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会迟;李兰;王杨;方军;赵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小儿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及合适剂量.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择期行四肢骨折手术患儿60例,按手术时间分为右美托咪定低剂量(1μg/kg)+舒芬太尼组(D1组)、右美托咪定中剂量(1.5μg/kg)+舒芬太尼组(D2组)、右美托咪定高剂量(2μg/kg)+舒芬太尼组(D3组)、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15例.观察并记录术后4 h、8 h、12 h、24 h、48 h 5个时间点患儿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镇痛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D1、D2、D3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明显低于S组,D2、D3组在术后8 h VAS评分明显低于D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段D2、D3组与D1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2、D3组患者的PCA按压次数在术后0~24 h明显少于S组,其中在4~12 h按压次数明显少于D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期间未出现皮肤骚痒、心动过缓及呼吸抑制,其中S组有2例(13.3%)出现恶心,无呕吐;D3组有1例(6.67%)出现过度镇静.结论 1.5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小儿术后静脉镇痛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比单用舒芬太尼效果更佳,副反应更少.
作者:郭能起;吴论;黄莉;赵汝运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康复训练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海南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2016年1~4月收治的中风并伴有吞咽困难的患者4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查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的吞咽训练方法,进行口腔或咽部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吞咽训练的基础上加上针刺治疗,根据患者吞咽障碍分期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穴位,治疗时间为40 d,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定法进行疗效的评定.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治疗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为(1.35±0.21)级,高于治疗前的(4.43±0.32)级,对照组治疗后为(2.31±0.28)级,高于治疗前的(4.68±0.16)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患者咽障碍分期的针刺治疗配合吞咽康复训练,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作者:陈鸣;孙定炯 刊期: 2017年第09期
异甘草素是从甘草根的水解产物中分解出的一种黄酮类成分,具有多种潜在的药用价值,相关研究发现异甘草素在肝癌、胃癌、黑色素瘤、前列腺癌、口腔鳞状上皮癌、宫颈癌等癌症中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这与异甘草素抗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有密切关系,而了解这些信号通路可进一步探查异甘草素抗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为其早日运用于临床发挥其抗肿瘤作用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作者:田奇锋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Ⅲ~Ⅳ度内痔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我院普外科2013年1~8月收治的97例Ⅲ~Ⅳ度内痔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采用PPH治疗,对照组47例行传统开放性痔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止痛药物使用次数及近期并发症,所有患者均随访31~36个月,比较远期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4.1±2.6)min、(2.3±0.6)d、(7.9±1.3)d、(3.9±1.2)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9.3±5.7)min、(5.4±1.1)d、(6.5±1.4)d、(21.4±3.2)d,止痛药物使用次数为(1.4±0.3)次,少于对照组的(6.5±1.4)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围术期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患者常见症状评分为(0.9±0.3)分,排便功能评分为(0.6±0.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0.4)分和(1.7±0.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低于对照组的1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H治疗Ⅲ~Ⅳ度内痔手术时间短,疼痛轻,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其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好于传统开放性痔切除术.
作者:邱东达;邓科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维生素D辅助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肝病科于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诊治的62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予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维生素D治疗,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及CRP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IL-6及CRP水平分别为(37.24±12.74)ng/L、(29.45±7.18)ng/L、(5.39±1.46)mg/L,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的(65.39±18.37)ng/L、(44.22±16.01)ng/L及(8.67±2.34)mg/L比较,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TNF-α、IL-6及CR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生素D辅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调节患者血清TNF-α、IL-6及CRP水平.
作者:何炎坤;黄雄立;张晓云;王小凤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清宫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妇产科收治的66例直接行B超引导下清宫术治疗的CS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结果分为失败组(n=6)和成功组(n=60),对于清宫手术成功的患者根据术后有无残留组织分为残留组(n=22)和未残留组(n=38).比较各组的基线资料与术前相关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患者发生手术失败、病灶残留的危险因素.结果 失败组患者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胎囊直径等明显高于成功组,剖宫产次、瘢痕肌层厚度、血流阻力指数等显著低于成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残留组患者的停经时间、hCG、胎囊直径等明显高于成功组,瘢痕肌层厚度、血流阻力指数等明显低于成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hCG、胎囊直径、瘢痕肌层厚度是患者清宫手术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停经时间、hCG、胎囊直径、血流阻力指数是患者术后病灶残留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直接清宫手术适合于早期CSP患者,尤其是停经时间短、血清hCG水平不高、胎囊较小、瘢痕肌层较厚、血流阻力较大者,出现不良结局的风险较低.
