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扁桃体炎组织中的纤溶酶原激活剂测定

温文胜;黄光武;余奇松;徐志文;小衫忠诚

关键词:慢性扁桃体炎, 纤溶酶原激活剂, 纤维蛋白平板法
摘要:目的:为探讨蛋白分解酶在扁桃体炎发展和转归中所起的作用.方法:运用纤维蛋白平板的方法对19例慢性扁桃体炎患者的扁桃体组织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慢性扁桃体炎的扁桃体组织中有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平均比活性值为(228.847±227.905)mm2/μg.结论:提示抗纤溶疗法是治疗慢性扁桃体炎很有潜力的手段.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椎管内肿瘤30例分析

    椎管内肿瘤是脊柱外科常见病之一,由于CT扫描及MRI成像广泛用于临床,对椎管内病变检出率已大有提高.我院1990年1月至1999年2月共收治30例,并全部进行手术治疗,现分析如下.

    作者:蒙仁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三种剖宫产术近期效果比较

    我院1998年7月至1999年9月对126例剖宫产分别采用传统剖宫产术,新式剖宫产术及皮内缝合剖宫产术,比较三种剖宫产术的近期效果.

    作者:黎有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伴下壁导联ST段压低患者的左室重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下壁导联ST段压低患者的左室重构.方法:前瞻性观察78例首发性前壁AMI患者,选择就诊头3 h心电图,测量其ST段水平,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1 mV为A组,压低<0.1 mV为B组,两组病人于住院2周和4周先后两次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A组患者左室重构比B组高(P<0.05~0.01).结论:前壁AMI并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者左室重构比未合并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者严重.

    作者:何伟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多核细胞的形成与细胞放射敏感性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在接受γ射线照射后多核细胞的形成与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利用定时显微摄影装置对人膀胱癌细胞株RT112和人胚胎肠上皮细胞株I407在8 Gy γ射线照射后的细胞改变进行240 h连续观察.结果:两个细胞株受γ射线照射后不仅出现细胞的凋亡和坏死,还有双核或多核细胞的形成.两个细胞株的双核或多核细胞的形成方式各不相同,I407主要是细胞融合,RT112则基本上是由于细胞分裂失败而形成,其双核或多核细胞的形成指数分别为42.9和54.7,除少数终凋亡和坏死外,大部分持续生存直至观察结束,但由于未能进行有效的分裂,可视为增殖性死亡.而对照组细胞未发现双核或多核细胞的形成.结论:实验结果证明不仅细胞凋亡和坏死影响着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多核细胞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肖强;Hilmar M.Warenius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氯丙嗪显色法检测粪便隐血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用氯丙嗪作显色剂用于粪便隐血试验价值.方法:用氯丙嗪法做粪便隐血实验,判定结果以出现红色为阳性反应,根据颜色出现时间和深浅来判断阳性程度.结果:实验条件选择,氯丙嗪浓度在1.5 g/L,冰醋酸与浓磷酸比例为7∶1时显色敏感.灵敏度及抗干扰性较强,低Hb检出浓度为0.27 mg/L.结论:氯丙嗪法与联苯胺法相比,试剂来源容易、易保存、对人体无害,值得临床检验及临床实验教学推广应用.

    作者:廖忠健;黄永红;吴海洪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观察与护理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我国较常见的一种急性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损害,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本病起病急、病情复杂多变,如不及时治疗,精心护理,常可危及生命.我院1994~1999年收治了危重型HFRS 24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护理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沈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胰岛素抵抗、甲状腺及性腺激素水平下降与老年2型糖尿病胆石症的关系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甲状腺及性腺激素水平下降与2型糖尿病胆石症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36例老年2型糖尿病(T2DM)伴胆石症和36例T2DM不伴胆石症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甲状腺激素(TH)、雌二醇(E2)、 E2/睾酮(T)和血脂的变化.结果:T2DM伴胆石症组空腹胰岛素(Flns)、甘油三脂(TG)明显升高,ISI、HDL-C、TT3、FT3显著性降低(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T2DM胆石症与TG呈显著正相关、与ISI、TT3、FT3呈显著负相关;与E2、E2/T无关.结论:胰岛素抵抗、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高脂血症是T2DM胆石症形成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妮;陈晖;林碧;余劲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临床护士选用导尿管的情况调查

