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垂体腺瘤术后水、钠代谢紊乱的预防和治疗

吴留洋;霍钢;杨刚;杜安东;张铃铛

关键词:垂体腺瘤, 术后疗效, 钠代谢紊乱, 下丘脑损伤, 手术切除肿瘤, 视交叉, 疗并发症, 内分泌肿瘤, 内分泌功能, 电解质紊乱, 垂体微腺瘤, 重要影响, 治疗, 术后患者, 颅内肿瘤, 垂体前叶, 影像学, 尿崩症, 脑膜瘤, 可检测
摘要:垂体腺瘤是发生于垂体前叶的良性内分泌肿瘤[1]。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已可检测出以往不能发现的垂体微腺瘤。统计显示垂体腺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15%,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手术切除是治疗垂体腺瘤的有效手段[2]。因垂体具有复杂而重要的内分泌功能且毗邻视交叉和下丘脑等重要结构,故手术切除肿瘤难度大,可能对垂体、视交叉及下丘脑等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伤,引发包括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DI)、电解质紊乱、下丘脑损伤等并发症。以术后出现DI、钠代谢紊乱为常见,对术后患者的恢复产生重要影响[3],所以预防、诊断和治疗并发症是保证术后疗效的关键。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策略(续二)

    4分期与评分甲状腺结节(TN)的分期常在手术后获得病理学资料时才能判定,故又称术后分期。据监视、流行病学、终结果(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EER)总结资料,TN组织学分期与5年生存率有密切关系。如肿瘤局限在甲状腺内,其5年生存率为99.7%;肿瘤扩散到局部区域淋巴结时降至96.9%;有远处转移时仅57.8%。分化型甲状腺癌(WDTC)虽预后较好,但后仍有10%会死亡,有的患者还面临并发症和复发问题。为此许多研究者致力于通过临床病理观察分析,找出理想的分期系统,再针对不同的分期,使危险组得到更合理的外科和辅助治疗;而对低危组则避免了过度治疗,此即所谓特定分期治疗[1,2]。

    作者:杨春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六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国内较少见,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 PHPT 6例,现将其诊治报道如下。

    作者:黄孝正;吴伟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预后因素及手术范围的Meta分析

    目的 研究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的预后因素及手术范围。方法 检索PTMC的相关研究,通过Meta分析判断多种因素与首次术后复发的关系,对PTMC的手术范围进行探讨。结果共纳入12篇回顾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PTMC首次术后复发与男性、肿瘤直径>5 mm、非附带、术前诊断淋巴结阳性、多发病灶、侵及包膜等因素相关,与年龄≥45岁无关。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组与未行颈部淋巴结清扫组之间首次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TMC的预后与多因素相关,应根据预后因素选择腺叶切除范围,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不应作为PTMC的常规术式,术前诊断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可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作者:张海峰;王洋;罗军;朱远志;田野;白超;李新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核磁共振诊断甲状腺癌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单独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核磁共振(MRI)检查及2者并用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理确诊的54个甲状腺癌(TC)病灶的术前CDUS及MRI的影像资料,比较2者独立诊断及并用诊断TC的敏感性。结果 CDUS及MRI诊断TC的敏感性分别为77.78% (42/54)和81.48% (44/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分别为88.17%和92.47%,约登指数分别为0.66和0.7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9.25%和86.2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23%和89.58%;2者并用诊断的敏感性为94.44% (51/54),分别与其中单独一种方法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US对TC病灶微钙化的检出优于MRI,MRI能较好地显示外周受侵情况及颈部淋巴结转移。2者结合可提高诊断TC的准确率。

    作者:鲁慧;杨顺实;孙琳;毛明峰;李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改良Miccoli模式内镜手术的工作腔室:WSM-I型建腔器成腔的力学特征研究

