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朱琳燕;柏淳;李锋;傅文喜;余小红
目的:从当前医疗档案管理的现状出发,设计基于大数据历史医疗档案检索系统,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及检索效率,为医疗档案检索提供优质数据.方法:在当前医疗档案管理数据分析及检索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管理理念,分别采用Apache Hadoop HDFS、Apache Spark及Elasticsearch技术,基于Web应用的架构设计海量医疗档案分布式检索系统,提升大规模医疗档案数据管理能力.结果:在医疗档案管理中实现了容纳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系统,保障了数据存储的持续性及完整性,尝试开发了海量数据快速检索及分析工具.该系统能够满足现阶段数据存储、分析、检索的功能需求,提高了用户体验,系统在结构化数据查询、关联数据检索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的数据库查询方式.结论:设计的医疗档案检索系统,可实现海量历史医疗档案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满足该领域的现实需求,为类似系统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亓晓芳;杨凌燕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呼吸机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模式和压力同步间歇指令通气(P-SIMV)模式下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机械通气参数安全性的影响,分析两种模式下参数安全的差异性.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34例COPD I级和II级患者,将其按照所使用的通气模式分为PRVC组和P-SIMV组,每组17例.记录每例患者连续24 h内的分钟通气量上限和下限的报警记录次数,以及平均气道压上限和平均气道压下限,并比较两组相同参数报警次数的差异性.结果:PRVC组分钟通气量上限报警次数为(8.0±3.8)次,明显少于P-SIMV组分钟通气量上限报警的(11.1±4.7)次,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4,P<0.05);PRVC组分钟通气量下限报警次数为(10.9±3.6)次,明显多于P-SIMV组分钟通气量下限报警的(8.6±2.5)次,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3,P<0.05);PRVC组平均气道压上限报警次数为(7.2±3.9)次,明显少于P-SIMV组平均气道压上限报警的(9.7±3.0)次,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3,P<0.05);PRVC组平均气道压下限报警次数与P-SIMV组比较无差异.结论:PRVC模式对COPD患者机械通气时更容易触及分钟通气量下限报警,P-SIMV模式更容易触发分钟通气量上限报警和平均气道压上限报警,而二者在平均气道压下限报警次数上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司啸辰;冯捷;康霓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动脉氧分压(PaO2)与脉博血氧饱和度(SpO2)相关性,将其内在变化规律应用于重症监护工作中.方法:运用Excel程序中的CORREL相关性函数及图表的综合分析方法,结合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典型病例,对患者的PaO2与SpO2相关性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重症肺部感染患者PaO2与SpO2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且SpO2相对PaO2的变化存在时间滞后特性.结论:根据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PaO2与SpO2相关性结果,可实现在中央信息监护中心设备上无创监测代替或部分代替有创检测,及时发现患者的缺氧状况并获得救治.
作者:徐楚天;徐向天;张玉华;王建国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设计一种呼吸机氧浓度中央监测系统,实现对多台呼吸机氧浓度的统一监测.方法:监测系统主要由氧浓度采集模块、无线发射模块、无线接收模块及中央显示软件等组成.中央处理器采用AT89C51主控制芯片,氧浓度监测采用KE-25传感器,将采集的氧浓度数值用无线发射模块发送到中央监测站的无线接收模块,在中央监测软件系统中显示氧浓度监测值.结果:监测系统实现了多台呼吸机氧浓度的统一监测和存储,氧浓度监测模块值与呼吸机氧浓度检测值相比,大误差只为±3%,便于医务人员查看每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氧浓度设置情况.结论:呼吸机氧浓度中央监测系统能够记录患者在呼吸过程中氧浓度波动曲线,便于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呼吸机氧浓度异常并加以记录,对于患者安全用氧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孙焕;许新建;汤栋生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对比分析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射频热疗治疗食管上段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80例食管上段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射频热疗治疗,对照组仅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探讨两种治疗方法治疗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13,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0%,对照组为52.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57,P>0.05);观察组治疗后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82.50%和52.50%,高于对照组的55.00%和30.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40,x2=4.178;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射频热疗治疗应用于食管上段癌,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生存率及治疗疗效,且不良反应与单纯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接近.
