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房棘球绦虫疫苗研究进展

李文桂;陈雅棠

关键词:多房棘球绦虫, 疫苗, 综述
摘要: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是由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的续绦期幼虫寄生在人体肝脏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Zoonosis).健康教育是预防AE的根本措施,早期或病灶较为局限的病例首选外科手术,但术后复发率较高,同时对人体损伤较大,不宜手术的病例可采用大剂量、长疗程的阿苯哒唑、甲苯咪唑、丙硫咪唑、苯硫氨酯或吡喹酮等药物进行化疗,临床发现这些药物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同时某些化疗患者可产生耐药性,这就需要研究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杂志相关文献
  • 防治地方病与保障青藏铁路建设

    修建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工程,为了使青藏铁路顺利西进,保障筑路员工的生命安全,有效的防治地方病、传染病和高原疾病,围绕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加强该地区危害较严重的鼠疫、布鲁氏菌病(布病)、包虫病、碘缺乏病及高原疾病的防治工作势在必行.

    作者:李国昌;李文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云南白草岭地区蚤类与宿主动物关系的研究

    对云南白草岭蚤类及其宿主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共采获蚤类3科10属16种1 172只,宿主动物5科12属21种1 028只.为了解和说明蚤类与宿主动物的关系,我们对该地区蚤类的生态位及寄生蚤多样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在16种蚤中,迪庆额蚤(Frontopsylla diqingensys)生态位大为0.210 8,特新蚤(Neopylla specialis)和圆凹多毛蚤(Hystrichopsylla rotundisi)次之,分别为0.186 8和0.168 1;21种宿主动物中,寄生蚤多样性指数,以多齿??鼹(Nasillus gracilis)高,为1.438 8;其次为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a)(1.273 4)和大耳姬鼠(A.latronum)(1.212 2).经相关分析,认为蚤类多样性与宿主动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无关.

    作者:张云智;龚正达;冯锡光;段兴德;吴厚永;翁学;吕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快速斑点免疫金染色法检测抗囊尾蚴抗体的初步应用

    将猪囊尾蚴液抗原点加于混合纤维素酯微孔滤膜,以快速斑点免疫金染色法(F-Dot-IGS)检测囊尾蚴病患者血清抗体,以建立简便、经济和敏感、特异的快速免疫学诊断方法,初步结果显示,共检测40例囊尾蚴病患者血清抗体,阳性率100%;检测40例健康人血清均为阴性;除包虫病人外,10例肝吸虫病人、10例血吸虫病人和10例肺吸虫病人血清未见交叉反应,本法快速,更为简便、经济,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于基层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快速诊断.

    作者:郑葵阳;杜文平;刘宜升;郑霞;付琳琳;吴中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山东省2001年县级盐碘实验室质量控制分析

    为了解山东省县级盐碘实验室检测能力,采用直接滴定法对全省30个县级盐碘实验室进行质量控制评估,结果有29个实验室测定结果在质控范围占96.7%,1个实验室测定结果超出质控范围占3.3%,绝大多数实验室测定结果的准确度较高,可比性较强.实验室整体检测水平较高,建议扩大考核范围,进一步提高全省各盐碘实验室的检测水平.

    作者:王欣;刘永萍;边建朝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新疆和硕县2001年居民户碘盐监测报告

    为了准确掌握和硕县碘盐普及情况,2001年3月我们进行了专项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芸;汪道杰;宋广清;红卫;张伊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尼勒克县三所中小学学生肠道寄生虫病调查报告

    1990年伊犁地区卫生防疫站协助我站在尼勒克县三个乡进行的肠道寄生虫病的调查结果表明,肠道寄生虫病是我县常见、多发的传染病之一.为了掌握和了解我县中小学生目前肠道寄生虫病感染情况,为今后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我站于1999年组织人员对我县三所中小学学生进行了肠道寄生虫病的调查工作.

