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国辉;梁陶;林湛;袁汉尧
目的 通过检测115例葡萄膜炎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的表达,探讨葡萄膜炎患者HLA-B27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15例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进行HLA-B27抗原表达的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HLA-B27阳性组和阴性组,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62例男性葡萄膜炎患者中,46例HLA-B27阳性,而在53例女性患者中,27例HLA-B27阳性.男性患者阳性率(74.2%)大于女性患者(50.9%).四格表χ2=6.66(P<0.05),男性组HLA-B27阳性的相对危险度为1.45,相对危险度的95%可信区间为0.98~1.92.男性葡萄膜患者和女性葡萄膜炎患者的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而不同性别的HLA-B27相关性葡萄膜炎患者的年龄分布有差异(P<0.05),男性患者年龄较女性患者小.结论 男性是HLA-B27相关性葡萄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杨双双;张莉萍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枸杞子浸出液对临床分离耐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念珠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 制备不同浓度枸杞子浸出液,采用稀释法测定浸出液对临床分离耐药菌的小抑菌浓度(MIC)和小杀菌浓度(MBC).结果 不同浓度枸杞子浸出液对耐药菌均有一定程度抑菌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的抑菌作用强,对肺炎克雷伯菌和白色念珠菌的相对较弱.结论 枸杞子不同浓度浸出液对临床分离耐药菌有明显的体外抑菌效果,为进一步全面开发枸杞子药物价值提供依据.
作者:师志云;李刚;赵志军;贾伟;魏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被动凝集法、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儿童呼吸道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寻求合理的检测方法以提高病原体的检出率,综合各种检测方法的优势,合理的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选择本院诊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317例,荧光PCR检测咽拭子及深部痰液,被动凝集法检测患儿血清,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CRP.结果 荧光PCR阳性率15.1%(48/317),单份血清被动凝集法30.6%(97/317),双份血清被动凝集法35.6%(113/317),荧光PCR联合被动凝集法41.6%(132/317).荧光PCR与被动凝集法的结果一致性比较差,荧光PCR阳性患者检测平均病程8.2 d,被动凝集法阳性患者检测平均病程12.6 d,t=11.67,P<0.001,两者检出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荧光PCR更适用于早期诊断.联合血浆CRP检测,以CRP>6 mg/L为阳性,各种方法检测阳性患儿中CRP阳性率为荧光PCR阳性率的52.1%(25/48);被动凝集法阳性滴度(1∶40)组71.6%(53/74);被动凝集法阳性滴度大于(1∶40)组79.5%(31/39);荧光PCR与CRP的阳性符合率低于被动凝集法.在不同年龄段3种方法的检测,0~3岁组6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单份及双份血清被动凝集法阳性率分别为3.2%(2/62)和4.8%(3/62),与荧光PCR阳性率14.5%(9/62)比较,χ2=6.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荧光PCR更适用于婴幼儿的MP感染检测.结论 荧光PCR更适用于早期诊断及婴幼儿的MP感染检测.被动凝集法与CRP对荧光PCR的检测结果,尤其对带菌人群的临床假阳性结果可提供辅助诊断,合理的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刘俊峰;苏丹;冯素花;黄相翠;邱耿娴;廖志玲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亦称隐源性纤维化肺泡炎或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等[1-2].本病病因不明,好发于40~50岁,男性多于女性,是遍及世界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IPF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多为隐匿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伴有刺激性干咳,偶有痰血、体力衰弱、食欲减退、体质量减轻、消瘦等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终因呼吸衰竭而死,其预后不良.IPF患者对传统治疗药物反应欠佳.随着对本病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在治疗上有了新的进展,现对IPF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杨永红;夏春生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定量分析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感染者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对132例甲型H1N1流感感染者、216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及91名健康对照分别检测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和CD4+/CD8+比值.结果 甲型H1N1流感感染组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组及健康对照组各项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型H1N1流感感染组的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健康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结论 甲型H1N1流感感染可导致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的改变,有关甲型H1N1流感感染对免疫细胞水平CD3+、CD4+、CD8+的影响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马均益;宋国平;周洁 刊期: 2011年第16期
妊娠期特发性黄疸,又称妊娠肝内胆汁郁积,近年来由于对本病的诊断水平及母儿监测技术提高,认为本病对胎儿影响较大,为降低围生儿病死率,对本病应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陈晔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免疫固定电泳技术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分型诊断以及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选取65例经本院血液科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清标本,同时进行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和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并对其中6例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跟踪检测.结果 59例患者血清蛋白电泳可检测出M蛋白带,6例未检测出.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分型:IgG型45例(69.2%),其中κ轻链型28例,λ轻链型17例;IgA型10例(15.4%),其中κ轻链型4例,λ轻链型6例;IgM型2例(3.1%),游离轻链型4例(6.2%),双克隆型4例(6.2%).