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美骨科专科护士培训现状与进展

罗春梅;宋彩萍;张玉梅;任家顺

关键词:骨科, 专科护士, 培训现状, 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医学分科的细化,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护理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增多,通科护士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需求。为适应护理学发展需要,急需培训一批熟练掌握某专科护理知识及技能的高层次护理人才,以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出现的专科护士为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然而我国专科护士培训才刚刚起步。因此,本文对中美骨科专科护士的培训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此为我国骨科专科护士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究,我们将CNS定义为硕士以上学历并在某专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具备高水平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注册护士,为美国专科护理发展的高阶段[4-6]。美国护士的一般分类见表1[7]。在美国,注册护士要成为某科护士,则必须取得某科护士的认证,如骨科护士( Orthopaedic Nurse)则必须通过骨科护士认证委员会的考试,才能在骨科从事注册护士工作。同时,美国不同的科室其护士的分类也不尽相同。在骨科有骨科护士、骨科护理医生、骨科护理专家;在康复科,则只有认证康复注册护士( Certified Reha-bilitation Registered Nurse,CRRN?),没有相应的护理医生和护理专家。在2008年,美国护理界提出了高级实践注册护士概念,目前在某些科室,已经出现高级实践注册护士,如美国伤口造口失禁科,只有认证创伤失禁护士( Certified Wound Conti-nence Nurse,CWCN?)、认证创伤失禁高级实践护士( Certified Wound Continence Nurse-Advanced Practice, CWCN-AP?)等护士。
局解手术学杂志相关文献
  •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与血浆白蛋白变化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效果与血浆白蛋白水平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9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235例重症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预后状况分为2组,其中病情好转、至今仍生存的患者共143例,设为存活组,病情恶化而死亡的患者共92例,设为死亡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以及血浆白蛋白水平变异等,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白蛋白变化与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患者年龄、APCHE Ⅱ评分、Ranson评分、SOFA评分、总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住院期间血浆白蛋白总体水平、24 h内血浆白蛋白下降值以及白蛋白变异度与死亡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提示24 h内白蛋白下降值预测患者死亡的佳截断值是4.24 g/L;蛋白变异度预测死亡的佳截断值是13.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为24 h内白蛋白下降值、24 h内血浆白蛋白变异度、血浆白蛋白总体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结论血浆白蛋白变化能够反映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疾病严重程度,24 h内血浆白蛋白急剧下降可作为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王新平;方卫华;高庆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PEEK棒与钛棒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聚醚醚酮( PEEK)棒与钛棒在椎弓根螺钉后正中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后正中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根据使用的连接棒材料,将患者随机分为PEEK棒组和钛棒组,PEEK棒组25例患者采用PEEK棒连接融合节段,钛棒组25例患者应用钛合金棒连接融合节段。根据JOA评分标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将2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椎间隙高度变化进行比较。比较2组术后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及邻近节段的活动范围,并对2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6个月、1年行腰椎手术区X线片检查,评估其融合率。结果2组患者的JOA评分及Oswestry评分和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的椎间隙高度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及邻近节段的活动范围PEEK棒组明显优于钛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EK棒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治疗患者腰椎退行性疾病中与钛棒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在腰椎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丢失方面,PEEK棒优于钛棒。

    作者:李发祥;崔钢化;李江华;申晓坤;李小磊;李刚;王维山;史晨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泌尿外科临床实习教学的体会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的社会实践过程,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获取临床各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的能力,通过临床实习,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1]。因此,做好临床实习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伟;方针强;贾维胜;张远宁;易善红;王祥卫;李龙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急性肾梗死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急性肾梗死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临床影像确诊急性肾梗死患者19侧肾脏CT平扫、三期动态增强表现及6例CTA( CT血管造影术)表现。结果10例患者14侧肾脏发生急性肾梗死。 CT平扫:4例肾脏影增大,6例双侧肾脏CT平扫未见异常。 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单侧肾梗死6例、双侧肾梗死4例,共累及14侧肾脏;肾梗死灶在皮质期呈为高密度皮质环中断,在实质期及肾盂期呈楔形无强化低密度影,或全肾无强化低密度影,以实质期和肾盂期显示肾梗死灶佳。6例CTA明确肾梗死责任肾血管,以及伴发的其他血管性病变。结论 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急性肾梗死有重要诊断价值,CTA能明确肾梗死责任肾血管。

