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继发于Graves病的重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

阮力;舒更新;杨俊杰;熊芝兰;向群

关键词:地塞米松, 冲击治疗, 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 Graves病
摘要: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Dex)冲击治疗继发于Graves病的重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 9例继发于Graves病的重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给予Dex冲击治疗,具体为:Dex剂量为0.3~0.45 mg/(kg·d),0.9%氯化钠液稀释后静脉推注,连用3天,第4天减量至10 mg,第5天改为泼尼松1 mg/(kg·d),每日晨顿服,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后逐渐减量至停用.结果 治疗14天,9例患者中完全反应(CR)4例,有效(R)4例,无效(NR)1例,总有效率为88.9%;其中4例PLT< 10×109/L者CR 2例,5例PLT≥10×109/L者CR 2例,两者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例患者治疗第2天PLT开始迅速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到第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7天达峰值(P<0.01);治疗2周仍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胃酸过多及血压轻度升高,经对症治疗可恢复.结论 Dex冲击治疗继发于Graves病的重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提升血小板迅速,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既经济又实用,值得基层推广验证.
右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健康教育在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糖尿病(DM)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其危害在于高血糖引发的各种并发症.如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各种并发症,其致残、致病率很高.由于糖尿病与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故要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单靠药物治疗难以实现,需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1],使其充分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并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才能有效控制血糖.本中心对辖区内12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芳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联合应用MLPA及连锁分析对广西地区Duchenne型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症产前诊断分析

    目的 建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家系的产前诊断方法并在广西推广应用.方法 采用MLPA技术及连锁分析技术对广西地区8个DMD家系进行了DMD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结果 6例先证者检测出DMD基因缺失,产前诊断胎儿均未检测出DMD基因缺失.余下2个家系的先证者基因检测均未检出基因缺失/重复,通过联合应用MLPA和单体型连锁分析,结果产前诊断1例男性胎儿为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另1例女胎未检出DMD基因缺失/重复.遗传咨询后,孕男胎夫妇决定终止妊娠,孕女胎夫妇决定继续妊娠.结论 MLPA能有效检出DMD基因的缺失/重复,联合应用MLPA技术及连锁分析技术进行DMD家系产前基因诊断有更高的准确性.

    作者:杜娟;许涓涓;韦波;付华钰;蒙达华;陈科;左文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以蛋白尿、水肿及高血压为典型表现,其发病率可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升高,资料统计显示糖尿病病史10年以上者DN发生率高达72.65%(170/234)[1].为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程,降低肾衰的发生率,提高DN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3例DN患者的护理干预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余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从当前医疗现状浅析建立电子病案的必要性

    电子病案(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又称电子病历,是用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搜集、储存、管理、传输和重现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医疗服务的医疗记录管理系统的总称[1],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EMR的应用正在日趋普及,如今EMR与纸质病案(medical record,MR)并驾齐驱,传统的病案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医院管理现代化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人们甚至认为未来EMR将有可能完全替代MR,因此EMR的社会学研究已引起各界的关注.笔者通过分析当前医疗现状,阐明EMR建立的重要作用,消除社会对电子病案顾虑思想,使病案信息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实行现代化的病案管理,更好地促进医院管理现代化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并使EMR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关系,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作者:卢晓茜;谈玉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肾动脉狭窄影像学检查临床应用研究与进展

    临床检查中的血管狭窄评估的一般方法为:取管腔狭窄的地方横断位图像,测量其部位血管直径(d),然后再测量血管远端管腔血管直径(D),(d/D)即为其狭窄百分比,评估标准按照背景减少的百分比进行,其中(0%~49%)为轻度肾动脉狭窄(RAS)、(50%~60%)为中度RAS、(70%~99%)为重度RAS和闭塞RAS[1].目前RAS的评估检查方法主要可以分为有创性检查和无创性检查两大类,其中压力导丝检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简称DSA)、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简称IVUS)这三种检查方式属于有创性检查,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简称CTA)、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 CT angiography,简称S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简称MRA)、多普勒超声(doppler ultrasound,简称DUS)、声脉冲辐射力成像以及放射性核素肾图等均属于无创性检查[1~3].这些影像学检查方式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笔者针对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几种肾动脉狭窄影像学检查方式进行综述.

    作者:黄昌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早期护理干预对促进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智能发育的效果探讨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促进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智能发育的临床效果.方法 结合家长意愿将96例HIE患儿分成观察组50例及对照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定期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儿不同年龄段智能发育情况及脑瘫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智能发育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随访2年后,脑瘫发生率为6.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91%(P<0.01).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可促进HIE患儿的智能发育,降低脑瘫发生率,是一种效果确切的护理干预措施.

