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B/HIV确诊病例的临床分析

康晓玲;么克光;谢九汉

关键词:艾滋病, 结核病
摘要:艾滋病(AIDS)合并结核病是常见的机会性感染,AIDS和结核病双重感染是一个相互促进病情进展,迅速导致死亡的伴发证[1].来自巴西、红洪都拉斯、阿根廷和墨西哥的数据表明,结核病是该地区为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疾病,艾滋病和结核病的协同感染非常普遍,而且更为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病人常发生耐药性[2].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蓬莱市2008年食品生产用水卫生状况调查

    目的 调查蓬莱市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用水卫生质量.方法 2008年对77家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现场调查和对生产用水进行监测.结果检测食品企业生产用水共146份,合格120份,合格率为82.19%.其中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为82.19%,理化指标合格率为90.41%.结论 2008年蓬莱市食品企业生产用水卫生质量总体较好,但部分企业的生产用水卫生质量较差,应进一步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督导,以保证食品企业产品的质量,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作者:孟淑欣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尖锐湿疣组织中IL-18 mRNA定量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8(Intedeukin 18,IL-18)在尖锐湿疣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20例尖锐湿疣患者皮损和16例健康对照者皮肤中IL-18 mRNA的定量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尖锐湿疣患者皮损中IL-18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皮肤的表达(P<0.01).结论 IL-18 mRNA的表达下调可能与尖锐湿疣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郑永平;吴昌辉;廖家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加味地黄汤治疗高血压病并发左室肥厚患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加味地黄汤对高血压病并发左室肥厚(LVH)患者的疗效,并探讨血管活性物质在治疗中的变化.方法 32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分别给予加味地黄汤和卡托普利治疗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脏收缩功能(EF)、舒张功能(Emax/Amax、Emax)、血浆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水平.结果加味地黄汤可增强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降低血浆中内皮素ET水平,升高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结论 加味地黄汤在改善左室功能及血管活性物质方面取得较好效果,从多环节防治高血压病及其血管并发症.

    作者:王勉;秦扬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江门市区2004~2009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研究

    目的 了解江门市区2004~2009年食品中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Lm)、副溶血性弧菌及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的污染状况,确定可能污染上述致病菌的高危食品,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国标方法 ,并按<广东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计划>检测技术要求,对采集的食品样本分别进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Lm、副溶血性弧菌及EHEC O157:H7菌分离和生化及血清学鉴定,对结果作统计分析.结果从12类908份食品中,共检出致病菌72株,总检出阳性率为7.93%.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17株,检出率3.82%(17/444);其次沙门菌检出30株,检出率为3.30%(30/908);Lm检出23株,检出率为2.53%(30,908);副溶血性弧菌检出2株,检出率0.45%(2/444);未栓出EHEC O157:H7.以凉拌菜、各种肉类和非定型包装熟肉污染较为严重.结论 应加强凉拌菜、各种肉类和非定型包装熟肉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监测.

    作者:尹本康;李占裕;黄善盛;梁均和;陈子慧;吴瑞英;黄宝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三亚市综合医院网络报告肺结核患者转诊追踪情况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三亚市综合医院网络报告肺结核患者转诊和结防机构追踪情况,探讨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对提高患者发现水平所取得的成效.方法 收集2006年和2007年综合医院网报的疑似肺结核患者到位信息和结防机构追踪情况等资料,利用SPSS13.0软件,对2006年与2007年的有关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 2007年转诊到位率为50.1%,比干预前的2006年上升了27.5%(X2=102.733,P<0.0001);追踪率、追踪到位率分别为100.0%和43.9%,分别比2006年增加了8.7%和7.7%;2007年总体到位率为71.9%,比2006年上升了30.8%(X2=121.495,P<0.0001);干预后2007年通过转诊、追踪发现的涂阳患者比2006年增加12.1%(X2=18.162,P<0.0001).结论 采取行政干预、规范转诊追踪程序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后,病人转诊和追踪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作者:林常勇;陈昱榕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纳米银美尔联合制霉菌素治疗复发性VVC 20例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纳米银美尔联合制霉菌素治疗妊娠期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效果.方法 2007年8月~2009年4月妊娠并确诊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40例,分为治疗组(A)和对照组(B),A组用纳米银与制霉菌素胶囊10u,12h交替阴道给药,B组仅用制霉菌素胶囊,用量用法及疗程同A组.结果 A组长期治愈率为100%,B组为50%.结论 两种药物交替联合应用治愈率可达100%.

