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注射式隆乳水凝胶抽吸术的手术配合体会

张为欣;刘小玲;李丽华;唐凤云

关键词:注射式隆乳,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抽吸术, 注射隆乳, 手术配合, 生并发症, 肿胀麻醉, 临床应用, 术后, 手术过程, 乳房, 负压抽吸, 亲水性, 不规则, 外形, 疼痛, 术式, 清除, 患者, 方法
摘要:亲水性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简称水凝胶)注射隆乳是近年来在临床应用的颇有争议的一种隆乳方式,尽管这种术式方便、快捷,但也出现术后乳房发硬、疼痛、外形不规则等并发症.我院2002年1月至2005年5月共收治外院17例因水凝胶注射隆乳产生并发症的患者,应用肿胀麻醉负压抽吸的方法,清除注射隆乳术后乳房内的水凝胶,取得满意的效果,手术过程顺利,现将该手术的手术配合总结如下.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肿瘤抗原冲击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肿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用小鼠结肠腺癌细胞株CT26细胞抗原冲击致敏;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肿瘤抗原致敏DC刺激同基因型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观察小鼠经皮下免疫肿瘤抗原致敏DC后诱导产生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和抵抗CT26细胞再攻击的能力.结果:肿瘤抗原致敏DC能有效刺激同基因型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小鼠经肿瘤抗原致敏DC免疫后可诱导强烈的CTL杀瘤活性,产生免疫保护作用,能有效抵抗CT26细胞再攻击,肿瘤生长明显减缓,与未经抗原致敏DC免疫的小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抗原致敏的DC能有效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张学荣;罗小玲;梁安民;谢裕安;吴继宁;匡志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T细胞疫苗治疗小鼠H22肝癌的实验观察

    目的:探讨T细胞疫苗(T cell Vaccine,TCV)治疗实验动物肿瘤的效应.方法:建立荷肝癌(H22)小鼠模型.14 d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荷瘤小鼠分别按1、3、10、17 d,4次行TCV或生理盐水治疗.观察小鼠的生存情况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实验组小鼠于第4次TCV治疗后,肿瘤生长稳定,随后肿瘤出现缓慢缩小,其中7/8的小鼠在实施TCV治疗结束后35 d内,皮下肿瘤全部消退.生存天数均>100 d;对照组小鼠皮下肿瘤呈进行性增大,全部小鼠于接种活肿瘤细胞后45 d内死亡.病理组织学观察,实验组肿瘤组织大片坏死,癌巢周边炎细胞明显增多;对照组肿瘤组织中瘤细胞增生活跃,周边有少量炎细胞浸润.结论:TCV治疗小鼠H22肝癌能激发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引起肿瘤坏死,消退,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康;程文德;林青;李俊云;庞启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以二甲双胍为对照,评价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24例(服用吡格列酮30 mg,1次/d))与二甲双胍组24例(服用二甲双胍250 mg,2次/d),治疗期12周.结果:吡格列酮组治疗8周空腹血糖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12周下降至(6.77±1.2) mmol/L,二甲双胍组治疗12周才较治疗前下降(P均<0.01),餐后2 h血糖于治疗2周时2组均下降(P均<0.01),两组HbA1c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1),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结论:吡格列酮有较好的降糖效果,且降糖效果出现早,不良反应低.

    作者:梁杏欢;林健;罗佐杰;沈寒蕾;张劼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膝关节镜下射频汽化仪治疗半月板损伤36例

    半月板损伤可由直接接触损伤或非接触损伤引起[1],而外侧盘状半月板则更易受到损伤,关节镜下治疗半月板损伤已经非常普遍,但通常采用蓝钳咬除,推刀、钩刀、香蕉刀等切割,或半月板刨刀刨削,这些机械性操作不够精细,经常会造成一些副损伤,而且对半月板的切除修整亦不够准确,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会受到一些影响.2002年8月至2005年1月我们用射频消融仪治疗半月板损伤3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玮;金先跃;白宇;庄小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瘦素水平测定及其与新生儿的关系

