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扁桃体周围脓肿诊治临床分析

梁辉;陈群蓉;徐惠莲;王华;黄西萍

关键词:脓肿, 扁桃体,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扁桃体周围脓肿诊断治疗的经验.方法 分析扁桃体周围炎13例,扁周脓肿84例.扁周脓肿患者采用穿刺抽脓、切开排脓或脓肿扁桃体摘除术并配合适当抗生素进行治疗,而扁周炎只需单纯抗生素治疗.结果 完成治疗疗程患者的治愈率(93.8%),显著高于未完成治疗疗程的患者(40.6%)(P<0.005).脓肿较大的患者,切开排脓的疗效与脓肿扁桃体摘除术的疗效无差别(P>0.05).结论 临床诊断配合穿刺抽脓对扁周脓肿进行诊断能满足临床实残的需要,穿刺抽脓、切开排脓配合适当抗生素治疗扁周脓肿或单纯抗生素治疗扁周炎是适当的治疗方法,完成治疗疗程对获得佳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性传播性结膜炎40例临床诊治分析

    新生儿性传播性结膜炎包括淋菌性结膜炎和非淋菌性结膜炎.现对在眼科门诊收治的58例双眼患急性结膜炎的新生儿以PCR检查证实,发现40例诊断为性传播性结膜炎,并施行相应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梁剑虹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自然杀伤细胞受体及其抗病毒免疫机制

    自然杀伤细胞受体(NKR)是自然杀伤(NK)细胞发挥功能的分子基础,多种NKR可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或非MHC类配体结合,传递激活或抑制信号,调节NK细胞活性.近年来NKR在抗病毒免疫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作者:甄琳;钱起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2004~2005年海口市企业人群HBV感染现状分析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两对半是国内医院常用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的指标,也是乙肝诊断治疗中常用的检测指标.在临床上,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是判断患者病情和传染性的重要依据之一.为制定企业人群的乙肝控制策略和免疫方案提供参考,现将2004~2005年海口市企业职工乙肝两对半的检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叶专;罗莹;黄小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海南省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海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规律,为疫情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监测方案建立乙脑专病监测系统,横断面调查方法选择既往乙脑高发的东方市作为乙脑宿主、媒介监测点,在全省范围内监测乙脑病例,采集疑似病例和宿主血清用ELISA法检测乙脑IgM抗体,用Excel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2006年监测报告乙脑疑似病例83例,确诊16例,发病率为0.19/10万,病死2例,病死率为12.5%,确诊病例均为实验室确诊,无临床确诊.全年发病高峰为双峰.病例均为12岁以下儿童,小2岁,男女之比为4.3∶1.病例中有乙脑免疫史仅占6.25%,乙脑疑似病例血标本采集率为96.4%,IgM抗体阳性16例,阳性率为21.05%,发病5~8 d后阳性率高,为46.4%,双份血阳性率为显著高于单份标本(x2=136.9,P<0.01);捕捉蚊媒,三带喙库蚊占64.62%,平均密度为16.79只/人工小时,宿主猪总感染率为67.95%,人群发病曲线与媒介密度相一致,发病高峰较媒介密度高峰后推半个月.结论 海南省存在乙脑高流行的自然环境,乙脑疫苗免疫是保护易感人群有效措施,开展监测能及时提出乙脑流行趋势.

    作者:孙莲英;闫秀娟;曾祥洁;曾定豪;陈太英;赵伟;李丹丹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汕头市中学生HIV/AIDS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 通过对中学生HIV/AIDS健康教育的干预研究,获得可行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在汕头市随机选取2所城市中学和2所农村中学,每校设立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综合形式的HIV/AIDS宣传教育,对照组采用由其自然发展,1年后进行干预效果评价.结果 干预组、对照组教育干预前HIV/AIDS知识均分分别为13.63分和13.64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3,P>0.05);教育干预后知识均分分别为18.40分和13.05分,干预组教育后知识水平明显提高,前后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9.875,P<0.01).干预组教育前城乡知识综合平均得分分别为14.29分和12.99分,教育干预后分别为17.98分和19.12分;城区、乡镇学生健教干预后HIV/AIDS知识的掌握都有明显提高,两组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别(t=10.543,P<0.01;t=19.156,P<0.01);干预组各题答对率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制定长期规划,建立以学校为基础的持续性的艾滋病宣传教育.

