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源红外治疗仪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潘舒月;青玉凤;周京国;张梦云;周畅;李玲琴

关键词:关节炎, 类风湿, 多源红外治疗仪, 疗效, 安全性
摘要:目的:评价多源红外治疗仪对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康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6 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 例.两组均给予甲氨蝶呤每次10 mg,每周1 次,来氟米特每次10 mg,每天2 次;双氯芬酸钠每次50 mg,每天3 次治疗.治疗组同时每天给予多源红外治疗仪辅助治疗,总疗程2 周,治疗1 周、2 周后评估.结果:治疗1 周后,治疗组患者评价、医生评价、晨僵、压痛关节数和肿胀关节数较对照组改善(P < 0.05),治疗组内各项临床指标(除血沉、C- 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外)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晨僵无明显改善;治疗2 周后,治疗组血沉、C- 反应蛋白较对照组改善(P < 0.05),其余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类风湿因子外,两组组内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多源红外治疗仪有利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症状的改善和病情的控制,可作为物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组方治疗阴虚内热型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对Th 相关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

    目的:验证中药组方对阴虚内热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及对Th1/Th2 平衡的调节作用.方法:将90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每组30 例.中西医结合组给予中药组方和激素;中医组给予为中药组方;西医组给予激素.中药组方药用生地、黄芩、积雪草、川芎、猫爪草、丹参.激素使用醋酸泼尼松龙每天1 mg·kg-1 治疗.三组均使用硫酸羟氯喹作为基本药物.治疗6 个月,观察三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对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FN-γ、IL-4、IL-l0)水平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血清IL-2 、IL-4 水平有显著改善(P ﹤ 0.01),IL-10 水平有改善(P ﹤ 0.05).中西医结合组改善IL-4 水平明显优于西医组(P < 0.01),优于中医组(P ﹤ 0.05).在改善IL-2 、IL-10 水平上,三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中西医结合组、西医组和中医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6.70%,46.70% 和33.30%.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明显优于中医组(P ﹤ 0.01),优于西医组(P ﹤ 0.05).中西医结合组对疾病活动评分积分的改善明显优于中医组(P ﹤ 0.01),优于西医组(P ﹤ 0.05).中西医结合组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优于中医组和西医组(P < 0.05).结论:中药组方治疗阴虚内热型系统性红斑狼疮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改善了Th1 和Th2 之间细胞因子,从而调节了Th1/Th2 平衡.

    作者:陈薇薇;苏晓;高龙;夏嘉;唐华燕;杨旭鸣;张娜;顾明珠;蔡枫;谷丽华;姚重华;徐俊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臭氧注射联合腰大肌肌间沟阻滞治疗丛性腰腿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臭氧注射联合腰大肌肌间沟阻滞治疗丛性腰腿痛的疗效.方法:选择丛性腰腿痛患者64 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 例,对照组33 例.治疗组采用40 mg·L-1 臭氧注射联合腰大肌肌间沟阻滞治疗;对照组采用腰大肌肌间沟神经阻滞治疗.结果:两组在治疗1 个疗程后及停止治疗3 个月后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臭氧注射联合腰大肌肌间沟阻滞治疗丛性腰腿痛,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采用腰大肌肌间沟阻滞治疗,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迪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清风宁煎剂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清风宁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40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 例,治疗组予以清风宁治疗,对照组予以美洛昔康和别嘌呤醇治疗,疗程为7 天,观察疗效及血尿酸变化.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均明显下降,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清风宁的治疗效果与美洛昔康加别嘌呤醇相当,但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熊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57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对57 例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在应用阿米替林、阿普唑仑和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的同时,配合中医中药,观察治疗1 个月,并对治疗前、后观察指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僵痛、压痛点、睡眠障碍、心理障碍和疲劳感方面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能够有效控制病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郑立新;张鲁阳;于文广;鲁翠娟;张学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五体痹的源流

    五体痹是按五体部位分类的一组风湿病,包括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这类风湿病有其共同特点,发病部位均为五体组织,是风湿病常见的病变部位.五体痹与西医结缔组织病关系密切,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五体痹作为风湿病按五体组织分类的二级病名,对于风湿病的规范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满意;娄玉钤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雷公藤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单味中药,文章对近年来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从其对细胞因子的影响、对淋巴细胞的影响、对酶类的影响、对核内转录因子NF-κB 的调节、对氧自由基分解产物的作用和对炎症介质的影响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为进一步研究、利用和开发雷公藤提供参考,并对雷公藤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作者:谢艳;郭云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热痹康汤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影响

    目的:观察热痹康汤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 的影响,初步揭示热痹康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牛Ⅱ型胶原蛋白和弗氏不完全佐剂诱导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以甲氨蝶呤为对照,观察热痹康汤对各组大鼠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 水平的影响.结果:热痹康汤能降低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 的水平,作用优于甲氨蝶呤(P < 0.05).结论:热痹康汤能下调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 的水平,这是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理之一.

