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动态调强子野优化技术在胸上段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张武哲;黄宝添;翟田田;彭逊

关键词:食管肿瘤, 动态调强放射治疗, 子野数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数目的动态调强子野优化技术在胸上段食管癌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30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依据在Eclipse系统上子野数目的不同,将其分为G1组(64个)、G2组(115个)及G3组(166个);对每例患者进行3组治疗计划.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靶区和危及器官等剂量(DX)参数、机器跳数(MU)及治疗时间(TT).结果:1计划靶区1[(PTV1)64 Gy],G2组的Dmax、Dmean、D2、剂量均匀性指数(HI)比G1组略低,D98、适型指数(CI)略高;G3组的Dmean、D2、D50、HI略低,D98略高;G2组与G3组间无明显差异;2PTV2(54 Gy),G2组的Dmin比G3组覆盖更好,G1组除了Dmean略高于G3组之外,其Dmax均高于其他两组;3脊髓计划区、脊髓和心脏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1组的双肺V10、V20高于G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30则比G3组低,其余参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④G2组MU为652±48,G3组为670±56,分别较G1组的648±48增加了0.6%、3.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t=-3.08;P<0.05);⑤G2组的TT为(176±13)s,G3组为(184±15)s,分别较G1组的(175±13)s增加了0.6%、5.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t=-4.81,P<0.05).结论:3组计划均能满足临床剂量学要求,G1组(64 Gy)在保证靶区剂量情况下,能够有效保护脊髓、脊髓计划区和心脏的同时降低部分危及器官的受量,MU减少,TT缩短,提高治疗效率亦降低了设备损耗率,可减轻患者不适感,增加治疗依从性.动态调强的子野优化技术在胸上段食管癌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消毒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及应用研究

    目的:建设基于消毒质量、操作规范、设备性能和科学管理的4项保障体系的医院消毒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探讨其在提高器材消毒质量和科学管理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消毒灭菌质量、设备操作规范、设备性能安全和管理科学高效4个方面调研分析2016年医院消毒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修订完善4项保障体系.将2016年医院消毒设备消毒质量、设备性能及人员管理等数据纳入对照组,2017年的4项保障体系应用后数据为观察组,评估对照组和观察组设备使用情况,分析研究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应用前后差异性.结果:在质量控制管理中共修订完成制度规范21项,培训合格人员31名,观察组消毒设备应用的医疗器材清洗合格率、消毒灭菌合格率、包装合格率、设备故障率、设备管理成本、操作人员考核成绩及消毒物品供应满意度等7项评估指标数据均好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68,F=49.28,F=62.14,F=59.64,F=18.58,F=203.44,F=44.08;P<0.01).结论:基于4项保障体系的消毒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可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提升消毒灭菌、技术操作和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水平,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白芳;杨哲;杨婷;韩佳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数字化病案在医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与特征分析

    数字化病案作为数字化医院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落实对医院病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可有效解决医院病案资料保存、大数据共享、信息安全和科研利用等多方面问题,能够为医务人员及相关部门提供更快捷、方便、高效和优质的信息服务.随着医院管理中数字化档案的发展与应用,存在的问题随之逐渐显现,为探索科学、高效的病案管理方法,及其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发展趋势,分析数字化病案特征和发展现状,对其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价值及其特征进行评价,以期为数字化病案在医疗保险、教学、科研及医疗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廖建群;王友初;陶鹏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基于二维码的医用高值耗材精细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目的:建立全程可追溯医院医用高值耗材管理体系,规范其使用流程,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方法:以二维码技术为核心,建立医用高值耗材二维码编码规则,确立医用高值耗材唯一识别码,通过医院综合运营管理(HERP)和医院信息系统(HIS)的衔接,实现系统流程设计,重构医院医用高值耗材验收、入库、领用、退货和出库等全程管理机制.结果:建立的医用高值耗材精细化管理系统,改进了传统管理模式监管缺失、效率低、出错率高及实时性差等问题,实现了医用高值耗材全流程可追溯管理和扫码核销管理,提高了医用高值耗材使用规范性和安全性.医用高值耗材当日出库率由传统管理模式的2%左右提升到80%以上,当周出库率由20%左右提升到达98%以上.结论:基于二维码的医用高值耗材管理系统,可为医用高值耗材使用的合理性分析提供数据支撑,为医院降耗控费提供基础信息,为医用耗材的安全使用提供技术保障,为医院物流精细化管理探索出一条有益途径,有效保障医院、患者及厂商各方权益,做到监管与效率,防腐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作者:刘亚杰;李继清;张兴强;黄俊涛;姚瑞晗;郑艳珠;范品荣;周杰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化学发光免疫检测在甲胎蛋白检验中的应用准确性评价及其性能分析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0例在医院就诊的肝癌患者纳入肝癌组,同期选取接受正常体检的3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组;将两组血清样本分别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法和CLIA法检测血清样本中的AFP含量,对比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肝癌组采用两种检测方法测定血清样本中AFP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00,t=28.516;P<0.05);TRFIA法和CLIA法分别测定两组AFP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39,t=0.054;P>0.05).高浓度AFP标准品血清中AFP表达量明显高于中、低浓度AFP标准品血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30,P<0.05),且变异系数(CV)值明显低于中、低浓度AFP标准品血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01,P<0.05);TRFIA法与CLIA法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1,P>0.05);CLIA法测定两组AFP回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4,P>0.05),且两组AFP回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6,P>0.05).结论:TRFIA法和CLIA法应用于血清AFP检验中,均能取得较高的准确性,临床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检验方法.

