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手术护理小结

吕成芳

关键词: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手术护理, 玻璃体切割, 糖尿病性, 黄斑裂孔, 术后视力, 手动, 临床资料, 混浊, 出血, 吸收性, 术治疗, 护理报, 左眼, 右眼, 外伤, 年龄
摘要:近年来,我们对玻璃体混浊、非吸收性玻璃体出血、黄斑裂孔、糖尿病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手术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1年2~12月行玻璃体切割手术42例(42眼),男23例,女19例;年龄8~70岁,平均40岁;右眼19例,左眼23例;玻璃体混浊21例,玻璃体出血5例,黄斑裂孔3例,糖尿病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5例,外伤8例。术前视力手动/眼前至0.3,术后视力手动/30cm至0.8。……
实用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三金排石汤治疗肾结石236例

    笔者自1999年9月~2000年10月用三金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236例,疗效甚佳,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36例中,男21例,女115例;年龄18~56岁,病程2~7天136例,8~30天63例,31天以上37例。均伴有不同程度肾盂积水,发生肾绞痛121例,血尿116例。结石直径小于0.5cm48例,0.6~1.0cm78例,1.1~1.5cm36例,大于1.6cm74例;输尿管结石125例,肾结石86例,肾及输尿管结石25例。均以腹部X光平片、B超、尿常规或肾盂造影确诊。 2 治疗方法……

    作者:高长生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61例观察

    我院自1999年1月~2001年5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61例未破损型异位妊娠进行保守治疗,取是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61例均符合保守治疗标准,即:①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腹腔内出血的表现。②有生育要求。③B超示附件区包块直径<4cm,无胎心搏动。④血β-HCG<6000IU/L。⑤肝、肾功能正常,外周血WBC≥4×109/L,PLT≥100×109/L。 2 治疗方法 西药用米非司酮结合MTX—CF方案。米非司酮50mg空腹服,日2次,连用5天。MTX1mg/kg,……

    作者:殷世美;高宏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56例

    糖尿病足为糖尿病严重的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致残的主要病症之一,且治疗较为棘手。本文采用中药益气化淤之法结合治疗,对糖尿病足做了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98例,均为同期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42例。按1980年(WHO)诊断标准,诊为2型糖尿病(DM)。经临床检验均符合糖尿病足(DF)诊断,其中湿性坏疽21例,干性坏疽20例,混合坏疽57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理、治疗前血糖、血脂、血压及坏疽程度,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以皮下胰岛素及抗生素,局部庆大霉素64万u+胰岛素+生理盐水冲剂,局部创面“蚕食”清创,生理盐水500ml+川芎嗪200mg+654-210mg,静滴。治疗组同时用……

    作者:孔令多;刘劲旅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下淤血汤治验一则

    陆某,男,20岁,1983年10月7日就诊。5日前被人不慎踢中阴部,当即倒地,剧痛呼叫。查见阴茎根部及阴囊青紫肿胀。急送当地医院急诊室医治。经外科检查后,即予杜冷丁镇痛、云南白药等治疗。第2天转理疗科行超声波等局部治疗。疼痛有所减轻,局部肿胀亦有消退。但仍不能行走,走动及解二便时局部刺痛不已。诊见阴茎根部连及阴囊皮肤青紫明显,阴囊肿大直径10cm,双侧睾丸均肿大,右侧尤甚。压痛、拒按。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沉涩。辨证:阴部外伤性症积。治法:破症消积。处方:下淤血汤方。生大黄10g(后下),桃仁30g(打……

    作者:顾文忠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中药熏洗治疗外障眼病体会

    笔者自1982年以来应用中草药熏洗治疗外障眼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治疗方法 方药:蒲公英、野菊花各10g,黄连、赤芍各15g。将药物放入容器内,加水200~300ml,煎煮5分钟或直接用沸水浸药,开始时用热气熏患眼,待温度下降到40℃以下时用药液洗患眼,日1剂,每次熏洗20~30分钟,日2~3次。 2 典型病案 李某,女,29岁,1996年7月4日就诊。主因右眼胞睑红赤肿痛1天,按之痛甚,触之有硬结,质较硬。西医诊断:麦粒肿;中医诊断:针眼。治以清热散结,予中草药熏洗基本方,日1剂,日2次,1剂即愈。……

    作者:姚立新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代赭旋覆 益气降浊

    代赭旋覆汤是仲景用治痞硬噫气之方。主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药有旋覆花、代赭石、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旋覆花咸以软痞硬;代赭石以镇虚逆;生姜之辛以散虚痞,甘者缓急,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补胃弱。 余曾用代赭旋覆汤治嗳气,心下痞硬每每少效。八十年代初一次先师李介鸣(施今墨师高徒)来渝视察,遂请教云。先生说:用代赭旋覆汤治痞而暖气,必须一要对证,即气虚胃弱;二要重用党参,可用至一两。遵旨应用……