免疫固定电泳结果持续阴性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 免疫固定电泳技术作为一种高灵敏度、特异性好的检测技术,可以在临床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作者:杨璐;徐俊荣;顾兵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血浆EB病毒DNA(EBV-DNA)含量在鼻咽癌(NPC)患者早期诊断、临床分期和监测疗效、复发或转移和预后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102名健康成人及274例早期和中晚期NPC患者治疗前、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后随诊的缓解组、复发或转移组血浆EBV-DNA含量.比较健康成人和NPC早期患者血浆EBV-DNA的敏感度、特异度,比较早期与中晚期NPC患者治疗前与放射疗后1周及放疗结束1个月后,持续缓解组与复发或转移组NPC患者血浆EBV-DNA差异,并比较EBV-DNA高浓度与低浓度的NPC患者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差异.结果 早期NPC患者血浆EBV-DNA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达到95.2%和97.6%,健康成人血浆EBV-DNA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2.9%和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与中晚期NPC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中位拷贝数分别位2 431和41 068 copy/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复发或转移组与持续缓解组NPC患者血浆EBV-DNA中位浓度水平分别为42 380和18 610 copy/mL,放疗后1周、放疗结束1个月后复发或转移组与持续缓解组NPC患者血浆EBV-DNA中位浓度水平分别为17 642、10 460、1 612和0 copy/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BV-DNA高浓度与低浓度的NPC患者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8%和100%、61%和92%,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EBV-DNA定量检测在NPC患者早期诊断、临床分期和监测疗效、复发或转移和预后预测中都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马德佳;李燕妮;何新发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通过检测人血清附睾蛋白4(HE4)和癌抗原125(CA125)的浓度,从而辅助临床医师对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组妇女血清HE4和CA125的水平.3组分别为体检健康对照组(n=60)、卵巢良性病变组(n=48)和卵巢恶性病变组(n=36),以体检健康妇女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1)HE4和CA125的浓度在恶性病变组与健康对照和良性病变组的比较均有显著的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HE4和CA125在恶性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的浓度均有显著增高,其检出率为72.5%和60.0%,与健康对照组和良性病变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人血清HE4和CA125的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
作者:陈溶微;邵遵焘;江裕;谢文静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尿中百草枯的稳定性.方法 百草枯中毒患者的尿标本放置一定时间后,用比色法测定各时间点百草枯的浓度.结果 各时间点百草枯的浓度差别不大.结论 尿中百草枯比较稳定.
作者:姜家瑚;柳玉华;褚海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加样针的携带污染问题.方法 选取40例血清样本(20例阳性,20例阴性),在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上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结果 做出3例加样污染的假阳性结果.结论 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加样时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携带污染,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改进,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作者:王永胜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癌抗原125检测在肺癌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78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80名同期本院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均采取静脉血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癌抗原125水平,比较两组的癌抗原125水平.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癌抗原125检测水平及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缓解期患者癌抗原125检测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及未缓解期(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癌抗原125检测对肺癌患者诊断及评估疗效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凤玲 刊期: 2011年第16期
2002年7月16日,忻城县思练镇发生一起因进食米粉引起的食物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证实,确定为蜡样芽胞杆菌所致,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
作者:蓝凌花 刊期: 2011年第16期
近年来,中国性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梅毒是其中一种.这在全国各地均有报道,对该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已成为当前首要问题.对3 667例孕产妇、婴幼儿、婚检对象及部分已婚成年人用金标法进行常规梅毒血清学抗体的筛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周红;刘道伟;王青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索复方丹参和大承气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 7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抑酸、抗炎、抑制胰腺外分泌、营养支持等),治疗组38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大承气汤加味保留灌肠.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达90.66%,对照组有效率为72.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肠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减少,病死率降低,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结论 复方丹参联合大承气汤治疗可以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使用方便,值得推广.