    作者:禹智波;张云泉;宋凌恒;乔清;李福锁;黄敏;胡文友;李锦青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以肌为标志的头颈部神经血管教学体会

    周围神经及血管的起始、行径及分支分布数量多、位置关系复杂,一直是局部解剖学的教学难点,尤其在实验课中,学生普遍反映找不到掌握知识的规律,难于在尸体标本上对这部分结构的辨认与解剖,往往达不到满意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效果。如何探寻出有规律性的知识内容来解决此难点,值得探讨。

    作者:林嘉鑫;黄建斌;陈惠华;许一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URAT1基因在尿酸结石患者肾脏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尿酸结石患者尿酸代谢特征以及肾脏URAT1表达改变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24例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结石成分分为尿酸结石患者9例( A组)、非尿酸性结石患者15例( B组),另选取7例因其他疾病操作而取材做mRNA测定的患者为C组,10例健康体检者为D组(仅用作收集其血尿酸检验结果以及24 h尿液标本)。采集各组参与者一般临床资料以及血液、24 h尿液的尿酸代谢相关指标结果,并应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其肾脏URAT1表达情况,所得数据进行组间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A 组患者血尿酸水平、体重指数、年龄显著高于 B 组及 C 组(P<0.05),而尿PH值显著降低。24 h尿量及尿酸定量分析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Real-time PCR实验结果提示尿酸结石患者肾脏URAT1表达较其他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尿酸结石患者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而肾脏尿酸排泄无明显改变, URAT1在肾脏高表达可能是这一临床特征的重要分子机制。

    作者:姚基伟;李前伟;付卫华;郑霁;鄢俊安;李为兵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TrACP在诊断和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在前列腺骨转移患者血清中的变化,探讨其用来诊断和预测前列腺发生骨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以78例前列腺癌患者以及4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组41例( A组),前列腺癌无骨转移患者组37例( B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组40例( C组),同时以40例健康青壮年男性作为健康对照组40例( D组)。应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标本中的TrACP水平,结合病理分级、Gleason评分、PSA、ALP 和ALT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转移患者的血清TrACP浓度明显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血清TrACP浓度与PSA水平有较强的正相关性;ROC曲线下面积( AUC)均大于ALP和ALT,且TrACP与PSA的ROC曲线交叉,提示对骨转移的诊断价值较高。结论TrACP的检测对于前列腺癌骨转移具有更直接的诊断价值和预测价值,通过监测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TrACP含量,对了解前列腺癌的生长状态、判断病程进展、预测骨转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祥卫;张志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缺氧增强胶质瘤干细胞“干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在体外环境下,缺氧与肿瘤干细胞( CSCs)“干性”的关系。方法选择U87细胞和U251细胞以及原代胶质瘤细胞并进行缺氧处理。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法来检测这些细胞的超微结构;用MTT法来检测细胞生长;用流式细胞仪来检测细胞周期以及CD133的表达;用transwell法来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用集落形成分析来分析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并用实时定量PCR来检测干细胞以及其分化标志物的mRNA表达。结果缺氧使原代胶质瘤细胞维持在一个未分化的状态,减慢处于相对静止阶段的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增加它们的集落形成能力和胶质瘤细胞的转移,而且能提高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水平。肿瘤干细胞的分化标志物在进行缺氧处理后降低。结论缺氧能够使已分化的胶质瘤细胞“去分化”而使其获得“干性”。

    作者:李鹏程;周椿;徐伦山;肖华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肝缺血再灌注对胆管细胞凋亡及胆汁淤积的影响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缺血后的再灌注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了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是影响移植肝存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肝再灌注时不仅对肝细胞产生损伤作用,同时对肝内胆道的胆管细胞也有损伤,从而使胆道发生病变[1]。本文旨在讨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Bcl-2通过对胆管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从而进一步探讨肝缺血再灌注对胆汁淤积的影响。