    作者:李凤莲;黄艾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滴依达拉奉30 mg,每天2次,连续治疗14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肿量、血肿周围水肿面积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肿量、血肿周围水肿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血肿周围水肿面积显著小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血肿量、血肿周围水肿面积均显著小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肿量、血肿周围水肿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早期运用依达拉奉对抗急性脑出血患者氧(羟)自由基反应,能显著减少脑水肿严重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吴伟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百色市壮族地区居民幽门螺杆菌菌株类型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本地幽门螺杆菌(Hp)菌株类型及其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感染的分布特点,为幽门螺杆菌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自2006年9月至2007年2月因上腹部不适来诊并行电子内镜检查的百色市居民患者,以常规胃镜与镜下病变组织取材活检对胃十二指肠疾病做出诊断.同时取患者静脉血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Hp的细胞毒素CagA、空泡毒素VacA、尿素酶抗体,Ure阳性者确认Hp感染,据CagA和VacA表达结果的不同组合分为Ⅰ型(CagA+/VacA+)、中间型(CagA-/VacA+)、Ⅱ型(CagA-/VacA-)菌株.统计分析各菌型在其来源的各种胃十二指肠疾病间的分布状况和相关性.结果 Hp检出率为42.09%(362/860),3种菌型即Ⅰ型、中间型、Ⅱ型分别占60.77%、12.43%和26.80%;所有病例均有慢性胃炎,各菌型在其来源疾病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型、中间型、Ⅱ型菌株感染引起胃窦黏膜中-重度炎症的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97.53%(79/81)、69.57%(16/23)、44.16%(34/77);慢性胃炎活动状态、肠化生、上皮内瘤变等病理组织学改变的菌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型所占比率高.结论 百色市居民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以高毒力菌株Ⅰ型Hp菌株感染为主,细菌抗体分型可作为预测胃十二指肠疾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预测参考指标.

    作者:岑朝;黄赞松;周喜汉;梁玉美;尹毅霞;黄明宜;覃红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高龄髋部骨折肺部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低下、机体防御功能下降等因素,在骨折创伤及手术的打击下患者很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肺部感染是其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妇,严重时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研究发现,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与心脑血管意外是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2].笔者对我院收治的92例高龄髋部骨折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庞妮;陈红贞;杨义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儿科输血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输血是根据病情的实际需要,患者安全有效地输入血液的过程.输血护理是确保血液从“献血者血管到受血者血管”全过程安全的关键环节之一[1].因此,如何保证儿科患儿输血的安全,降低输血风险及不良反应,输血护理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就我院2013年1月~12月儿科245例住院输血患儿中出现的17例护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作者:吴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磷酸钙骨水泥与自体骨植骨治疗SanderⅢ型跟骨骨折疗效对比

    目的 探讨磷酸钙骨水泥治疗跟骨骨折(SanderⅢ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跟骨骨折(SanderⅢ型)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联合磷酸钙骨水泥治疗;对照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结合自体骨植骨治疗.术后6个月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完全负重行走时间为(68.73±6.72)d,对照组为(88.35±7.9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309,P=0.0000).结论 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磷酸钙骨水泥治疗跟骨骨折(SanderⅢ型),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容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多排螺旋CT与超声在诊断不典型症状急性阑尾炎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多排螺旋CT与超声在诊断不典型症状急性阑尾炎中的价值.方法 对60例临床症状不典型,曾同时行多排螺旋CT与超声检查,终临床拟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多排螺旋CT与超声检查的敏感度分别为92.5%(37/40)、65.0%(26/40),特异度分别为85.0%(17/20)、55.0%(11/20),其敏感度及特异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多排螺旋CT较超声在诊断不典型急性阑尾炎中更具有优势,在症状不典型但怀疑为急性阑尾炎病例中,超声检查阴性,可考虑CT进一步检查.

    作者:倪健坤;戴鸿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硫辛酸治疗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硫辛酸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34例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4例,给予降糖降压等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每日给予0.6 g硫辛酸注射液加入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两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评分(TSS),并观测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治疗过程中观察不良事件.结果 经过两周治疗,治疗组患者的TSS总积分、疼痛积分、烧灼感积分、麻木感积分均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均明显提高(P <0.05或0.01).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硫辛酸治疗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有效.