作者:严峻;朱琳燕;柏淳;李锋;傅文喜;余小红 刊期: 2019年第03期
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对临床医学研究、科学管理及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型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医疗大数据不能用传统工具及方法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医疗内容抓取、管理、处理及利用.依据医疗大数据构建医院大数据平台,包括建立药品监管类、费用监控类、质量监督类及规则库管理类等全过程信息化的医疗服务行为体系监管大数据平台,针对医院大数据平台与医院诊疗监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警和医院感染爆发监测等,阐述医院大数据平台建设在医疗行为监管等工作中的应用.
作者:高峰;罗雪琼;张建伟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新标准下应用戴明环(PDCA)循环法对复用医疗器械消毒灭菌的效果及对医院感染防控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12月消毒灭菌的2500件复用医疗器械包纳入对照组,将2017年1-12月消毒灭菌的2500件复用医疗器械包纳入试验组.对照组按供应室常规消毒灭菌措施管理,试验组采用PDCA循环法管理,每组均抽取500例应用复用器械包患者跟踪调查,统计两组因器械消毒灭菌导致的感染事件,观察两组消毒效果、发生风险事件情况.结果:两组灭菌的复用医疗器械包的普通手术器械、腔镜器械和精密器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64,x2=0.478,x2=0.584;P>0.05);试验组复用医疗器械包的器械回收、清洗、包装及消毒灭菌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14,x2=8.346,x2=8.013,x2=4.547;P<0.05);试验组发生锐器伤、指示剂漏放、记录不及时、湿包事件和器械丢失等风险事件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26,x2=8.254,x2=9.302,x2=9.698,x2=8.547;P<0.05);试验组患者器械使用后发生院内感染24例(占4.8%);对照组患者器械使用后发生院内感染38例(占7.6%),试验组感染率少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5,P=0.026).结论:应用PDCA循环模式强化医院复用医疗器械消毒管理是贯彻新标准的有效路径,可有效提高消毒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赵录琳;杨蒙;朱爱群;刘敏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F)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尿毒症脑病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的影响.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在医院进行HDF治疗的80例尿毒症脑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采用常规HDF治疗的患者纳入HDF组,采用HDF+HP治疗的患者纳入联合组,每组40例.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电解质、肾功能指标及血清NSE和GFAP水平.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血清血肌酐(Scr)、尿素氮(BUN)、β2微球蛋白(β2-MG)、钾离子、钠离子、氯离子、NSE以及GFAP显著低于HDF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6,t=4.882,t=5.277,t=2.737,t=2.797,t=2.120,t=6.111,t=5.25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56,t=-12.254;P<0.05),且联合组GCS评分高于HDF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0,P<0.05).结论:HDF与HP联合治疗尿毒症脑病能有效清除患者体内毒素,改善电解质水平,降低NS和GFAP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昏迷情况.
作者:章茵;张鑫;刘帆;郭秀明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利用部分导丝进退法对导管异位复位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356例行PICC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78例.对照组在置管时使用传统的超声探头探查颈内静脉方法;观察组在血管超声全程实时引导下,采用部分导丝进退法.对比两组患者置管中导管的异位发生率、复位成功率及调整时间、摄片次数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82例,异位发生率为46.1%,对照组发生导管异位89例,异位发生率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复位成功率为98.88%,对照组为93.2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35,P<0.05);观察组平均复位调整时间为(6.23±1.58)min,少于的对照组的(11.26±1.58)min,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P<0.0001);观察组摄片评估次数为179次,优于对照组的238次,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67,P<0.05).结论:在血管超声全程实时引导下,应用赛丁格微插管鞘技术(MST)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过程中可通过利用部分导丝进退法初步排除PICC导管头端异位,有利于导管异位的即刻复位,减少患者重新进行导管复位的调整时间及往返摄片的次数.
