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鲁甸地震医疗救援探讨灾害救援护士应具备的素质

李晓云;刘莉;吕文学;马俊彦;杨汝霞;管育磊

关键词:鲁甸地震, 护士, 选派, 医疗救援
摘要:基于鲁甸地震救援中灾害救援护士的抽组选派和工作完成的情况,分析了灾害救援护士的基本情况,提出选派灾害救援护士应具备的素质,如良好的应急能力与身体素质、全面的护理专业技能、较高的情商和心理疏导能力、较强的协调和沟通能力、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以及较强的梳理总结能力等,旨在对我国选派灾害救援护士提供一定的借鉴.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心理干预对鲁甸地震灾民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影响

    目的 评估心理干预对地震后灾民心理应激症状的影响.方法 结合访谈、心理量表测评结果将灾民分级.一级、二级受害者以及有明显创伤后应激症状(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PTSS)的人员为重点干预对象,采用个体访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于三级以上受害者及存在一定程度PTSS的人员,主要采用小组晤谈的方式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干预前后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hecklist-civilian form,PCL-C)对灾民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结果 地震后60.4%的灾民出现了PTSS,心理干预后创伤评分明显降低(t=22.33,P<0.01).结论 有计划地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震后灾民的PTSS.

    作者:周晓斌;李永光;马军波;刘莉;孙俊;徐焱鹂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七氟烷-咪达唑仑-瑞芬太尼麻醉诱导用于短小手术患儿无肌松药气管插管的效果

    目的 分析七氟烷-咪达唑仑-瑞芬太尼麻醉诱导用于短小手术患儿无肌松药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 40例择期手术全麻患儿,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Ⅰ~Ⅱ级.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面罩吸入6%七氟烷,每15 s递减0.5%,直至3%,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时,1 min内缓慢静脉注射瑞芬太尼2μg/kg,30 s后停止吸入七氟烷,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于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后即刻和插管后3 min,记录平均动脉压(meanartery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记录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时间,评价气管插管条件.结果 所有患儿睫毛反射消失时间为(58±10)s,气管插管条件优良率94%.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气管插管后3 min MAP降低(P=0.045),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3 min HR(P=0.038,P =0.030),BIS(P=0.012,P=0.009)明显降低.结论 七氟烷-咪达唑仑-瑞芬太尼麻醉诱导迅速而平稳,可提供良好的气管插管条件,对于短小手术患儿无肌松药气管插管,安全可行.

    作者:尹彩星;司小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云南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的做法与体会

    卫勤保障是军队医院和平时期抗震救灾顺利展开的重要保证.本文总结了武警云南总队医院2017-09-07赴云南彝良、2014-08-03赴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抗震救灾期间医疗队实施医学救援和卫勤保障的做法,分析成功的经验,反思出现的弱点与不足,并对未来灾害医学救援的发展提出建议,希望能为以后的救灾工作及部队卫勤保障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者:陈华勇;杨斌;彭守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基于鲁甸地震探讨高原山区地震医学救援

    本文结合云南鲁甸地震紧急医学救援的实践,分析高原山区地震救援的特点并总结高原山区地震医学救援的工作经验,提出一些高原山区地震救援工作的建议,旨在为今后的高原山区地震医学救援提供借鉴.

    作者:杨斌;陈华勇;彭守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8·3”云南鲁甸地震医疗救援的主要做法和问题

    “8·3”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武警云南总队医院紧急抽组医疗队赶赴灾区实施医疗救援,圆满完成了抗震救灾医疗救援任务.通过总结此次医疗救援的主要做法,分析当前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期为军队医院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能力提供借鉴.

