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红艳;蔡亮
特应性皮炎有多种多样的皮肤表现,好发于特殊遗传素质的人,到目前为止,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并不很清楚,临床表现多样化,对不典型患者还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准.现就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吴文其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激素治疗是发生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之一.激素在皮肤科临床用途极为广泛,如结缔组织病,大疱性皮肤病,重症血管炎性皮肤病,重症银屑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等等.
作者:陈美雄;李梅娇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奥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96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奥硝唑口服,对照组则服用甲硝唑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显效率为93.8%,对照组的显效率为72.9%,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χ2=7.50,P<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7.9%)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25%(χ2=7.14,P<0.01);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率(12.5%)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9.6%(χ2=9.14,P<0.01).结论 奥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安全有效,可作为滴虫性阴道炎的首选药物.
作者:陈丽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环氧化酶-2(COX-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胃癌中的表达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4例胃癌原发灶标本COX-2与VEGF-C蛋白表达的情况,分析其与胃癌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所测54例胃癌组织中,COX-2及VEGF-C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4%(38/54)和66.7%(36/54).COX-2及VEGF-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明显相关性(P<0.01),但与肿瘤分化程度和有无浆膜浸润等无明显相关(P>0.05).VEGF-C与肿瘤的TNM分期相关(P<0.01).结论 COX-2及VEGF-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淋巴转移密切相关;COX-2可能通过上调VEGF-C表达,促进胃癌淋巴管生成,并顺次导致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作者:张银龙;游涛;王向昱;郑志强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糖尿病(DM)是一种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并发症亦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为常见的临床疑难病之一,其发病率可达60%~90%.病情迁延难愈,致残率或病死率高,治疗困难.目前认为该病是血管功能障碍、代谢紊乱、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氧化应激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不同的发病机制进行综合治疗,可以发挥更有效的治疗效果.本文就DPN的治疗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陈德坚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建立四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果冻中糖精钠的方法.方法 样品经NaOH浸提,酸化乙醚萃取,NaHC03反萃取,在紫外210~290nm扫描光谱,经四阶导数转换,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31~235nm处的峰谷和与浓度在0~40v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并在该方法条件下对两大类果冻样品检测不干扰测定,在5m/ml的浓度下,RSD=4.76%(n=5),加标回收率范围在77.4%~86.4%.结论 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果冻样品,可排除其它基质的干扰、分析时间短、所用试剂少,结果可靠.
作者:邹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异常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imer,DD)、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和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C)的水平变化.结果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浆Fbg和DD水平明显升高,AT-Ⅲ:A异和AT-Ⅲ:C明显降化;稳定期Fbg和DD水平较急性期组明显降低,AT-Ⅲ:Ag和AT-Ⅲ:C较急性期组明显升高,但与正常组相比仍有显著差异.结论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是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对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意义.
作者:蔡吕成;丁毅鹏;林莉;符丽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暴露人群使用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进一步推广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方法 将狂犬病暴露人群根据其暴露程度分别采用联合使用狂犬病疫苗与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仅注射狂犬病疫苗.对这两组人群在首针免疫后3d及全程免疫15d后的体内抗狂犬病病毒IgG抗体水平进行检测,观察其抗体阳性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联合使用狂犬病疫苗与人狂犬痛免疫球蛋白进行狂犬病预防的人群,其首针疫苗注射3d后的抗体阳性率为91.1%,全程接种15d后的抗体阳性率为98.8%,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局部反应发生率为1.3%;单纯使用狂犬病疫苗,相应时间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和95.2%,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局部反应发生率为1.1%.两者抗体阳性率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良反应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狂犬病疫苗与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可使体内更早出现抗狂犬病病毒抗体,全程接种后抗体阳性率也高于单纯注射狂犬病疫苗的人群.注射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后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邓寿平;杨科明;刘向宣;詹发清;童琼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对惠州市各饮食服务单位茶叶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的残留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采用国标气相色谱法对茶叶中的农药残留进行分析检测.结果 对44家饮食服务单位的46份茶叶进行检测,有机氯及拟除虫菊酯农药的合格率均为100%;2种有机氯农药以及5种拟除虫菊酯农药的检出率分别为8.7%、17.4%、8.7%、67.4%、4.3%、17.4%、19.6%.结论 惠州市大部分饮食服务单位茶叶中的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但仍有相当比例的茶叶检出六六六、滴滴涕和各种拟除虫菊酯农药,尤其是氯氰菊酯,检出率高达67.4%,应采取有效对策.