作者:陈雪莲;钱沁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在组织切片病理诊断中抗酸染色方法的改良和应用,提高结核病的诊断率.方法 选取病理诊断为肺结核的患者60例,每例选出病变蜡块1块,每块蜡块切片2张,1张用传统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法染色,另1张用改良抗酸染色法染色,比较两种染色方法的阳性率和染色效果.结果 60例患者中,应用传统抗酸染色方法检出抗酸杆菌28例,阳性率为46.67%,应用改良抗酸染色方法检出抗酸杆菌49例,阳性率为81.67%.两种方法检测结果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传统抗酸染色方法相比,改良抗酸染色方法检出的结核杆菌细菌量多,菌体粗且着色深.结论 改良的抗酸染色法提高了结核杆菌的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世梁;吴文川;卢志承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部位及密度对下腰部位疼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脊柱骨科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106例(114个骨折椎体)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分为<70岁组(26例)、70~79岁组(58例)和>80岁组(22例),平均随访时间2.1年.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记录PKP术后疼痛发生率,骨密度(BMD)和T值进行测定,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术后下腰部疼痛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10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中单一骨折98例,2个椎体骨折8例;三个年龄组患者的骨密度、T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任意两年龄组的骨密度、T值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术后,下腰部疼痛发生率为18.9%(20/106);三个年龄组患者下腰痛发生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任意两年龄组的下腰痛发生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年龄组患者随着骨密度和T值的下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呈现上升的趋势.骨折部位距离下腰部位越近则疼痛发生率越高.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PKP术后有16.0%的患者发生下腰痛,椎体骨折部位及骨密度与下腰痛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刘强;马建国;靳雷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IL-31在Hebra痒疹发病中所起的作用及其与瘙痒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在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的42例Hebra痒疹患儿为实验组,同期儿保体检的38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对两组受检者的血清IL-31水平进行检测,并对实验组进行sIgE检测及皮肤瘙痒程度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结果 Hebra痒疹患儿血清IL-31水平为(28.21±10.46)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6.75±9.5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bra痒疹患儿中sIgE(+)组和sIgE(-)组的血清IL-31水平分别为(29.43±8.65)pg/mL、(26.79±9.14)pg/mL,sIgE(+)组血清IL-31水平虽高于sIgE(-)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Hebra痒疹患儿血清IL-31水平与瘙痒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515,r=0.327,P<0.05).结论 Hebra痒疹患儿血清IL-31水平增高,可能参与发病过程,并与瘙痒程度相关.
作者:张蕾;杨如学;张晓玲;黄可;陈德宇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球囊联合人工周期及重复宫腔镜检查在预防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复发中的价值.方法 将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诊治的90例重度宫腔粘连住院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宫腔镜宫腔粘连切除术后重复宫腔镜检查、球囊及人工周期治疗[戊酸雌二醇2 mg(21 d)+黄体酮100 mg(后10 d),2次/d].对照组采用宫腔镜切除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及人工周期治疗[戊酸雌二醇2 mg(21 d)+黄体酮100 mg(后10 d),2次/d],均治疗3个周期.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妊娠和分娩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粘连复发率为8.8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内膜改善率为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月经改善率为84.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出血量为(122.3±21.4)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87.4±29.2)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妊娠总数(8例vs 6例)、自然妊娠(7例vs 5例)及IVF-ET(1例vs 1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球囊联合人工周期及重复宫腔镜检查可以预防宫腔粘连,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莫坚;黄建邕;黄英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本文简要回顾神经功能重建系统与运动意念(运动想象)两项技术,重点介绍这两项技术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探讨神经功能重建系统和运动意念的结合应用是否会提高脑卒中早期患者康复治疗有效率,同时为完善理疗方面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史静;王晶;石梦丹;冯丹彦;李勇健;王珊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精细化管理在胸腹联体婴儿分离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精细化管理的方法对胸腹联体婴儿分离手术配合进行统筹安排,包括组建专项护理小组、分配人员、准备物资、设计空间布局、逐个解决手术护理难点,从术前筹备、术中配合、术后转运的环节上详细设计规划并进行场景模拟,制定个性化手术护理方案.结果 手术顺利完成,两患儿均存活,术中无低体温现象,各项指征平稳.术后复苏时间短,呼吸、反射状态良好.结论 精细化管理对个案手术护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思考方向和要求,使该例手术的护理选择了佳的方案,为手术安全及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作者:柯雅娟;廖敏;符虹清;甘立华;蔡淑琼;卢素文;周淑萍;蔡秋;张茜;郑秋梅;王彩铭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磁性附着体在全口义齿固位与稳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应用磁性附着体制作全口义齿的42例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常规全口义齿制作的患者3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并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基牙咀嚼效率(A值)进行测试.结果 观察组患者固位和稳定、咀嚼功能、语音功能、外观和舒适等四个方面的满意度分别为100.00%、90.48%、85.71%、10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68.75%、62.50%、8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咀嚼效率(A值)为(0.621±0.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294±0.0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性附着体应用于全口义齿具有较好的固位与稳定性,可显著改善全口义齿的功能.