    作者:冉海春;史天霞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小板活化率与PH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小板活化分子标记物膜糖蛋白PAC-1、GMP-140的变化及其与PH(肺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 用三色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42例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及42例缓解期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PAC-1、GMP-140的表达水平,并与3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及30例非老年健康对照者比较.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慢性肺心病患者肺动脉收缩压.结果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组PAC-1、GMP-140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缓解期组、老年健康对照组及非老年健康对照组(均P<0.001).并与肺动脉收缩压呈正相关.老年缓解期组PAC-1、GMP-140阳性表达率高于老年健康对照组(P<0.05)及非老年健康对照组(均P<0.001).老年健康对照组PAC1、GMP-140 阳性表达率亦高于非老年健康对照组(P<0.05).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组患者PAC-1的变化与GMP-140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r=0.77;P<0.001).结论 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小板明显活化,其活化程度与PH关系密切.

    作者:邬伟明;谭劼;洪国斌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2005~2008年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变迁调查

    目的 调查我院近年来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KPN)的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和控制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2005~2008年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结果 2005~2008年共检出肺炎克雷伯菌640株,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276株,阳性率平均为42.4%.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各年间有差异,但变化不大,这4年没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但产ESBLs株的耐药率比非产ESBLs株明显升高.对抗生素亚胺培南敏感,耐药率小于2.3%,但2007年开始也出现耐药株,其次是头孢吡肟和呋喃坦啶.耐药率分别在16.1%和27.2%以下,耐药率高的是氨苄青霉素,高于97.9%.另外先锋霉素、庆大霉素、优立新、3-甲磺胺和妥布霉素耐药率也很高,在60.0%以上.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控制ESBLs细菌的传播.治疗首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作者:张凌玲;张桔红;王佩芬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槟榔南瓜子佐用治疗牛肉绦虫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槟榔和南瓜子治疗牛肉绦虫病的疗效.方法 患者均在早晨空腹服南瓜子100g,1h后服80g槟榔煎液,0.5h后服硫酸镁溶液.结果 4例患者均分别驱出牛肉绦虫完整虫体1条.结论 槟榔和南瓜子治疗牛肉绦虫病效果良好.

    作者:谢霖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胰腺癌组织中HSP90和IGF-1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90(HSP90)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在胰腺癌中表达与胰腺癌生物学特性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45例胰腺癌组织及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SP90和IGF-1R的表达情况.结果胰腺癌组织中HSP90与IGF-1R表达率分别为73.3%(33/45)、62.2%(28/45),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胰腺组织的表达20%(4/20)、10.0%(2/20)(P<0.01),二者均与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1),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1),两者表达也呈正相关(r=0.670,P<0.01).结论 HSP90和IGF-1R在胰腺癌组织中均高表达,与癌旁正常组织有显著差异(P<0.01),两者表达也呈正相关(r=0.670,P<0.01),两者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亮;刘建生;李春晓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目的 目前疟原虫抗药性已成为全球性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现有的抗疟药物大部分已产生程度不同的抗药性.研究药物抗性产生的分子机制对研制新型抗疟药、降低抗性产生速率以及对抗性实施监测都具有重要意义.氯喹作为早发现和使用的为有效抗疟药物,在大规模用于疟疾治疗后,恶性疟原虫陆续产生对氯喹的抗药性,并且抗性虫株在全球范围迅速播散.近二十年来对氯喹作用机制和抗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本文将讨论近年来有关氯喹抗性产生相关的分子机制,尤其是与抗药性密切相关的两个基因,即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蛋白基因(Pfcrt)与恶性疟原虫多药物抗性基因-1(Pfmdr1)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晶莹;沈利;潘卫庆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人类无浆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嗜吞噬细胞无浆体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对人、畜均有较强致病性,其所引起的疾病称为人类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病,为一种新的人类传染病.本文重点总结人类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和治疗措施.