    作者:罗宇家;杜强;王艳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血清降钙素原在鉴别诊断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中的应用

    感染性疾病多是由细菌或病毒入侵所引起,且以发热为主要临床症状[1],临床对于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难以通过临床症状进行鉴别,尤其是在疾病早期、病诉困难的婴幼儿患者中鉴别难度更大.处理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疾病的方法完全不同,临床一般通过分离病原菌进行鉴别诊断,但该方案需要一定时间,往往会延误佳治疗时机,阻碍临床救治[2].血清降钙素原(PCT)是一种新的诊断标志物.为总结PCT在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鉴别诊断上的临床应用价值、督促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现将我院PCT诊断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李绍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拟诊为垂体微腺瘤的21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统计垂体微腺瘤在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中的检出率.结果 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延迟增强扫描对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42.9%(9例)、95.2%(20例)、71.4%(15例).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可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应作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刘向华;黎艳;李玉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缬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缬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饮食调节、运动指导、改变生活方式等基本处理后,对照组药物治疗选择单纯左旋氨氯地平片2.5 mg,每天1次,观察组则使用左旋氨氯地平片1.25 mg联合缬沙坦80 mg,每天1次,在治疗8周后记录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情况,并统计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8周后,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在正常范围,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发生低钾血症、头晕和心悸的比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或0.01).结论 缬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降压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邱明霞;杨庆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超声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 总结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超声表现,提高超声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病例9例,分析该病的超声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本组9例病例男女比为5∶4,年龄21~55岁,中位年龄36岁.灰阶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共观察到病灶11个(其中2例为多发,各2个),病变位于肝脏左外叶3个,左内叶1个,右前叶3个,右后叶4个,直径为2.1~4.5 cm,平均(2.3±1.6)cm.灰阶超声显示稍低回声7个,等回声3个,稍高回声1个,8个病灶边缘光滑,清楚,3个边界稍模糊.彩超显示病灶内有彩色血流11个,阻力指数0.42~0.79,平均(0.61±0.13),大流速41~83 cm/s,平均值(45±29)cm/s,仅测及静脉血流1个.其中2个行超声造影,均显示动脉期全瘤高增强,门脉期仍为高增强.后超声诊断良性病变6个(54.5%),恶性病变5个(45.5%).结论 超声观察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敏感性高,诊断准确性有待提高,确诊还需要病理诊断.

    作者:袁诚;苏月娟;叶素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浅谈医院临时用工人员管理

    医院临时用工人员是指医院在编制不足人员紧缺情况下为医院的后勤保障部门招聘的临时性工作人员.近年来,社会上陆续出现如上海新华医院、北京安贞医院等医院临时用工人员集体罢工事件,因护工等临时用工人员的集体罢工,病人无法得到正常的医疗后勤服务,医院的后勤保障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严重地破坏了医院的医疗秩序,也极大地威胁了患者的人身安全.加之当前社会医患关系的愈发紧张,医院临时用工人员的管理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者们重视.笔者通过分析几家市级医院临时用工人员管理的现状,查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提出加强管理的有效对策,从而为从事医院管理及研究医院管理的同行、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陆增辉;张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氨磷汀在鼻咽癌放疗后预防口咽并发症的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氨磷汀在鼻咽癌放疗后预防口咽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鼻咽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在每次放疗30 min前均使用氨磷汀200 mg/(m2·d)静脉缓慢推注15分钟,并予重组人白介素-11 1.5 mg稀释加入0.9%氯化钠溶液50 ml中含漱;对照组仅给予重组人白介素-11 1.5 mg稀释加入0.9%氯化钠溶液50 ml中含漱.比较两组患者唾液腺分泌及口渴情况以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口腔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唾液量减少50%以上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同时出现口渴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1、3及7天的口腔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从治疗后第1天开始起口腔疼痛VAS评分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 氨磷汀联合白介素-11含漱液含漱能有针对性地保护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损伤的口腔黏膜及唾液腺,减轻患者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素芳;唐爽;钟声学;文小芝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全程护理干预对重型肝炎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重型肝炎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给83例重型肝炎患者发放简易应对方式自评量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在患者住院期间,针对原因给予系统性、规范化健康教育,出院后利用信息、电话等随访平台全程跟踪干预,2个月后再次发放该量表,比较干预前后应对方式情况.结果 干预前患者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分为(1.30±0.45)分、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分为(1.82±0.48)分,分别与全国常模(1.78±0.52)分、(1.59±0.6)分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患者积极应对方式维度平均分明显提高(P <0.01),消极应对方式维度平均分明显降低(P<0.01).结论 对重型肝炎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能提高他们应对疾病的能力,主动调整不良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这种全程护理干预可作为重型肝炎患者护理工作的一种制度化、常规化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钟丽梅;黄素琴;覃金艳;施小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右江医学杂志

右江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