    作者:庞学丰;李玉玲;刘欢;唐丽萍;黄婵娟;吴燕红;蒙宇华;龙朝阳;潘燕;王乾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型和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型和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58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分为热毒炽盛、阴虚内热、瘀热痹阻、脾肾阳虚、气阴两虚等5 种证型,同时收集患者的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计算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评分.运用统计学方法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以及与主要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5 种证型中瘀热痹阻证临床多见,其次是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热毒炽盛证、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的疾病活动评分高.在血常规方面,瘀热痹阻证血红蛋白、血小板值高,脾肾阳虚证低;在24 h 尿蛋白定量方面,脾肾阳虚证的值高,瘀热痹阻低;瘀热痹阻证的谷丙转氨酶异常多,气阴两虚证较少;脾肾阳虚证血肌酐异常多.在血沉、C- 反应蛋白、补体方面,热毒炽盛证相对偏高.脾肾阳虚证的抗ds-DNA 滴度值高,气阴两虚证低;瘀热痹阻证的抗Sm 抗体和抗SSA 抗体阳性率高,阴虚内热证阳性率低.结论:在中医证型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为进一步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防治该病提供了参考.

    作者:李松伟;郭洪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多源红外治疗仪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多源红外治疗仪对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康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6 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 例.两组均给予甲氨蝶呤每次10 mg,每周1 次,来氟米特每次10 mg,每天2 次;双氯芬酸钠每次50 mg,每天3 次治疗.治疗组同时每天给予多源红外治疗仪辅助治疗,总疗程2 周,治疗1 周、2 周后评估.结果:治疗1 周后,治疗组患者评价、医生评价、晨僵、压痛关节数和肿胀关节数较对照组改善(P < 0.05),治疗组内各项临床指标(除血沉、C- 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外)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晨僵无明显改善;治疗2 周后,治疗组血沉、C- 反应蛋白较对照组改善(P < 0.05),其余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类风湿因子外,两组组内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多源红外治疗仪有利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症状的改善和病情的控制,可作为物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潘舒月;青玉凤;周京国;张梦云;周畅;李玲琴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配合小针刀及中药外敷治疗膝骨关节炎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配合小针刀及中药外敷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将96 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 例.治疗组采用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配合小针刀及中药热敷;对照组采用单独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药物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疼痛症状积分明显下降.结论: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配合小针刀及中药外敷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明显,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作者:孔超;张建福;李旭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痹宁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痹宁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脾虚湿胜、风邪阻络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8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6 例,对照组22 例.治疗组服用痹宁胶囊,对照组服用风湿圣药胶囊,疗程均为8 周.结果:西医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40%,对照组为72.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痹宁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作者:高蓉;石亮;吉海旺;衣蕾;李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强骨胶囊联合腹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强骨胶囊联合腹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 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三组,A 组口服强骨胶囊,B 组运用腹针疗法,C 组口服强骨胶囊联合腹针疗法.2 个月为1个疗程,3 个疗程后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 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三组疼痛缓解程度比较,Hc=6.42,P < 0.05,三组间疼痛缓解程度有差异.进一步行多重比较,A组与B 组比较,P < 0.05,A 组与C 组比较,P < 0.01,B 组与C 组比较,P < 0.01,可以看出A 组与B 组,以及C 组与B 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 组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临床疗效比较,A组与B 组比较,P < 0.05,A 组与C 组比较,P < 0.01,B 组与C 组比较,P < 0.01,可以看出A 组与B 组,以及C 组与B 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 组与B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强骨胶囊联合腹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明显优于单纯口服强骨胶囊或者单独采用腹针疗法.

    作者:阮竞锋;王一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双重膜滤过式血浆置换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伴重症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双重膜滤过式血浆置换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伴重症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方法:将收治的15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伴重症血小板减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 例,对照组8 例,均采用标准激素加环磷酰胺治疗,同时治疗组予以双重膜滤过式血浆置换术辅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及血小板、抗核抗体、抗双链DNA 抗体、补体C3、血沉、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等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后患者皮肤紫癜及女性患者月经量过多现象均有好转.治疗2 周后治疗组抗双链DNA 抗体及抗核抗体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治疗2 天后及治疗1 周后血小板计数较前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对照组治疗2天后及治疗1 周后患者血小板计数较前稍有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治疗2 周后复查血Ig 均下降,血沉、C3 均升高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对照组仅IgA 下降、血沉上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伴重症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初急性期,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基础上,辅以双重膜滤过式血浆置换术治疗,可起到短期内迅速缓解症状效果,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从病因上为治疗创造时机,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

