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真菌性鼻窦炎87例临床分析

谭业农;赵质彬

关键词:鼻腔冲洗, 儿童, 真菌性鼻窦炎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真菌性鼻窦炎的有效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真菌性慢性鼻窦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2006年8月分别用鼻分泌物涂片、真菌培养、鼻窦CT等检验而确诊的87例儿童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行鼻腔冲洗疗法,并分析治疗结果.结果 87例患者经1~3个疗程治疗,临床治愈75例(86.2%)、好转9例(10.3%)、无效3例(3.5%).对治愈的75例追踪2年,经鼻分泌物涂片查找真菌和培养复检均阴性.结论 鼻腔冲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儿童真菌性鼻窦炎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无痛苦、无并发症、儿童易接受等优点,值得推广.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学龄前儿童贫血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本地区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情况,分析贫血原因,为防治儿童贫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黄埔区47所幼儿园9 730名儿童进行体检,血常规测定.结果 9 730名儿童207名贫血,贫血率为2.13%,其中轻度贫血206名,占贫血人数的99.52%,中度贫血1人,占贫血人数的0.48%,未发现重度贫血儿.结论 绝大部分贫血属于轻度贫血,较易治疗,若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可提高儿童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水平.

    作者:林文涛;欧少丽;刘艳琳;刘凤鸣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我国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概况及防治对策

    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该病主要流行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截至2005年,全球华支睾吸虫感染人数大约为3 500万,其中我国的感染人数就占1 500万.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是一种流行面积很广、感染率较高的寄生虫病,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当前我国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作者:操治国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血小板功能异常临床意义的研究

    目的 测定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血小板功能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肺心病患者血小板表面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PAC-1表达.结果 肺心病急性发作组CD62P和PAC-1荧光强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缓解期组CD62P和PAC-1荧光强度明显较急性发作组明显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肺心病患者存在血小板功能异常,其血小板活化在肺心病急性发作的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监测其指标对肺心病急性发作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石慧芳;丁毅鹏;王小智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联用免疫效果观察

    目的 了解暴露人群使用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进一步推广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方法 将狂犬病暴露人群根据其暴露程度分别采用联合使用狂犬病疫苗与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仅注射狂犬病疫苗.对这两组人群在首针免疫后3d及全程免疫15d后的体内抗狂犬病病毒IgG抗体水平进行检测,观察其抗体阳性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联合使用狂犬病疫苗与人狂犬痛免疫球蛋白进行狂犬病预防的人群,其首针疫苗注射3d后的抗体阳性率为91.1%,全程接种15d后的抗体阳性率为98.8%,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局部反应发生率为1.3%;单纯使用狂犬病疫苗,相应时间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和95.2%,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局部反应发生率为1.1%.两者抗体阳性率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良反应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狂犬病疫苗与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可使体内更早出现抗狂犬病病毒抗体,全程接种后抗体阳性率也高于单纯注射狂犬病疫苗的人群.注射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后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邓寿平;杨科明;刘向宣;詹发清;童琼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PAI-1基因多态性与脓毒血症的研究进展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是纤溶系统的主要调节因子,与纤溶酶原激活物结合后,迅速失活而发挥抗纤溶作用.故可减少纤维蛋白降解,引起纤维蛋白聚集,保持人体正常血液中纤溶系统与凝血系统的动态平衡.

    作者:詹芝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肺硬化性血管瘤临床病理分析(附5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Sclerosing hemangioma of lung,SHL)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来源及免疫组化在诊断中的价值,提高对SHL的认识.方法 总结5例SHL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SHL主要表现有乳头区,实性细胞区,硬化区,血管瘤样区.乳头表面,裂隙及血管瘤样腔面被覆有立方上皮,实性区及乳头轴心见淡染的园形及多角形细胞.免疫组化显示乳头表面,裂隙及血管瘤样腔面被覆细胞CK和EMA阳性.实性片区及乳头轴心的圆形及多角形细胞Vimenfin及EMA阳性.结论 SHL病理形态有其特征性表现,免疫组化对诊断本病有帮助.