    作者:刘莉;袁岚;吴德青;柳庆华;宝彩芹;马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急救技术推介:“胸路”不通走“腹路”的心肺复苏智慧

    现代心肺复苏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里程了,尽管从事心肺复苏的中外仁人志士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资料表明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并不乐观.有位极负盛名的外国教授亲口对我说,传统的心肺复苏遇到了挑战,是到了需要变革的时候了.看来,心肺复苏和世间的大凡事物一样,总沿一条路走下去早晚会行不通.用传统胸外按压作为抢救心搏骤停的常用方法虽经50余年的实践,但患者生存出院率仍不理想.

    作者:王一镗;盛志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鲁甸地震医疗救援实践与思考

    着重介绍医疗队参加鲁甸地震医疗救援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提出地震灾害救援时,部队应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卫勤指挥、信息通报、自身防疫、特殊药材储备、卫生装备研制等方面,尤其是小型化救援模块建设.

    作者:李永光;孙俊;刘莉;柳庆华;马佳;马军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鲁甸地震救援中伤病员疾病谱分析

    目的 探讨云南鲁甸地震伤病员的疾病特点及规律.方法 对武警云南总队医院医疗队诊治的1560名地震灾区的伤病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损伤性疾病占37.18%,呼吸系统疾病占20.51%,消化系统疾病占16.67%,肌肉骨骼结缔组织病占12.18%,皮肤病和皮下组织疾病占5.77%,昆虫叮咬伤占2.4%,动物咬伤占0.45%.结论 地震灾区疾病谱呈多元性,地震后疾病谱以损伤为主,同时伴有因灾区多山、丛林密集等导致的疾病特点.

    作者:杨斌;陈华勇;徐国梅;彭守坤;刘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以色列突发大规模伤亡事件应急体系对我国西部应急医疗体系建设的启示

    以色列突发大规模伤亡事件的应急体系,具有合理的组织构架、训练有素的团队成员、和谐的医护警配合、充足的应急物资储备、强大的通讯设施、丰富的实战及演练经验.针对中国西部(以青海省,新疆、西藏自治区为例)的应急医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可借鉴以色列应急体系,构建区域特色的医疗卫生应急体系,进一步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作者:张宏伟;王芳;景曜;Meir Oren;彭心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急进高原及执行任务对进藏卫勤保障人员血氧血压综合参数的影响

    目的 研究急进高原及执行任务对进藏卫勤保障人员血氧血压综合参数的影响.方法 以平原地区某军队医院医疗队72名队员为对象,分别在平原、急进高原的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以及任务完成前后,用XY-2型血氧血压综合参数仪测试动脉血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aO2)、脉率、收缩压和舒张压.结果 与平原比较,在急进高原的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男性组SaO2降低,脉率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女性组SaO2降低,脉率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执行任务后,女性组收缩压较平原时降低、脉率加快(P<0.05),男性组脉率减慢(P<0.05).结论 急进高原,缺氧环境能降低保障人员的SaO2,导致脉率加快;高原习服后,相关症状均有所缓解.

    作者:唐峰;刘艳;吕宏迪;王锦波;李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培养探讨

    “三分业务,七分管理”是灾难医学发展与应对的理念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培养灾难医学发展所需的管理人才,明确灾难医学管理内涵、目的、对象、模式及考核等,才能有效地减少灾难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和伤害,做好灾难医学中管理人才培养的工作.

    作者:潘鑫;花长松;邹圣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运用损伤控制骨科理论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42例

    通过分析应用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s,DCO)理论救治42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治疗效果、转归和并发症.认为DCO治疗符合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能够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伤残率,是治疗严重多发损合并骨折患者的有效方法.

    作者:齐勇;孙鸿涛;周晓忠;林周胜;徐汪洋;武光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菲律宾台风救援中两种分诊模式比较

    通过比较菲律宾台风救援中两处流动医院的分诊模式,探讨提高国际救援中分诊质量的有效方法,从而协助医生为受灾民众提供高效的救治,并为今后的灾害救援护理教学提供更专业化的临床资料.