    作者:刘小帅;张万星;郭怀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前列腺电切术中出血量与术后膀胱痉挛及精神障碍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发生膀胱痉挛及精神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9年至2013年5年共32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资料。筛选出的病例根据出血量( H)分组为H<400 mL、400 mL≤H<600 mL、600 mL≤H<800 mL、H≥800 mL 4组。根据无明显症状、症状轻微无需处理、症状较重需要处理的标准计算术后发生膀胱痉挛及精神障碍严重程度及病例数。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膀胱痉挛及精神障碍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随术中出血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痉挛及精神障碍的发生率随着术中出血量的增加而增加。

    作者:夏阳;王安静;王平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后方韧带复合体回植重建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后脊柱稳定性

    目的:观察后方韧带复合体回植重建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后的脊柱稳定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科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43例确诊为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3例患者均采用微型钛板对游离的椎板进行固定。观察患者术后有无并发症,术后6个月X线、CT影像学复查截骨断面是否愈合、椎管宽度是否良好。结果手术时间130~220 min,平均150 min。失血量200~750 mL,平均340 mL。术后随访6~42个月,所有病例术后未出现医源性脊髓损伤,未出现动脉损伤、脊髓损伤、脊神经根局部异常积液等并发症,术后动力位片显示棘突椎板回植术后脊柱活动度基本得以保留。结论微型钛板固定通过回植后方韧带复合体可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在治疗椎管内肿瘤方面具有良好的优越性和临床可行性。

    作者:殷翔;朱军;王颖博;刘佰易;靳羽飞;刘鹏;赵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坦索罗辛在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评估坦索罗辛辅助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 URSL)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有效性。方法筛选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12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输尿管镜碎石术,术后观察组予以坦索罗辛及传统的药物治疗(包括液体冲击治疗、抗炎、镇痛),对照组予以安慰剂及传统治疗。记录2组患者术后发生的腹痛情况、下尿路症状、止痛药应用以及自然排石的时间。用SPSS 13.0对2组数据用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在结石清除率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排石时间更短(P<0.05),此外,观察组下尿路症状的发生率,止痛药应用率,腹痛发生的平均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应用坦索罗辛可以明显降低腹痛症状的发生和止痛药的需要并缩短结石的排出时间。

    作者:李科;陈伟;胡晓燕;李龙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10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研究,按是否减压融合内固定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患者行椎间融合器治疗;观察组5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比较2组患者治疗3个月以及2年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椎间隙高度、Cobb角、ODI评分的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的腰痛的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椎间隙高度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4.1100,P=0.0001)。治疗2年后,观察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仍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椎间隙高度仍高于对照组(P<0.05)。在Cobb角度上改善不是很明显。结论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效果良好,远期效果也很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维;卞斌;张亚林;屈志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新型防漏尿管的制作与使用

    导尿术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和治疗相结合的操作,通常用于尿道和膀胱检查、膀胱冲洗以及前列腺及膀胱疾病患者术后。然而目前临床上用于导尿的尿管由于无法与尿道口粘合,往往在使用中会出现漏尿的现象,尤其是前列腺及膀胱疾病患者,术后留置导尿期间常常会出现尿道出血或溢尿的症状[1]。目前克服漏尿常通过外部辅助来实现,如增加对会阴部或尿道口的保护,使用尿垫,及时更换被服等,其操作繁琐、浪费人力且不利于患者康复。虽然市场上也有带有气囊的尿管[2-3],通过气囊的膨胀来使尿管与尿道口粘合,防止漏尿,但是气囊膨胀法仍然存在粘合不紧密现象,且尿液聚集在气囊与尿道壁,易滋生细菌,造成逆向污染的危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避免普通导尿管的缺陷,本文介绍一种新型防漏尿管(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ZL 201320292114.9)的制作与使用。

    作者:刘利丽;王安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肝脏手术后患者肺损伤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肝脏手术后患者肺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8月到2014年2月在我院择期行肝脏手术患者6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单肺通气麻醉,与对照组不同的是治疗组麻醉诱导后选择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所有患者于麻醉诱导前(T0)、关胸(T1)、术后即刻(T2)进行血气分析、炎症因子表达检测与肺部功能分析。结果2组舒张压和心率在3个时间点(T0、T1、T2)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T1与T2时间点的TNF-α和SP-D表达量明显高于T0时间点(P<0.05),同时T1与T2时间点治疗组的TNF-α和SP-D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T2、T3时间点的气道平台压和气道阻力明显低于T1时间点(P<0.05),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手术单肺通气患者麻醉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能够抑制炎性反应,同时改善肺部气道平台压和气道阻力,对于血气无明显影响,从而有效发挥肺功能保护作用。