作者:赖永才;廖健强;万巧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郑氏外用熏洗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并发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四川省骨科医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并发RSD的患者共46例,按随机化分组原则,将纳入研究的46例桡骨远端骨折并发RSD患者按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观察组给予郑氏外用熏洗药加功能锻炼,对照组给予相同时间及频次温水浸泡加功能锻炼,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经4周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临床疗效评价、VAS疼痛评分、Cooney腕关节综合评分等方面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的临床显效率为8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疼痛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ooney腕关节综合评分分值提高明显,观察组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经握力、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活动度方面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郑氏熏洗药以其独特的中药外用配方,能明显改善桡骨远端骨折并发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症状,改善手腕部功能,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程亚博;杨顺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内一科于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AECOPD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3),对照组患者予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乙酰半胱氨酸颗粒治疗,疗程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CRP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CRP水平为(8.69±3.94)mg/L、(14.28±5.86)mg/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21.52±8.33)mg/L、(20.65±7.26)mg/L,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乙酰半胱氨酸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可降低血清CRP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宁晶娜;吴艳玲;欧阳卿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良性肿瘤(TBT)手术患者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TS)结合临床护理路径(CNP)模式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于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180例TBT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其中对照组于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应用FTS结合CNP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前等候时间、术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疼痛程度(Ⅱ~Ⅲ级比例)、术后首次离床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费用分别为(2.4±0.6)d、(1.2±0.4)、8.89%、(7.2±3.5)h、(6.4±2.9)h、(3.2±0.9)d、0、(7.5±0.8)×103元,均低于对照组的(3.7±0.9)d、(1.9±0.7)、18.89%、(43.4±13.2)h、(12.3±4.9)h、(5.1±1.4)d、4.44%、(8.4±0.9)×103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评分优良率及护理满意率分别为88.89%和94.4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和8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T患者应用FTS结合CNP护理模式减轻了手术应激反应和手术并发症,优化了围术期临床指标,有利于术后的快速康复,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柯丹纯;叶小惠;黄素华;肖勇;杨仲新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肾嗜酸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5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诊断、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患者无特殊症状,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上表现无特异性.所有病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随访12~36个月,所有患者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肾嗜酸细胞腺瘤应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进行诊断并确定手术方式,明确诊断需依据术中或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应进行随访.
作者:陆浩源;白先忠;蒙清贵;易贤林;张庆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乳腺型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间叶性肿瘤,是由有肌纤维母细胞特征的梭形细胞构成的,间质内含有玻璃样变的粗大胶原纤维条带及大量的肥大细胞,并伴有数量不等的脂肪组织,其组织学特点与乳腺的肌纤维母细胞瘤相似[1].2002年WHO软组织肿瘤国际病理遗传学分类才新列出了此种肿瘤,至今为止国内外关于此类肿瘤的个案报道不超过20例[2].本病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但缺少影像学资料,本文通过介绍一例临床诊断为臀部巨大乳腺型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进一步探讨和了解该病,并提供其影像学资料以供分析.
作者:赵超宇;陈诗伟;范小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播散性腹膜平滑肌瘤病(leiomyomatosis peritone-alis disseminata,LPD)又称弥漫性腹膜平滑肌瘤病,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疾病,主要以盆腹腔遍布大小不一的平滑肌来源的肿瘤为特点,多发生在生育年龄女性,也有报道发生于男性、婴儿甚至是狗[1],目前文献报道不足200例.该病有类似恶性肿瘤弥漫生长的方式,术前易误诊,明确诊断依靠术中所见及临床病理,目前发病机理未明,治疗方式尚未统一.本文报道一例播散性腹膜平滑肌瘤病,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LPD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诊疗进展.
作者:陈威;常佳豪;朱耀魁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80例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予常规抗病毒及孟鲁司特钠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两组患儿疗程为均为1周.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喘息、咳嗽、哮鸣音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47±1.04)d、(4.38±1.23)d、(4.48±1.47)d、(6.28±2.0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98±1.19)d、(5.42±1.39)d、(5.51±1.63)d、(7.54±2.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可进一步加快缓解患儿症状体征,缩短病程,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钟绍杰;黎海龙;孙君璐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