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歆琦;鄢盛恺;宋耀虹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本文着重从技术及应用方面,对芯片实验室在近几年内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予以综述.介绍了芯片实验室的加工技术、基本构造以及常用的几种检测手段,并详细阐述了该技术在临床分析、核酸分析、多肽和蛋白质测定等生化分析中的应用.
作者:房彦军;高志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温度梯度凝胶电泳(DGGE/TGGE)是一种新的电泳技术,该技术具有分辨能力高、重复性好、操作简易和节省时间等特点.现就DGGE/TGGE技术原理及目前在微生物分类鉴定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冯佩英;陆春;朱国兴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再生肝磷酸酶-3(PRL-3)是一种酪氨酸蛋白磷酸酶,它能促进细胞增殖、黏附、侵袭、转移、诱导肿瘤的形成,尤其是与结肠直肠癌的肝转移及鼠黑色素瘤转移有密切关系,可作为研究癌转移的新靶点.
作者:陈杰;庞江琳;梁念慈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在临床标本实验室诊断中或作病原体分离培养、制备菌种过程中会因为样品的振荡、摇动、倾注、移液等操作,产生肉眼看不见的直径小于5μm的气溶胶和直径在5~100μm的液滴,这些微粒中含有活性致病微生物,可以被操作者吸入并污染样品.生物安全柜的作用就是有效地降低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机会,减少人与样品或样品之间交叉污染的机会,用于保护操作人员,保护实验室周围环境,保护操作样品的生物安全.
作者:娄峥;胡晓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男性不育的病因很多,Y染色体微缺失是导致生精障碍的原因之一,其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从Y染色体微缺失的缺失率、检测意义、检测位点的选择及检测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谢婷婷;丁显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对损伤的血管内膜既是免疫又是炎症反应过程.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影响血管细胞的生长,并参与免疫反应,从而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杨轶;孟冬娅;薛文成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对引物介导的原位DNA合成技术及其在精子染色体非整倍性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PRINS技术是一种新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方法,因该法能提供快速(1~4h)、准确及高效的结果,正作为荧光原位杂交的替代或补充方法在人类染色体研究中加以应用.
作者:曾梅;丁显平;唐万富;康格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登革病毒(DV)属于黄病毒属,分为4个血清型,是具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DV可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引起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该病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传染病.DV感染机理尚不十分清楚,靶细胞上DV特异性受体的研究是近几年关注的热点,目前认为DV受体包括糖胺聚糖(GAGs)、硫酸乙酰肝素(HS)、与脂多糖连接的CD14相关分子等.现就DV受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炜;安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是心肌细胞特异性酶,在心肌缺血损伤早期(2~3h)即可释放入血,有望成为新的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生化标志物.现就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的生化特性、生理病理及检测方法、诊断价值作一简要概述.
作者:郭占军;赵华;杨焕云;郭爱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由parC和parE基因编码的拓扑异构酶Ⅳ是细菌染色体中必需的拓扑异构Ⅱ型酶,它能够去除染色体复制过程中产生的缠绕.拓扑异构酶Ⅳ主要通过松弛DNA超螺旋、解除DNA结节和解环连体而发挥去除DNA缠绕的作用,并对子染色体的分离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拓扑异构酶Ⅳ是香豆素类抗生素和喹啉类抗生素在细胞中的重要作用靶位.
作者:冉华全;曾照芳;康格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随着心脏介入技术和溶栓技术的提高,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变得至关重要,而早期诊断的关键是生化标志物的检测,包括早期标志物和心肌确定标志物的检测,现就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生化标志物作一简述.
作者:朱伟;赵子彦;靳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人类白细胞抗原是目前已知人体复杂的遗传多态性系统,其在人体生理、病理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正逐步被认识.现就人类白细胞抗原与登革病毒致病机制的关系,尤其是与登革出血热/休克综合征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陈宗涛;安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妊娠的影响.方法收集确诊为原发性CMV感染并宫内传播的孕妇50例(怀51胎).通过羊膜穿刺术和超声检查对胎儿进行评估.在孕龄21周后,通过羊腹腔穿刺术取羊水做病毒分离培养,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通过新生儿的尿液病毒分离培养或流产胎儿的组织活检确定新生儿是否感染CMV;对18例存活的新生儿进行脑超声检查、听力评估、智力发育状况评价等研究.结果 50例孕妇中33例(66%)选择终止妊娠;11例(21.5%)超声检查异常的胎儿与宫内胎儿CMV感染有关,其中2例继续妊娠至足月,两者均属先天性感染,其中1例出现神经功能异常.聚合酶链反应和病毒分离培养法对50例孕妇(怀51胎)进行评价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0%和93.7%.17例孕妇(怀18胎)继续妊娠至足月;4例新生儿神经功能异常,其中3例产前超声检查正常;余下14例新生儿经评估证实正常.结论羊水CMV分离培养阳性,同时PCR阳性的对象中,约94%病例被为宫内CMV感染.产前超声检查正常的胎儿中,产后出现神经功能异常的危险性为19%(3/16).
作者:余文辉;周小梅;李卓华;杨楚香;金瑛;林章礼;陈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IL-18)与其他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并研究血清中IL-18的表达水平与HBV感染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微粒子酶免法测得乙型肝炎患者与常规体检乙肝三系结果后将其分为3组:HBsAg、HBeAg、HBcAb阳性组(大三阳组),HBsAg、HBeAb、HBcAb阳性组(小三阳组),常规体检中单独表面抗体阳性组.用ELISA法测血清中IL-18、IL-4、IL-12、γ干扰素(IFN-γ)水平;生化分析仪测ALT、AST、TBIL、γ-GT浓度;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 DNA.结果乙肝患者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以大三阳组水平高,IL-18与HBV DNA、HBeAg滴度、ALT、TBIL呈正相关,与rGT无相关性;IL-18与IL-4、IL-12、IFN-γ均呈正相关;大三阳组与小三阳组中ALT与HBV DNA无相关性(P>0.01).结论 HBV导致的肝脏损害是免疫应答引起的,在此过程中IL-18以网络形式发挥着双刃剑般平衡抗病毒与炎性损伤的作用.
作者:江华;程正江;张海蓉;孙伯良;曾平凡;曹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的含量变化,及其在脑梗死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5例脑梗死患者、32例其他疾病对照组和40例正常健康对照组的血清Hs-CRP和NSE含量.结果 (1)脑梗死患者血清中Hs-CRP、NSE含量较两对照组显著升高.( 2)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NSE含量变化与梗死灶大小关系密切.结论监测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NSE含量变化有助于判断病灶大小.
作者:刘欣跃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