作者:汤文英;万光明;潘璐意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全程可追溯医院医用高值耗材管理体系,规范其使用流程,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方法:以二维码技术为核心,建立医用高值耗材二维码编码规则,确立医用高值耗材唯一识别码,通过医院综合运营管理(HERP)和医院信息系统(HIS)的衔接,实现系统流程设计,重构医院医用高值耗材验收、入库、领用、退货和出库等全程管理机制.结果:建立的医用高值耗材精细化管理系统,改进了传统管理模式监管缺失、效率低、出错率高及实时性差等问题,实现了医用高值耗材全流程可追溯管理和扫码核销管理,提高了医用高值耗材使用规范性和安全性.医用高值耗材当日出库率由传统管理模式的2%左右提升到80%以上,当周出库率由20%左右提升到达98%以上.结论:基于二维码的医用高值耗材管理系统,可为医用高值耗材使用的合理性分析提供数据支撑,为医院降耗控费提供基础信息,为医用耗材的安全使用提供技术保障,为医院物流精细化管理探索出一条有益途径,有效保障医院、患者及厂商各方权益,做到监管与效率,防腐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作者:刘亚杰;李继清;张兴强;黄俊涛;姚瑞晗;郑艳珠;范品荣;周杰 刊期: 2019年第03期
针灸是我国传统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治疗效果与腧穴定位准确与否关系密切,因此穴位识别对于针灸治疗极为重要.通过对人体穴位电阻的特异性分析,了解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穴位电阻特异性基础上对人体特定穴位识别进行的探索.论述穴位电阻的含义及近半个世纪国内外研究者对穴位探测仪的研究,以全面了解当前经穴电阻特异性在人体识别中的应用,把握经穴电阻特异性在人体穴位识别中的研究方向.
作者:韦哲;张宇刚;张秉玺;王能才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钴60(60Co)γ射线照射对SD大鼠血浆中Fm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Flt-3L)、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按照不同照射剂量分为0 Gy组、1 Gy组、3 Gy组和5 Gy组,每组18只,采用60Coγ射线照射大鼠,剂量率为1 Gy/min.照射后1 d、3 d和5 d采集4组大鼠外周血,通过酶链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中的Flt-3L、SAA和GDF-1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SD大鼠血浆中的Flt-3L和GDF-15蛋白在照射后表达升高,升高的水平与辐射剂量相关.3 Gy组和5 Gy组血浆中的GDF-15蛋白在照射后1 d、3 d和5 d与0 Gy组相比表达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t=6.32,t=8.91,t=10.71,t=2.73,t=6.64;P<0.05);5 Gy组血浆中的Flt-3L蛋白在照后1 d、3 d和5 d与0Gy组相比表达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t=8.48,t=5.51;P<0.05);3 Gy组Flt-3L蛋白只在照后1 d和5 d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t=3.69;P<0.05);GDF-15蛋白水平在照射后1 d的剂量-效应关系(R2=0.936,P<0.05)优于照射后3 d和5 d(R2=0.913,R2=0.887;P<0.05);Flt-3L蛋白正相反,其在照射后5d的剂量-效应关系好(R2=0.965,P<0.05);SAA只有在照射后1 d有随剂量升高表达增加的趋势.结论:血浆中的Flt-3L和GDF-15蛋白在全身照射的大鼠血浆中特定时间点呈现出比较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
作者:孙佳丽;李爽;田梅;刘青杰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建设基于消毒质量、操作规范、设备性能和科学管理的4项保障体系的医院消毒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探讨其在提高器材消毒质量和科学管理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消毒灭菌质量、设备操作规范、设备性能安全和管理科学高效4个方面调研分析2016年医院消毒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修订完善4项保障体系.将2016年医院消毒设备消毒质量、设备性能及人员管理等数据纳入对照组,2017年的4项保障体系应用后数据为观察组,评估对照组和观察组设备使用情况,分析研究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应用前后差异性.结果:在质量控制管理中共修订完成制度规范21项,培训合格人员31名,观察组消毒设备应用的医疗器材清洗合格率、消毒灭菌合格率、包装合格率、设备故障率、设备管理成本、操作人员考核成绩及消毒物品供应满意度等7项评估指标数据均好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68,F=49.28,F=62.14,F=59.64,F=18.58,F=203.44,F=44.08;P<0.01).结论:基于4项保障体系的消毒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可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提升消毒灭菌、技术操作和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水平,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白芳;杨哲;杨婷;韩佳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检查在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在医院治疗的10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高龄患者(>80岁),根据胃镜检查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观察组采用无痛胃镜检查,对照组采用普通胃镜检查.比较分析两组检查期间的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情况,检查中心电图变化情况,检查中及检查后患者的不适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于检查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检查中观察组心率、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57,t=4.741;P<0.05);检查后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检查过程中,对照组出现ST段压低24例(占45.28%),明显多于观察组的7例(占13.21%);对照组出现心率失常13例(占24.53%),明显多于观察组的3例(5.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3.176,x2=7.361;P<0.05);检查中,观察组不适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589,P<0.05);检查后,观察组困倦例数及头晕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9.414,x2=6.989;P<0.05);观察组的咽喉不适例数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痛胃镜检查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高龄患者中使用安全性高.