    作者:张学栋;赵洁;潘有龙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联合治疗尿毒症脑病患者血清NSE及GFAP水平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F)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尿毒症脑病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的影响.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在医院进行HDF治疗的80例尿毒症脑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采用常规HDF治疗的患者纳入HDF组,采用HDF+HP治疗的患者纳入联合组,每组40例.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电解质、肾功能指标及血清NSE和GFAP水平.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血清血肌酐(Scr)、尿素氮(BUN)、β2微球蛋白(β2-MG)、钾离子、钠离子、氯离子、NSE以及GFAP显著低于HDF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6,t=4.882,t=5.277,t=2.737,t=2.797,t=2.120,t=6.111,t=5.25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56,t=-12.254;P<0.05),且联合组GCS评分高于HDF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0,P<0.05).结论:HDF与HP联合治疗尿毒症脑病能有效清除患者体内毒素,改善电解质水平,降低NS和GFAP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昏迷情况.

    作者:章茵;张鑫;刘帆;郭秀明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钼靶诊断乳腺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及其灵敏度和特异度的研究

    目的:探讨钼靶X射线在乳腺肿瘤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医院就诊的96例乳腺肿瘤患者诊断资料,所有患者分别行乳腺超声诊断和钼靶X射线检查,以终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观察乳腺超声诊断及钼靶X射线诊断乳腺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析钼靶X射线诊断乳腺肿瘤的影像学特征.结果:钼靶X射线检查与手术病理结果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4,P>0.05);乳腺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钼靶X射线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97,F=4.225;P<0.05);钼靶X射线与手术病理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15,F=0.129;P>0.05);乳腺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钼靶X射线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4;F=506,F=4.697,F=7.120;P<0.05).钼靶X射线检查乳腺肿瘤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中,以肿块为主45例(占46.88%),以钙化为主40例(占41.67%),呈现钙化合并肿块11例(占11.46%).结论:钼靶X射线应用于乳腺肿瘤诊断效果显著,有较高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米叶色尔·卡斯木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经穴电阻特异性在人体穴位识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针灸是我国传统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治疗效果与腧穴定位准确与否关系密切,因此穴位识别对于针灸治疗极为重要.通过对人体穴位电阻的特异性分析,了解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穴位电阻特异性基础上对人体特定穴位识别进行的探索.论述穴位电阻的含义及近半个世纪国内外研究者对穴位探测仪的研究,以全面了解当前经穴电阻特异性在人体识别中的应用,把握经穴电阻特异性在人体穴位识别中的研究方向.

    作者:韦哲;张宇刚;张秉玺;王能才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PRVC和P-SIMV通气模式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械通气参数安全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呼吸机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模式和压力同步间歇指令通气(P-SIMV)模式下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机械通气参数安全性的影响,分析两种模式下参数安全的差异性.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34例COPD I级和II级患者,将其按照所使用的通气模式分为PRVC组和P-SIMV组,每组17例.记录每例患者连续24 h内的分钟通气量上限和下限的报警记录次数,以及平均气道压上限和平均气道压下限,并比较两组相同参数报警次数的差异性.结果:PRVC组分钟通气量上限报警次数为(8.0±3.8)次,明显少于P-SIMV组分钟通气量上限报警的(11.1±4.7)次,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4,P<0.05);PRVC组分钟通气量下限报警次数为(10.9±3.6)次,明显多于P-SIMV组分钟通气量下限报警的(8.6±2.5)次,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3,P<0.05);PRVC组平均气道压上限报警次数为(7.2±3.9)次,明显少于P-SIMV组平均气道压上限报警的(9.7±3.0)次,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3,P<0.05);PRVC组平均气道压下限报警次数与P-SIMV组比较无差异.结论:PRVC模式对COPD患者机械通气时更容易触及分钟通气量下限报警,P-SIMV模式更容易触发分钟通气量上限报警和平均气道压上限报警,而二者在平均气道压下限报警次数上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司啸辰;冯捷;康霓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在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检查在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在医院治疗的10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高龄患者(>80岁),根据胃镜检查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观察组采用无痛胃镜检查,对照组采用普通胃镜检查.比较分析两组检查期间的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情况,检查中心电图变化情况,检查中及检查后患者的不适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于检查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检查中观察组心率、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57,t=4.741;P<0.05);检查后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检查过程中,对照组出现ST段压低24例(占45.28%),明显多于观察组的7例(占13.21%);对照组出现心率失常13例(占24.53%),明显多于观察组的3例(5.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3.176,x2=7.361;P<0.05);检查中,观察组不适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589,P<0.05);检查后,观察组困倦例数及头晕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9.414,x2=6.989;P<0.05);观察组的咽喉不适例数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痛胃镜检查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高龄患者中使用安全性高.

