫康复疗效评估的效果.方法:采用Gesell发育量表对3周岁以下的脑瘫患儿进行治疗前后测试对照.结果:发育龄4个能区(应物能、动作能、言语能、应人能)治疗前后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发育商的言语能和应人能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esell发育量表可以作为婴幼儿脑瘫康复疗效评估的一种方法,但有一定局限性.
作者:周雪娟;陈彤;江克文;王继跃;梁建凤 刊期: 1999年第05期
5.3结论上肢运动具有很好的效应,它包括提高上肢的做功量,在相同做功量下降低代谢和通气量,只有2份研究报导了其它的效应,如全身的功能状态和能力.但确切的运动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周士枋 刊期: 1999年第05期
1999年5月23日~28日来自全球的1433 名理学治疗界的专家学者云集日本的横滨,出席四年一度的理学治疗专业学术盛会.在为期1周的学术活动中,共举行学术讲座6场,专题演讲13场,专题研讨会7场,论文涉及范围广泛,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作者:魏国荣;大西友子 刊期: 1999年第05期
强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康复科的常见病之一,医疗体操和手法治疗是治疗强直性脊椎炎积极而有效的方法.我们从1982年起即采用全身和局部活动相结合的主动运动为主、配合适当的被动手法和按摩方法.由于充分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针对肌肉萎缩、功能障碍进行治疗,所以能维持关节基本的活动度,增强对抗畸形方向的肌力,从而保护关节、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维琪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站立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对2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检查,下肢运动功能用FuLg-Meyer运动功能评测方法,下肢活动能力用功能独立性评测,站立稳定性用重心动摇检测仪测定.结果:20例能够行走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在18分以上,下肢运动功能积分与站立稳定性各参数间均不相关,|r|=0.06~0.21 ,P>0.05.功能独立性评测活动项和转移项均与站立稳定性各参数值显著相关,|r| =0.83~0.57,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下肢伸肌痉挛程度和分离运动程度对静态站立的稳定性无明显影响,而下肢活动能力与站立稳定性明显相关.
作者:高霞;刘振芳;张洁;王梅 刊期: 1999年第05期
1 手动爬楼梯轮椅爬行原理及存在的问题普通轮椅不具备攀登楼梯和跨越路障的功能,这大大限制了以轮椅为代步工具的下肢截瘫患者及年老体弱者的活动范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考虑到我国多数轮椅使用者目前的经济承受能力,爬行装置不应过分复杂.清华大学精仪系康复研究中心首先开发了手动爬楼梯轮椅[2].
作者:苏和平;王利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介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后,出现顽固性下腰痛患者的银针治疗.方法:选择无术后椎间盘再突出和椎管再狭窄的24例患者,均因手术摘除髓核一段时间后出现顽固性下腰部及臀部疼痛,以痛点银针加艾灸治疗.结果:治疗前后的压痛点得分差异显著(P<0.001).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臀部顽固性压痛点采用银针治疗,具有简单实用、安全等优点.只要病例选择适当,银针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义凯;敖学艳;张东玲;王福根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继发性损伤的影响.方法:92例60岁以上老年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为康复组(44例)和对照组(48例).康复组在初次评价后按早期康复程序在床边进行训练,每日1次,每次30min,从病后平均第8天开始,平均训练35天.其余时间由家属帮助训练.结果:①上下肢运动功能明显提高,步行恢复率达59.1%;②坐位和站位平衡表现出明显改善,其中坐位平衡达Ⅱ~Ⅲ级者康复组占75%,而对照组只有43.8%;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在60分以上恢复良好者达47.6%;④预防或减少了继发性损伤.结论:早期康复对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脑卒中同样可行,而且有效.
作者:李红玲;郭力;宋兰欣;魏国荣;马惠莉;王马魁;岳崴;李春岩;曲镭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脑血管病恢复期后遗症期不同程度的肢体关节废用综合征患者应用TWZ-1型三梯杠多功能练功器进行康复治疗性训练的疗效.方法:选择患者150例,脑血栓形成86例,脑出血64例,病程42天~1 年半,恢复期54例,后遗症期96例.采用患肢与健肢的正常运动轴位作对照.结果:有效率:肩关节82.6%、肘关节93.1%、腕关节86.7%、髋关节76.5%、膝关节85.7%、踝关节94.7%.总有效率88%(P<0.01).疗程平均82.49天.结论:三梯杠多功能练功器是肢体偏废关节废用综合征功能康复较理想的治疗性训练器械.
作者:张昌志;陈国林;张振海;徐晓静;谢印录;张立丽 刊期: 1999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本组男42例,女26例;年龄52~84岁,平均69.5岁;有高血压病史10年以下12例,10~15年46例,16~20年10例;中风2次以上46例,1次22例.本组经CT检查均为基底部出血.入院时左侧肢体偏瘫54例,右侧肢体偏瘫14例,伴失语62例;瘫痪肌力0级45例,Ⅰ级11例,Ⅱ级8例,Ⅲ级2例,Ⅳ级2例.并发症:肺部感染66例,昏迷状态63例,其中气管切开59例,鼻胃管插管53例,尿道感染22例.