作者:张玉亮;张立冬;孙晓林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及分析临床对肺癌患者应用氟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CT(PET-CT)在放射治疗肿瘤靶区(GTV)勾画及肺癌TNM分期中的作用,为后续临床治疗方案的选取及制定提供重要指导价值.方法:采用数表法随机抽选均经病理学证实的60例肺癌患者,根据肿瘤组织学将其分为腺癌组(22例)和鳞癌组(3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18F-FDG PET-CT及胸部CT增强扫描,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放射治疗GTV勾画.结果:118F-FDG PET-CT的放射治疗GTV勾画均值低于胸部CT增强扫描;其中,51例肺癌患者18F-FDG PET-CT的放射治疗GTV勾画均值低于胸部CT增强扫描,其余9例肺癌患者的18F-FDG PET-CT的放射治疗GTV勾画均值则高于胸部CT增强扫描;2两组18F-FDG PET-CT的放射治疗GTV勾画均值均低于胸部CT增强扫描;318F-FDG PET-CT示34例患者出现TNM分期改变,其中包括16例为N分期上调,10例M分期上调,T4期下调至T3期为3例,T3期下调至T2期为5例.结论:临床对肺癌患者应用18F-FDG PET-CT,可有效诊断与识别肿瘤组织及炎症组织,能够将解剖图像与功能信息进行有效融合,对放射治疗靶区勾画及TNM分期的指导意义重大,有利于改善转归与预后.
作者:郁中原;刘恒超;李辉;沈如月;杨敏敏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同质化服务对机械通气患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机械通气的182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82例)和观察组(10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同质化护理.分析两组患儿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VAP的发生率、因人机对抗使用镇静药频次(≥5次)、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UEX)的发生率及抗生素使用时间(≥30 d).结果:观察组VAP、因人机对抗使用镇静药频次(≥5次)、气管插管UEX及抗生素使用时间(≥30 d)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07,x2=16.993,x2=6.025,x2=5.835;P<0.05).结论:同质化服务可以保证同种疾病患儿在不同地区及医院享受到同质护理,减少机械通气的相关并发症.
作者:李铁军;贾汝福;张海燕;姜伟;宁美英;郭东杰;李冰;赵洁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医用直线加速器系统故障,通过预防性维护保养,减少医用直线加速器故障,保障患者放射治疗安全.方法:运用可靠性分析法与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法对医用直线加速器系统故障进行系统分析,在分析医用直线加速器加速管及束流系统、微波功率源及传输系统、电源及移动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系统、真空系统、患者支撑系统、剂量监测系统和辐射系统等结构特性的基础上,分别研究各系统的常见故障.结果:可靠性分析与FMEA结果通过绘制鱼骨图显示,医用直线加速器的主要故障集中在移动控制系统、恒温水循环系统、患者支撑系统、剂量监测系统以及辐射系统,并依据故障类型提出相应的维护保养方案与保障改进措施.结论:通过对医用直线加速器故障的可靠性分析,有助于设备使用和维护工程人员制定精准维护方案,为设备正常运行提供更安全、快速和稳定的保障,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作者:杨涛;张虹;高关心;夏慧琳;屠波;夏婷;李庚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基于免疫检测项目评估Alinity i仪器临床实验室新的检验分析平台的分析性能.方法:按照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议(CLSI)EP09的指导意见设计方法比较研究,评价雅培Alinity i与雅培ARCHITECT系统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以ARCHITECT i2000SR型仪器作为参照,评估Alinity i免疫诊断模块检测促甲状腺激素(TSH)、B-型尿钠肽(BNP)和高敏肌钙蛋白I(hs-cTnI)的结果,比较其总精密度、定量限(LoQ)、空白限(LoB)和检出限(LoD)和方法,并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指导文件进行分析.结果:检测项目中的TSH、BNP和hs-TnI的总精密度、LoQ、LoB和LoD等分析性能均符合关键性能指标(KPI).检测结果显示,Alinity i和ARCHITECT仪器家族的检测结果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Alinity i的免疫检测性能符合既定的实验室设置标准,且关键性能参数与ARCHITECT一致.