    作者:陈丽玉;王普生;许汉忠;姚远航;叶保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快速导流杂交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评价快速导流杂交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的临床应用效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6年5月~2007年4月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及体检中心送检的1 022例样本全部进行快速导流杂交法HPV基因分型检测,并将其中563例与细胞学诊断结果做对比. 结果 1 022例样本中,HPV感染率为37.57%(384/1 022),广州地区常见的HPV基因型依次为:16、52、58、68、CP8304、18、33、53、31、11、39、66.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加重,高危型HPV感染率逐渐增高,CINⅠ为32.40%(35/108),CINⅡ为56.67%(34/60),CINⅢ为78.05%(32/41),宫颈癌为95.23%(40/42),与正常体检组(10.53%,16/152)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快速导流杂交法诊断宫颈癌的敏感性为95.23%(40/42),特异性为66.99%(349/521),阳性预测值为18.86%(40/212),阴性预测值为99.43%(349/351).结论 快速导流杂交法可准确进行HPV基因分型,诊断宫颈癌快速敏感,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是理想的宫颈癌粗筛方法,HPV基因分型也为本地区HPV的流行状况及基因疫苗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罗招凡;王惠英;彭永排;贾燕午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流式细胞术和SSP-PCR法检测HLA-B27抗原的比较

    目的 分析流式细胞术(FCM)用于强宜性脊柱炎(AS)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表达情况的测定效果,同时以药物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SS P-PCR)进行对照.方法 采用FCM法检测74例临床疑似AS患者的HLA-B27,将二者结果进行分析比对.结果 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5.9%,经Kappa值评价有很强的一致性(K=0.95),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FCM法是一种快捷、简便、高效的HLA-B27检测方法,适合于临床应用.

    作者:黄河;孙燕燕;眭维国;陈洁晶;蓝慧娟;戴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海南地区汉黎族正常人群AC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

    目的 了解海南地区汉族、黎族正常人群ACE基因多态性插入/缺失(I/D)频率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97例海南地区汉族正常人与146例黎族正常人血中ACE基因16内含子I/D多态标记,得到三种基因型:缺失纯合子(DD型)、插入纯合子(Ⅱ型)及插入缺失杂合子(DI型).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行插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统计各基因型频率,计算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海南地区汉族正常人DD、DI、Ⅱ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5.5%、44.3%、40.2%,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7.6%、62.4%;黎族正常人DD、DI、Ⅱ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3.0%、43.8%、43.2%,D及Ⅰ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4.9%、65.1%.两组之间DD、DI、Ⅱ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海南地区汉族、黎族正常人群ACE基因多态性(I/D)的频率分布相接近,与中国内地汉族人群ACE基因多态性(I/D)的频率分布相接近.

    作者:金水晶;云美玲;张勇;王镇;钟江华;周代锋;王红霞;蔡望伟;刘裕芬;黎海文;李宗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HPI毒力岛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分析

    目的 探索HPI毒力岛阳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存在情况.方法 使用PCR和杂交技术对152株HPI毒力岛阳性的大肠杆菌进行相关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在152株携带HPI毒力岛的大肠杆菌中,基本上未检出常见的5类致泻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但是部分菌株检出泌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PAI毒力岛基因yc73和prrA以及RTX毒力岛基因rtx615.结论 这些大肠杆菌和已知的致泻性大肠杆菌有明显不同,携带HPI毒力岛的大肠杆菌可能包括几个不同的群,可能存在其它的尚未发现的毒力因子,有必要继续进行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小平;徐建国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女性灼口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尼尔雌醇治疗女性灼口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2例已停经的女性灼口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21例.治疗组采用尼尔雌醇辅以孕激素的雌激素,对照组采用维生素治疗,对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激素治疗组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有效率为13.49%,两组疗效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舌感觉异常多发生在妇女更年期,内分泌紊乱起着重要作用,激素替代疗法可以明显缓解症状.

    作者:谭雅琴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与肺功能相关性研究

    目的 通过现察稳定期不同级别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血清TNF-α、IL-8、GM-CSF水平与FVC、FEV1和FEV1/FVC关系,探讨血清TNF-α、IL-8、GM-CSF水平的变化对FVC、FEV1、FEV1/FVC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在呼吸科门诊筛查的COPD患者中选取56例分为1组、2组和3组,分别检测FVC、FEV1、FEV1/FVC;用ELISA方法测定患者血清中TNF-α、IL-8、GM-CSF水平;另从患病1,2,3组中抽出10名患者为治疗1T、2T、3T组;对选定的治疗组患者口服百令胶囊30d后,检测相同指标. 结果 TNF-α、IL-8、GM-CSF水平在不同级别中存在差异(P<0.05),与FEV1,FVC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P<0.05).结论 COPD细胞因子的持续升高是引起肺组织慢性损伤、功能降低的重要原因.

    作者:刘笑然;丁春华;叶琳;谭家庆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比索洛尔联合缬沙坦逆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临床观察

    目的 已有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联用均可逆转左心室肥厚(LVH),观察比索洛尔和缬沙坦联合应用逆转原发性高血压(EH)伴左室肥厚的临床效果,与用比索洛尔联合贝那普利比较,效果无差异.方法 将84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患者随机分为比索洛尔加贝那普利组(A组)46例和比索洛尔加缬沙坦组(B组)38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出量(CO)、A峰/E峰比值(A E比值)、左室重量指数(LVMI). 结果 A组、B组治疗前后LVEF、CO、LVDd无变化(P>0.05);A E比值、LVMI、IVST、LVPWT两组均明显下降(P均<0.01),两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比索洛尔和缬沙坦联合应用与和贝那普利联用一样能显著逆转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改善预后.

