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官迅;黎蕾;刘国顺;阎静;虞康惠
随着严重意外损伤的增加,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呈剧增趋势.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脊髓损伤常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并伴有功能障碍,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因此,如何早期准确地诊断脊髓损伤及其程度,对于脊髓损伤后治疗及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磁共振能清楚显示脊髓损伤的部位、程度及其病理变化,并能显示陈旧性损伤的继发改变,对早期诊断、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判定均具有重要价值.笔者对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脊髓损伤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杨永贵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宫颈癌血管生成特征的评估价值.方法 宫颈癌组25例及对照组20例均进行超声造影增强显像(CEUS),观察宫颈血流灌注模式及微血管分布特点,并使用QLAB-ROI后处理软件,分析时间-强度曲线(TIC)形态及部分参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CEUS诊断宫颈癌21例,另4例IA1早期浸润癌未能检出.宫颈癌CEUS表现为增强早期病灶区局限性团状或环状高增强,增强晚期病灶内部先减退,周边部呈稍高增强.宫颈癌TIC形态呈“高尖”、“快进快出”或“快升缓降”型,而正常宫颈呈“慢进慢出”型.恶性病灶较对照组达峰时间(TTP)、增强时间(△T)明显缩短,增强强度(EI)及单位时间强度变化(K)明显增高(P均<0.05).宫颈癌组MV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EUS能够提高宫颈癌新生血管的显示能力,为准确评估癌肿血管生成及定量研究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余秀华;钱斌;施红;张宏;李彩云;侍立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50岁,于2013年6月27日因“痰中带血2个月”入住本院心胸外科.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晨起后咳嗽咳痰,痰中带血,痰呈暗黄色,量不多,偶伴胸痛,就诊当地医院查胸部CT提示前上纵隔占位,考虑胸腺瘤,未做特殊处理,就诊我院.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病史.体检:胸廓正常无畸形,胸骨无叩痛,呼吸运动正常,肋间隙正常,语颤正常.叩诊清音,呼吸规整,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正常,心浊音界正常,心率77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
作者:张晓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反映了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微观扩散运动,通过检测人体组织中水分子扩散运动受限的方向和程度,间接反映组织微观结构的变化,是从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病理生理状态的一种技术,可用于功能与定性诊断.DWI初主要应用于急性脑缺血、脑肿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随着磁共振软硬件技术的提高,DWI在体部的应用也日益广泛[1].
作者:马婉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对体部恶性肿瘤诊断的影像特点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体部恶性肿瘤25例中,宫颈癌6例,直肠癌5例,乙状结肠癌4例,肺癌4例,淋巴瘤3例,食管癌2例,贲门癌1例.所有患者行DWIBS扫描,三维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并黑白反相显示,分析其影像特点.结果 原发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灶在DWIBS上呈明显低信号(浓聚),肿瘤分期与临床一致.结论 DWIBS对体部恶性肿瘤诊断有重要价值,并有利于其分期.
作者:刘一平;易自生;陈志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分子影像学技术(molecular imaging)是运用影像学手段显示组织水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变化,对其生物学行为在影像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1].分子影像是医学影像和分子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放射医学、核医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在过去20年中,分子影像学发展迅速.在基础生物学领域,分子影像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分子事件的研究,包括基因表达、分子转运/定位和分子相互作用等;在转化医学领域,分子影像已被常规用于疾病标志物鉴定、药物筛选及诊断[2].
作者:兰小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G)对照,探讨双源CT (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50%)的诊断价值,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DSCT冠状动脉及SCAG成像的受检者199例,分析比较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在199例受检者中,共发现2656段冠脉血管段、792条分支;DSCT与SCAG对冠状动脉狭窄(≥50%)的诊断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源CT在以血管段、血管分支及受检者为单位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0.38%、97.05%、95.75%:92.65%、97.04%、95.45%:94.12%、78.26%、90.45%.在以冠脉血管段为单位评估冠脉狭窄(≥50%)时,共误诊63血管段,漏诊50血管段,误诊原因主要由于重度钙化,高心率或心律失常及佳绝对时相选择的错误,漏诊原因主要由于人为疏忽或技术原因.结论 相比较SCAG,DSCT在对冠状动脉狭窄(≥50%)的诊断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诊,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SCT可作为冠心病筛查的重要手段.
作者:成官迅;黎蕾;刘国顺;阎静;虞康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肝脏恶性肿瘤是一危害很大的常见疾病,特别是局灶性肝脏病变的定性诊断对指导手术方案制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肝脏占位性病变特别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早期多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一旦发现常已发生其他脏器转移,失去根治性切除机会,预后差.根据HCC的巴塞罗那分期(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标准,如果属于早期或者早期,HCC是可以有效治疗的,部分是可以治愈的[1].如果能够提高肝脏占位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则对于制定正确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是十分有意义的.
作者:柯振武;顾明;汪扬;龚光辉;马宗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3.0 T磁共振扫描仪高分辨率MRTA综合扫描技术对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 诊断为三叉神经痛64例患者均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扫描序列(3D-TOF)与容积内插屏气扫描序列(VIBE)大、小体素模式进行扫描,扫描结束后分析三叉神经周围血管数目,计算图像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结果 采用VIBE序列大、小体素扫描所得图像所显示的三叉神经周围血管数目多于3D-TOF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IBE序列大、小体素扫描所得图像的SNR与CNR均显著高于3D-TOF序列(P<0.05).两种序列大体素扫描模式图像SNR与CNR均显著高于小体素扫描模式(P均<0.05).结论 采用大体素3D-TOF FLASH序列扫描,能够明确辨别责任动脉:采用小体素VIBE序列能够精确显示脑桥小脑角池内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同时清晰显示责任静脉.两种技术综合应用能精确显示脑桥小脑角池内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可为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全面细致的影像学参考.