    作者:宝福凯;柳爱华;施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颅内动脉瘤7例临床分析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我们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就我院2009年3月~6月治疗的7例颅内动脉瘤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茂;陈健龙;刘健;赵建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深圳市重点人群肝吸虫病感染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市重点人群肝吸虫病感染状况并探讨感染危险因素,为制定肝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年5月~2009年5月来诊的肝吸虫病症状可疑、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有生食淡水鱼虾习惯的重点人群进行肝吸虫病血清学检测和相关知识行为学调查.结果共调查1382名6~65岁重点人群.检出肝吸虫IgG抗体阳性373人(26.98%).男性的感染率为27.89%(260/932),女性感染率为25.11%(113/240),男女性别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组人群感染率不同,高感染率的年龄组分布在31~40岁.知识行为学调查显示,59%的被调查者不了解肝吸虫病及其传播途径,68%的被调查者每月至少吃1次淡水生鱼,11%的家庭生熟刀具未严格区分.结论 深圳市重点人群肝吸虫病感染阳性率高于一般人群,加强重点人群的监测和干预对于肝吸虫病的预防和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温见翔;黄达娜;张仁利;耿艺介;高世同;李晓恒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动态血压监测对防治靶器官损害应用价值的研究

    目的 以动态血压监测为研究手段,探讨动态脉压变化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预防、逆转和保护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无创性携带式袖带法动态血压监测仪对高血压病人进行昼夜血压波动情况的监测,同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高血压对靶器官(心脏)损害的渐进情况.结果随着年龄增长,脉压呈显著性增加趋势,脉压升高是LVMI的重要决定因素,而动态血压可客观准确地监测动态脉压波动,从而有效防治靶器官损害.结论 动态脉压是高血压病人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动态血压监测更能反映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程度.

    作者:夏梦宁;司芩;张文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围产儿死亡因素与围产期保健

    目的 探讨围产儿死亡因素及早期围产保健对围产儿死亡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6年4月~2008年5月在赵县医院住院的2 859例孕产妇.以2007年后实施早期围产保健的1524例孕产妇作为观察组,以2007年前未实施早期围产保健的1 335例孕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国产儿死亡情况,分析围产儿死亡因素.结果观察组的围产儿死亡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4.7%)(P<0.001),先天畸形、新生儿疾病、早产因素是本组病例中国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 围产儿死亡主要与先天畸形、新生儿疾病、早产因素相关;早期围产保健可以明显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作者:李静;刘风巧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甲状腺疾病的危险因素

    甲状腺疾病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的疾病.近年来,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正确认识甲状腺疾病及其危险因素,对加强甲状腺疾病的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甲状腺疾病的危险因素介绍如下.

    作者:王青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全球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流行状况及防治研究进展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属再肆虐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危害较大.现就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在全球的流行状况以及病原学、实验室诊断、监测和防治措施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邓掌;张海林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16例中耳癌临床分析

    中耳癌临床发病率低,仅占全身肿瘤的0.3%左右,病灶隐匿,不易早期发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确诊与治疗至关重要.我科自2000~2008年共收治中耳鳞状细胞癌1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中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利湿通滞汤治疗湿热瘀滞型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利湿通滞汤治疗湿热瘀滞型慢性前列腺炎(C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76例C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NIH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CPSI)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9.7%,高于对照组的70.3%(P<0.05);两组治疗前后NIH-CPSI评分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利湿通滞汤是治疗湿热瘀滞型CP的有效方剂.

    作者:王立茵 刊期: 2009年第12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