    作者:张光星;林云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汉坦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研究进展

    汉坦病毒所引起的出血热肾综合征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是一类以发热、出血、肾损害或肺水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的疫源地遍及世界各地,我国是世界上受其危害严重的国家,在我国流行的主要为HTN和SEO两型.目前对该病毒所致疾病仍无特效疗法,因此及时发现和诊断汉坦病毒感染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汉坦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陆祥彬;诸葛洪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东莞市2002~2006年麻疹流行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东莞市2002~2006年麻疹流行情况,探讨预防控制麻疹的策略,为麻疹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东莞市麻疹监测系统资料,对东莞市2002~2006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2~2006年东莞市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麻疹病例5 835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7.4/10万.每年5-8月份为发病的高峰期.发病年龄以15岁以下儿童居多,占5年发病总数的54.3%.2006年统计外地儿童占发病人数的70.0%,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占57.6%(731/1 268).2005年麻疹-IgG抗体水平监测儿童组和成年组保护率分别为62.1%和51.5%.结论 东莞市2002~2006年麻疹发病率呈上升之势,呈小年龄组发病模式.外来青年工人和外来儿童是麻疹发病的易感人群,故应加强麻疹疫苗接种.

    作者:刘爱红;黎景全;杨华可;黄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高危心血管疾病检测研究进展

    该文阐述了如何检测高危冠心病(CHD)、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病.首先是高危诊断基于危险因素的评估,通过对CHD等危症(CHD risk equivalent)、一个或多个严重的危险因素的测定,或对无症状个体存在的危险因素的综合多因素评分建立高危诊断.第二步高危诊断不考虑通过危险因子评估,基于亚临床动脉硬化症的无侵害检测,通过广泛的多种多样的结构或功能的动脉标记物建立高危诊断.第三步集中在心肌缺血的检测,这样可能增加高危CHD个体诊断和预兆信息.高危策略的实施尽管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预计会明显增进心血管(尤其是无症状个体)预防的成本效益.

    作者:赵本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医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及行为的调查

    目的 了解医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为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问卷调查法,对在海南省3所医院实习的300名医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 结果 (1)医学生艾滋病的基本常识掌握较好,正确率在60%~85%,但较专业的问题回答正确率较低;(2)医学生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相对较高,知晓者均超过80%,但非传播途径、非正确预防方法掌握较差;(3)医学生中仍存在对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歧视现象.结论 调查的医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较为正确的态度,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作者:张瑞莲;史云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2006年吉林市船营区大骨节病现患调查

    大骨节病是一种以关节软骨变性坏死为基本病变的地方性畸形性骨关节病.船营区位于吉林地区中部,辖区内的大绥河镇和搜登站镇的部分边远山区为历史上的大骨节病病区.根据《2006年吉林省大骨节病现患调查实施方案》,船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6年3~6月份开展了船营区大骨节病现患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吕哲;翟宏;麻莎;夏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化学发光免疫法与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PSA的比较

    目的 探讨化学发光免疫法(CLIA)较放射免疫法(RIA)的优越性.方法 利用CLIA法和RIA法平行测定标准品、质控品及75例临床血清标本的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含量及相关试验;进行线性、相关性、精密度、回收率实验结果分析评价.结果 两种方法的相关性良好(R=0.995,P>0.05),回收率均在95%以上,但在线性试验中,CLIA法优越于RIA法.结论 CLIA法在方法学上对临床微量物质的检测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其检测费用高.

    作者:孙振亚;郑定容;杨庆珣;杨绿舜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海南乐东县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乐东县脊灰监测系统的敏感性,为证实全县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依据.方法 对自1995年1月建立的AFP监测网络以来全县脊灰监测系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5~2006年脊灰监测系统共报告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22例,排除22例,无脊灰确诊病例.病例分布在沿海5个乡镇,呈散发,无明显季节高峰.全部病例均采集双份合格粪便标本,经病毒分离阳性5例(22.72%),均为疫苗相关株.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的报告率每年达到1/10万以上,达到了WHO规定的1/IO万的指标.结论 乐东县脊灰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及时性较高,全县11年来一直维持在无脊灰状态.

    作者:陈永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84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的特性、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死亡原因及提高治疗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84例急性重症胆管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行ERCP+EST取石,14例行保守治疗,作53例急诊手术.保守治疗死亡率为50%(7/14),手术治疗死亡率为11.3%(6/53).其中死亡原因:呼吸衰竭2例;中毒性休克6例;肝肾功能衰竭2例;多器官衰竭3例.外科并发症较少发生.结论 尽管老年ACST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器官功能衰退,脏器代偿功能差,术前合并症多,易发生休克等,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只要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并做好积极的术前准备及时手术引流,尤提倡首先ERCP+EST取石治疗,便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

    作者:冯达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