作者:李辉军;邓玲艳;王旭;程黎明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探头屏蔽性能的测量及评价,为SPECT性能评估提供参考.方法:按照美国电气制造商协会(NEMA)NU1-2007方法,对SPECT机型Ⅰ型和Ⅱ型2种机型的SPECT探头屏蔽性能进行测量,用特定位置点源的计数率与探头中心处点源的计数率百分比值,评价探头的屏蔽泄漏性能.结果:对患者体内成像视野外放射性活度的屏蔽性能,在距探头边缘10 cm、20 cm和30 cm位置处,机型Ⅰ的2个探头屏蔽泄漏平均值分别为0.663%、0.123%和0.033%,机型Ⅱ分别为0.683%、0.295%和0.143%.对探头附近患者之外放射性活度的屏蔽性能,在距探头中心50 cm、100 cm、150cm和200cm位置处,检查床机架前方(F方向)机型Ⅰ两个探头在各方向点位时屏蔽泄漏平均值分别为0.024%、0.025%、0.026%和0.024%,机型Ⅱ分别为0.095%、0.098%、0.096%和0.105%;垂直于检查床方向(S方向)机型Ⅰ两个探头在各个方向点位时屏蔽泄漏平均值分别为0.073%、0.073%、0.070%和0.075%,机型Ⅱ分别为0.180%、0.183%、0.187%和0.198%.结论:SPECT机型Ⅰ和机型Ⅱ的两个探头的屏蔽性能无明显差别;视野外患者体内放射性物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高于患者体外;机型Ⅰ的屏蔽性能明显优于机型Ⅱ.
作者:洪浩;耿建华;王瑞;郑容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采用磁共振T2-mapping技术测量腰椎间盘和椎小关节生理负荷后其基质的含水量变化,分析腰椎间盘和椎小关节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选取28名健康年轻志愿者,男性和女性各14名,在生理负荷(屈曲、伸展和旋转)前后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将L1/2~L5/S1的每个椎间盘的中心层面,在髓核、前纤维环、后纤维环和双侧小关节测量T2弛豫时间值.结果:腰椎运动后L1/2~L5/S1椎间盘髓核T2弛豫时间值显著下降,每个腰椎间盘T2弛豫时间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6,t=4.65,t=5.64,t=4.39,t=4.87;P<0.05);前纤维环中的T2弛豫时间值下降无统计学意义(t=1.42,t=1.38,t=0.96,t=1.35,t=1.25;P>0.05);后纤维环中的T2弛豫时间值仅在L4/5时显著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P<0.05),其余椎间盘均无统计学意义(t=1.37,t=0.63,t=1.25,t=1.58;P>0.05);在双侧小关节运动后T2弛豫时间值显著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侧(t=4.52,t=4.68,t=4.87,t=5.39,t=5.26;P<0.05);左侧(t=4.67,t=4.23,t=4.73,t=5.28,t=5.16;P<0.05)].结论:椎间盘中的髓核基质和椎小关节中的软骨以相互作用的方式维持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认知作为承载结构可以为临床干预、康复训练及物理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杨少民;胡秋根;陈海雄;岑玉坚;欧阳裕锋 刊期: 201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