    作者:袁素;龚选举;万珍玲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1 500例海府地区已婚妇女阴道脱落细胞学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本地区已婚妇女阴道脱落细胞的情况,达到了解本地区妇女的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按113s分类法.结果 检查海府地区1 500例已婚妇女的阴道脱落细胞学,得出炎症的鳞状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为366例(占24.4%)、不典型细胞(鳞状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为10例(占0.67%)和轻度不典型增生为3例(占0.20%),其中1例轻度不增生被病理活检诊断为宫颈鳞状上皮原位癌.结论 定期妇科体检有利于妇女自身健康,极早发现疾病,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陈斌;王铮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研究生学术行为过程中焦虑情绪的心理干预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研究生睡眠状况、焦虑情绪的影响效果.方法 利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1],方式采用自评填写问卷,选取HAMA焦虑总分>14分80名在校研究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人,实验组给予心理干预.结果 实验组研究生睡眠状况、焦虑情绪都有明显改善(P<0.05)、(*P<0.01).结论 心理干预有利于研究生的身心康复.

    作者:陈秋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HP串联H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素的清除效果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HP)串联血液透析(H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素的清除效果.方法 维持性透析的尿毒症患者35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联合组接受树脂吸附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血液透析治疗,两组均外用乳化油剂,口服抗组胺药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甲状旁腺(PTH)水平.结果 联合组治疗后患者血PTH从(292.6±236.3)ng/L降至(91.3±94.2)ng/L,皮肤瘙痒症状改善率89%,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PTH从(295.6 ±209.6)ng/L降至(247.8±106.1)ng/L,皮肤瘙痒症状改善率38.8%,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能有效地清除FrH,改善患者的皮肤瘙瘁症状.血液透析不能有效清除PTH,也不能缓解皮肤瘙瘁症状.

    作者:张莞灵;钟秋生;卓华钦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一起饮用水源污染引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的调查

    2006年12月16~22日,海南农垦畅好农场第三作业区5个生产队居民陆续出现腹泻、腹痛病例共116人.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细菌检测分析,认为是一起由于饮用水源污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疫情暴发.经采取消毒饮用水、治疗现症病人、开展预防性服药等措施,有效地控制疫情.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德洲;谭敦辉;郑期优;邓春林;张于滨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脊柱重建方法的研究

    目的 探讨胸腰椎TB脊椎切除术后脊柱稳定性重建方式.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1998~20D6年收治的胸腰椎TB行脊椎切除、髂骨取骨植入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患者91例,其中Z-Plate 26例、Kaneda 32例,CDH懈系统28例,All Fix5例.观察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度变化,植骨融合情况,有无植骨块下沉、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手术前后脊髓功能评级情况.结果 随访86例,时间6个月~8年,平均3.6年,手术均获得成功,所有病灶均顺利愈合,植骨融合,无明显移位和塌陷,内固定物无松动和折断,矢状面Cobb角平均矫正15℃,手术前神经功能症状大部分消失,Frankel评分平均改善1.6级,绝大部分患者恢复日常生活与工作.结论 胸腰椎113脊椎切除、髂骨取骨植入、前路钉-板、钉-棒系统内固定可取得脊椎即刻稳定,而且有助于防止植骨块脱出、塌陷、骨不愈合的发生,对恢复脊柱、脊髓的功能有良好的效果,对多节段患者同时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效果更佳.

    作者:陈科;沈宁江;林明侠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加味小柴胡汤对酒精所致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加味小柴胡汤对酒精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酒精致肝损伤动物为模型,观察小鼠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及肝组织的病理学检查,探讨加味小柴胡汤保护肝损伤的作用和机理.结果 加味小柴胡汤能降低小鼠MDA,升高GSH水平,改善肝组织病变.结论 加味小柴胡汤对酒精所致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及改善肝组织病变有关.