作者:廖文军;李中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方法发现检眼镜下未发现病变的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提高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确诊率.方法 对101例(202眼)检眼镜下未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其中46例(92眼)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病变包括微血管瘤、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毛细血管荧光渗漏,毛细血管扩张及黄斑水肿.结论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更早发现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作者:陈小燕;宋绪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苯对小鼠体细胞遗传物质的影响.方法 采用静式吸入法染毒,将50只动物随机分成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0.3、0.6、1.2g/m3 3个剂量组,剂量组每隔24h染毒1次,每次2h,共15d,取胸骨骨髓作微核计数,分析受试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结果 苯染毒低、中、高3个剂量组的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现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苯能诱导小鼠体细胞微核增加.
作者:池莉平;简洁莹;刘锐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微波和传统血管钳挤压两种方法治疗传染性软疣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604例传染性软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微波(治疗组n=324)和传统的血管钳挤压法(对照组n=280)两种方法治疗.结果 微波组首次治愈率与总治愈率均高于血管钳挤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患者感觉重度疼痛人数的比例、治疗后感染及留下疤痕及色素改变等不良反应人数的比例微波组明显少于血管钳挤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波治疗传染性软疣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苏建英;蒙秉新;郑艳;黄丽妹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山东省近年来猪囊虫病的分布和发病特点及治疗情况,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从2004~2006年在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住院的猪囊虫病患者中,随机抽取200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例患者中,山东省为179例(89.50%),分布于全省15个地级市.来自安徽、河南等8省的患者为21例(10.50%).在本组患者中,农村居民以2.82:1高于城市居民;男性患者以2.45:1高于女性;患者年龄以18~40岁(42.50%)的中青年患者为高;临床分型以脑囊虫病78.00%为高.200例患者经用吡喹酮(PQT)结合阿苯哒唑(ALB)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50%,其中治愈率为42.50%.结论 近年来山东省猪囊虫仍处于较高的发病态势,发病特点以农村男性中青年患者为高.治疗结果显示吡喹酮(PQT)和阿苯哒唑(ALB)的联合应用仍是目前猪囊虫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孙冬菊;毛德华;王霄;张敏;孙志贤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了3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的甲状腺激素浓度.结果 患者的TT3、FT3、TT4、FT4、TSH浓度分别为(1.3±0.4)nmol/L、(3.1±0.3)nmol/L、(92.4±1.7)nmol/L、(18.6±2.1)nmol/L及(3.9±2.2)nmol/L;患者TT3、FT3血清水平极显著低于正常组(P<0.001)、血清TT4、FT4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而血清TSH较正常组升高(P<0.05).同时急性颅脑损伤患组TT3/TT4,FT/FT4比值低于正常值.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TT3、FT3、TT4、FT4和TSH的测定,是观察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良好指标之一.
作者:庞伟鸿;刘红杏;王瑞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HP)串联血液透析(H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素的清除效果.方法 维持性透析的尿毒症患者35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联合组接受树脂吸附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血液透析治疗,两组均外用乳化油剂,口服抗组胺药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甲状旁腺(PTH)水平.结果 联合组治疗后患者血PTH从(292.6±236.3)ng/L降至(91.3±94.2)ng/L,皮肤瘙痒症状改善率89%,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PTH从(295.6 ±209.6)ng/L降至(247.8±106.1)ng/L,皮肤瘙痒症状改善率38.8%,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能有效地清除FrH,改善患者的皮肤瘙瘁症状.血液透析不能有效清除PTH,也不能缓解皮肤瘙瘁症状.
