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一期根治术104例分析

郭云;唐宗江

关键词: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单纯切开引流术, 低位肛周脓肿, 结直肠外科, 一期根治, 瘘管形成, 二期手术, 多次手术, 对照研究, 术治疗, 多发病, 常见病, 治愈, 术后, 患者
摘要: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简称肛周脓肿)是结直肠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低位肛周脓肿约占85%[1],而高位的较少见.传统的单纯切开引流术后瘘管形成的比例较高,患者往往需要经过二期手术或更多次手术才能治愈.我科自1996年10月开始采用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并与单纯切开引流术作对照研究.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351例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研究351例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脂溢性角化病好发年龄为45~75岁;发生于男性者占62.96%,发生于女性者占37.14%;好发部位为面部共116例(33.05%),躯干81例(23.07%);病理类型为角化型者129例(36.75%),棘层肥厚型者108例(30.77%);病理组织学表现多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结论:脂溢性角化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见部位为面部,病理类型常见为角化型,其特点表现为显著的角化过度和乳状瘤样增生.

    作者:严煜林;罗虹;由蕾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胃溃疡合并真菌感染22例分析

    胃溃疡合并真菌感染近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其表现缺乏特异性,加上有些医务工作者重视不够,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本文对我院2003~2004年胃镜下确诊胃溃疡患者160例,进行活检组织真菌培养,发现有真菌感染2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雪;唐国都;王秋雁;谭至柔;韦宗萍;佘尚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McCune-Albright 综合征1例

    患儿,4岁9个月,壮族.2001年11月出生时发现颈、臂、背、胸、大腿等处有咖啡色色素沉着,1岁3个月出现阴道流血,每年2~3次,每次2~3 d,量不多,4岁8个月出现乳房发育,近1周右大腿上端隐痛,无骨折史.2006年 8月28日到我院就诊.

    作者:张宏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应用RT-PCR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

    目的:应用RT-PCR法检测CK19和MAGE-1 、-2 、-3 、-4 基因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比较两者在诊断淋巴结微转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方法检测53例患者的111组纵隔淋巴结CK19和MAGE-1 、-2 、-3 、-4 mRNA 的表达.结果:应用RT-PCR技术检测MAGE和CK19基因mRNA表达在病理阳性淋巴结的阳性率分别为87.1% (27/31)和 83.9%(26/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肺癌患者淋巴结4种MAGE基因表达均为0,CK19基因表达率为30.8%(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常规病理检查和应用RT-PCR技术检测MAGE和CK19基因在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分别为27.9 % (31/111)和48.6% (54/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RT-PCR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标志物中,MAGE基因较CK19基因更为准确.

    作者:冼磊;王俊;姜冠潮;王丹蕾;刘军;李剑锋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脑干卒中后癫(癎)的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附10例报告)

    目的:探讨脑干卒中后继发癫(癎)的临床表现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来收治的脑干卒中继发癫(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结果.结果:①548例脑干卒中中有10例(1.8%)继发癫(癎)发作,发作类型依次为强直-阵挛发作、强直发作、阵挛发作、失神发作;②8例行脑电图检查5例正常,2例呈轻度异常出现散在快θ波增多,各联波率普遍减慢,仅1例重度异常表现为出现弥漫性δ波,双侧尖波、棘波短阵发放.结论:脑干卒中后癫(癎)为全面性发作,(癎)性发作可发生于各发病阶段,患者的脑电图异常率较低,改变较轻.血肿刺激、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缺血缺氧等可能是早期癫(癎)发作的主要机制,晚期癫(癎)发作则与胶质细胞增生、瘢痕形成、中风囊等致(癎)灶有关.

    作者:韦云飞;赵伟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剖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效果比较

    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而且能保留生育功能的常用手术之一.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的开展,采用腹腔镜腹膜内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逐渐增多.2003~2004年我院采用腹腔镜行子宫肌瘤剔除术78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潘海花;蒋志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心肌保护

    心肌保护一直是心脏外科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从早年的低温高钾晶体停搏液到后来的氧合血停搏液,从冷灌到温灌,从单一灌注方法到几种方法的联合应用,从低温心脏停跳到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浅中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的方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本文将对几种心肌保护方法从历史、理论基础、优缺点等方面进行综述,以加深对心肌保护的认识.