    作者:谢斌;余大军;严小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广东遂溪县2006年麻疹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探讨麻疹流行规律和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广东省遂溪县2006年的麻疹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使用Excel2003软件对分析数据处理.结果 2006年遂溪县麻疹发病共111例,发病率为11.08/10万(111/1 001 566).病例波及面广,82.35%区域(14/17)有麻疹病例发生;流行形式以散发与暴发共存;以5~7月份发病较高,占总发病例数的88.28%(92/111);发病年龄以1~6岁(46例)为主,其次7~14岁组(29例),0岁组(26例,其中<8月龄5例),15~40岁组(10例),分别占总发病例数的41.44%(46/111)、26.13%(29/111)、23.42%(26/111)、9.01%(10/111);男女病例之比为:1.36:1(64/47);患者职业以儿童多,其次是学生,分别占总发病例数的64.86%(72/111)、27.03%(30/111).结论 遂溪县麻疹仍未完全有效控制,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及加强免疫有待进一步落实;加大宣传力度,保持高质量的麻疹疫苗常规免疫、适时的加强免疫,消除免疫空白,以及提高监测系统的灵敏性,是遂溪县控制和消除麻疹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作者:林见;洪平;王霞;周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海南香草兰生物活性研究新进展

    本文从可以考证的南香草兰的生物活性及其相关问题,借以引起大家的注意,推动海南香草兰产业的发展.

    作者:袁媛;陈光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诊断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目的 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方法发现检眼镜下未发现病变的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提高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确诊率.方法 对101例(202眼)检眼镜下未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其中46例(92眼)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病变包括微血管瘤、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毛细血管荧光渗漏,毛细血管扩张及黄斑水肿.结论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更早发现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作者:陈小燕;宋绪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甲状腺激素测定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应用的评价

    目的 研究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了3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的甲状腺激素浓度.结果 患者的TT3、FT3、TT4、FT4、TSH浓度分别为(1.3±0.4)nmol/L、(3.1±0.3)nmol/L、(92.4±1.7)nmol/L、(18.6±2.1)nmol/L及(3.9±2.2)nmol/L;患者TT3、FT3血清水平极显著低于正常组(P<0.001)、血清TT4、FT4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而血清TSH较正常组升高(P<0.05).同时急性颅脑损伤患组TT3/TT4,FT/FT4比值低于正常值.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TT3、FT3、TT4、FT4和TSH的测定,是观察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良好指标之一.

    作者:庞伟鸿;刘红杏;王瑞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在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

    贫血为一种临床常见性疾病,据调查,全世界约有25%的人口患有贫血,尤其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群.

    作者:庞鹏宇;揭玉丽;刘秀川;郑建彬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头孢哌酮致双硫醒反应的系统性定量分析

    目的 探索头孢哌酮致双硫醒反应的发生规律.方法 检索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按设定的标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头孢哌酮所致双硫醒反应共计58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5例.其临床表现以头痛头晕居多.结论 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头孢哌酮致双硫醒反应的发生,坚持合理用药.

    作者:任少琳;李丽;周祥富;何书华;王薇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水痘疫苗注射后发病情况及原因探讨

    目的 调查水痘疫苗注射后的发病情况,明确发病者的流行病学意义,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高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20岁人群接种水痘疫苗后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者进行血清学检查,IGM抗体阳性者,予以确诊.结果 共接种8 827人,上报疑似病例165例,确诊165例,免疫后发病率为1.87%.结论 水痘疫苗免疫后发病较高,应对其原因加以研究,确保疫苗免疫安全有效.

    作者:赵秀云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奥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48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奥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96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奥硝唑口服,对照组则服用甲硝唑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显效率为93.8%,对照组的显效率为72.9%,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χ2=7.50,P<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7.9%)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25%(χ2=7.14,P<0.01);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率(12.5%)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9.6%(χ2=9.14,P<0.01).结论 奥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安全有效,可作为滴虫性阴道炎的首选药物.

    作者:陈丽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