    作者:戴裕光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中药灌肠配合微波辐射治疗慢性前列腺炎60例

    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微波辐射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取得良好效果。并与单用中药灌肠或单用微波治疗的病例做疗效对比,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20例中,18~29岁31例,30~39岁64例,40岁以上25例;病程1年以内39例,1~3年57例,3年以上24例。均符合慢性前列腙炎诊断标准。其中排尿异常、尿后滴白48例,会阴部疼痛35例,腰骶部疼痛29例。检查前列腺肿大27例。前列腺触疼47例,前列腺硬结24例。前列腺镜检白细胞(+)者47例,(++)者32例,(+++)者29例,(++++)者12例。120例患者以单盲法按2: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1组30例,对照2组30例。……

    作者:何湘益;师祚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针灸治疗慢性泄泻2例

    例1:孟某,女,48岁,2000年11月5日初诊。因脑血管意外致半身不遂住院3个月,近2个月来,大便时溏时泻反复难愈,10天前因稍进油腻之物,泄泻发作,每日大便5~10次,呈水样便,伴饮食减少,腹胀闷不舒。口服和静滴消炎止泻药10余天无效。诊见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此为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治宜健脾益胃,固涩止泻。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用补法,留针20分钟;隔姜灸神阙穴15分钟,日1次。3天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7天后大便基本成形,1日1次,食量也明显增加。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作者:印秋兰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治验

    近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1例获效,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熊某,女,43岁,2001年11月16日就诊。2天前食油腻辛辣食品后出现右上腹疼痛,同时伴有发热恶寒,自己在家口服氟哌酸、止痛片未见好转。病情逐渐加重,出现高热寒战,右上腹及剑突下剧痛,并向右肋及右肩背部放射,烦渴呕吐,腹胀便结,烦躁谵语。体温40.3℃,血压12/8kPa,发育营养一般,神情淡漠,有时烦躁,呈急性病容。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心肺(-),右上腹触痛剧,脘腹硬满,拒按,可扪及肿大的胆囊,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白细胞……

    作者:刘有田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HBsAg携带者83例

    自1997~2000年以来,我们用左旋咪唑涂布剂和草仙乙肝胶囊联合治疗慢性HBsAg携带者(ASC)83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41例均为我院门诊(68例)及住院患者(15例)。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41例分为治疗组83例,对照组58例。治疗组男56例,女27例;年龄5~43岁,其中13岁以下47例。有肝病家族史者21例。83例均两次以上检测HBsAg(ELISA)阳性1年以上,长者16年。乙型肝炎……

    作者:蒲剑英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下法在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治疗中的运用体会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相当于中医内科学中的“肺胀”,临床以咳嗽、咯痰、胸闷、气喘等为特征。笔者在临床中常以下法治疗本病取得良效。体会如下。 1 下法的生理病理基础 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慢性肺心病中西医结合分型标准将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分为肺肾气虚外感、痰浊闭窍、心脾肾阳虚水泛、热淤伤络、元阳欲绝等证型。临床以肺肾气虚兼外感、痰浊阻肺、痰浊闭窍等证易出现大便秘结等大肠传导失常的临床表现。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生理上肺脏宣降功能可促进大肠传化功能,大肠传导功能又能维护肺之宣发肃降功能。病理上肺宣肃失职,可致大肠传导异常,反之亦然。肺心病肺肾气虚兼外感、痰浊阻肺、痰浊闭窍等证……

    作者:黄礼明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扁平疣50例

    扁平疣是由病毒引起的常见皮肤病,临床缺乏特效治疗方法。笔者采用中药内服配合熏洗法治疗扁平疣5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50例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8~32岁,平均19.5岁;病程短2个月,长5年,平均2.2年。发于颜面36例,发生手背及前臂3例,颜面及手背、前臂均有者11例。临床表现为皮肤上见针头或芝麻大小扁平丘疹,边界清楚,略高出皮面,呈淡褐、灰褐或正常色,播种状或线状分布。一般无痛痒,部分病人有微痒感觉。 2 治疗方法 基本方:板兰根、生牡蛎、苡仁各30g,紫草、泽……

