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上知;王海霞;李述刚
目的:探讨管状胃加胃底成形术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食管癌、贲门癌患者35例,实施肿瘤根治手术,应用管状胃加胃底成形术重建消化道.结果:35例患者均痊愈,术后随访6~ 12月,1例出现吞咽困难症状,1例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症状.钡餐造影显示:1例吞咽困难症状患者的吻合口为轻度狭窄,其余的无狭窄,残胃成管状,在吻合口上方有典型的胃底充盈像,残胃与食管形成His角,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胃底与His角显示更佳.结论:管状胃加胃底成形术用于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手术操作方法简单,术式更加符合生理状态,手术并发症少,术后病人生活质量高.
作者:郭海涛;李希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旨在找到一种快速简便提取白色念珠菌DNA的方法.方法:用改良Chelex-100法和离心柱型酵母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分别提取白色念珠菌DNA,对提取结果进行了紫外分光光度比较及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比较鉴定,且对两种方法提取的DNA保存1月、2月、4月后,经聚合酶链式反应比较稳定性有无差异.结果:用改良Chelex-100法提取的白色念珠菌基因组DNA纯度低于离心柱型酵母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两种方法提取DNA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1).经聚合酶链式反应鉴定,两种方法均可得到明亮、清晰的特异性扩增条带,且DNA经过1月、2月、4月保存后聚合酶链式反应无差异.结论:改良Chelex-100可满足白色念珠菌PCR特异性扩增的需要,具有灵敏、快速、简便、经济的优点,适合白色念珠菌的普查性检出.
作者:代海涛;仵楠;黎昌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将多媒体技术与耳鼻喉科知识相结合,并合理应用于教学中,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学质量.
作者:刘兵;余治川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乳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后.方法:报道1例乳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8岁.发现左乳肿物2月余为主诉入院,乳腺彩超示右侧乳腺实质性占位,入院后行乳腺包块切除术.大体为灰红结节状肿物,似有包膜,大小3cma×3cm×2cma,切面灰红,质软,略呈分叶状.镜下见肿瘤由短梭形或卵圆形细胞组成,呈不规则状排列,部分区域血管丰富,细胞密集呈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可见细胞密集区和细胞稀疏区交替分布,结节内细胞温和,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CD34(+),Vimentin(+),Bcl-2(+),CD99(+),AE1/3(-),Desmin(-),S-100(-),P63(-),Ki-67(3%),诊断为乳腺孤立性纤维肿瘤.术后随访19个月情况良好.结论:乳腺孤立性纤维肿瘤十分罕见,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应与乳腺的其他梭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治疗以手术完全切除为主,并注意长期随访.
作者:王成燕;刘瑞雪;兰娇娇;梁伟华;蒋金芳;庞丽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近年来全国不少高等医学院校以基础医学中的机能实验教学为突破口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机能实验学作为基础医学教育领域独立的创新性实践课程,其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医学教育中承前启后.我们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把现有医学机能实验学课程修改的更系统、更全面、更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
作者:王梦琪;陈飞龙;王成刚;吴冬雪;乔庚;张春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中存在慢性心率增快的心衰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状况.方法:选取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87例,根据其是否存在慢性心率增快分为2组:慢性心率增快组153例、非慢性心率增快组334例,2组均于入院时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将两组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状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心功能分级及心脏超声方面显示慢性心率增快组心衰恶化程度更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慢性心率增快组中心衰患者主要合并症为肺部感染,与非慢性心率增快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心率增快组中多巴胺、利尿剂、洋地黄类药物的使用率明显高于非慢性心率增快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慢性心率增快组心功能较非慢性心率增快组恶化程度更高.慢性心率增快组患者更易出现合并症,以肺部感染为主.慢性心率增快组患者更多依赖多巴胺、利尿剂及洋地黄类药物控制心衰症状.
作者:苏艳;王月红;王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总结2例肺癌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射频消融术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围术期护理要点.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了解并主动配合治疗,训练患者掌握术中的呼吸配合.术中,RFA及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重点观察处理气胸、疼痛、局部灼热和胸膜反应等并发症.术后护理要点为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对症处理气胸、发热、胸痛、咳嗽、咯血,做好放射性防护管理,掌握粒子浮出的正确处理方法.围术期整体护理干预是保障预后的关键环节,可促进疗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侯蔚蔚;程维莉;吴治龙;万岐江;严生基;王忠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究运动和饮食控制法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诊治的76例GDM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运动和饮食控制法,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后血糖水平及妊娠结局情况.结果:观察组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23.7%)和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7.9%)均低于对照组(52.6%、23.7%),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血糖、血脂及脂肪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GDM孕妇予以规范化的运动和饮食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作者:吴世兰;张晓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若干神经、体液因素及药物对动脉血压的影响.复制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的动物模型,观察失血性休克及内毒素性休克时动物血流动力学和抢救休克时动物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微循环改变,了解失血性休克、内毒素性休克的治疗.方法:家兔实验法.结果:成功地将生理学实验中的“动脉血压的调节”与病理生理学实验中的“休克”有机整合成“循环系统综合实验”.结论:若干神经、体液因素及药物对动脉血压都有影响,分析了循环系统综合实验的优点.