    作者:木合塔尔·吐尔逊;薛立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云南楚雄大姚县大白草岭的山地蚤类

    1997年5~6月,对楚雄州大姚县大白草岭地区山地蚤类进行垂直分布的调查研究,共采获蚤类3科10属16种(亚种)1 184只.分析蚤类及其宿主动物的分布特点和自然环境因素后认为,在该地所获16种蚤类中9种(56.25%)属古北界种类,有6种(37.50%)属东洋界种类,1种(6.25%)为广布种.此外,对该山地各主要生态环境蚤类的群落结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进行了测定和比较.

    作者:冯锡光;龚正达;段兴德;张云智;翁学;吕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肃南县182例布鲁氏菌病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1991年以来,甘肃省肃南县通过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监测和个案调查,确诊布病患者182例,现将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如下.

    作者:高玉宝;索凌燕;牛卫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西藏碘缺乏病流行及防治现状

    西藏自治区面积122万km2,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现有昌都、那曲、阿里、山南、林芝、日喀则和拉萨7个地(市)共73个县996个乡(镇),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有藏、汉、回、门巴、珞巴、登人和夏尔巴等30余个民族,总人口约265万.

    作者:西绕若登;旦增桑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新疆米泉市2000年碘盐监测报告

    为了解新疆米泉市居民食用碘盐质量,我们于2000年采用《新疆碘缺乏病监测方案》进行了加碘食盐抽样检测,共在全市批发企业、零售商店和居民户采样170份,合格率为91.8%;批发企业检测55份,合格率87.3%;零售商店检测40份,合格率87.5%;居民户检测75份,合格率97.3%.其中批发企业的合格率低87.3%,这三个层次的合格率无显著性差异(x2=5.36,P》0.05).

    作者:纪万玲;摆宏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B超引导穿刺治疗肝囊型包虫病32例

    为探讨B超引导穿刺治疗肝囊型包虫病的价值,对32例患者35个包虫囊肿(单囊型27个,多子囊型8个)行B超引导穿刺抽吸囊液后注入20%高渗盐水(其中4例置管引流),并对5个直径大于6cm的囊肿行无水乙醇灭活,一年后25个包虫囊肿(直径2~6cm)完全消失,10个包虫囊肿(直径6~10cm)缩小超过50%,随访1~5年未见复发,B超引导穿刺治疗单囊型及子囊大且少的多子囊型肝包虫病具有疗效肯定、创伤小、费用低的优点.

    作者:姚兰辉;宋涛;赵琴;热沙来提;吕永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河南省平顶山市碘缺乏病病情监测报告

    平顶山市曾是河南省碘缺乏病重病区之一,1978年开始对病区实施1/2万碘化钾食盐防治措施,1995年全民食用碘盐,为准确了解和分析平顶山市碘缺乏病防治现状,保障防治措施落实,达到可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我们于1999年9月~10月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碘缺乏病抽样监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志平;张延玲;曹松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青海田鼠对旱獭型鼠疫菌感受性的实验观察

    为了明确四川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青海田鼠对旱獭型鼠疫菌的感受性,以进一步探讨该疫源地性质和类型,采用动物实验的方法,观察青海田鼠对不同剂量组旱獭型鼠疫菌的反应,结果表明青海田鼠对旱獭型鼠疫菌具有相对的感受性和敏感性,属中等感受性类型,就感受性而言,青海田鼠对旱獭型鼠疫菌具有宿主作用.