    作者:施菡飞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辨证论治小儿汗证60例

    笔者自1995~1999年,辨证治疗小儿汗证60例取得满意疗效,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门诊患儿,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小6个月,大13岁,平均6岁;病程长半年,短1周,平均为22天。辨证为表虚不固型27例,营卫不和型14例,心血不足型9例,阴虚火旺型10例。 2 治疗方法 表虚不固:以自汗为主,或有盗汗,汗出以头部、肩背部明显,动则更甚。舌淡苔薄,脉细弱。常见于体弱,平时不耐风……

    作者:茅裕琴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牡丹皮研究新进展

    牡丹皮又名牡丹根皮、丹皮或丹根,始载于《本经》,功效为清热凉血活血散淤,近年来对牡丹皮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就,现综述如下。 1 降血糖作用 刘超等观察了丹皮多糖粗品,100mg/kg、200mg/kg,日1次灌胃给药,可使正常小鼠血糖显著降低;200mg/kg、400mg/kg,日1次灌胃给药,对葡萄糖诱发的小鼠高血糖有显著降低作用。丹皮多糖粗品优于提纯品。西泽千子对链脲菌素(STZ)……

    作者:瞿佐发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小针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84例

    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又叫“扳机指”或“弹响指”,多见于妇女和手工劳动者。初期表现为掌指关节疼痛,掌侧局部压痛,或可触及结节,手指屈伸困难,至严重阶段有弹响或交锁出现。近几年笔者采用小针刀闭合性松解狭窄的腱鞘,配合局部封闭和手法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84例中,男19例,女65例;年龄大68岁,小21岁;长5年,病程短1个月;两个手指以上发病7例,拇指发病45例。 84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诊断标准,且分离为Ⅲ度……

    作者:马留育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归芪建中汤治疗小儿胃肠生长痛体会

    小儿胃肠生长痛在临床中并不少见,笔者常以归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效果较好,介绍如下。归芪建中汤由黄芪15g,当归9g,桂枝、炙甘草各6g,白芍(酒炒)30g,饴糖(烊化)20g,生姜2片,大枣3枚组成。应用时随症加减,痛甚加延胡索10g,制香附6g;冷甚加吴茱萸、干姜各3g;胀气加广木香、陈皮各6g;大便溏者白芍减量为15g,当归减量为6g,另加白术、茯苓各10g;伴食欲不振加三仙各15g,隔山撬15g;伴恶心呕吐者加藿香6g,丁香2g。 例1:王某,男,5岁,2000年3月4日诊。患儿1周来每日晨起皆感肚脐周围疼痛,日间也有数次发作(4~5次),每次发作时间在20分钟以内,痛时喜温喜按,食量稍减,不吐,……

    作者:杨代放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川芎止痛汤治疗普通型偏头痛58例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川芎止痛汤治疗普通型偏头痛的疗效。方法:58例均用川芎止痛汤治疗,14剂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显效39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10%。结论:川芎止痛汤是治疗普通型偏头痛的有效方药。

    作者:王燕平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黄连膏治疗肛窦炎150例

    肛窦炎是痔瘘科常见病,多发病,多伴有肛乳头炎,是很多肛直肠病的原发病灶,常导致多种肛肠疾病的发生。笔者自1998年以来,用自制黄连膏治疗肛窦炎15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50例均系门诊病人,男98例,女52例;年龄大58岁,小18岁;病程长8年,短半年。均有肛门下坠和排便不尽感,指诊于齿线上有压痛。肛门灼痛83例,尤以排便时灼痛明显。疼痛放射到尿生殖部36例,肛窦炎伴肛周瘙痒79人。……

    作者:王守岭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推拿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65例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种眩晕,好发于中老年人。笔者采用推拿配合针灸及传统的推拿疗法治疗本病130例,收到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3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70例,女60例;年龄大72岁,小36岁,平均47.1岁;病程长8年,短1个月,平均3.2年。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颈肩痛、耳鸣、恶心,甚至猝然晕倒,常因头颈转动到某一位置时可诱发或加重眩晕,改变位置时,症状自行消失;X线检查均有不同程度钩椎关节侧方……

    作者:邹敏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解毒活血汤治疗小腿深部静脉炎12例

    小腿深部静脉炎中医认为是由于淤血阻于络道,络脉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流注下肢所致。近年来笔者自拟解毒活血汤治疗本病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2例中,男10例,女2例;年龄小28岁,大64岁,平均46岁;病程长2年,短1周;左下肢发病9例,右下肢发病3例。表现为患侧小腿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皮色发紫,患肢增粗变硬,甚至水肿。有的伴有浅静脉怒张,舌淡红或暗红苔薄或黄腻,脉弦滑或沉细。……

    作者:宋国志;王霞;侯彩兰 刊期: 2002年第07期

实用中医药杂志

实用中医药杂志

主管: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