作者:吴冬雪;陈飞龙;王成刚;王梦琪;乔庚;张春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医学机能实验学作为基础医学领域的实验课程,随着国内医学院校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多,该课程存在教学效率不高、效果不理想等众多缺陷.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若能将慕课及虚拟实验系统有机结合,既可克服机能实验教学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局限性,又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及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医教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张亮;赵磊;李丽;张忠双;马克涛;司军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心脏介入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随机挑选在我科行PTCA+支架术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20例,分为非老年组和老年组.老年组术后并发症高于非老年组,比较120例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健康知识知晓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x 2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护理干预后掌握相关知识、掌握应对技能、遵医行为与护理干预前比较,t分别为5.342、5.309、6.293,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进行护理干预后,GQOL I-74各维度的评分比较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干预后两组GQOL I-74评分比较,非老年组干预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较老年组明显提高;而物质生活维度无明显差异.结论:针对老年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应当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估,使冠心病患者心脏介入术后的护理形成一套完整的护理干预程序,通过完善的护理干预体系,可以提高老年人健康知识知晓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岩;王凤菊;许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针对《系统解剖学》自身课程特点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考试改革,增加中期考核,考核结果占学业总评20%.通过中期考核的实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加深其对知识点掌握程度,提高教师理论教学质量.
作者:吴复琛;赵志敏;李洪涛;姚建勇;郑威楠;陆环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可行的解决策略,以期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医学教学制度建设.
作者:张玉玲;张澜;王忠;李宽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降低住院患者血压漏测率的效果.方法:选取开展QCC活动现状把握阶段2014年8月1日-8月31日收住心血管内科,需要进行血压监测的患者159例为对照组,以QCC活动对策实施阶段2014年10月1日-10月31日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45例为观察组.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实施,寻求血压漏测的要因,制定相应对策并实施,比较两组住院患者血压漏测率、血压漏测各原因以及QCC活动前后圈员的自身评价.结果:观察组住院患者血压漏测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析血压漏测的原因,两组比较,除未使用提醒标识外,测血压时间安排不合理、交接班执行不力、患者思想重视不足、其它原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QCC活动前后圈员自我评价比较,团队合作精神、积极性、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品管圈手法、自信心及和谐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CC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住院患者血压漏测的发生率,更有利于科室的团队建设和个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林陶玉;赫继梅;周静;程青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本文针对当前《人际沟通技巧》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结合医学教育的需求和教学实践,探讨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期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张茜;段新菊;彭立华;王玉环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糖水吸吮两种非药物干预缓解早产儿桡动脉采血所致疼痛的效果.方法: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收住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共约120例,随机分为非营养性吸吮(NNS)组、糖水组和对照组3组,每组各40例.在对早产儿进行桡动脉采血时,对照组早产儿采血前不采取任何护理干预;NNS组在开始采血之前给予及操作完毕后两分钟消过毒的无孔安慰奶嘴吸吮;糖水组在开始采血之前至操作完毕后两分钟给予25%葡萄糖5-10mL吸吮.比较3组早产儿操作前的Apgar评分、早产儿行为状态评分、操作时哭泣的时长、回复基线时长、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评分和新生儿急性疼痛行为评分量表(DAN)评分.结果:在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前,3组早产儿Apgar评分、早产儿行为状态评分均无差别(P>0.05);NNS组和糖水组早产儿操作时哭泣的时长、心率回复基线时长均短于对照组(P<0.05);NNS组和糖水组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的N、F、C、S、早产儿急性疼痛行为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NNS组和糖水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在进行桡动脉穿刺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或糖水吸吮可以缩短操作时哭泣的时长、心率回复基线时长,减轻其疼痛反应.
作者:余晓芳;李欣璐;何明珠;武礼琴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应用不同剂量甘露醇对总有效率及血肿扩大的影响,探讨应用甘露醇的适剂量.方法:根据预定的纳入排除标准,通过计算机及手工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BSCO数据库,并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尽可能收集全面.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于单变量计数资料用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表示,进行异质性检验,来判断多个研究结果的总体效应是否一致,如果一致,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按照严格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7项研究,共495例,半量甘露醇组245例,对照组25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脑出血急性期应用半量甘露醇与全量甘露醇相比较,明显的提高了总有效率(OR=2.84,95%CI=[1.76,2.59],P<0.0001);脑出血急性期应用半量甘露醇与全量甘露醇相比较,对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4,95%CI=[0.16,1.19],P=0.1>0.05).结论: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应用半量甘露醇可以明显提高总有效率,对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与全量甘露醇相比无明显差异.
作者:李闯;李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究颅脑损伤患者应激不良状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00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评分,分为轻型20例、中型50例、重型71例与特重型59例等4组患者,对4组患者的基础皮质醇(cortisol,COR)水平进行测定,并观察应激不良发生率.结果:4组患者的应激不良发生率分别为0.00%、10.00%、30.99%与5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应激良好患者与应激不良患者的出院时GCS评分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存在较高的应激不良发生率,可能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应激不良可对患者的预后造成较大的影响,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代林志;赵冬;许晖;董江涛;王业忠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前,公选课考核方式普遍采用提交论文、闭卷或开卷形式,以检验教学的效果.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所应掌握的知识状况,也不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公共选修课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培养两个方面着手,提出公共选修课考核应结合教学目标要求,对现有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为公共选修课考核方式的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作者:徐上知;王海霞;李述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术对胃癌的疗效.方法:230例胃癌患者,其中行腹腔镜辅助D2根治术101例(观察组),传统开腹手术129例(对照组).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指标无明显组间差异(P>0.05);对照组手术施行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情况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无显著差异;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病率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总发病率(P<0.05).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活,无远处转移病例.结论:腹腔镜辅助D2胃癌根治术安全性高、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宜临床上胃癌手术治疗的推广应用.
作者:李栋梁;姚坦;吴斌;吴申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