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凝胶阻滞检测核蛋白-DNA结合方法的探讨

谢小薰;肖绍文;Swisshelmjia K

关键词:凝胶阻滞分析, 核蛋白, 维甲类X受体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的凝胶阻滞法用于核蛋白-DNA结合的检测.方法:培养人真皮成纤维细胞,用维甲酸刺激不同时段,抽提其核蛋白,与32P-标记维甲酸反应元件(RARE)及维甲类X受体抗体α、β(RXR α、β)结合,进行凝胶阻滞分析.结果:细胞于不同状态可出现迁移率不同的条带,加入RXR β抗体可产生新的上移条带.结论:改良后的凝胶阻滞法较简单灵敏,可用于核蛋白-DNA结合的检测.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环丙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46例分析

    作者:耿小娟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手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14例

    复发性髌骨脱位临床上并不少见,诊断亦比较容易,由于病因多而复杂,因此手术治疗的方法也很多.我院于1985~1995年采用综合手术方式对17例20个膝关节进行治疗,其中获随访14例16膝,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卓球;杨渊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对比性评价三种分离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培养基

    目的:寻找一种分离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的高效选择鉴别培养基.方法:收集70份猪粪便标本进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的分离;将这70份标本用划线法种入三种选择鉴别培养基:S.S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CIN琼脂平板.分离出5株小肠结肠炎耶氏菌,血清型03,生物型3,VP阴性变异株.然后比较这三种培养基的分离率.结果:CIN琼脂的分离率高(100%),麦康凯琼脂的分离率低(16%).结论:分离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用CIN琼脂好,其次是S.S琼脂,差是麦康凯琼脂.

    作者:谢春;郑薛斌;梁静娟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CD3AK细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初步观察

    目的:观察中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采用抗CD3单克隆抗体激活的杀伤细胞(CD3AK细胞)治疗的效果.方法:140例中晚期HCC患者分为3组:A组51例(CD3AK细胞加化疗);B组45例(单纯化疗);C组44例(单纯CD3AK细胞治疗).治疗前后分别作肝脏B超或(和)CT检查,并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结果:①A、B、C组的部分缓解率分别为45.1%、17.7%和20.5%.A、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免疫指标:经CD3AK细胞治疗的HCC患者的CD3、CD4水平和CD4/CD8比值均有不同程度升高,sIL-2R水平显著下降.结论:CD3AK细胞治疗中晚期HCC安全可靠、有效、无明显副反应,并有提高HCC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

    作者:罗小玲;梁安民;莫钦国;谢裕安;吴继宁;袁卫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异盘并殖吸虫尾蚴体被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探讨异盘并殖吸虫尾蚴体被的超微结构,为并殖吸虫分类提供资料.方法:从实验感染的武鸣拟钉螺体内检获成熟尾蚴,用常规方法处理后送入扫描电镜中观察.结果:体部布满长棘和短棘,前者分布于口吸盘后方、腹吸盘周围及其后方,后者分布于包括吸盘在内的几乎所有区域,有的与长棘混生.具纤毛型乳突和半球型乳突,前者见于口吸盘上及其周围、口腹吸盘之间两侧、倒三角形凹陷两侧体壁及体背部,后者见于口吸盘上、口孔壁及腹吸盘周缘.尾部腹面可见纤毛型乳突三个,尾端具长棘40条以上.结论:异盘并殖吸虫尾蚴的体棘、乳突在形状、大小、数目、分布等与其他并殖吸虫存在差异.

    作者:胡文庆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肺炎性假瘤的X线诊断

    作者:宁尚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输卵管阻塞的介入治疗

    目的:为明确输卵管阻塞的部位及程度,提供一种安全、可靠、成功率高的治疗方法.方法:用自制的输卵管再通器具对52例病人共89条输卵管作选择性造影,并对其中75条间质部或峡部阻塞的输卵管作再通术,术后抗炎及定期输卵管通液治疗.结果:插管成功率为91%,再通成功率为81.3%,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该技术操作简单,集诊断及治疗于一体,成功率高,病人痛苦少,是诊治输卵管阻塞的首选方法.