    随着护理用具的不断更新换代,长期使用的橡胶导尿管已逐渐被硅橡胶气囊导尿管所替代.这种新型导尿管在材料、型号、结构与橡胶导尿管均不同.怎样正确选用,是临床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为了解不同层次护士选择和使用导尿管的情况,笔者于1999年3月,对我院广泛使用该导尿管多年的临床护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作者:余宁先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IGF-Ⅱ在肝硬变和肝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LCD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IGF-Ⅱ在肝硬变及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不典型增生肝细胞(LCD)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7例肝硬变,29例HCC癌旁肝组织及21例HCC进行实验研究.结果:LCD在肝硬变及癌旁肝组织的发生率分别为56.1%(32/57例)及65.5%(19/29例).IGF-Ⅱ在57例肝硬变组织、29例癌旁肝组织及21例HC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1.9%(41/57例),72.4%(21/29例)和47.6%(10/21例),其中伴有LCD肝组织中IGF-Ⅱ阳性率为90.2%(46/51例),不伴LCD的肝组织中IGF-Ⅱ的阳性率为45.7%(16/35例).结论:IGF-Ⅱ的过度表达可能在肝细胞恶性转化早期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LCD可能是肝硬变向HCC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中间阶段.

    作者:吕自力;冯震博;何如昆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哺乳生物血小板型磷脂酶A2分子的进化

    目的:了解具杀菌活性的哺乳生物血小板型磷脂酶A2(PLA2)分子进化的特点.方法:将所有已知哺乳生物的血小板型和胰腺型PLA2 的cDNA和基因资料进行收集并加以统计和分析.结果:哺乳生物血小板型PLA2基因突变的频率较胰腺型PLA2高,碱基取代中非同义取代数高于同义取代数.血小板型PLA2的蛋白质结构中可形成对酸不稳定的肽键的氨基酸明显较少,而易被发酵产物乙酰基不可逆化学修饰的精氨酸明显高于胰腺型.结论:血小板型PLA2的进化速度相对较快,其进化的压力有二:①形成对酸稳定的结构;②离开了易产生乙酰基而修饰精氨酸的环境.其结果使血小板型PLA2形成带较多正电荷的碱性分子,具有了杀菌活性.

    作者:梁宁生;刘滔滔;李艳;蒙子卿;李德凤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Rehbein改良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

    目的:探讨改良Rehbein术式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效果.方法:随访131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患儿,获随访105例.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术后排便功能、肛门污粪和失禁现象、生长发育情况、肠粘连等问题.结果:99例排便通畅,无便秘腹胀现象,无肛门污粪和失禁存在,饮食正常,生长发育良好,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结论:改良Rehbein术疗效高,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谭志忠;杨体泉;王红;唐咸明;陆文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微型钛夹板治疗颌骨骨折12例

    我科1997年10月至1999年3月采用微型钛夹板治疗颌骨骨折12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梁一雷;苏武;黄志录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89例宫外孕超声显像分析

    近年来,超声对宫外孕的监测、诊断、特别是未破裂前的诊断或发生破裂后出血量多少的估测,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决定处理方案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1995年5月至1999年8月,89例宫外孕超声显像的特征和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探讨超声检查对宫外孕的诊断价值.

    作者:吴锡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结直肠癌伴肠梗阻的诊断及外科处理(附6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并梗阻病例的诊断及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1月至1999年10月69例梗阻性结直肠癌的外科处理.结果:根治性切除60例,捷径手术4例,单纯肠造口5例,术后死亡1例,无吻合口瘘.结论:结直肠癌并肠梗阻一经确诊,应积极争取手术,适应证掌握及术中处理得当,一期切除和吻合术是安全的.

    作者:叶海洪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275株葡萄球菌耐药分析

    近年来,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引起的感染呈上升趋势,葡萄球菌属对抗生素的高度耐药给临床治疗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选择使用较为合适的抗生素是治疗和控制该类感染的关键.现将我院临床感染的275株葡萄球菌对8种抗生素所产生的耐药性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其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低剂量倍美力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观察(附86例分析)

    目的:探讨低剂量倍美力(CE)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86例患更年期综合征的妇女随机分为两组,A组47例,B组39例,A组0.3 mg/d,B组0.625 mg/d,治疗6个月.结果:A组1例、B组5例退出.两组比较:治疗效果无差异(P>0.05),更年期症状均缓解,血雌二醇(E2)均达到有效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B组副反应高于A组.两组治疗后无1例出现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或乳腺癌.结论:低剂量CE在激素补充疗法中具有安全、有效、副反应少、易依从等优点.