    作者:刘玲;刘丹;张鑫;卢旭;刘卫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加强军队地震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的探讨

    概述军队地震应急医学救援力量的种类,通过对16名卫勤专家进行咨询,进而论证分析得出军队对参与地震应急救援力量的应用存在不合理,尤其在力量筹划、部署和训练等方面.对如何加强军队地震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提出建议,以期为军队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者:公斌;孔兵;司钰鑫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赴越南跨国海上转运伤病员同胞的实践与体会

    目的 探讨海上长距离、长时间转运伤病员的实践.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队赴越南海上转运“打砸抢烧”事件中伤病员同胞的实践,并以“安全”为核心,就整个出境海上转运过程,包括航运安全、医疗安全、保障安全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我国政府派遣4艘万吨客轮,往返航行约50 h、520 n mile,从越南接回中方企业员工3567名,其中伤病员86名,回国后收入住院4名.结论 2014-05-18赴越南承担中国在越人员接回任务总体上安全顺利,取得良好效果;但在今后的任务中,应充分考虑跨国海上医疗转运的风险性、艰难性、不确定性等因素,并及早进行处理.

    作者:陈晓松;陈泽平;何正文;王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基于鲁甸地震医疗救援探讨灾害救援护士应具备的素质

    基于鲁甸地震救援中灾害救援护士的抽组选派和工作完成的情况,分析了灾害救援护士的基本情况,提出选派灾害救援护士应具备的素质,如良好的应急能力与身体素质、全面的护理专业技能、较高的情商和心理疏导能力、较强的协调和沟通能力、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以及较强的梳理总结能力等,旨在对我国选派灾害救援护士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者:李晓云;刘莉;吕文学;马俊彦;杨汝霞;管育磊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物联网在高原地区地震灾害医疗物资转运中的应用初探

    医疗救援物资的保障管理是高原应急卫勤救援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通过回顾分析物联网技术在高原地区地震灾害救援中医疗物资管理、监控、调拨、运输等环节的应用,探讨卫勤应急物资保障新模式.并得出结论:利用物联网技术对高原地震灾害救援医疗物资保障进行管理,能有效提高保障效率和精度,对于高原地区地震灾害救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者:郜中平;李杰;吴慰惠;刘正强;岳贵红;李巧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鲁甸地震中开放性骨折21例

    回顾鲁甸地震中治疗21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地震致骨折患者的伤情,总结救治经验,并探讨地震开放性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法与处理原则.经相应外科处理后,21例骨科患者25处开放性创面全部愈合,骨折均获得良好复位,表明适当的外科处理可以加速创面愈合,及早恢复肢体功能.

    作者:李彬;殷金安;朱旭;高皓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对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的影响

    目的 观察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hypertonic sodium chloride hydroxyethyl starch,HSH)对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组)、单纯休克组(NR组)、乳酸林格液复苏组(LR组)及HSH复苏组(HSH组),每组12只.采用改良Wigger's法复制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分别于休克前(Ts)、处死前(Td)取静脉血检测尿素氮(BUN)及肌酐(Cr)含量.NR组在休克后1h即刻、其余组在复苏后4h处死大鼠取肾组织测定细胞间黏附分子1(ICM-1)表达,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并比较肾小管损伤(Paller评分)程度.结果 与N组比较,NR组、LR组和HSH组Td时间点静脉血中BUN及Cr水平均升高(P<0.05);肾组织ICM-1表达增加(P<0.05),肾小管Paller评分升高(P<0.05),肾组织病理学损伤明显.与LR组比较,HSH组ICM-1表达减少,Paller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肾组织病理学损伤较轻.结论 与LR相比,HSH液体复苏能减轻对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的再灌注损伤.

    作者:陆化梅;耿智隆;杨木强;赵峰;梁静;赵小利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近五年全球主要新发感染性疾病防治现状

    本文对近5年全球主要新发感染性疾病进行综述.重点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中东呼吸综合征、人感染H7N9禽流感、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热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防治措施进行归纳总结,以期能够科学应对传染病.

    作者:吴改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杂志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部

主办: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