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中;洪燕;赵晓明
目的:探讨大鼠睾丸精母细胞在体外减数分裂、分化为精子细胞或精子的可能性.方法:取出生后20-22d Wistar大鼠睾丸组织,经胶原酶消化分离细胞,分别用含2%胎牛血清(FBS)的DMEM/F12培养基(对照组)和含2%FBS的DMEM/F12培养基+多种性激素+多种细胞生长因子等(实验组)作体外培养,于培养后d3,d7、d14收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培养前后生精细胞染色体倍体的变化;RT-PCR法检测精子细胞特异性基因过渡蛋白1(TP1)mRNA的表达.结果:培养d2,可见支持细胞贴壁生长,生精细胞粘附于支持细胞表面,实验组生精细胞存活率>90%,对照组<5%;培养14d,实验组可见长有鞭毛的长形精子细胞.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培养前生精细胞为二倍体和四倍体细胞群,培养d14实验组单倍体细胞占总细胞数的6.2%,对照组未见单倍体峰.RT-PCR结果显示与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一致:培养前生精细胞未检测到TP1 mRNA的表达,培养7d后实验组可检测到该基因的表达,培养14d,其表达量显著增加.结论:采用生精细胞与支持细胞混合培养并在培养液中添加性激素、细胞生长因子等的方法,大鼠精母细胞可以在体外进行减数分裂,分化成长形精子细胞.
作者:桂耀庭;聂栋;石敏;蔡志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子宫腺肌症或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引起妇女不孕的重要病因.近年来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治疗内异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患者经治疗斤受孕的报道也很多,但是在治疗内异症过程中受孕的病例还未见报道.本文报道了1例用GnRH-a治疗腺肌症过程中受孕的病例,对患者用药后的激素水平变化以及妊娠结局进行了随访,探讨了药物对激素水平和妊娠结局的可能影响,以及防止治疗过程中受孕的措施,对于今后类似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周颖;邵敬於 刊期: 2007年第12期
Ⅱ 避孕20世纪90年代以来,RU486用于避孕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以紧急避孕为代表,已经在基础及临床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作者:邓霞飞;黄东晖;熊承良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TRAIL在人类胚胎凋亡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荧光法检测TRAIL在正常、发育阻滞和有细胞碎片3种不同发育状态的人类3原核(3PN)胚胎中的表达,并用Hoechst 33342染色观察核凋亡.结果:TRAIL在3组胚胎中均有表达,有碎片的3PN胚胎中TRAIL的表达较其他二组明显增强,碎片组核凋亡明显增加.结论:TRAIL在人类3PN胚胎凋亡中有一定作用.
作者:王昕荣;陈雯;张娟;任新玲;胡娟;朱桂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正常情况下,精液排出体外,15-30min开始液化.如果射精后30min内未能完全液化或超过1h才开始液化为液化异常,是引起男性不育的常见原因.我们用白拟的液化生精丸联合锌硒宝片治疗精液液化异常60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田洪志;赵增涛;嵇文田;潘为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胎儿染色体异常频率及与产前诊断指证的关系.方法:对有产前诊断指证的125例妊娠16-36周的孕妇进行羊膜腔穿刺或脐静脉穿刺术,取羊水细胞或脐血细胞培养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125例中,胎儿染色体异常7例,占5.60%(7/125).其中高龄和唐氏高危孕妇44例中胎儿异常染色体检出率为2.27%(1/44);曾经生产过染色体病儿或孕妇本人或丈夫染色体结构异常携带者13例中,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38.46%(5/13);B超示胎儿畸形7例中,异常染色体检出率为14.29%(1/7).结论:在各类产前诊断指证中,依次以父/或母为染色体结构异常携带者、B超检查胎儿畸形的胎儿染色体异常频率为高.
