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婷婷;邓华瑜
IgM型抗-E抗体在患者体内产生的情况很少有报道,特别是在本病例中伴有冷自身抗体的存在,更加大了寻找相配血液的难度.笔者通过对其自身抗体的吸收和同种抗体的鉴定,幸运地找到了相配的血液,解决了临床输血困难.
作者:侯治兵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SKca)是钙激活钾通道家族成员之一,它具有K+选择性、Ca2+高敏性和电压不依赖性等特性,以及调节神经元放电的功能,可能与学习记忆失调、小脑共济失调、癫痫等疾病有关.深入地了解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将有助于揭示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王旭;杨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血液中的内皮祖细胞具有增殖、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潜能.其水平变化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不同类型冠心病及冠心病治疗后内皮祖细胞将伴随发生相应变化,因此研究外周血液中内皮祖细胞水平的变化对冠心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阳东;田亚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人ARD1(hARD1)是酵母Saccharornyces cerevisiae N-乙酰基转移酶基因ARD1的人类同源基因,其蛋白与N-乙酰基转移酶NATH结合形成具有乙酰基转移酶活性的复合物,发挥蛋白质N-α-氨基乙酰化功能.hARD1的不同变体可能具有某些不同的生物功能,也可能不依赖于NATH独立发挥某些功能,在细胞增殖、代谢、分化及细胞凋亡中起着重要作用.与人类某些肿瘤及疾病相关.
作者:杨慧;金克炜;赖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人工神经网络的科学计算方法来预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展趋势.方法 分析10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空腹血糖(Glu)、餐后2 h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I-c)4个指标,然后根据LDL-C正常、异常以及有无并发症将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并将每一组归纳为一个集合,应用MATLAB6.5软件建立糖尿病并发症预测模型,同时随机抽取18例临床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将其Glu、P2hBG、HbAlc、LDL-C数据作为输入值进行模型验证,以检测网络的拟合效果.结果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与随访情况比较,预测糖尿病并发症的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100.0%,准确度为83.3%.结论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糖尿病并发症预测,能取得良好的预测效果.
作者:刘奇才;王凤清;郜峰;上官昌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以慢性多发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全身免疫性疾病.现对RA免疫学的抗原抗体检测作一综述.
作者:许羚雁;黄宪章;庄俊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真空肝素锂抗凝血浆标本代替血清应用于临床化学常用指标测定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收集43例血浆和血清标本,在罗氏诊断模块及其配套系统中同时进行36项临床化学指标的分组配对测定及部分标本的前后比较测定,结果经t检验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真空肝素锂管抗凝血浆标本与血清标本之间有部分临床化学指标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包括TP、Alb、ALP、LDH、HBDH、CK、T-Amy、P-Amy、Glu、P、Lp(a)、AST、K+(以上P<0.01)、Urea、HCO3、CK-MB、Fe、GGT、ApoA、HDL(以上P<0.05)等20项,但除CK-MB和Lp(a)外绝大多数项目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800),并且差异的变异程度符合相关标准,没有临床实用价值;Tbil、Glu、HCO3、K、Fe、AST、CK、TP、ApoA、HDL、UA 等前后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肝素锂抗凝血浆可应用于除CK-MB的Lp(a)外的临床化学常规指标检测,且有利于减少放置过程中的成分改变;部分有显著差异的指标应在临床使用先给予校正,尤其是LDH、HBDH、T-Amy、P-Amy、P 等.
作者:李秋兰;李永余;陈晓婷;刘云高;李雅贞;陈辉兰;林惠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实验室信息管理(Lis)中检验报告系统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促进检验报告系统的完善.方法 通过使用多种检验报告系统软件,根据检验报告系统的组成,分析在使用软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果 发现检验报告系统存在仪器信息未能及时反馈、软件设置不合理、软件缺乏疫情上报功能等问题.结论 Lis系统近年来发展迅速,检验报告系统作为Lis系统的分支必须不断的增加功能,完善系统,以满足临床和实验室快速发展的需求.