作者:李辉;吴九菊;王志传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老年脑梗塞患者恢复期血压昼夜变化的方式及可能影响的因素.方法:应用24小时血压监测仪测定45例老年半球梗塞患者昼夜血压变化,并与年龄、性别、血压情况相似的老年非脑梗塞者进行比较.结果:老年脑梗塞患者恢复期的昼夜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昼夜收缩压相对差小于对照组(P<0.05),原有高血压史的脑梗塞患者的昼夜收缩压相对差(P<0.01),昼夜收缩压百分率(P<0.05),昼夜舒张压相对差(P<0.05) 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提示有高血压史的脑梗塞患者恢复期的血压昼夜变化仍有异常.
作者:庄作民;郑杭玲;边平达;刘元标;倪建芳;王洁婷 刊期: 1999年第05期
肌力是保持老年人独立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这一点以往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传统上把肌力训练看作是增加肌力和爆发力的方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肌力训练对老年人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增加体力活动可以减少多种慢性病的发病率,如冠心病、中风、骨质疏松、糖尿病、肥胖等.体力活动不足和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等同样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本文综述了肌力训练对健康状态的影响.
作者:魏国荣 刊期: 1999年第05期
随着医疗与康复的进步,人们愈来愈关注慢性疾病对个体生活质量的影响.尽管医疗程序可延长人的寿命, 但是活得长并不意味着活得好,重视医疗对象的生活质量成了现代康复的必然发展趋势之一[1].作业治疗作为现代康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医疗对象的生活质量正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
作者:梁国辉;戴玲 刊期: 1999年第05期
在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中,因为早期偏瘫后肢体障碍有可能出现自然恢复,一般都把支具疗法放在治疗的后期,作为残损的功能补充.近来日本学者宽原美提出早期使用支具有利于运动疗法的实施[1];近藤克则也指出脑卒中偏瘫患者从急性期开始,就产生快速肌萎缩,早期站立是有效的预防措施[2].我们在重度偏瘫患者的早期运动治疗过程中,用下肢长腿支具控制膝、踝关节,实现了早期站立,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怀民;瓮长水;于增志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不同运动方式对退变关节软骨的形态学影响.方法:以新西兰白兔为研究对象,用伸膝位石膏固定8周的方法建立骨关节炎动物模型,按运动方式不同,随机分成5组,从光镜、扫描电镜两方面观察运动对退变关节软骨的组织形态学影响.结果:关节制动可诱发关节软骨退变,运动对退变软骨具有保护和促进修复作用.结论:关节适宜运动可促进退变关节软骨的修复和重塑,增加关节稳定性.
作者:黄涛;黄昌林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急性期和非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效果,以及运动功能改善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善之间的关系.方法:住院脑卒中患者116例,分别采用Fugl-Meyer和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结果:①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的疗效显著(除洗澡项P=0.002,其他P<0.001).②急性康复组在ADL总分和平地行走项得分,Fugl-Meyer评定中的腕手、下肢项得分均高于非急性康复组,P<0.05.③运动功能的改善和ADL能力呈正相关.结论:不论是急性期和非急性期的脑卒中患者,正规的康复治疗均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但急性期康复的疗效优于非急性期组.治疗过程中可依据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ADL训练.
作者:曾海辉;燕铁斌;黄利荣 刊期: 1999年第05期
1 考察龙操医院是日本西部一家著名的骨科专科医院,以全髋、膝置换为特色,全髋、膝置换术前后的康复训练已成为该院康复的一项专长,康复程序也较完善.该院医师均为认定康复医师,具有康复处方权,由治疗师及护士施行,如机能训练常在PT或OT室进行,膀胱训练、位置治疗、简单的关节活动度训练等由病房护士施行.门诊患者一般在门诊理学疗法室治疗,大多为牵引与电疗,由助理PT施行;运动疗法与OT一般由注册PT或OT师承担,常在病房PT或OT室施行,病房所有患者的PT或OT治疗也在此处进行.上肢及ADL训练由OT师施行,下肢、拐杖使用、步行训练及温热、水疗等由PT师施行.物理因子治疗,主要集中在热敷袋、水疗、牵引及低频电疗.由于设备先进,施行治疗的效率高,如站立训练,生物反馈训练、等动训练等均由电脑控制,准确性高.
作者:邱纪方 刊期: 1999年第05期
1 历史与现状早在三、四十年代,人们就发现游离周围神经(free peripheral nerves, FPN)脊髓内移植可使损伤轴突出芽,到了七、八十年代,很多学者以令人信服的形态学证据证实,FPN脊髓内移植能使损伤神经元发挥很大的再生潜能,生长突破宿主-移植物界面,移植的神经能被较好地神经化,再生轴突的胞体多分布于损伤处附近.
作者:郭庆山 刊期: 199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