    目的 了解建腔器成腔力学变化特征。方法对接受改良Miccoli模式内镜甲状腺一侧腺叶及峡部切除22例,腺叶部分切除15例,行人路制备完成后,统一采用WSM-I型建腔器建腔。首次成腔后拆下提吊钩,换装上牵张力测定器,间插性地行模拟成腔实验:以0.5 cm间距间断提升吊钩,同时测量钩端各高度位置时的肌皮组织牵张力。结果①牵张力的总体变化在0~27.5 N。②当提升吊钩钩端至基础提吊位(Pe,腔室中心高度=1.5 cm)时,对应的牵张力值为(11.2±3.5)N;继续提升吊钩钩端至极限提吊位(Pmax,19/37例的平均腔室中心高度为1.75 cm,另18例为2.0 cm)时,对应牵张力值为(17.5±4.3)N(腔室中心高度不同,但两组对应的力值相近)。③伴随成腔过程牵张力呈两阶段变化:当提吊钩钩端从初始位上提至Pe时,牵张力呈均匀的线性增长;当钩端继续上升至Pmax时,牵张力转呈类指数式的快速增长。大力值出现在后一阶段。④切口长度对牵张力变化无明显影响,但肌皮组织厚度与牵张力大小呈正相关(P<0.01)。结论①建腔器成腔时牵张力不大,其成腔近极限时的大力值<30 N,远低于皮肤伸展术实施时所产生的力值。②整个成腔过程中力的增加呈二阶段变化,后一阶段增加明显。与之对应,肌皮组织逐步接近其粘弹性和延展性极限,而腔室空间高度也趋于大值。③鉴于此时的成腔已近极限,再提升吊钩亦徒劳无益,而牵张力还将继续大幅增加。故此,极限提吊位所对应的牵张力值可能是成腔时整体力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拐点”。④实际成腔时的牵张力应≤Pmax的对应力值。此时不仅实现了有效成腔和大化成腔,且可避免因不必要牵张所带来的肌皮组织损伤。

    作者:陈高翔;高力;宋春轶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非肉眼可见的喉返神经损伤的机制及其预防:术中神经监测系统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甲状腺手术中非肉眼可见喉返神经(RLN)损伤的机制。方法总结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应用术中神经监测( IONM)系统发现的非肉眼可见RLN损伤的类型及其保护的经验。结果甲状腺手术中非肉眼可见的RLN损伤机制主要包括:Berry韧带牵拉损伤、肿物牵拉损伤、热损伤、丝线切割伤、吸引器损伤等。发现损伤后给予营养神经、对症处理,患者无永久性声带麻痹发生。结论IONM可以发现非肉眼可见的RLN损伤。通过其机制的研究,可以不断的改进手术技术,降低RLN损伤的几率。

    作者:付言涛;周乐;张大奇;辛精卫;金田;孙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小儿慢性甲状腺脓肿16例诊治

    目的 探讨小儿慢性甲状腺脓肿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甲状腺外科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6例小儿慢性甲状腺脓肿的诊治经过。结果 16例中男6例,女10例。发病年龄3.2~8.5岁,中位年龄4.6岁。16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甲状腺内低回声区或混合回声区,其中左侧11例(68.75%),右侧5例(31.25%);12例(75%)脓肿已穿破甲状腺影响周围组织,可见甲状腺周围组织的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区。7例(43.75%)可找到皮下潜行的瘘管;12例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75%),4例行一侧甲状腺全切术(25%),并行脓肿清创术。术后均痊愈,未出现声音嘶哑等并发症,随访3个月至5年无1例复发。结论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甲状腺,术中清除脓肿并切除瘘管,部分或完整切除一侧甲状腺腺体,术后伤口引流并予敏感菌抗生素是诊治小儿慢性甲状腺脓肿的有效方法。

    作者:龙淼云;黎洪浩;彭新治;罗定远;黄明清;曾献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短期高脂饮食引起大鼠下丘脑PGC1α表达下调

    目的 研究短期高脂饮食对大鼠下丘脑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辅激动子-1α(PG C1α)表达的影响。方法1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和高脂组(HF组)。适应性喂养2周后,分别给予基础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3d,每天记录体重和能量摄入量,测定干预前后尾静脉随机血糖。分离下丘脑,用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GC1α,UCP2及CPT1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干预喂养3 d后,HF组大鼠每日摄入的能量明显高于NC组(75.70±5.02 vs60.40 +4.53 kcal/d,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重、每日摄食量及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C1α mRNA明显下调(P<0.05),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短期高脂饮食可引起大鼠下丘脑PGC1α mRNA表达下调。

    作者:钟立;王邦琼;李启富;程庆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地塞米松等药物在甲状腺功能亢进围手术期的应用及分析

    目的 分析地塞米松等药物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分析198例围手术期应用地塞米松等药物的应用方法、不良反应和治疗处理。结果 本组术前应用地塞米松后,T3、FT4均较前显著下降(P<0.05)。其中,15例出现用药后低血钾性四肢麻痹,2例出现甲亢危象前兆,9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口唇和四肢麻木,对症处理后均迅速恢复,余均恢复正常。结论 甲亢手术具有较大的难度和危险性,应用地塞米松等药物能缩短术前准备,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苟丽;张清君;左书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甲状腺术中甲状旁腺的原位保留及自体移植术