    作者:林善昌;何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偏瘫弛缓期康复治疗训练光盘的制作与应用研研究

    目的:探讨偏瘫弛缓期康复治疗训练有效的指导方法.方法:先后随机抽取偏瘫弛缓期病人各50例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前后对照,对照组按常规的方法进行指导,实验组通过观看专门制作的康复治疗训练光盘及阅读配套的康复手册进行学习.结果:实验组对偏瘫弛缓期特定康复知识的知晓率、功能锻炼的准确率及功能锻炼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康复治疗训练光盘及配套的康复手册指导偏瘫弛缓期病人的功能锻炼的方法,不仅能更好地激发病人学习的兴趣,引起无意注意,使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有机地结合,增强记忆的效果,而且还能满足病人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丰富了人性化护理的内涵,值得推广.

    作者:卢桂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不同溶剂和受试物颜色对MTT实验的影响

    目的:探讨MTT实验中不同溶剂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和受试物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方法:用MTT比色方法比较不同溶剂(乙醇、脂肪乳、二甲基亚砜、乙酸乙酯、氯仿、吐温80)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受试物(黄芩素、茶多酚、阿霉素)颜色对MTT显色反应的影响.结果:10%以上浓度的乙醇、乙酸乙酯、5%二甲基亚砜、20%以上浓度的氯仿和所有浓度的吐温80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随浓度的递增抑制作用进一步加强,而脂肪乳细胞毒性甚微,浓度高达50%仍不会对细胞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吐温80不宜作为MTT实验受试物的溶剂.药物黄芩素、茶多酚和阿霉素本身的颜色会增加MTT实验中的吸光值,导致结果出现假阴性.结论:不同浓度的溶剂和受试药物的颜色会干扰MTT的实验结果,在采用MTT法时必须设定溶剂和有颜色受试药物的对照组,否则将不能利用MTT的实验结果正确评价受试物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作者:陈艳华;黎丹戎;侯华新;邱莉;张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广西毛南族青少年体质发育分析

    目的:为了解广西毛南族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状况.方法:采用人体测量学的常规方法,对广西毛南族青少年11项生长发育指标进行测量,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①广西毛南族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都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长,与体质发育具有同步性;②不同年龄段的男女青少年的体质发育幅度不同,女性青少年第二次生长发育的突增年龄为10~12岁,男性则为12~14岁;③与其它民族青少年比较,广西毛南族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的趋势与其它民族是一致的,但各项生长发育指标低于其它民族.结论:①毛南族青少年体质发育与其它民族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趋势一致;②毛南族青少年身高、体重指标比中国汉族、广西汉族、广西壮族青少年低.

    作者:徐林;李松峰;周丽宁;龚继春;邓琼英;魏博源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尼莫同与金纳多联合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尼莫同与金纳多联合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65例符合DSM-IV血管性痴呆(VD)诊断标准的轻中度VD患者(MMSE评分在10~26分之间).分别于尼莫同与金纳多联合治疗前、治疗后6周及12周,用MMSE和Blessed-Roth痴呆量表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社会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用药前及用药后12周TCD检测脑血流;用药前及用药后12周分别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检查以观察其安全性.结果:尼莫同与金纳多联合治疗6周时,与治疗前比较,MMSE评分显著提高(P<0.01),Blessed-Roth评分显著降低(P<0.01);继续治疗至12周,病情改善更趋明显,MMSE增分及Blessed-Roth减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TCD提示其有效地改善脑血流;用药过程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尼莫同与金纳多联合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社会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脑血流,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程道宾;王进;秦超;曾丽;罗曙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先天性白内障

    目的:探讨和评价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先天性白内障,预防后囊膜混浊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56眼)先天性白内障的患儿中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行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的14例26眼(PCCC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的16 例30眼(玻切组).≥2岁的患儿施行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随访12~36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并发症及眼部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视力有改善征象,视力提高.PCCC组与玻切组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分别为46.15%(12/26)和 16.67%(5/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较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能更有效减少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作者:彭燕一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腹腔镜治疗肝破裂合并多处骨折的护理体会

    我科2003年10月至2004年8月对5例外伤性肝破裂合并全身多处骨折的病人,在全麻下采用腹腔镜行肝破裂修补术,病人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蒲桂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单J管在膀胱阴道瘘修补术中的应用(附15例报告)

    膀胱阴道瘘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疾病,也是泌尿外科棘手的手术之一.我院自2001年3月至2005年3月采用单J管作尿液改道引流,治疗膀胱阴道瘘15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银河;徐志强;莫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阴囊纵隔皮瓣一期修复尿道下裂22例