作者:陈雪银;黎明红;麦扬青;王梅红;金松;黄元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减半剂量雌激素联合孕激素和钙剂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方法:138例绝经2年以上因骨痛就诊的妇女.①测定用药前血性激素,血、尿骨代谢生化,并与20例未绝经的正常妇女相比较;②绝经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6例),A组给予倍美力0.625 mg+安宫黄体酮2mg+钙尔奇D1g/d,B组给予倍美力0.3 mg+安宫黄体酮2mg+钙尔奇D1g/d,C组给予安慰剂+钙尔奇D1g/d,均连续用药2年.在用药前、用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分别测定血骨钙素(BGP)、碱性磷酸酶(BAP)、Ⅰ型羧基末端终肽(CICP)、比林二酚(Pyd)、尿钙(Ca)、肌酐(Cr)、IL-6;行双光子(DEXA)测定骨密度(BMD),并超声测定子宫内膜及钼靶摄片了解乳房情况.结果:①与未绝经组比,绝经后血清E2、BGP、BMD值下降(P<0.05),血FSH、LH,尿Pyd/Cr、Ca/Cr比值增高(P<0.05).②3组对象用药后3个月,骨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A组和B组用药后1年骨密度有明显提高,而C组在1年后骨密度呈下降趋势.3组对象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子宫内膜的异常增厚.用药6个月时骨代谢生化指标及血清IL-6水平就有显著下降.结论:绝经后妇女中,小剂量雌、孕激素加钙剂能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作者:翁时秋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2-DE技术在人类正常与弱精不育者精浆全蛋白中筛选差异蛋白的应用.方法:先用IPG-DALT技术对12例弱精不育与5例正常精浆蛋白进行分离,银染后,经PDQUest 2D比较二者间差异蛋白点.结果:在不育精浆中高丰度存在而正常精浆中低表达的有55个蛋白斑点(3个在正常缺失),在正常精浆中存在而在不育精浆中低表达的有43个(3个在不育缺失).结论:成功建立了正常与弱精不育精浆蛋白的2-DE图谱并分析表达差异蛋白,为弱精症精浆差异表达蛋白的质谱鉴定奠定了基础.
作者:彭咏波;马永平;唐伟;夏永鹏;邱宗荫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卵巢冻存是癌症患者保存生育力的一个理想途径.若患者在癌症治疗前将自己的卵巢冻存,疾病控制或治愈后,将卵巢复苏进行移植,可恢复患者生育能力和生殖内分泌功能.然而目前遇到的问题是冻存的卵巢小皮质片移植后功能维持时间较短,而较大的卵巢皮质的冻存和移植又面临效果不佳和移植后缺血、缺氧损伤.本文就上述问题对近期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燕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在输卵管性不孕症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宫、腹腔镜联合手术诊治111例输卵管性不孕患者,分析输卵管性不孕的主要原因和治疗效果.结果:111例中双侧输卵管阻塞35例(31.5%),单侧输卵管阻塞合并盆腔粘连18例(16.2%),双侧输卵管积水合并伞端闭锁58例(52.3%).经治疗后50例双例输卵管通畅(45.1%);39例一侧通畅(35.1%).至今,共妊娠50例(45.1%).结论: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是女性不孕症诊治的重要手段,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特别是近端阻塞者再通率高、创伤小、疗效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管翠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卵丘细胞在玻璃化冷冻中对小鼠卵母细胞发育潜能及细胞骨架的影响.方法:采用玻璃化冷冻技术,保存带卵丘细胞或完全剥除卵丘细胞的小鼠M Ⅱ期和GV期卵丘复合体/裸卵(COC/DO),复苏且GV卵体外培养成熟后分别作体外受精或免疫荧光标记检查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完整性.结果:M Ⅱ-COC和GV-COC的复苏率均显著高于M Ⅱ-DO和GV-DO(分别为86.49% vs 60.92%和85.94% vs 64.93%,P<0.01).GV-COC组的受精率、囊胚率均高于GV-DO组,且M Ⅱ-COC组和GV-COC组的纺锤体和染色体均正常率均分别高于M Ⅱ-DO组和GV-DO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卵丘细胞在玻璃化冷冻卵母细胞中能有效减少冷冻对细胞骨架的损伤,并改善卵子复苏及胚胎发育潜能.
作者:陈雅;葛红山;叶碧绿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报道1例Y染色体长臂缺失合并不分离的男性无精子症患者.方法: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以确定核型.PcR-STSs检测以确定Y染色体断裂点,并行睾丸活检.结果:细胞遗传学和FISH证实患者为嵌合体,核型为45,X/46,X,del(Y)/47,X,del(Y)del(Y).分别占27%,68%,5%.C带显示患者Yq12全部丢失.PCR-STSs检测AZFa存在,AZFb和AZFc区域全部丢失,断裂点位于sY88和sY95之间及sY88以下.睾丸病理显示精曲小管中只有支持细胞,没有生精细胞.未见卵巢组织.结论:患者无精子症、睾丸体积小与病理结果一致,其原因是由于Ya11.2的缺失.
作者:崔英霞;夏欣一;王国洪;史轶超;卢洪涌;戈一峰;姚兵;黄宇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随着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IVF-ET)技术的发展,如何准确掌握胚胎移植的时间,提高胚胎种植率,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的重要标志物之一的羽状突的形态及功能的研究已有不少论述,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对于羽状突形成的相关因素的研究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本文将就各种激素治疗方法对羽状突形成的影响、新发现的与羽状突共同表达有关的分子及基因HOXA10对羽状突的影响等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郑中;洪燕;赵晓明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