    甲状腺全切除术或近全切除术后因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导致的低钙血症是常见、严重的并发症,2003年6月至2010年6月武警黑龙江省总队医院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或近全切除术60例,术中原位保留甲状旁腺或术中一期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均很好地控制了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成;宋传健;侯延君;张正旭;李伟;黄青远;姜长滨;滕凡宇;黄大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双侧甲状腺多发结节手术方式探讨

    目的 对比甲状腺全切除术(TT)与甲状腺近/次全切除术(S/NT)术中甲状旁腺显露、术后病理及并发症,评价其安全性和优劣性。方法采用显微视野下精细化解剖技术对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78例甲状腺双侧多发结节随机行TT和S/NT,观察其术中甲状旁腺显露、术后病理及并发症。结果术前诊断良性227例,术后病理诊断灶性癌变28例(12.3%);术中甲状旁腺显露率:TT组96.5%,S/NT组60.4%,P<0.05;术后平均血钙浓度:TT组(2.057±0.016) mmol/L,S/NT组(2.215 +0.019) mmol/L,P<0.05;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TT组16.9%,S/NT组5.7%,P <0.05;其他术后并发症如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喉返神经麻痹等发生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T组中二次手术组术后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为11.1%,初治手术组0.0%,P<0.05。结论在显微视野下精细化解剖的基础上,TT是甲状腺双侧多发结节初治患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郭海鹏;杨熙鸿;刘木元;林建英;陈伟正;彭汉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胶质细胞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与泌乳素垂体瘤生长特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生长因子(GGF)、神经生长因子(NGF)与垂体腺瘤临床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对术前、术后生长作预测。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GGF、NGF在86例泌乳素垂体瘤(PRL)中的表达,分析GGF、NGF的表达与PRL水平、垂体腺瘤微血管密度、侵袭性及卒中等的关系。用GGF、NGF分别干预不同阶段的PRL细胞,观察细胞生长、周期变化及血管生成情况。通过相关分析及卡方检验证明肿瘤生长速率与GGF、NGF有无相关性。结果GGF在卒中组、侵袭性垂体腺瘤、复发PRL中均强阳性表达(P<0.05),微血管密度明显升高(P<0.01)。NGF在卒中组、侵袭性垂体腺瘤、高泌乳素水平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明显低于非卒中组、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低泌乳素水平的垂体腺瘤(P<0.05);在NGF作用下,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P<0.05)。GGF均与生长速率呈显著正相关,而NGF与PRL卒中、侵袭性呈负相关。结论GGF是促进PRL生长及侵袭性的重要因素之一,NGF能部分抑制PRL细胞的增殖。2者能间接反映PRL的增殖活性,为临床上评价PRL侵袭性、复发、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

    作者:张玉海;杨允学;丁伟;孙国庆;董军;鲍文公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不同术式甲状腺手术对甲状旁腺素和血钙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甲状腺不同术式术后甲状旁腺素(PTH)和血钙的变化,总结预防甲状腺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甲旁减)、低钙血症等的发生。方法检测2006年8月至2009年12月470例不同术式甲状腺手术术前和术后第1天血清PTH和血钙,比较其变化,并按手术范围大小及相近似分为7组比较不同范围手术术后PTH和血钙的变化,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甲状腺不同术式手术前后血清PTH、血钙(除一侧和双侧腺叶部分切除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次全切、一叶加对侧次全切,尤其是甲状腺近全切、全切术后PTH和血钙下降幅度、低血钙症发生率及发生临床症状者与一叶切除、一叶加对侧部分或大部切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淋巴清扫术后PTH和血钙下降幅度、低PTH和低钙血症发生率及发生临床症状者和未清扫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种术式甲状腺手术均可影响甲状旁腺功能,手术范围越大术后并发甲旁减可能越大。预防甲状腺术后甲旁减的发生,除手术操作外,掌握手术指征、选择合理术式,酌情预防性使用维生素D和钙制剂。

    作者:范西红;贺青卿;李霞;庄大勇;范子义;郑鲁明;席晨辉;段松建;庞冰川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天麻素对STZ损伤INS-1细胞的保护和修复作用

