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敏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40例给予五野五土汤(自拟)灌肠,并配合护理.结果:痊愈26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结论: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较好.
作者:胡丽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沆瀣丹出自清代陈复正《幼幼集成》一书,故又称集成沆瀣丹.方剂组成有大黄、黄芩、黄柏、川芎各27g,薄荷、枳壳各13.5g,滑石、二丑、连翘、赤芍各18g,槟榔22.5g,蜜炼为丸[1].本方演化似从金代刘完素《宣明论方》和元代《丹溪心法》二书中的两个神芎丸加味而成.陈氏书中首载此方,旨在主治一切因胎毒所致证候[2].现用治小儿胎毒、身体壮热、口疮痄腮、喉痹乳蛾、斑疹丹毒、小便黄赤、大便儿科秘结等多种病症.笔者将沆瀣丹制成沆瀣散,治疗多种儿科疾病效果较好,举例如下.
作者:曹志勇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姜黄温经颗粒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中药组给予姜黄温经颗粒,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结果:治疗后疼痛积分和临床症状积分中药组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PGF2a水平中药组低于对照组(P<0.05),且血清PGF2a/PGE2中药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姜黄温经颗粒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前列腺素水平,使PGF2a/PGE2比值下降,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加速血流,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有关.
作者:陈冬梅;郭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效果.方法:10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单用吞咽训练治疗,联合组用针灸联合吞咽训练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联合组96.15%、对照组80.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FSS吞咽难度评分、Barthel指数、QOL生活质量评分联合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针灸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效果较好.
作者:陈国强;单越伟;孙辉;宋玉佩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半夏厚朴汤治疗ICU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分为两组各23例.对照组用西药治疗,观察组用半夏厚朴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5.65%、对照组69.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0、对照组21.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15.32±4.19)、对照组(19.53±4.5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厚朴汤治疗ICU综合征效果较好,且安全性高.
作者:罗瑜;陈华峰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的效果.方法:5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两组均用常规西药三联疗法治疗,治疗组加用化浊解毒方.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43%、对照组67.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疗效更好.
作者:田威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方法:6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治疗组针刺中脘、膻中、天枢、天突、足三里、太冲、阳陵泉,对照组口服法莫替丁和多潘立酮片,两组疗程均为30天.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100%、对照组67.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较好.
作者:陈宏伟;王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大承气汤加减治疗卒中后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7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给予乳果糖口服液,治疗组加用大承气汤加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2.0%、对照组6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承气汤加减治疗脑卒中后功能性便秘疗效明显.
作者:江黎;冯方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心脉隆注射液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组和联合组各60例,两组均实施基础治疗方案,联合组加用心脉隆注射液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心功能指标及实验室指标比较联合组显著优于基础组(P<0.05).结论:心脉隆注射液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心力衰竭效果较好.
作者:鲍玉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虚证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加用参芪补肺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肺功能指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虚证效果较好.
作者:韩荣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麦粒灸辅助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用信必可都保吸入剂,观察组加用麦粒灸,治疗8周.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2.5%、对照组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CT评分以及PEF、FEV1、FVC均升高(P<0.05),观察组ACT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麦粒灸辅助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较单用西药治疗效果更好.
作者:曹越;陈成;周文娟;钟峰;章薇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中药组各45例,两组均用西药对症治疗,中药组加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结果:治疗后咳嗽、气喘、咳痰消失时间中药组短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中药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林迎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痛经效果.方法: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综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疗程为3个月,随访12个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痛经可以改善症状和体征,降低复发率.
作者:王洪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胰岛素注射、甲钴胺片口服、饮食运动指导,观察组加用小陷胸汤化裁.结果: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幅度更大(P<0.05).两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均加快(P<0.05),且观察组其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DPN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张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安胎方治疗胎漏及胎动不安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用安胎方治疗.结果:痊愈25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8%.结论:安胎方治疗胎漏及胎动不安疗效较好.
作者:刘筱茂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中药贴敷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骨折早期肢体肿胀的效果.方法: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西药组用甘露醇静滴,中药组用中药贴敷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口服.结果:总有效率中药组95.0%、西药组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中药组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中药贴敷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口服治疗骨折早期肢体肿胀可明显消除肿胀,疗效较好.
作者:王发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全天龙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107例分为对照组53例及观察组5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加用脑血康片口服,观察组加用全天龙补阳还五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6.30%,对照组79.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观察组降幅低于对照组,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观察组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天龙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效果确切,能够改善神经和肢体功能.
作者:陈玮 刊期: 2017年第09期
尿频是一种以尿急和尿频为特征的症候群,主要包括尿急、日间尿频、夜尿频和急迫性尿失禁.我们采用灸法治疗尿频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1病例张某,女,64岁,2016年6月2日就诊.昼夜尿次增多20余年,加重3个多月.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夜尿频繁,每夜2次、量适中、色正常,白天次数正常,未予以重视.3个月前症状加重,白天尿频甚,约1h1次,夜尿3次、量少、色正常.10天前于某医院彩超检查诊断为“膀胱过度活跃症”,并予以西药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效果不佳.35年前行剖腹产,余无特殊.
作者:李天慧;叶金秋;杜晴晴 刊期: 2017年第09期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是一种少见的头部慢性化脓性皮肤病,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以结节、脓肿、瘘孔、皮下组织侵蚀破坏伴毛发脱落、相互沟通为特点,呈慢性经过,缠绵数年至数十年之久,预后留有瘢痕.目前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多种多样,治疗较为困难[1].张晓杰教授采用消毒饮联合火针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炎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历代本草对白及别名的记载约有26个.《全国中草药汇编》有“白鸡娃”,《吴普本草》有“白根”,《新修本草》有“白给”,《《证治准绳》、《本草蒙筌》有“白芨”,《滇南本草》有“大白芨”、 “小白芨”、“鱼眼兰”、“白鸟头儿”、“粽叶白芨”,《贵州民间方药集》有“冰球子”,《江苏植药志》有“白鸟儿头”,《湖南药物志》有“地螺丝”、“羊角七”,江西《草药手册》有“千年棕”、“君球子”、“一兜棕”、“白鸡儿”、“皲口药”、“利知子”,《粤北草药》有“石荸荠”,《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有“千年棕榈”,《花镜》有日本名“箬兰”、“朱兰”,《广雅疏证》有“紫兰”、 “紫蕙”、 “白笠”,《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有“白及”、“甘根”.只有“白芨”流传为常用名,其它的古籍别名并未流传为常用名,医家处方采用不多,只是在医药典籍上相沿引用而已.因“及”通“芨”,“白及”亦作“白芨”[1].
作者:张家连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