    作者:许光荣;刘远夏;石田集;段勇军;于晓涛;李超;丛显斌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维生素C酒石酸用于钼蓝法测定磷的观察

    本文报告了用维生素C酒石酸代替氯化亚锡作为钼蓝法测定磷的改进方法.改进后的方法,所显蓝色至少稳定2h,低检出限为0.1μg,检测重现性好,加标准回收率在95.5%~107.5%,回收变异系数小于5%,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

    作者:王连方;张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甘肃省1999年碘盐监测信息网络资料分析报告

    甘肃省1999年各监测层次(生产、批发、零售、居民户)的盐碘合格率分别为95.55%,92.55%,93.11%,86.82%,私盐冲销是居民户盐碘合格率低的主要原因.由于经费不足及交通工具缺乏等原因,致使监测工作存在未按方案执行、漏报、不按时上报、不报等问题,所以本分析报告的结果不能完全反映甘肃省合格碘盐的覆盖情况.

    作者:杨海霞;伏旭东;康芬艳;李剑;张育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自牦牛血清中查出鼠疫F1抗体

    2001年8月,青海省格尔木市卫生防疫站鼠疫监测队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二道沟地区的鼠疫监测中,采集当地牦牛(Bos grunnies)血清10份,经血清学(PHA)检验,其中一份牦牛血清检出鼠疫F1抗体,滴度为1:80.

    作者:马明跃;齐洪文;肖勇;李善龙;美日根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青海省门源县2000年碘缺乏病监测报告

    门源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祁连山南麓,面积5 813km2,全县15个乡镇,110个行政村,总人口145 613人.由于环境缺碘造成碘缺乏病的流行,严重危害各族群众的身心健康.1995年以来开展了碘缺乏病的系统监测工作.

    作者:赵志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青海省革螨名录

    螨类为一庞大的节肢动物类群,广泛寄生于啮齿类、食虫类等宿主动物体表及巢穴,部分类群是重要医学昆虫,传播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鼠疫、地方性斑疹伤寒、森林脑炎等,是预防医学、医学昆虫学重点研究对象之一.我省对螨类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结合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和监测工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区系研究,迄今已知革螨89种,隶属11科26属.为方便医学昆虫工作者查找资料,现将青海省革螨名录报道如下.

    作者:郑谊;杨锡正;李海龙;魏绍振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抗寄生虫治疗对脑囊虫病患者T淋巴细胞影响的观察

    为研究抗寄生虫治疗对囊尾蚴感染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采用吡喹酮、阿苯达唑、干芜散三种药物治疗脑囊尾蚴感染患者30例,同时用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APAAP)检测治疗前后该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发现治疗前囊尾蚴感染病人CD3+,CD4+,CD8+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分别为58.12±6.03,33.23士4.09,28.01±2.32和1.31±0.19;治疗后分别为68.32±6.03,38.07±5.89,27.91±3.02和1.42±0.28,已趋于正常,表明囊尾蚴感染患者CD3+,CD4+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CD4/CD8比值亦降低,说明囊尾蚴感染可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免疫调节机能紊乱,呈免疫抑制状态,当脑囊尾蚴感染患者接受合理有效的抗囊虫治疗后,随着体内囊尾蚴的逐渐死亡,CD3+,CD4+细胞趋于正常.

    作者:徐宏秀;张敬举;徐静;刘玉冰;邵国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氟对人牙乳头间充质细胞及分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为了明确氟对人牙乳头间充质细胞和分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体外培养人牙乳头间充质细胞,给予不同浓度氟处理:0μmol,10μmol(0.2×10-6g/L),52μmol(1.0×10-6g/L),263μmol(5.0×10-6g/L),1 315μmol(25×10-6g/L),2 630μmol(50×10-5g/L),用四唑盐比色法(MTT法)测定细胞活力,酶联免疫法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显示,当氟浓度为263μmol时,培养24h后,细胞活性明显抑制,ALP活性无明显改变;当氟浓度为1 315μmol和2 630μmol时,培养12h细胞活性明显抑制,分泌的ALP活性升高,培养72h时2 630μmol氟浓度组几乎无活细胞,而ALP活性仍较对照组高,由此提示,氟作用于人牙乳头细胞时,细胞活性与ALP活性升高不一致.

    作者:师伟;郝玉庆;王国荃;刘开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杂志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杂志

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新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