作者:张莞灵;钟秋生;卓华钦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调查某钢铁公司职业病危害情况,为做好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GB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测定空气粉尘浓度、分散度和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按照《冶金企业工业噪声测定规范》测定生产性噪声.结果 本次职业病普查显示该钢铁公司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职工4 226人,体检率82.46%,其中接触粉尘作业职工体检3 021人,体检率为98.12%,结果查出0±17人,检出率5.62%,检出工期尘肺患者5人,检出率1.65%;接触锰、铅、苯、TNT等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职工体检464人,体检率为77.59%,未发现中毒患者.结论 该钢铁公司粉尘危害基本得到控制,化学性职业病危害也得到了较好控制.
作者:曾祥能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初步了解广东省水产品中香港海鸥型菌(Laribacter hongkongensis)污染及分离株的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改良头孢哌酮麦康凯琼脂(CMA)作为分离培养基,以API 20NE鉴定系统鉴定结果作为确认依据;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22份水产样本检出15株目标菌,阳性率6.76%.其中14株分离自草鱼肠脏,1株来自鲤鱼肠脏.分离株及香港海鸥型菌模式株HKU1的药敏结果,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苄西林、头孢噻酚、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等均出现耐药株,未见耐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株.结论 结果表明香港海鸥型菌在广东省的草鱼污染率高,为17.3%(14/81),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情况较严重.
作者:宋曼丹;严纪文;朱海明;马聪;柯昌文;赖蔚苳;杨冰;何冬梅;王海燕;王建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海南省近3年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初筛阳性标本的复检及确认情况,促进实验室网络检测能力提高.方法 对海南省2004~2006年3年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初筛阳性送检样本及本室初筛阳性的428份样本进行复检与确认,并对其检测结果分析比较.结果 经本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复检,由各筛查实验室送检的428份中,有85份HIV抗体阴性(85/414,20.5%),其中2004年21份(占当年21.4%)、2005年44份(占当年26.2%)、2006年20份(占当年13.5%);两种E1.1.qA或一种ELISA和一种快速法(雅培硒标或富士PA)均为阳性的240份,一种ELISA或一种快速法为阳性的103份,经WB试验确认277份为HIV-1抗体阳性(80.8%),13例阴性(3.8%),53例不确定(15.4%).13例阴性样本中,ELISA法检测假阳性10例,快速法3例.两种ELISA或一种ELISA和一种快速法双阳性与WB的阳性符合率为93.3%.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消除引起初筛试验假阳性结果因素.
作者:符鹏;王召乾;胡玉銮;邝继深;何启亚;张帆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对中重度宫颈糜烂的2种方法的疗效观察,寻找治疗宫颈糜烂的佳方法.方法 单纯微波治疗136例为对照组;综合治疗即微波治疗加淑宁阴道给药144例为治疗组.两组治疗后观察疗效.结果 对照组阴道流液时间平均为(3.04±0.75)周,宫颈修复愈合时间平均为(6.35±1.58)周,其中5例出血较多;治疗组阴道流液时间平均为(2.34±0.76)周,宫颈修复愈合时间平均为(4.82±1.28)周.两组阴道流液量及宫颈修复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愈率为82.35%,治疗组治愈率为95.14%,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综合疗法即淑宁配合微波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效果显著.
作者:王素平;赵婷;丘玉莲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测定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血小板功能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肺心病患者血小板表面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PAC-1表达.结果 肺心病急性发作组CD62P和PAC-1荧光强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缓解期组CD62P和PAC-1荧光强度明显较急性发作组明显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肺心病患者存在血小板功能异常,其血小板活化在肺心病急性发作的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监测其指标对肺心病急性发作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石慧芳;丁毅鹏;王小智 刊期: 200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