作者:王朝辉;许小广;莫清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肠凝集素-1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的脂肪细胞因子,主要在网膜脂肪组织和小肠上皮细胞中表达,可能在阻止肠道消化酶丢失、防止肠道微生物感染和细菌移位等方面发挥一定作用;在人类原发性间皮瘤组织中发现其表达明显增强.近发现其参与胰岛素作用下的代谢调节,肥胖人群的血浆浓度明显下降,对该调节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和阐述可能会给肥胖和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作者:石绍川;李伶;杨刚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血细胞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分析,也称血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可提供许多重要信息,是临床医学检验中常用、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
作者:任先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TLQP-22是Batolomucci等近发现的一种来源于大鼠脑组织提取物的血管生长因子(VGF)衍生肽.TLQP-21通过改变外周肾上腺素髓质激素水平和脂肪组织分解代谢,打破能量平衡,增加静息状态下的能量消耗,减少食物摄取,从而抑制饮食诱导的肥胖早期,为抑制肥胖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作者:李仁哲;李伶;杨刚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昆明市儿童医院在已建立了HIS及PACS系统的基础上,启用按ISO 15189要求研发的英菲特LIS,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ISO 15189标准的医学实验室管理体系,为医院的发展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吴茜;牛华;吴雪融;文艺;肖质;庄宇;李艳福;李晓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载脂蛋白CⅢ(apoCⅢ)是由79个氨基酸(aa)残基组成的糖蛋白.在富甘油三酯脂蛋白(TRL)代谢中起重要作用,与高甘油三酯血症(HTG)和冠心病(CHD)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对apocⅢ的研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俞娟;于婷;王惠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染色体病足由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畸变引起的疾病,该病的早期诊断尤其足产前诊断,已成为人们研究疾病的焦点.现从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面对染色体病在分子细胞遗传学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侃;丁克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恶性组织细胞病(MH)在WHO新的淋巴组织与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已不存在.实验研究证明,MH实质为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或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划归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个亚型,是一种T细胞性淋巴瘤.但近年来,仍有相当数量有关MH的文献报道,并对现阶段MH的诊断提出了明确的建议.
作者:马尽国;李众玲;龙学念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细菌性阴道病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之一,可合并多种并发症.目前,细菌性阴道病主要依靠实验室诊断,虽然目前已有多种实验室检测方法,但均存在不足,因此,研究开发新的检测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晓;庄俊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该院2006年分离的致病菌菌群分布及其耐药性,为细菌性感染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VITEK-AMS60全自动微生物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按NCCLS M7解释结果.结果 分离出1 363株细菌中,革兰阳性球菌占30.2%,革兰阴性杆菌占69.8%.分离率由高到低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19.6%)、金黄色葡萄球菌(12.4%)、肺炎克雷伯菌(11.5%)、大肠埃希菌(11.2%)、不动杆菌属(6.7%)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4.6%).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和呋喃妥因高度敏感,敏感率在98.0%以上.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84.0%;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分别为59.0%、40.0%、45.0%.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在92.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只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中度敏感,敏感率为65.0%,对其他13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在66.0%~100.0%之间.结论 细菌构成比与国内其他地区有一定差异,且多重耐药更为严重.建议临床医生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抗菌药物,以期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张桔红;王佩芬;张凌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变异对拉米呋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临床344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HBV-DNA定量、YMDD变异及ALT检测,比较患者进行拉米呋定治疗前后各测定值的变化.结果 拉米呋定治疗1年后有53例患者出现YMDD变异,2个变异株之间HBV-D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变异组治疗前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变异组与未变异组的A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拉米呋定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治疗慢性乙肝的核苷类似药物,但用药后易引起HBV基因组突变而使HBV产生耐药性,降低治疗的效果,建议临床上检测YMDD变异株,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作者:李玲;谢明水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对30例正常妊娠孕妇、46例妊高征孕妇(其中轻度16例,中度11例,重度19例)血浆血栓调节蛋白、D-二聚体进行检测.结果 (1)血栓调节蛋白:正常妊娠组为(2.526±1.682)μg/L,轻度妊高征组为(2.725±1.321)μg/L,中度妊高征组为(4.165±1.632)μg/L,重度妊高征组为(4.862±1.265)μg/L;正常妊娠组与轻度妊高征组T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度、重度妊高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D-二聚体:正常妊娠组为(0.38±0.16)μg/L,轻度妊高征组为(0.58±0.20)μg/L,中度妊高征组为(0.71±0.23)μg/L,重度妊高征组为(0.96±0.18)μg/L;正常妊娠组与妊高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妊高征病情的加重,血浆血栓调节蛋白、D-二体水平也逐渐升高,D-二聚体可作为妊高征孕妇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监测指标,血栓调节蛋白可作为反映妊高征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应用以上指标,不但有助于早期诊断,并且可以判断DIC发展状况.
作者:章小东;郑穗瑾;彭兰芬;张秀果;汤慧华;罗进才;赵兵;张少丰;邓任堂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方法学比较实验确定我科新旧两种电解质分析仪对血清氯(Cl-)测定的准确度和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40例临床血清标本,分别用HC-9884电解质分析仪(旧)和MI-921电解质分析仪(新)同时测定血清Cl-含量,分析两组结果相关性和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相关性良好(r=0.998 6),两种结果预期偏差在允许偏差范围内.结论 在严格操作规程进行校准和质控在控条件的前提下,使用这两种电解质分析仪测定血清Cl-,结果基本一致,在同一室验室可以同时使用两种仪器检测血清Cl-.
作者:王明台;苟必庆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