    作者:张玉亮;张立冬;孙晓林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AutolumiS 3000型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故障分析与维护保养

    AutolumiS 3000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威海威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1年上市,该设备利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运行快速度为300测试/h,现拥有检测项目65项,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1].同时,该设备可进行随机、连续和优先运行操作模式,既可检测大分子物质,也可检测小分子物质[2-3].针对日常使用中出现的故障及维护保养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为同行排除相似故障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曲业敏;李进红;耿建利;王晓伟;姚继承;邵淑丽;王明义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医院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其在医疗行为监管中的应用

    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对临床医学研究、科学管理及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型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医疗大数据不能用传统工具及方法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医疗内容抓取、管理、处理及利用.依据医疗大数据构建医院大数据平台,包括建立药品监管类、费用监控类、质量监督类及规则库管理类等全过程信息化的医疗服务行为体系监管大数据平台,针对医院大数据平台与医院诊疗监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警和医院感染爆发监测等,阐述医院大数据平台建设在医疗行为监管等工作中的应用.

    作者:高峰;罗雪琼;张建伟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射频热疗对食管上段癌的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射频热疗治疗食管上段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80例食管上段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射频热疗治疗,对照组仅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探讨两种治疗方法治疗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13,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0%,对照组为52.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57,P>0.05);观察组治疗后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82.50%和52.50%,高于对照组的55.00%和30.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40,x2=4.178;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射频热疗治疗应用于食管上段癌,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生存率及治疗疗效,且不良反应与单纯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接近.

    作者:严峻;朱琳燕;柏淳;李锋;傅文喜;余小红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重建矩阵对一体化PET/MR图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矩阵大小对一体化PET/MR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依据美国电器制造商协会(NEMA)NU2-2007标准,对国际电工委员会(IEC)61675-1标准规定的PET图像质量体模进行扫描;分别在像素矩阵为128×128、192×192和256×256的3种不同条件下重建PET图像,分析对比度(Q)、背景变化率(N)、信噪比(SNR)、衰减和散射矫正精度(?C)等参数.结果:以像素矩阵128×128条件下重建结果为参考,使用飞行时间(TOF)技术和非TOF技术,对比度平均值分别增长11.45%、10.1%和7.14%、7.92%;背景变化率均值分别降低了0.04%、0.22%和0.27%、0.2%;信噪比均值分别提高了3.71、3.69和2.71、3.06;衰减和散射矫正精度均值分别增加了0.28%、0.28%和1.04%、0.33%.结论:增大图像重建矩阵可提高PET图像质量,两种较大矩阵之间的图像质量差异并不明显.

    作者:吴萍;吴天棋;白玫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基于决策支持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

    目的:应用决策支持技术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加快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从单纯的职能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实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优化配置.方法:将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和决策支持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构建业务主题模型,根据查询需要选择维度,将各数据进行多维度展示,显示查询结果并针对结果下钻至明细,加深查询深度.同时从医院人力资源数量、分布及结构等方面进行预测.结果:系统应用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在复杂数据分析中寻找规律,结合医院管理特点,提供数据支持并优化管理流程.以医院2010-2015年人力资源现状为例,预测2016-2017年人力资源分布状况,2016年度医生人数预测为429~433人,实际当年人数为429人;2016年度护士人数预测为567~571人,实际人数为570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结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实时抽取人力资源特征,结合业务决策模型,降低人力资源管理业务负担,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为类似系统开发提供借鉴.

    作者:姚湘君;闫姝颖;张郁欣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探讨导丝进退法对PICC置管时异位复位成功率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利用部分导丝进退法对导管异位复位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356例行PICC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78例.对照组在置管时使用传统的超声探头探查颈内静脉方法;观察组在血管超声全程实时引导下,采用部分导丝进退法.对比两组患者置管中导管的异位发生率、复位成功率及调整时间、摄片次数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82例,异位发生率为46.1%,对照组发生导管异位89例,异位发生率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复位成功率为98.88%,对照组为93.2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35,P<0.05);观察组平均复位调整时间为(6.23±1.58)min,少于的对照组的(11.26±1.58)min,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P<0.0001);观察组摄片评估次数为179次,优于对照组的238次,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67,P<0.05).结论:在血管超声全程实时引导下,应用赛丁格微插管鞘技术(MST)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过程中可通过利用部分导丝进退法初步排除PICC导管头端异位,有利于导管异位的即刻复位,减少患者重新进行导管复位的调整时间及往返摄片的次数.