    目的 研究天麻素(GAS)对大鼠胰岛素瘤细胞(INS-1)的影响,及其对链脲佐菌素(STZ)损伤INS-1细胞的保护和修复作用。方法实验分正常对照组(NC).天麻素组(GAS),STZ损伤组(STZ),天麻素保护组( GAS+ STZ)和天麻素修复组(STZ+ GAS)。INS-1细胞传代培养后,用四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活力,放免法测定胰岛素分泌量,比色法测定丙二醛( MDA)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GAS可促进INS-1细胞分泌胰岛素(P<0.05,P<0.01),低浓度GAS可增强INS-1细胞活力(P<0.01):GAS可提高STZ损伤的INS-I细胞活力(P<0.01),高浓度的GAS对STZ损伤的1NS-1细胞具有修复作用,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P<0.0l);GAS可降低STZ损伤的INS-1细胞的MDA含量(P<0.01),提高STZ损伤的INS-1细胞的T-AOC(P<0.01)。结论GAS能够增强INS-1细胞活力,促进胰岛素分泌,减轻STZ对INS-1细胞的损伤,提高STZ损伤的INS-1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作者:张磊;陈红梅;李汛;张保丽;任文辉;李中平;郑天珍;李玉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七例血钙正常无症状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普外科2002年至2010年经手术治疗的7例血钙正常无症状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normocalcemic asymptomatic 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 NAPHPT),均为首次手术,男2例,女5例,男女比为2:5,年龄35~68岁,3例>50岁,4例<50岁,无泌尿系结石、骨骼疼痛和高钙血症等典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PHPT)症状,仅见乏力、厌食、记忆力减退、腹胀、便秘、皮肤瘙痒等包括神经心理紊乱在内的全身系统表现。

    作者:伍登海;梁锐;孙德光;高振明;王立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垂体腺瘤术后水、钠代谢紊乱的预防和治疗

    垂体腺瘤是发生于垂体前叶的良性内分泌肿瘤[1]。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已可检测出以往不能发现的垂体微腺瘤。统计显示垂体腺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15%,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手术切除是治疗垂体腺瘤的有效手段[2]。因垂体具有复杂而重要的内分泌功能且毗邻视交叉和下丘脑等重要结构,故手术切除肿瘤难度大,可能对垂体、视交叉及下丘脑等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伤,引发包括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DI)、电解质紊乱、下丘脑损伤等并发症。以术后出现DI、钠代谢紊乱为常见,对术后患者的恢复产生重要影响[3],所以预防、诊断和治疗并发症是保证术后疗效的关键。

    作者:吴留洋;霍钢;杨刚;杜安东;张铃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腺病毒载体介导PDX1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 构建含胰十二指肠同源框-1基因(pancreatic and duodenal homeobox factor 1,PDX1)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检测其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lic cord m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的表达情况。方法 用BgⅢ/XhoI酶从pUC57-PDX1酶切PDX1,连接到pShuttle-GFP-CMV重组穿梭载体,得到pShuttle-GFP-CMV-PDX1重组穿梭质粒,再将pShuttle-GFP-CMV-PDX1转移到pAdxsi载体上,得到pAdxsi-GFP-PDX1病毒质粒,利用脂质体介导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293细胞,包装出完整的腺病毒。用重组腺病毒感染HUCMSCs 24 h 后,经荧光显微镜、RT-PCR、免疫荧光、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 Blot等检测PDXI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通过测序、酶切等鉴定PDXI基因正确插入穿梭质粒中,并与病毒骨架质粒重组,重组腺病毒可高效转染HUCMSCs,RT-PCR检测到PDXI mRNA在HUCMSCs中表达,经免疫荧光、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 Blot等证实转染PDXI在HUCMSCs胞核中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PDX1腺病毒载体,并在HUCMSCs中有效表达。

    作者:王博;毛明刚;吴汉青;吴河水;万赤丹;王春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异位甲状腺癌合并原位单纯性甲状腺肿一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49岁,因“发现颈部肿物15 d”入院。体检:双侧甲状腺未及明显肿物,颈前中线舌骨下方可及2 cm×2 cm×2 cm肿物,质韧,压痛,边界清,不随吞咽和伸舌活动。实验室检查: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SR)30 mm/h、甲状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69.43 pg/ml、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4.58 mIU/L,FT3、FT4、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 A-TPO)、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癌胚抗原( CEA)均正常。

    作者:丛义滋;姜立新;王熙勋;王东;郑海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临床病理特点与外科治疗

    甲状腺嗜酸性细胞瘤( hürthle cell adenoma,HCA)即良性甲状腺嗜酸性细胞肿瘤[1],比较少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较困难,误诊率高。本文收集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自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1例(3家医院病例数分别为10、6和5例)HCA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马振海;赵永福;李世正;栾洋;邢光明;田晓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因及诊治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在不断上升,其中以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发生率高。结节性甲状腺肿又称腺瘤样甲状腺肿,实际上是指地方性甲状腺肿和散发性甲状腺肿晚期所形成的多发结节。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在碘充足的地方,男女患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比例大约为1:5[1]。它主要是因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不足,刺激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随着TSH的增多,不断刺激甲状腺增生,发生病变,终形成结节。

    作者:吕云福;何超;谢贤和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