    作者:马亦龙;崔英;赖少侣;许进;蒋凤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新式剖宫产术76例

    新式剖宫产是由以色列STARK医生经过10年的临床实践逐渐形成的独具风格的剖宫产手术[1].因其效果良好,目前已较广泛地应用于全国各地妇产科.我院1998年4月1日至1998年11月30日行此种剖宫产术76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晓春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洛赛克治疗消化性溃疡大出血62例疗效观察

    作者:邓海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经鼻盲探气管内插管新进展

    首例经鼻腔气管内插管报道于1902年,自1930年Magill发明了经鼻盲探气管插管(Blind nasotracheal intubtaion,BNTI)以来,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完善,这门技术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插管成功率不断提高.现仅就导管的改进、插管技术及辅助手段的改进以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廖品琥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严重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手术治疗(附7例报告)

    小儿麻痹症累及的肢体瘫痪大多是单侧肢体,双下肢甚至上下肢均受累的则较少,故对严重小儿瘫的手术矫治报道尚不多.我院自开展矫治小儿瘫手术以来,收治小儿瘫病人306例次,其中有35例属严重型或较重型.现就其中的7例广泛性瘫病人的治疗作一分析.

    作者:江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10例急重型胰腺炎的外科治疗

    我院1993~1998年2月收治10例急重型胰腺炎,均施行了外科手术治疗.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6例,女4例,诊断依据:①发病急骤,出现持续性上腹部剧痛,并向腰背部放射;②腹部压痛反跳痛;③血清淀粉酶或尿淀粉酶增高;④腹腔穿刺抽出淡红色渗出液,并检测其淀粉酶在1000 IU(索氏法)以上;⑤B超显示胰腺增大,胰周围有渗出积液.

    作者:周威俊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附20例报告)

    目的:为了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疗效.方法:采用右胸小切口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20例二尖瓣病变患者施行二尖瓣置换术(MVR).结果:MVR 20例.手术经过顺利.这种小切口,不切断胸部大片肌群,不切除肋骨,不劈开胸骨,保存了胸廓骨梁完整性和稳定性,术后疼痛小,利于咳嗽排痰,更好地保护了患者呼吸功能和循环功能.结论:胸小切口常温心脏不停跳的MVR,具有小创伤、小痛苦、高疗效的优点.切口隐蔽性强,符合美容要求.

    作者:韦世锋;曾建业;吴文森;韦涌初;郑陈光;廖寿合;冼磊;李世康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联合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08例临床观察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内科常见的多发病,大量资料表明,虽然国内外采用的抗泌酸药物,如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等可使溃疡迅速愈合.但复发问题并没有解决,一些资料表明,消化性溃疡一年的复发率仍为50%~90%[1].因此,寻找一条效佳、安全、方便、廉价的治疗方案很有必要.我院1996年10月至1998年8月采用联合用药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08例,治愈率达95.38%,一年复发率9.26%.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小玲;王卡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再手术治疗31例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成为一种常规方法,一般效果较好.但由于各种因素所致有8%~25%[1]的病人术后仍忍受着腰腿痛或再发术前症状.这类病人经保守治疗失败后多需再次手术治疗.我科1986~1995年对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病人作了再次手术治疗.现分析如下.

    作者:肖增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散发性脑炎71例分析

    作者:范中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nm23-H1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为探讨nm23-H1蛋白与鼻咽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80例鼻咽癌组织、20例无瘤鼻咽部组织nm23-H1基因产物的表达.结果:nm23-H1蛋白在鼻咽癌组织、鼻咽部无瘤组织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nm23-H1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性别、临床分期、原发灶大小无关.但在有颈淋巴结转移组与无颈淋巴结转移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m23-H1基因与鼻咽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但它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仍不明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莫武宁;黄光武;邝国乾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钩端螺旋体病肺出血型142例临床分析

    作者:唐泽洪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MR胰胆管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随着磁共振(MR)技术的日趋完善和普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已在全身各系统的医学影像诊断中显示越来越多的优势.近年来由于MRI装置软件的进步而发掘出来的MR胰胆管成像技术(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简称MRCP)为一种新的、无创伤的MRI胰胆管检查技术.在不注射任何造影剂的情况下,就能清晰地显示胰管、胆管系统的解剖结构,对发现胰胆管疾病,特别对阻塞性胆管梗阻疾病的诊断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实际应用前景广阔.为了促进该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加深MRCP的研究,本文结合新近文献,对MRCP的检查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黄仲奎;龙莉玲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骨膜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26例

    股骨颈骨折是外伤中常见的骨折,青壮年股骨颈骨折虽不常见,但由于局部解剖上缺乏丰富的侧支循环,损伤后容易发生骨折不愈合,终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978年,Finley[1]首先报道使用带血管蒂的骨膜移植治疗胫骨骨缺损并获成功,自此,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了带血管骨膜的优秀成骨能力[2],之后带旋髂深血管蒂骨膜移植被人们用于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我院1993~1997年将此方法应用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耀辉 刊期: 1999年第01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