作者:陈凯;李天然;杨平生;郑向东;黄晓斌;杨志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及扩散加权成像(DWI)诊断、鉴别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37例前列腺疾病患者,其中前列腺癌25例,前列腺良性病变12例(包括前列腺增生10例,前列腺炎2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T2WI、DWI及DCE扫描,共选取前列腺癌的兴趣区(ROI) 44例,良性病变ROI 38例(前列腺增生ROI 35例,前列腺炎ROI 3例),比较DWI、DCE及两者联合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统计学分析各组ADC值、SI-T曲线相关参数.结果 DWI图像上,37例前列腺癌灶呈明显高信号,前列腺癌组织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为(0.86±0.16)×10-3 mm2/s,良性前列腺疾病组平均ADC值为(1.23±0.21)×10-3 mm2/s,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ADC值有小部分重叠.前列腺癌及良性前列腺病变组动态增强参数分别为Tmax:(97.5±9.5)s;(121.0±16.1)s,SI%:165.9±27.0; 175.6±23.4,R:4.06±0.54、2.48±0.60.DWI、DCE及两者联合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81.8%、90.9%及93.2%.结论 DWI及DCE联合应用可弥补各自的不足,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性.
作者:刘会佳;任静;李娜;侯炜寰;潘奇;宦怡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对手运动相关脑功能皮层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质量控制和管理前后成功率进行评价,同时探讨影响手运动相关脑功能皮层BOLD-fMRI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手运动相关脑功能皮层BOLD-fMRI的77例受检者资料,其中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前后手运动相关脑功能皮层BOLD-fMRI影像资料分别为31例和46例,以试验结果是否出现合理的激活图为标准得出质控前后两组试验的成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分析不成功的试验原因,包括设备因素、受试者因素及其他因素.结果 实施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后,手运动相关脑功能皮层BOLD-fMRI试验的成功率由质控前67.74%上升到8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施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后,受试者因素、设备因素两个方面较质控前对试验的影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对提高手运动相关脑功能皮层BOLD-fMRI的成功率、降低受试者因素、设备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倪萍;付丽媛;陈自谦;肖慧;钱根年;许尚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单一椎体骨挫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单一椎体骨挫伤的PET/CT表现,标准摄取值(SUV)>2.5定为放射性摄取增高,并对比MRI图像,分析其对椎体骨挫伤的诊断准确率.随访时间为6 ~ 24个月.结果 有完整资料的30例单一椎体骨挫伤患者,X线平片或CT片未能检出异常,MRI诊断骨挫伤12例(40%),其余18例均诊断为转移瘤.18F-FDG PET/CT诊断椎体骨挫伤30例,共计30个椎体,均为单一椎体,以胸腰段椎体为主.PET/CT和MRI病灶检出率相同,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和40%,二者定性诊断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17.14,P< 0.05).结论 PET/CT对单一椎体骨挫伤的诊断明显优于MRI,能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准确的影像信息.
作者:张峰;刘东锋;潘贤成;郑涛;王凯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耳聋是影响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大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人工电子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在国内也随之发展起来,为双侧重度、极重度感音性耳聋患者重新恢复听觉带来福音,尤其是先天性耳聋的幼童患者和语后聋而助听器无效的老年患者.由于颞骨结构复杂、细微,且位于其深部,为了确保手术的成功,必须掌握每例患者的手术特点,影像学资料是唯一客观准确的可以信赖的参考依据[1].
作者:张国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人性化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不仅为病人提供了优质的服务,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真正把以病人为中心推向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发展轨道[1].临床核医学是一门应用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2].目前国内已有数所医院建立了核医学科病房,但关于核医学的护理管理少见报道.我院核医学科是一个集检查、化验、病房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又因拥有先进的大型检查设备PET/CT、ECT而成为医院的窗口单位.
作者:王光琳;洪愉;曹娟;刘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60岁,因右前胸痛5d就诊,疼痛呈阵发性钝痛,深呼吸及咳嗽时疼痛加重,不伴右肩关节及右背部闷痛;无咳嗽、咳痰、咯血、发热及呼吸困难等不适.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无糖尿病、结核及肝炎病史.实验室常规检查及肿瘤标志物均正常.
作者:吴应行;肖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利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模型,观察两种对比剂(Gd-DTPA和HSA-Gd-DTPA)进行MR淋巴造影效果比较.方法 制作新西兰兔腘窝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模型16只,完全随机法分成Gd-DTPA组(A组)和HSA-Gd-DTPA组(B组).仰卧位固定兔子,轴位和矢状位扫描双侧腘窝淋巴结.平扫序列包括T1WI,脂肪抑制T1WI和T2WI.增强扫描:平扫后一侧后肢趾蹼间隙注射Gd-DTPA和HSA-Gd-DTPA,A组于给药后10 min、30 min和60 min行T1WI和T1WI FS扫描,B组于给药后30 min、1h、3h、6h和12h行T1WI和T1WI FS扫描.相关参数与平扫时相同.测量增强前后两组淋巴结的信号强度并计算其强化率.采用配对t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增强效果及其组间差异.结果 (1)经趾蹼间隙给药后,Gd-DTPA后10 min即进入血循环,胫前静脉显影,尿液快速明显强化,淋巴结不均匀强化,而HSA-Gd-DTPA不进入血循环,淋巴管和淋巴结明显、均匀的强化;(2)A组淋巴结的大强化率(59.9%)低于B组的大强化率(147.2%).结论 对比剂的分子量显著影响间隙法MR淋巴造影的强化率和强化过程.
作者:吴元魁;许乙凯;马著彬;林炳权;郝鹏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