作者:李亮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达到明确病因,及时对症治疗的目的.方法 日本富士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试剂SERODIA-MYCOⅡ被动凝集试验.结果 2 258例呼吸道感染患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出阳性833例,检出率为36.89%.该病全年均有发病,以春季发病较多,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结论 SERODIA-MYCOⅡ被动凝集试验检测肺炎支原体IgM 抗体具有敏感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快速的特点,可作为早期诊断支原体肺炎的客观指标.
作者:费倩倩;范建英;陈小波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变化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法检查.同时进行脑脊液梅毒抗体及滴度检测.结果 20例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反应均为异常,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免疫活性细胞反应16例,占80%;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混合细胞学反应4例,占20%.结论 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变化均为异常.因此它对临床确诊以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林珊;陈梅根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前置胎盘患者术前自体贮血式输血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住院行剖宫产分娩的前置胎盘患者26例(A组)进行术前自体贮血式输血观察,并选择同期行剖宫产分娩非自体贮血的前置胎盘患者21例(B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A组平均贮血640 mL,贮血全部回输.除1例因贮血不足分别加输异体血200 mL外,其余均未用异体血.血液采集过程中仅 1例母体有心悸主诉,1例胎动频繁,予吸氧、补液后好转,其余均未发生任何异常.回输过程中亦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B组异体输血平均520 mL,输血过程中除1例发生轻微发热反应外,其余均无异常.两组患者采血前、采血后及行剖宫产分娩术前、术后各项血液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及新生儿各项生理指标和生命体征均无明显异常.结论 对符合条件的前置胎盘患者进行术前贮血式自体输血,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且安全可靠、临床效果满意,同时又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是一种简便、经济、适用、可行的输血方法.
作者:钟吉康;刘开;张绍基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酚磺乙胺对苦味酸法和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肌酐的干扰情况.方法 参照临床化学检验的干扰评价(CLSI EP7-A2)规则,设计配对差异试验和剂量试验,判断酚磺乙胺对苦味酸法和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肌酐是否有干扰及干扰效应与酚磺乙胺浓度的关系.结果 酚磺乙胺对苦味酸法测定肌酐有正干扰,对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肌酐有负干扰,其干扰效应与酚磺乙胺浓度的关系均为二次曲线关系,酚磺乙胺对苦味酸法和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肌酐的小干扰浓度分别为0.070 g/L和0.016 g/L.结论 酚磺乙胺对苦味酸法和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肌酐均有干扰,在临床上必须采取措施避免这种干扰的出现.
作者:程涌江;李丽;陈海鸣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栓弹力图指标与出血的关系.方法 根据临床诊断将108例血小板小于20×109/L的患者分为出血组和不出血组,并对他们的血小板计数及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重度血小板减少时,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小板减少类型、凝血象(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栓弹力图参数中的反应时间、凝固时间、血凝块聚合速度、凝血综合指数、LY30(反映纤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出血组的血小板及血栓弹力图参数中的血栓大幅度(MA)值明显低于不出血组(P<0.01),采用Logistic回归以及ROC曲线分析得到出血=1.253-0.13血小板-0.042 MA,界值点取-1.478 5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667、0.833,且大于该值的患者有93.3%的可能会出血.结论 血栓弹力图指标中的MA值在预测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出血倾向时有重要作用.
作者:左艳;娄世锋;张颖;何於娟 刊期: 2011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