    1996年6月至2005年6月我院对22例尿道下裂患者采用阴囊纵隔皮瓣一期修复尿道下裂,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世良;王全好;刘仁滨;李秀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疗效观察

    支气管扩张咯血临床较常见,需及时救治.1996年6月到2005年12月,笔者用垂体后叶素持续静滴联合酚妥摘明治疗支所管扩张咯血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文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脑电功率谱和双频谱分析技术在全麻深度监测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脑电边缘频率(SEF)、双频谱指数(BIS)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方法: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异氟醚吸入全麻(GA)组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EA)组,每组10例.EA组先于胸段硬膜外给予局麻药8~10 ml.两组均吸入异氟醚/O2维持麻醉.先记录两组异氟醚呼气末浓度达到0.5、1.0、1.5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时的SEF、BIS值,然后使两组麻醉维持在稳定水平,记录不同阶段的呼气末MAC、SEF、BIS值.EA组每间隔60 min硬膜外给局麻药4~5 ml.结果:两组SEF、BIS值与异氟醚呼气末MAC均呈负相关;GA组异氟醚呼气末MAC值高于EA组,SEF、BIS值则低于G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中局麻药常规剂量对脑电无影响;SEF、BIS在麻醉深度监测中有一定作用.

    作者:谢玉波;覃怡;李文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不同检测系统LDH及HBDH测定结果的可比性研究

    目的:探讨同一临床实验室不同检测系统间乳酸脱氢酶(LDH)及α羟丁酸脱氢酶(HBDH)测定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为血清酶测定的标准化提供实验数据.方法:参考NCCLS的EP9-A文件,以日立7170生化分析仪、罗氏原装试剂、c.f.a.s校准品和质控品组成的检测系统(已通过ISO/IEC 17025标准认可)为比较方法,检测系统1~4为实验方法,用患者新鲜血清对LDH和HBDH进行检测,计算实验方法(Y)和比较方法(X)之间的相对偏差,以CLIA`88规定的室间质量评价允许误差范围的1/2为标准,判断不同检测系统的可比性. 结果:LDH和HBDH测定结果各系统的误差临床均可以接受.结论:各检测系统测定LDH和HBDH结果具有可比性.当同一实验室同一检验项目存在二个以上的检测系统时,应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差评估,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比性.

    作者:吴子安;卓兰云;徐宁;黄宪章;张秀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肺性脑病22例体会

    肺性脑病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是由于呼吸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症状的一种综合征.近年来无创通气,尤其是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在临床上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应用BiPAP治疗COPD呼吸衰竭疗效肯定.本文收集我科2003年5月至2005年12月采用BiPAP治疗的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2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白晓芳;李家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不同浓度布比卡因椎旁阻滞用于剖胸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布比卡因椎旁阻滞用于剖胸术后镇痛效果和给药方式.方法:90例全麻下单侧剖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6组(n=15).术后病人出现中度疼痛时,用不同浓度布比卡因椎旁阻滞作镇痛治疗,Ⅰ~Ⅵ组布比卡因浓度依次为0.13%、0.20%、0.25%、0.30%、0.37%、0.50%,首量15 ml.观察镇痛前、后的血压、心率、SpO2、疼痛评分、呼吸通气功能的变化及部分病例的应激激素变化.再次出现疼痛时注药,此时第Ⅰ~Ⅳ组用连续注射法,维持量2~4 ml/h;Ⅴ、Ⅵ组用间断注药法,每次15 ml. 结果:6组都有镇痛作用.Ⅰ~Ⅵ组的止痛时间依次为:(125±42) min、(167±39) min、(198±56) min、(215±67) min、(263±47) min、(452±75) min;疼痛评分:VAS评分≤4, Prince Henry Scale 评分≤2分;用布比卡因前及用后5、10、15、30 min的血压、心率、SpO2均无明显变化(P>0.05);镇痛后30 min呼吸功能FVC、FEV1.0比镇痛前改善(P<0.01);术后第1天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COR)恢复麻醉前水平(P>0.05). 结论:6种浓度布比卡因椎旁阻滞用于剖胸术后镇痛均有效、安全,止痛时间随浓度增加而延长, 0.13%布比卡因是实用有效的浓度.连续注射法比间断注射法效果更好.

    作者:黄燕娟;曾建业;邹建平;黄思光;钟日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