    目的:探讨瘦素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及其对新生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GDM孕妇20例,糖耐量低减(IGF)孕妇22例,正常孕妇25例的血清溲素及新生儿脐血瘦素水平,同时测定3组孕妇的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加指数及胎儿的体重,分析其与瘦素之间的关系.结果:GDM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IGT组及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孕妇血清瘦素与胎儿体重均无相关性.而3组脐血瘦素水平与胎儿体重呈正相关(r=0.572 7,P<0.05).GDM组瘦素与孕前体重指数明显相关,(r=0.827 7,P<0.05),3组孕妇瘦素水平与孕期体重增加指数均无相关.结论:孕妇瘦素水平的增加与GDM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可作为GDM监测指标之一;脐血瘦素水平与胎儿体重有关,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燕;唐卉;蒙玉刚;赵艳琼;零恒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唾液和菌斑中致龋细菌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唾液和菌斑中相对应致龋细菌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12岁儿童共94人,取其唾液和菌斑样本稀释后接种于相应的选择性培养基,37 ℃恒温下厌氧培养48 h后观察培养结果.结果:唾液中的链球菌、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放线菌和菌斑中相对应细菌之间有正相关关系.结论:唾液中致龋细菌计数能够反映菌斑中相对应的致龋细菌计数.

    作者:李志辉;何克新;朱莲娜;张小兵;刘鸿雁;李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妊娠急性脂肪肝7例分析

    妊娠急性脂肪肝(AFLP)是妊娠后期特有的急危重病,此病发病急骤,病势凶险,死亡率高达85%,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如能早期诊断,及时终止妊娠,每每挽救母儿生命[1].本文对我院收治的7例妊娠急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作者:李军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乙型肝炎病毒HBs、HBx基因与HBVM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阐明HBs、HBx基因与HBVM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以HCCs、LCir、SeCH、CHB以及ASCs作为研究对象,应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应用PCR技术、探针杂交法及免疫化学自显影法定性检测HBs、HBx基因.结果:在研究对象中,HBsAg+HBeAb+HBcAb、HBsAg+HBeAg+HBcAb和HBsAg+HBcAb模式阳性率分别为:53.3%、27.0%和11.8%;除ASCs组外,各临床类型肝病HBsAg+HBeAb+HBcAb模式阳性率均高于HBsAg+HBeAg+HBcAb模式的阳性率,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SCs组比较,HCCs组的HBx基因阳性率明显高于ASCs组(P<0.05),其余各组均无明显差别(P>0.05).与ASCs组比较,LCir和SeCH组病人中的HBs基因阳性率显著高于ASCs组(P<0.025),其余各组无明显差异(P>0.05);以HBsAg模式作为对照时,各HBVM模式的HBs、HBx基因阳性率与HBsAg模式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别(P>0.05);但在HBsAg+HBeAg+HBcAb模式中阳性率显著高于HBsAg+HBeAb+HBcAb模式的阳性率(P<0.001);HBsAg+HBcAb模式中的HBx基因阳性率也显著高于HBsAg+HBeAb+HBcAb模式的阳性率(P<0.001).结论:HBsAg+HBeAb+HBcAb模式与肝病的发病关系似乎比HBsAg+HBeAg+HBcAb模式更为密切;HBx基因与HCCs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而HBs基因与LCir、SeCH的发生关系密切.HBs、HBx基因与HBsAg+HBeAg+HBcAb模式关系密切,而HBx基因还与HBsAg+HBcAb模式存在密切关系.

    作者:吴继周;陈茂伟;吴健林;玉艳红;江建宁;黄力毅;苏明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治疗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分析该技术的适用范围.方法:使用MEAW技术矫治8例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后均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对其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引起的主要是牙位及(牙合)位的改变,即上牙弓向前移动;下切牙显著舌倾,下前牙牙槽高度增大,下后牙向远中竖直.上下颌骨的变化不明显.结论:使用MEAW技术治疗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应选择前牙反覆盖不大、下后牙近中倾斜的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适应证的选择是治疗成功的前提.

    作者:潘锡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68例临床分析

    自发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国内文献报告其发生率为3.1%~36%[1],是肝硬化患者加重病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对肝硬化并SBP的治疗水平,现将我院1998年1月至2004年9月收治的68例肝硬化并SB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谢华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视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视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30只新西兰成年白兔制作视神经挫伤模型,随机分为bFGF 800 U组、bFGF 1 600 U组和对照组.伤前、伤后1 h和30 d,分别检测并记录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取P1波峰潜时为观察指标.结果:眼挫伤后1 h,F-VEP的P1波潜时明显延长,与伤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伤后30 d,对照组P1波潜时比急性损伤时明显延长(P<0.05).两个bFGF治疗组F-VEP的P1波潜时与急性损伤时比较均明显缩短(P<0.05)并接近正常.结论:bFGF对损伤后的视神经具有显著的保护及促进功能修复作用.