    作者:杨贞;欣荣;吕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对社区医生临床急救技能培训方法与实践研究

    目的:观察临床综合急救技能培训方法对社区医师的培训效果。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将急救技能培训系统方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对比,评价其培训效果。结果临床综合急救技能培训系统方法在联系工作实际、提高诊疗水平、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能动性、参与性、学习方法科学、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传统教学法(P<0.01)。结论临床综合急救技能培训系统方法是社区医师培训的有效途径。

    作者:王娟;郭海涛;黄河清;刘刚;李泽桂;尹昌林;陈俊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大鼠连续尾静脉采血方法研究

    目的:采用自制的固定器控制SD大鼠,并用改进的采血方法对其尾静脉进行连续采血,根据相关指标评价其效果。方法 SD大鼠24只在乙醚麻醉下,采用改进的一次性静脉输液针进行尾静脉采血并补充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13 d。观察采血成功率和大鼠存活率。结果24只SD大鼠连续12 d采血成功;1只SD大鼠在第13天死亡,原因为乙醚麻醉过量,只采到该只大鼠0.2 mL血液。采血成功率为99.68%,SD大鼠存活率为95.83%。结论使用改良后的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实施SD大鼠尾静脉采血并补充生理盐水的方法安全有效、灵活方便,适用于连续时间点采集SD大鼠静脉血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洋;芦晓帆;李杭洁;吴兆寰;李亚;宋晓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的围手术期饮食护理

    目的:探讨加强饮食护理对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12月西南医院收治的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的围手术期饮食管理,观察组50例运用科室制定的饮食护理计划单,在围手术期有针对性地加强饮食护理,个体化制定细化的围手术期的饮食计划单,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能量。观察2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腹泻、便秘等消化道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放患者对围手术期饮食护理的满意度调查表,评估2组患者的术后康复速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胃肠道腹胀、腹泻发生率2组有显著差距(χ2=2.210,P=0.037),而对饮食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953, P=0.046)。结论运用饮食护理计划单,有利于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无饮食护理并发症,减轻了护士宣教工作量,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邱琰;杨佳;彭秀丽;王玉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应用超声刀切除肠系膜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下行直肠癌手术治疗中采用超声刀进行全直肠系膜切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胃肠外科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83例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的手术资料,根据术中切除直肠系膜的方法分为超声刀组44例和高频电刀组39例,比较2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的差异,并分析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手术治疗,超声刀组的手术时间(221.6±48.7) min、术中出血量(64.2±39.5) mL均显著低于高频电刀组的手术时间(284.3±52.4) min、术中出血量(98.7±49.3) mL(P<0.05);超声刀组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7.8±2.7)枚显著高于高频电刀组的(5.2±2.2)枚(P<0.05)。2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使用超声刀或高频电刀的第15 min、30 min、45 min的CO、丙烯氰类有害气体,超声刀组患者的CO、丙烯氰类有害气体量均显著低于高频电刀组(P<0.05)。2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行直肠癌手术治疗中,采用超声刀进行全直肠系膜切除较高频电刀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减少术中有害气体释放的优势,其应用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作者:沈一松;刘小卫;柳德兵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单侧鼻导管在耳再造术后持续中心负压吸引中的巧用

    全耳廓再造术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是整形外科手术中非常复杂的手术之一[1]。引流管产生的有效负压不仅能引出皮瓣下积血,主要可使皮瓣与支架紧密相连贴,形成逼真的耳廓外形,为手术成功的关键[2],因此妥善固定好引流管,观察引流量及性质是非常重要的[3]。针对该问题,我科现以单侧鼻导管代替传统的引流管用于中心负压吸引装置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小庆;刘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局解手术学杂志

局解手术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重庆市解剖学会,第三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