    作者:吴燕红;贺西南;马晓露;庞学丰;刘欢;黄仁发;蒙宇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马钱子及其制剂的药动学研究现状

    笔者根据近年文献,总结马钱子及其制剂在药动力学相关方面的研究现状发现,马钱子及其制剂的生物样品处理常采用液液萃取法和固相萃取法;血药浓度测定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 质谱法;多数实验表明马钱子及其制剂的体内药动学过程基本符合二房室模型.具有快吸收、快分布的特点;消除速度随实验方法和剂型不同有很大差异.但是马钱子及其制剂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有待于规范与提高.复方制剂中的其他成分可能对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学过程有影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杨艳娇;郭丹丹;刘雅敏;何永超;白月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的中医病机探讨

    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临床上极为常见,分析其病机责之于脾肾亏虚,尤以肾虚精不充髓为主,并兼有脾虚生化乏源、肝失疏泄及肝血亏虚;血瘀是其促进因素,又常表现为病机错杂、多因素复合.

    作者:陈美玲;周学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丙基硫氧嘧啶致儿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肾损伤1例报告

    1 病例资料患者,女,10 岁,以镜下血尿1 个月余为主诉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 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浮肿,至医院就诊时发现镜下血尿,未予特殊治疗,血尿反复出现,多次复查尿分析示红细胞波动于122.2 ~ 144.2·HP-1;肾脏B 超检查示左肾9.0cm×4.3 cm×3.2 cm,右肾9.2 cm×4.5 cm×3.6 cm.入院前3 天,患者于当地医院复查,肾脏B 超检查示左肾12.1 cm×5.3 cm×3.8 cm,右肾12.5 cm×5.5 cm×3.9 cm.发病以来稍觉乏力,间断下肢肿胀,无尿频、尿急、尿痛,精神食欲无明显改变.患者既往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病史2 年,长期服用丙基硫氧嘧啶(PTU)治疗.

    作者:杨爱成;马春成;梁子安;伍劲华;王宝安;李杰峰;禤晓燕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以骨关节痛为首发表现的老年恶性肿瘤6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以骨关节痛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临床特点,减少临床漏诊、误诊,利于早期治疗.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63 例以关节痛为首发表现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常见肿瘤类型,误诊、漏诊原因及经验教训.结果:原发肿瘤以多发性骨髓瘤、肺癌及前列腺癌为常见,其次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肠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乳腺癌.初次误诊以骨质疏松症、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骨关节炎、腰及颈椎骨质增生症为常见,其次为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肠病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等风湿性疾病.误诊时间7 ~ 152 天.结论:老年患者骨关节疼痛诊断为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骨关节退行性病变、风湿免疫性疾病等时需要及时排除恶性肿瘤.

    作者:李通;王建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1 范围本<指南>规定了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断、辨证和治疗.本<指南>适用于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collateral ligament injuryof knee joint).由于外伤包括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导致膝关节内侧、外侧副韧带的损伤.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症状.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钽棒植入微创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

    目的:探讨钽棒植入微创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及其适应症.方法:采用钽棒植入微创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者35 例37 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18±6.04)个月,以末次随访资料作为终评价依据.年龄26 ~ 53 岁,平均年龄(36.51±9.27)岁.按国际骨微循环研究会分期:Ⅰ期13 髋,Ⅱ期24 髋.结果:末次随访Harris 评分平均为(81.03±19.14)分,较术前Harris 评分(52.27±5.21)分明显提高;优良率由术前的43.20%(16/37)提高到91.90%(34/37).X 线片示股骨头坏死程度无进展趋势,无内置物松动、退出、断裂等发生.结论:钽棒植入微创治疗股骨头早期坏死,可有效缓解或消除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良好的结构性支撑作用有效的延缓了股骨头塌陷,从而推迟了关节置换的时间,且该术式具有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董正;高书图;刘又文;王会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15例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5 例(20髋)强直性脊柱炎并发髋关节强直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结果:平均随访5 年,所有患者术前术后根据Harris 评分系统行临床效果评定,优12 髋,良2 髋,中1 髋,优良率93.30%.无血管、神经损伤,无切口感染,假体无脱位、松动;髋关节屈曲畸形矫正,20 个髋关节总活动度(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6 个方向活动总和)由术前平均14°增加为术后平均168°;术后髋痛消失,膝痛、腰骶痛明显改善,步态恢复正常,生活能自理,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Harris 评分由术前平均31.8 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2.0 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可明显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孝辉;丁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

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