    作者:汤文英;万光明;潘璐意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同质化服务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同质化服务对机械通气患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机械通气的182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82例)和观察组(10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同质化护理.分析两组患儿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VAP的发生率、因人机对抗使用镇静药频次(≥5次)、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UEX)的发生率及抗生素使用时间(≥30 d).结果:观察组VAP、因人机对抗使用镇静药频次(≥5次)、气管插管UEX及抗生素使用时间(≥30 d)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07,x2=16.993,x2=6.025,x2=5.835;P<0.05).结论:同质化服务可以保证同种疾病患儿在不同地区及医院享受到同质护理,减少机械通气的相关并发症.

    作者:李铁军;贾汝福;张海燕;姜伟;宁美英;郭东杰;李冰;赵洁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基于无线通信的医疗设备远程在线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目的:设计基于无线通信的医疗设备远程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局域网内医疗设备的运行状态,提高设备使用管理水平.方法:设计一套智能联网的在线监测系统,系统包括上位机软件和前端数据采集单板,对Evita系列呼吸机进行检测,以WiFi为媒介连接呼吸机,采集医疗设备的工作状态,并通过上位机二次显示.结果:通过对重症监护室(ICU)两台Evita4呼吸机的试点采样和联网测试,验证了该系统运行的可行性.结论:该智能联网监测系统可采集医疗设备的在线使用数据,为医疗设备的使用率统计提供便利.

    作者:姚君;凌霁云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基于免疫检测的Alinity i临床实验室诊断系统性能评估研究

    目的:基于免疫检测项目评估Alinity i仪器临床实验室新的检验分析平台的分析性能.方法:按照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议(CLSI)EP09的指导意见设计方法比较研究,评价雅培Alinity i与雅培ARCHITECT系统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以ARCHITECT i2000SR型仪器作为参照,评估Alinity i免疫诊断模块检测促甲状腺激素(TSH)、B-型尿钠肽(BNP)和高敏肌钙蛋白I(hs-cTnI)的结果,比较其总精密度、定量限(LoQ)、空白限(LoB)和检出限(LoD)和方法,并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指导文件进行分析.结果:检测项目中的TSH、BNP和hs-TnI的总精密度、LoQ、LoB和LoD等分析性能均符合关键性能指标(KPI).检测结果显示,Alinity i和ARCHITECT仪器家族的检测结果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Alinity i的免疫检测性能符合既定的实验室设置标准,且关键性能参数与ARCHITECT一致.

    作者:李辉军;邓玲艳;王旭;程黎明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LK/MJQ-100低温等离子灭菌器故障维修与保养

    低温等离子灭菌法是指通过某种方法在微生物表面产生静电作用,使微生物细胞膜在电切力的作用下破损,从而达到杀灭微生物的效果[1].低温等离子灭菌方法具有作用时间短、灭菌效果强等优势,已作为一种主流的手术器械灭菌方法.中山市中医院现有3台LK/MJQ-100型低温等离子灭菌器(成都老肯科技有限公司),随着设备使用年限增加,开始出现故障增多的情况,故针对日常使用中的五例故障进行分析,供同行参考.

    作者:崔少康;孟伶俊;陈荣;王晓明;苏建明;苏志深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多种信息识别技术在医院手术部创新管理模式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多种信息识别技术在医院手术部流程、手术人员行为规范、患者安全及物资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构建手术部创新管理模式.方法: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法,将2016年10-12月择期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2017年10-12月择期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纳入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人工管理干预和计算机录入数据方法;观察组采用多种信息识别技术植入工作流程和管理环节.比较两组手术室运营效率管理、手术人员行为规范管理、患者安全操作时间管理和物资使用效率管理4项指标.结果:两组在手术室运营效率指标上,连台手术等待时间、手术均时及手术间利用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47,t=164.94,t=-5.41;P<0.01);手术人员行为规范管理上,手术人员资质符合率、衣物归还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0.60,x2=9190.00;P<0.01);两组患者安全操作时间管理上,血制品核查耗时、批量标本送检耗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53,t=227.13;P<0.01);两组物资使用管理上,无菌物品追踪率、衣物辅料耗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13.00,x2=536.70;P<0.01).结论:多种信息识别技术在手术部流程、人员、安全和物资等管理中应用成效显著,手术部创新管理模式值得推广.

    作者:高兴莲;胡娟娟;杨英;余文静;马琼;吴荷玉;王曾妍 刊期: 2019年第03期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主管: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主办:中国医学装备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