    作者:王慕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P16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P16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52例甲状腺癌的病例.结果:甲状腺癌中P16的阳性率为71.1%,乳头状癌高,其次为滤泡癌,低为未分化癌.癌与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甲状腺腺瘤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结论:P16的低表达与甲状腺癌的发生有关并与癌的组织学类型有关.

    作者:廖芝玲;谢群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外科治疗小儿急性胰腺炎10例

    1982年1月至1999年10月我院共收治小儿急性坏死性胰腺炎10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0例中男4例,女6例,小年龄2岁3个月,大13岁,平均7岁2个月.起病至入院时间10~82 h,平均28 h.入院时均有急性腹痛、腹胀、呕吐、发热;体检均有全腹压痛、肌紧张,反跳痛.其中休克4例,腹壁蓝色斑2例,黄疸3例,腹腔穿刺血性腹水9例.腹水淀粉酶值800~1 800 IU/L (somogyil),血淀粉酶500~1 600 IU/L,血白细胞总数均增高718×109/L,血钙<2 mmol/L 5例.CT检查:2例显示胰腺肿胀密度不均,胰腺周围积液.B超检查:6例胰腺肿胀,边缘模糊不清,回声不均.术前经过CT、腹穿腹水淀粉酶测定得到确诊7例,2例误诊为肠梗阻穿孔,1例误诊为坏死性肠炎.起病到手术时间12 h至7 d.5例经内科治疗无效再转外科治疗.1986年4月以前3例,行腹腔引流1例,胰腺包膜切开引流2例,死亡2例,病死率66.7%,1986年以后5例采用胰床切开减压,胰头、体、尾放置多根引流加多部位腹腔引流及术后抗生素灌洗,2例切除胰尾加腹腔引流灌洗,胰腺周围坏死组织清除.结果6例存活,1例死亡,病死率14.3%.手术中所见:10例均有血性腹水(200~1 500 ml),8例胰腺肿胀变硬,其中6例以全胰腺广泛点状坏死为主,2例胰体、尾呈黑色坏死,大网膜及腹膜上有皂化斑.另2例横结肠系膜及腹膜可见瘀血斑.

    作者:王卡琳;陈湛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以癫及舞蹈病为表现的甲状旁腺机能低下1例

    患者男性,13岁.发作性四肢抽搐8年,不自主运动半个月.患者8年前(5岁)在一次受惊后发作性四肢抽搐,双手呈爪形状,双眼上翻,但无口吐白沫及二便失禁.当时某医院认为缺钙所致,经补钙后症状好转,未再治疗.半年来发作频繁,四肢抽搐时伴意识丧失,口吐白沫,每次持续1~2 min缓解,发作后不能记忆.门诊初步诊断:癫(强直-阵挛发作).服用苯巴比妥片,每次0.03 g,每天3次;苯妥英钠片,每次0.1 g,每天3次;发作无明显减少, 同时伴记忆力差,学习成绩下降.半个月来四肢大幅度不自主运动,以上肢为重,入院前2 d发作频繁,且面部也有不自主运动.既往无脑部感染、外伤及中毒史.无慢性腹泻、呕吐史.无甲状腺手术及颈部外伤史.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智能低下,记忆力、计算能力差.颅神经正常.四肢肌力正常,四肢肌张力及腱反射对称低下,面部、四肢有细小不自主运动,深浅感觉正常,未引出病理性神经反射.Chvostek征(+),Trousseau征(+).

    作者:陈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综合治疗加血浆置换治疗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加PE治疗亚重肝的疗效.方法: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30例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PE治疗,并检测治疗前后血内毒素及肝功能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治愈好转23例(76.7%),未愈和死亡7例(23.3%),对照组治愈好转15例(50%),未愈和死亡15例(50%);PE 治疗后肝功能比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血内毒素由治疗前(60.5±15.2)ng/L降至(26.3±6.6)ng/L(P<0.001).结论:综合治疗加PE治疗亚重肝能显著提高治愈率, 降低病死率.PE治疗操作简便,适宜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周永裕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