    作者:张庆平;黄巨恩;谢成熹;周卫为;宋少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东菱迪芙对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兔血液流变学的特点,观察东菱迪芙(DF-521)对抗GBM肾炎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实验分3组:东菱迪芙治疗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A组注射肾毒血清后6 h内开始给药,B组注射肾毒血清后给等量的生理盐水,C组仅给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一般情况,2周后采血测定全血黏度(ηb)、血浆黏度(ηp)、红细胞比容(HCT)、血沉(ESR)、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红细胞刚性指数(TK)、纤维蛋白原(Fig)含量.结果:B组较C组血流变学指标均显著增高(P<0.01);A组与B组比较,ηb、ηp、ESR、EAI、TK、Fig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抗GBM肾炎兔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东菱迪芙可能主要通过降低Fig,改善肾脏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

    作者:龚智峰;吴潮清;张文欣;唐业莹;唐萍;徐璧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手术、131I和甲状腺激素联合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44例报告

    我们2000年4月至2005年2月对44例甲状腺癌采取手术、131I和甲状腺激素联合治疗,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石福兴;罗运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此,对急性脑梗死应寻找有效而可行的治疗方法.我院2000年5月至2004年5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智武;徐家志;钟有安;周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的关系

    目的:进一步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荧光检测仪分别测定广西南宁地区60例CHD患者及30例健康人血浆Hcy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Hcy为(12.63±4.22) μmol/L,CHD组Hcy为(15.69±7.17) 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D患者普遍存在Hcy水平的异常增高,Hcy与CHD的发病密切相关.

    作者:方显明;唐耀平;郑德俊;揭新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缩短AEEG监测时间在癫癎临床中的应用

    目的:了解缩短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时间后对癫癎诊断的影响.方法:将观察组90例癫癎患者的AEEG监测时间从24 h缩短为15 h(下午17:00至次晨8:00);对照组90例癫癎患者则仍进行24 h AEEG监测.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癎样放电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缩短AEEG监测时间不影响癫癎的诊断,同时可减少病人负担,减轻病人痛苦,方便病人.

    作者:黄瑞雅;韦世革;李雪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百色市7起酵米面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掌握百色市酵米面中毒流行病学特点和流行规律.方法:对1997年6月至2005年5月百色市酵米面中毒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7年6月至2005年5月报告有7起酵米面中毒,中毒者45人,死亡31人,病死率68.89%;中毒地区发生在乐业等5个县的山区农户家庭;时间分布在4~9月份;中毒者平均潜伏期为12 h;一次进食200 g以上的酵米面食物19人,均死亡;中毒原因是进食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贮存多日的酵米面粉所致.结论:酵米面中毒是百色西北、西南山区县危害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教育群众彻底改变传统的食用方式是防止酵米面中毒的有效办法.

    作者:柳智豪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乙肝病毒前S1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前S1蛋白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外膜蛋白的3种成分之一,在病毒装配和传染性方面起关键作用,而且在HBV侵入肝细胞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择取不同的血清标志物模式的血清进行乙肝病毒前S1蛋白及HBV-DNA的检测,旨在探讨该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钰;吴昊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急诊创伤死亡87例临床分析

    创伤是唯一可以真正预防的疾病.但创伤却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全球病死率的7%,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其病死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1].在我国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为加强急诊创伤的诊治,提高救治成功率,本文对我院急诊科2002~2003年87例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超声心动图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左室结构及功能变化的评价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结构及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充盈峰(E)、晚期充盈峰(A)、E/A比值及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并与30例健康老年人作对照.结果:糖尿病患者早期出现左室结构改变,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增加,舒张功能减退,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病程延长,左室、左房腔明显扩大,左室舒张功能进一步受损,同时伴有收缩功能障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心肌病变亚临床期已存在左室结构改变及舒张功能障碍,这种改变超过了年龄对心室功能的影响;糖尿病晚期伴发收缩功能减退,高血压、微血管并发症进一步加重心肌损害.早期心功能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郭清;关浩增;陈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