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健康服务业行稳方能致远

杨善发

关键词:
摘要: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强调,要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要有所为,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市场要有活力.这为我国健康服务业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健康服务业属于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其发展固然要有活力,但不等于要求其产业化发展.
中国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步子迈得还不够大

    近日,有着国内首部地方医疗“基本法”之称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颁布并将于2017年1月1日起实施,深圳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驱与前沿,通过本次《条例》再行首创之风引领全国医改,但深圳医疗“基本法”只是在一些举措上有所进步,由于被条条框框所限制,显得犹抱琵琶半遮面.

    作者:陈文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医政理念与机制的变革

    我国关于医政管理法律制度已经严重滞后于现今社会医疗机构和医师执业现状,在《执业医师法》修订进行中,《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迟迟没有修订意向的大背景下,深圳经济特区,根据自身特色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地方——《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也许会为中国医改法治化开了个好头.与之前的征求意见稿相比虽然有些遗憾,感觉立法者还是过于审慎保守,但颇为欣喜地是新法仍然有很多突破性立法,深圳已经启动一场医政理念与机制的变革.

    作者:王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经略新发展

    广东省粤北人民医院,一家创建于1886年的百年医院,也是广东省韶关市唯一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若干年以来,这家地处粤北山区,由于财政支持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医院发展缓慢,被业界戏称为“广东破旧的三甲医院”,医患供需也因此日趋紧张,成了飞速发展的广东经济、日益提高的人民健康需求这种新形势下的不和谐音符.

    作者:郑海洋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为何要公开全部病历?

    《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第五十条规定,需要查阅或者复印、复制病历的,对已完成的病历,医疗机构应当在正常工作时间6小时内提供查阅或者复印、复制服务;未完成的病历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医疗机构应当对复印、复制的病历加盖与原件相符的证明印记并标注复印、复制时间.那么公开全部病历是否有助于处理医患纠纷,患者隐私权如何保障?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让健康中国建设接上地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对于国家而言,健康是开创美好未来的根基;对于个人而言,健康是享受幸福生活的前提.健康中国的落脚点首先是健康个体、健康家庭、健康社区,然后才是健康城市、健康国家.

    作者:张新庆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乡村并轨强基层的必由之路

    乡村医生问题是农村卫生管理中长期存在的棘手问题.多年的实践证明,仅仅针对乡村医生出台措施,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现在需要的是换一个思路,从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体制的重构入手实行乡村并轨,在强基层的同时,使乡村医生问题迎刃而解.

    作者:徐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编制改革应坚定而谨慎前行

    尽管在政策方向和实践探索中,编制改革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但对它的争论却从未停止.新一轮医改以来,许多地区都在探索对公立医院人事制度进行改革,作为医改的排头兵,广东省深圳市更是率先提出在新建医院全面取消编制,并已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等新建市属医院试点全员聘用、岗位管理.人社部发布消息称,将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又一次将编制改革推向风口浪尖.

    作者:胡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健康权健康中国的法治理论

    在健康中国与法治中国战略的双重背景下,健康权理论应当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法治基础理论.健康权对政府施加了3个层面的义务:尊重、保护、实现.保护的义务,着重从民事权利的角度,表达了健康权的内在要求;实现的义务,着重从社会权利的角度,表达了健康权的内在要求;而尊重的义务,则着重从政治权利的角度,表达了健康权的内在要求.

    作者:黄清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激发内生动力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变革记

    在红色热土毕节,有一所拥有79年历史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毕节市一医).她承载着几代创业者的期望,守护着900余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半个多世纪以来,医院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现已发展成为集医教研、预防急救和康复为—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辐射川、滇、黔三省交界.

    作者:周文波;郑海洋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人民共建共享“大健康”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胜利召开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审议通过,是我国医学健康领域的重大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新时期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新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其中“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这一政策强音把卫生和健康工作提高到国家战略水平.

    作者:刘德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家庭医生制度仍有优化空间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以及近日审议通过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分级诊疗被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和突破口,也是国际上较为常见的做法.目前,我国也在多地试点实施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受种种现实条件的限制,我国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若要进一步发展,政策仍需进一步优化.

    作者:俞卫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公共场所不能乱来

    《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医疗机构执业场所是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及其卫生技术人员的执业活动受法律保护.那么强调医院是公共场所,对于维护医院秩序将起到多大作用?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十年巨变打造地市级肿瘤医院标杆

    江苏省南通市肿瘤医院创建于1972年,是全国创建早的地市级肿瘤专科医院之一.2005年之前,医院参照二级医院管理.近10年来,医院以等级医院创建为抓手,引才集贤,强化内涵,提升服务,科学管理,实现了多次跨越发展:2005年~ 2008年,实现了二级医院向三级医院的飞跃;2008年~ 2010年,实现了三级医院向三级甲等医院的飞跃;2015年12月,医院通过新一轮江苏省三级甲等肿瘤医院评审.目前,医院是江苏省两家三甲肿瘤医院之一,全国地市级肿瘤医院联盟首任会长单位,成为国内地市级肿瘤医院标杆之一.

    作者:顾智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做健康共治的全球典范

    在当今社会里,影响健康的因素非常复杂,且相互交织,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物质环境和行为方式等多个层面,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共同合作以及各种复杂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必须依靠整个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将健康生活方式、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和健康产业融为一体,形成整个政府和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平台,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而健康共治是其中重要的经验.

    作者:傅华;郑频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新征程上再次扬帆起航

    在中关村科技核心区,静静地伫立着一家区属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北京市中关村医院.医院地处中关村科技园区,周边环境优美,名企、名校不胜枚举,与中国科学院比邻而居.

    作者:汪关宝;陈峥郁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十三五”医改重点任务更加聚焦

    伴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号角,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也为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卫生事业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迎来新的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者:傅卫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锐意改革打造健康鄂尔多斯

    2009年国家实施新一轮医改,鄂尔多斯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试点城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大胆创新、锐意改革,通过近6年来的实践探索和大胆尝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真正让群众享受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红利.

    作者:何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国外健康险什么样

    重大疾病保险自1982年在南非首次问世以来,在国内取得了较好的医疗保障效果,英国和澳大利亚随后分别于1985年和1987年推出各自的重大疾病保险,其后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效仿.在重大疾病保险的30多年发展进程中,保险模式不断创新,已经从原先单一的寿险市场中脱离出来,逐步进入社会医疗保险领域,形成了多样化支付方式和多层次赔付体系.

    作者:曹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分级诊疗关键抓“五个突出”

    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既是医改的重要内容,也是以需求为导向,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重要举措.如何推进“两项制度”建设?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做到“五个突出”.

    作者:王咏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警惕循环往复的“猫鼠游戏”

    治疗病种多、适用科室广、使用量高的“辅助用药”,虽达不到与“身价”相称的神奇功效,甚至不能独立发挥治疗作用,但对多数病人没有明显伤害,还能产生心理抚慰,医生可以放心、放量使用.比如,著名的“小牛血”产品,并不能直接杀灭病毒或抗炎,却凭“辅助治疗”遍地开花.又如某进口维生素类营养补充剂,用量大的竟是骨科,虽然各国治疗指南均未推荐使用,但国内骨科医生认为“有助于恢复”.

    作者:解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国卫生杂志

中国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卫生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